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凤芬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培养的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能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而获取知识并形成自主、合作学习知识所必须的探究能力,进而培养探求知识的积极态度。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深深地认识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他们的能力十分重要。首先,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自己潜在的内驱力,更好地完善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其次,教师在课内或课外多和学生沟通,以良好的师德和教师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第三,教师应改变以往“接受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在课堂探究中快乐学习。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为了让学生乐学、善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的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自主学习的信心。
1.多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中通过品味,使学生达到对文本的理解与吸收。如教学《坐井观天》这一课,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小鸟”和“青蛙”对话中的神态、准确的语言表达,把青蛙的浅陋无知和小鸟的见多识广活灵活现的呈现出来,学生在这样愉悦的学习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善议。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畅所欲言,鼓励创新,引导碰撞,达成共识。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师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你的体会?”。在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学生有的说那情景像是发生了海啸,有的说像发生了地震。通过“议”,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议”中对知识得到深入的理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赏识是宽容、理解和尊重,它体现以人为本。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用赏识的语言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激发他们自主探究。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存在个性差异。因此,教师在赏识优秀生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困生,他们更想得到老师的赏识。学困生缺少学习的自信,经常会受到家长、同学的指责。作为教师要用平常的心态对待他们,多给他们一些关心。课堂上关注他们,让他们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多运用赏识、表扬的语言,让“你真棒”这类话语滋润他们的心田,让他们懂得老师并没有放弃自己,使他们产生对老师、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知识。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敢问、善问。其次,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地给以解答,特别是那些幼稚的问题,不可挫伤学生的好奇心。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探究的结果也就不尽相同,在讨论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应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如教学《坐井观天》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谁坐在井里观天?它看到的天有多大?课文为什么用“坐井观天”作题目?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更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总之,新课改呼吁语文教学应把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转变为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张扬个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每位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