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教”在通识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2014-03-12 12:26:53彭露陈淼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身教通识环境

彭露陈淼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境教”在通识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彭露陈淼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通过对中西方通识教育发展的对比与分析,探寻“境教”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在通识教育中实践“境教”发现,“境教”与通识教育密不可分,“境教”对于通识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倡通识教育的当下,高校探索、实践“境教”具有积极意义。

境教;通识教育;实践研究

“通识教育是针对专业主义教育和职业主义教育而产生的高等教育理念与高等教育模式”[1]。通识教育承袭于古希腊自由教育,要求知识的广度高、涉及面广。高校的通识教育一般都是以开设一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主渠道,辅以“第二课堂”、专题讲座、课外阅读和活动等[2]。通识教育的传统模式离不开言教和身教,但“境教”却往往被人忽视。境教指情境教育,即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特点进行教育。这里所讲的“环境”包含:语言环境、实地环境、时间环境等。在通识教育中,“境教”可以通过其所处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教育对象。因此,在提倡通识教育的当下,实践、探索“境教”实为必要。

一、中西方通识教育的对比和分析

在中国,通识教育源远流长。《中庸》提出,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易经》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淮南子》说“通智得而不劳”。《论衡》提倡“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从古至今,中国的通识教育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国人。传统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培养“通古今之变,览天下群书”的通才;而到了建国初期,国家教育以通专结合为主,注重能力的均衡;1952年之后,通识教育被淡化,逐步进入专业教育模式;1978年后,延续专业教育模式,又重新开始探索通识教育;而从1995年至今,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目标,重新把通识教育作为重点发展。

西方的通识教育源自19世纪,马修·阿诺德最早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提出了抛却固有的陈旧观念和习惯,学习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和理论去解决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问题的教育观念[3]。这种教育观念容易被人接受,但过分强调学术分科和专业,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也不利于学生独立的思考,具有妨碍学科的交叉等弊端。有先进思想的教育家们意识到了上述问题,开始探索和发展通识教育。例如,哈佛大学力极力打造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倡导文理交叉;而较早进行自由教育的耶鲁大学则提倡学生选修人文艺术类课程。迄今为止,西方大学仍然重视发展通识教育。

与西方学生相比,我国学生从小受到的是缺乏反馈的、线性的、居高临下的教育,独立人格和求异思维都有所缺失。近年来,虽一直提倡通识教育,许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相关的观点和方法,但很大程度上学生们目前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之中。在西方“境教”理念的影响下,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在通识教育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4]。

二、“境教”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教育应当面向未来,教书育人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使人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更大地推动社会进步。在教育中,如何更好地适应人的发展,更有利地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教育的方式方法十分重要。“境教”属于通识教育的方式方法,但是却被传统的通识教育所忽视。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这种教育方式侧重日常习惯的养成,老师把知识和道理教授给学生,给受教育者理论上的直观认识和榜样的力量。而“境教”则是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从积极层面熏陶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主动地投入有益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创造力与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全面发展。

首先,“境教”是通过环境影响学生,让学生从主观意愿上能动地追求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属于通识教育所提倡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方式;其次,“境教”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来熏陶学生,以引导为主要方式,避免强迫式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培养健全而独立的人格和品质;最后,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有益于学科和知识之间的融合,“境教”涵盖的内容之广使得其在多方面对学生造成影响,有力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境教”离不开言教和身教,与其相辅相成,相互影响,通过心境的启迪和环境的营造,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多方面发展。因此,“境教”与言教、身教共同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境教”在通识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在古代传统教育中不乏采用 “境教”的例子。《三字经》中孟母三迁的故事将“境教”摆在了比言教、身教更为重要的位置。孔子在对弟子的教育中也常采用“境教”的方式,“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里仁唯美,择不处人,焉得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等。大学教育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梅贻琦先生说:“意志须锻炼,情绪须裁节,为教师者果能于二者均有相当之修养功夫,而于日常生活之中与以自然之流露,则从游之学子无形中有所取法”。湖南师范大学的田中阳教授指出,“教育不论是何种形式,都有言教、身教和‘境教’三种层次,在这三种层次中,‘境教’往往为人忽视,究其实,‘境教’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更细微,更深刻”[5]。

笔者认为,通识教育的实现,不仅需要老师的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所学所获,在这当中,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田中阳教授提出了一种“大思维、大视野、大尺度”的育人范式、学术范式和管理范式。在他的倡导下,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创立了“书山论坛”,设立了“背书奖”,弘扬“书山文化”,倡导“读书为本,不同流俗”、“做通晓天下的新闻传播人才”等,致力于从“境教”的角度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迄今为止,以“书山论坛”、“背书奖”等特色实践教育活动已经成功举办多次。其重要使命之一是要在培养通识型人才方面做出贡献,它们既是应试教育的一种有效补救措施,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它们不拘一格,社会自然、历史人文、人生百度都涵盖其中,特别是为新闻传播学科学生的“文史哲”底蕴功底的培养提供了平台[6]。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其把历史、社会、文学、新闻等多方面的思想内容带给学生,力求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闻传播人才。

“书山论坛”邀请文史和传媒方面的名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思考的维度和广度,让学生接受到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思考所认知的世界,激发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并活跃其思维方式。“背书奖”活动以背诵国学经典的比赛形式,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让更多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追求学习,使其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经典,在信息迅猛发展的当下停下脚步、阅读经典,并从中吸取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经典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个人修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学院重视教学楼环境氛围的打造。走廊上挂着七八十幅学院师生员工的照片,展示了师生员工的亮丽风采以及学院不同的工作和生活侧面,体现了学院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历程,它们成为学院重要的文化元素,对师生员工的成长形成无形的影响力。大厅、教室、办公室、走廓和“书山论坛”挂着一百多幅书画作品,它们都是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经久不衰的格言,或关于读书正志,或关于笃学修身,均是教育学生读书做人的名言。还有一些自拟的关于专业、传统文化的警句,例如“读书为本,不同流俗”“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砥砺品行,求通天下”等等[7]。

运用“境教”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热爱,变老师灌输为学生探求,变回答问题为提出问题,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思考;开阔学生的眼界,以基础代替深刻,以广泛代替专精,更多的接触世界,更好的探寻内心,培养素质,从而更为完善地实现通识教育。

四、在通识教育中实践“境教”

通过研究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要求下实践“境教”,笔者发现“境教”对于通识教育的推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氛围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以环境和氛围为老师,熏陶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有利于通识教育。通过开展“书山论坛”讲座,培养学生成为“通晓天下的新闻传播人才”;通过开展“背书奖”特色活动,树立学生“读书为本,不同流俗”的学习目标,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通识教育的推进。通过打造学院教学楼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院环境历史的积淀和厚重感,潜移默化地予学生以熏陶和教育。

高校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营造有助于高校情境教育——“境教”的形成,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展现也大有裨益。通过这种长期的耳濡目染式的“境教”,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学科之间的互相交流进步必将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更进一步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

[1]苗文利.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述评[J].高校教育管理,2007(5):12-16.

[2]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2-8.

[3]A.Matthew.Culture and Anarchy[M].BiblioLife press.2008. [4]孙建伟.试析通识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2(20):43-48.

[5]田中阳.对新闻传播专业德性教育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1):188-191.

[6]田中阳.对新闻传播专业通识教育的思考和探索——兼对梅贻琦先生《大学一解》的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6):58-63.

[7]田中阳.使命和责任——对新闻传播学科通识教育的认识和实践[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63-69.

(责任编校:马余平)

Practicing and Exploring of"Campus Environment Education"in the Liberal Education

PENG Lu CHEN Miao

(College of Journalism&Communi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The dissertation wa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beral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Campus Environment Education" and liberal education was discussed,and the campus environment education was put into practice in our college.The research group thought that the"campus environment education"is tightly related with the liberal education,and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liberal education.Therefore,it has positive means for high schools to discuss and practice"campus environment education"when the liberal education was prevailing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Campus Environment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practice research

G 710

A

1672-738X(2014)01-0066-03

2013-11-08

湖南师范大学2011-2012年度学生工作研究资助课题(11XG01);

彭露(1978—),女,湖北孝感人,思想政治教育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身教通识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浅谈在教育中身教大于言传
长江丛刊(2020年21期)2020-11-18 16:10:28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言传不如身教——漫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