季汝洁
日常作文教学中最让语文老师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课前热心详尽地搜集整理,课中细心全面地指导牵引,课后耐心细致地批改评讲,结果却总是收效甚微,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作文水平徘徊不前,作文热情也逐渐萎缩低迷呢?
笔者认为这与我们老师长期忽略学生的心理需求,“自作多情”的盲目指导不无关系。这样的指导其实是“不健康”的,教师的好心好意有时候会误导孩子,“污染”了孩子原本纯良的写作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自我价值感,愉悦感,表现出热情与动机,这就需要让孩子进行绿色作文。绿色作文教学的任务就在于创造条件使教学形式适合儿童心理发展需求,在儿童原有作文心理水平上,不断引起新的需求,产生强烈的作文动机,提供“倾诉”的平台。笔者曾经在本地小学各个年段中随机抽选若干名学生,进行过一次学生心理需求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小学生心理需求重点可以归纳为认知需求、表现需求、肯定需求。本文试图从这三种心理需求出发,谈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作文热情。
小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对新知识、新信息有着强烈的兴趣,渴望学有所得、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内心需求。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各年段学生认知需求虽有所不同,但小学却是所有需求中最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思维水平虽然逐步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直观的、生动的、有趣的事物依然是他们兴趣的源泉。
【案例1】
一节《朋友》的话题作文指导课上,老师首先表明想介绍一位好朋友给学生们认识,要学生猜一猜朋友长什么样?是干什么的?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出示课件播放装修工人老钟的照片,引来一片惊讶声,老师又让同学们观察并描述老钟的外貌猜测其职业,随后老钟上场,老师引导学生现场“采访”,走进老钟的世界,最后写出自己心目中的老钟。
老师在这节作文课里创设了由猜朋友到猜职业再到采访的一系列生活情境,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亦不断提出新的认知要求,激起学生强烈的课堂需求,使学生注意力的保持、感官的调动、情绪的煽动、思维的迸发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萌生出一吐为快的表达热情。这节课学生不仅懂得了作文要观察生活,学会发现,还懂得了“好朋友是一生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焕发了活力,迸发了写作的激情。
因此,绿色作文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认知特点,尽可能借助语言、故事、图画、音乐、表演等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的事物,创设情境、再现情境、渲染情境,在具体、和谐、愉快的情境中,观察、想象、体验、思考,刺激学生的作文情绪。
小学生归属感非常强烈(中段学生表现最为突出),他们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害怕被团体排斥,渴望得到赞赏。这就告诉我们,小学生尤其是中段学生内心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证明自己。
积极的情绪是绿色作文课堂教学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作文的动力源泉,能增加学生的创造潜能。所以,营造积极的情绪应是作文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命题。一位哲学家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都将变得非常简单。而爱活动、喜游戏是儿童的本能和天性,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表现需求,遵循学生的“本能和天性”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燃烧热情,调动积极的作文情绪,释放潜能,作文也就会变得简单起来。
【案例2】
一节低段活动《吹泡泡》写话课上,当老师宣布“吹泡泡”活动开始时,教室里顿时沸腾了,课堂上呈现的是一种亢奋激动的情绪,随着老师的引导,学生认真的观察,课堂情绪趋向平静,而后老师的吹泡泡表演、泡泡魔术视频,使学生的情绪再次爆发,在一片惊叹声中,老师声情并茂地展示了自己的描写片断,提出“谁能像老师这样用笔写一写可爱的泡泡娃娃?”瞬间点燃了学生的描述热情:“泡泡娃娃串在一起像珍珠项链,妈妈戴着一定很好看!”“玻璃杯中的泡泡娃娃,就像可口的冰激凌。”“空中飞舞着五颜六色的泡泡娃娃,有柠檬黄、茄子紫,还有粉红色,真漂亮!”“看,美丽的泡泡娃娃连在一起就像座彩虹桥,我真想在彩虹桥上走一走。”……
听课老师纷纷表示惊讶: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象出这些充满灵性的语言是出自二年级学生之手?
这是一节效果不错的活动写话课,老师用学生感兴趣的“吹泡泡”游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随着活动的展开,老师的要求也逐层深入:从“吹得好”到“说得好”再到“写得好”,同时也根据低段学生认知水平设计了由颜色到形状,由词到句再到段的要求,诱发了学生强烈的课堂表现需求,全身心投入活动,获得愉快的内心体验,调动了积极的作文情绪,其结果自然是“意料之中的意外”。
前面所做的“儿童需求”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能力累积,小学生每个个体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他们愿意通过挑战自我获取得心理上的满足感,通过“解决难题”锻炼思维,获得深层次的快乐体验,他们更需要老师和同伴的肯定和赞扬。因此,我们要在作文教学中运用积极评价,让孩子们在品尝作文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肯定需求的满足,产生持久的作文动力,爱作文,不会“谈作文变色”。
【案例3】
于永正老师的《人物对话》作文观摩课。一位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作文,所念作文也平淡、空洞。但于老师却肯定他:“第一,他分段了;第二,提示语交代了是谁说的;第三,故事挺完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一个很好的题目《和好》”。在后来的学习活动中,这个学生神情专注,表现活跃,语言精彩,很好地完成了课堂作文。课后这个班上的老师连用了几个“想不到”。
可以说于老师是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作文亮点,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照亮了学生习作的通畅之路。他用朴实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告诉我们:合理运用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肯定需求获得满足,写作信心得到呵护,学生就会焕发出无穷的动力。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就认为:作文评价的目的首先在于唤起学生对此的意识的热爱,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他觉得就是“三言两语甚至文理不通的作文里,也许就有可取之处,也要加以表扬”,用鼓励的方法会使每个学生受到鼓舞,“这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无论如何都不要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了这种力量,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由此看来,于老师课堂上那令人感叹、佩服的“想不到”也应该是“想得到”的结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