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妮,王小红
(1.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2.玉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发展动因初探
——以中英网络流行语为例
□周 妮1,王小红2
(1.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2.玉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QQ、微信、微博、MSN、Facebook等社交工具为人们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平台,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应运而生。以近年来出现的中英网络流行语为例,分析了两种网络流行语共有的特点,即非独立性、形式简洁、时效性、创新性和派生性;同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
中英网络流行语;共同特点;发展动因;社会影响
20 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①《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了437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国际电信联盟(ITU)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全球网民人数达27.1亿。由此可见,网络已走进千家万户并影响着全球近45%的人口。②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在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和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Crystal(2006)[1]指出“网络语言正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对语言的思维方式,因为它是一种奇特的语言形式——一种全新的媒介。”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和人们思想的演变。研究语言的发展轨迹可以很好地了解日新月异的世界,笔者以中英网络流行语为例,总结出中英网络流行语的共性;同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
国外学者以“网络语言”为切入点研究新兴的网络文化,这种研究始于20世纪70至80年代,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1997年,美国哈特福德大学的世界语言问题研究与信息中心举行了一次关于“网络与语言”的研讨会,讨论了网上语言、英语作为网络通用语的地位问题以及基于网络的语言教学问题。2003年9月18日至20日在西班牙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网络语言研究会议,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关于“网络与语言”的国际研讨会。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网络语言研究已经引起了国际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著名语言学家、《剑桥语言百科全书》的编者戴维·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2001年出版了他的最新著作《语言与网络》,成为英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先驱。国外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网络流行语中语言元素的变异、网络语言和网络符号的产生动因及网络语言与文化间的联系等。(陈建伟,2008)[2]
关于国内研究,笔者曾以“网络流行语”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930篇。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学者们的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刘念,2004[3];刘亚杰,2004[4];谢亚军,2009[5]);网络流行语翻译研究(陈彦,2011[6];孙萩辰,2012[7];金晖,2013[8]);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及社会影响研究(崔颖,2012[9];陈万怀,2013[10]);网络流行语社会心理角度的研究(王清杰,2011[11];左美丽,2013[12])。
我们可以看出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国内和国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大部分文献主要是分析单一语言中网络语言或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翻译特点等。本文以中英网络流行语为例,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其发展动因和社会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
关于网络流行语,有两种较为合适的定义:一是由陈一民教授(2008)[13]提出的,网络流行语也叫网络热词,是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乎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另一个是俞秋萍(2010)[14]提出的,她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由特定语言符号所构成,伴随社会热点事件的产生而在短时期内被网民大规模、高频度地使用于网络聊天室、网络社区、博客等的热门词语,具有高度流行性和统一认知度。”综合各家言说,我们给网络流行语下了一个定义:网络流行语是传统语言在网络中的变体,它发源于网内或网外,并在一段时间内在网络或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思维活动的综合产物。网络流行语包括网络流行符号、网络流行词语、网络流行句式。
(二)中英网络流行语的共性分析
1. 非独立性
从本质上看,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的一种变体,而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其本身不具独立性,因为它没有一种语言应有的包括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系统在内的完整的语言系统。网络流行语是人们在传统语言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创造出的幽默多样的语言风格。例如,在中文中,“打酱油”表示“与我无关”,“打酱油”这一词组原本就存在于汉语词汇系统中,只是人们给它注入了新的含义。同样的,在英文中,在Twitter上广泛使用的“Now you’re cooking with gas”③表示“某人终于明白某事”,而用来组成这句话的词语仍然属于英语词汇系统。
2. 形式简洁
从外部形式上看,网络流行语具有简洁、新颖生动的特点。在与人交谈或网上交流时,网民总是希望找到简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为了节省时间,他们会用缩略语和数字来表达情感和想法。例如,“BBS”(Bulletin Board System),“AFK”(Away from keyboard),“Adorkable”(“dorky” + “adorable”)。在中国,人们用“9494”表示“就是就是”,“886”表示“再见”。
3. 时效性
网络流行语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因此“时效性”是它的一个特质。每条网络流行语都是伴随着某个事件或社会现象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其消失而消失。回顾网络流行语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条网络流行语能长时期地保持其流行性的几率很小,它们的生命周期通常很短。网络流行语因其新奇的特点而受欢迎,然而在多次重复使用之后,人们不再觉得新鲜,这时候就会有新的表达方式替代它们。2009年最具代表性的句子“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如今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008年,当金融危机席卷美国时,“fail”成了英语词汇中最“忙”的一个词,甚至成为了英语网络流行语。“fail”被用作一个名词(如“epic fail”,大失败)并用来表达一种强调语气,但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该词已经失去了“流行性”再次成为一个普通词语。(赵彦杰等,2009)[15]
4. 创新性
在丰富多样的网络流行语中,除了那些已经存在于各国语言中的词语和句子外,很多都是网民们新创造出来的,这些新词语给语言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中国网民创造出了许多中式英语,如gelivable (给力),ungelivable(不给力),chinsumer (Chinese+consumer,组团到外国购物的一群人),vegateal (vegetable+steal,偷菜),smilence (smile+silence,笑而不语),suihide (suicide+hide,躲猫猫) (黄玉荣等,2011)[16]。人们还创造了“神马都是浮云”来表示“什么都不重要”。美国网民同样也积极地加入到网络流行语创造的队伍中来,最熟悉最常用的就是“Digitally Grounded”(数码囚禁),指代那些因过度沉迷于网络而被父母惩罚不准使用网络的人。在英国,人们把“shazam”(惊叹词,用于表示立刻出现或转变)和“amazing”(给力,极好)组合成为一个新词“shamazing”用来高度称赞一个人的表现。④
5. 派生性
派生性指当一个词或短语成为一种流行之后,许多相似的表达就会陆续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如,当IQ (Intelligence Quotient)成为一种流行之后,陆续出现了很多“Q”类词语:EQ (Emotional Quotient), LQ (Love Quotient), SQ (Smile Quotient) 和 CQ (Charisma Quotient or Creation Quotient) (于静,2004)[17]。而在中国,随着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热播,“那些年我们……”格式被网民大量复制,出现了“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游戏、那些年我们一起考过的‘司考’”。
网络流行语产生和发展的原因非常复杂,英国语言学家简·爱切生(2001)[18]认为语言变化是由社会因素、语言结构本身和人们的心理共同作用引起的,因此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中英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动因。
(一)社会动因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和发展都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语言学正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同样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原因。
1.社会事件的影响
重要社会事件的发生、名人的演讲及流行文化的盛行都会对网络流行语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自2008年奥巴马执政以来,网络电子杂志Slate汇总了大量以“OBAMA”为词根或词缀的新词语,如Baractogenarian (buh-ROK-tuh-juh-NAIR-eeuhn)(超过二十岁的奥巴马的支持者),Obombies (oh-BOM-bees)(坚定不移支持奥巴马但对其政策毫无了解的盲目支持者),Obamateur (oh-BOM-uh-choor)(描述一个人发表了一场激动人心但毫无意义的演说)。在中文中也是如此,2005年随着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的走红,“海选”和“粉丝”应运而生。2008年,中国网民又创造了“做人不能太CNN”来讽刺一些恶意扭曲西藏3·14事件的外媒。
2. 多文化交流的影响
叶蜚声等(2010)[19]在《语言学纲要》中提到,语言的演变受到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就包括不同文化的相互接触。当一种文化接触到其他文化时,它会积极地吸收指称外文化独有事物或现象的词语,而在引进指称外来事物或观点的词语时,语言系统会对其进行改造,使其符合本民族的语言规范。在中文中,“控”来自于日语的“コン(con)”及英文中“complex”第一个音节的发音。“hold住”是英文词语“hold”和中文词语“住”的结合体,表示某人能控制住场面。2010年,已成为俄语历史词的“Czar”(沙皇)成为美国媒体,尤其是网民的新宠。如果一个人被奥巴马任命为美国官员,他就被视为其领域中的“沙皇”。
(二)心理动因
语言与人的心理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语言我们可以窥视人们的内心。由网民创造的网络流行语也必定能反映他们的思想,但要准确描述网民的思想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本文只简要分析网络流行语出现的心理动因。
1.娱乐心理
20世纪上半叶,奥地利心理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语言游戏,是建立在心智基础上的自由、自娱的超常社会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赵彦杰等,2009)[20]。在当今信息时代的社会中,语言游戏在人们的娱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人们试图用各种方法来缓解压力,年轻人就借助网络创造出特定时代的语言游戏。2008年,“艳照门”事件轰动全国,陈冠希被指责为“很黄很暴力”。中国网民开始疯狂复制“很X很XX”的句式,“艳照门”女主角之一阿娇的说辞“好天真,好傻”被改为“很傻很天真”。同样结构的表达也相继出现,如“很假很坦白,很爽很摇滚”。美国网民用D.W.T (driving while texting)表示不专心,该词本义表示“边发短信边开车”,网民点评说“发短信一定要专心啊,否则会敲错字”。(赵彦杰等,2009)[21]
2.创新和模仿心理
创新和模仿心理这一对矛盾体在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网络流行语的共性分析相关内容中我们知道,网络流行语反映了网民们很强的创新意识。人们不满足于一般的表达方式,总是试图寻找新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中国网民用数字谐音法创造网络流行语,“1314”谐音“一生一世”,“920”谐音“就爱你”。美国网民用“chips and salsa”⑤表示电脑软硬件。而当一种新奇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时尚之后,人们会模仿这一形式,创造出类似的新的网络流行语。2005年,网民们通过模仿“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造出了“老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等句子。在美国,网民们以“obama”为词缀或词根创造了Obombies,Obamateur,and Obamamania (奥巴马狂)等词语。
(三)语言动因
1.语言经济原则
语言经济学是基于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基础上产生的边缘学科。该学科由信息经济学开拓者Jacob Marschak于1965年首次提出。语言学中的经济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语言价值理论,另一个是反映省力原则的有效选择理论(孙明强,2009)[22]。经济原则指用最小的付出取得最大的收益,而在语言学中则指用最少的字符、音节表达更丰富的含义。网络流行语的构词规则就反应了语言经济原则中的省力原则。我们知道网络流行语最常用的构词规则是首字母缩略、语码转换、语码混用、谐音和表情符号。如:
①缩略词:POTATO (people over thirty acting twenty one), MOSS (member of the same sex), 蛋白质 (笨蛋+白痴+神经质)。
②数字谐音:“1314”(一生一世),“2925184” (爱就爱我一辈子),“121” (one to one)。
③语码混用:“做人不能太CNN” (“CNN”is short for “Cable News Network”, a famous radio of American. ) ,“hold住”。
④表情符号:“T-T” (哭泣),“@-@”(傻眼的样子),“:--D”(大笑的样子)。
2.语言系统自身的需要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其内部因素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平衡状态,当一个因素发生改变时,整个语言系统就会失衡,因此系统中其他因素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来保持系统的平衡。随着汉语词语双音化的发展,字符与字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固定出现在某一位置上的字符(语素)转化为词缀,如“X控”指对某事或物有极大的兴趣。这里“控”是一个准词缀,“大叔控”指那些喜欢年长男性的小女生。在“被XX”格式中,准词缀“被”表示一种非自愿的或非真实的事件,如“被就业,被下岗”。在美国,随着“watergate”(水门事件)的曝光,“gate”成为了“丑事、丑闻”的固定搭配形式,“gate”由指“门”的词根实词虚化成后缀,如“Zippergate”(拉链门)、“Irangate”(伊朗门)。
(一)网络流行语的积极影响
新奇、独特、简洁的特点使网络流行语在日常交流、娱乐、广告、语言教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它能缩短沟通距离,促进沟通。如“Digitally Grounded” (数码囚禁)两个词语就表达出了复杂的含义,大大减少了沟通时间;在中文中,一句“你懂的”就把一切无法言尽的意思传达出来了。另外,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使用者是年轻人,如果其他年龄段的人也学会使用这一语体,就能大大缩短与年轻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其次,网络流行语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乐趣,同时也是解压的有效方式。幽默、创新是网络流行语的一大特点,这无疑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乐趣。同时人们通过网络流行语来解嘲、发泄,可以很好的缓解压力,如“屌丝”、“我爸是李刚”。
(二)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或多或少会违背语言规则,因此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另外,很多流行语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和使用的,因此在解读这些网络流行语时就需要特定的语境。如:GG:MM表走,偶好稀饭泥啊!(美眉不要走,我好喜欢你啊!)MM: 米油虾米好说滴啦,886!(没有什么好说的啦,拜拜了!)GG:555555(呜呜呜呜呜)(沈珍,2012)[23]。网络流行语也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自由的表达一些负面思想,比如“白富美、高富帅”这些注重物质、外表的爱情观;在英文中有“IWSN”(我想做爱)。
中英网络流行语虽然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但他们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也蕴含着一些共性,这些共性也是网络流行语之所以盛行的原因。社会、语言、人们的心理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因素,同时网络流行语也反映和影响着社会、语言和人们心理的变化。网络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利用其有利一面,同时也应该采取措施规避其负面影响。 ■
注:
①数据来自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
②数据来自http://www.itu.int/en/ITU-D/Statistics/Pages/ stat/default.aspx.
③来自UNSV英语学习频道. http://www.unsv.com/voanews/ popular-american/lessons/394/.
④语料来自http://www.telegraph.co.uk/news/newstopics/ howaboutthat/9740009/New-words-of-2012-what-ashamazing-year.html.
⑤来自Netlingo. http://www.netlingo.com/top50/acronymsfor-parents.php.
[1]David,Crystal.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 (Second Ed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72.
[2]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 .广西大学, 2008:3.
[3]刘念.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经济学原则[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1-94.
[4]刘亚杰.网络流行语“零度X”词族探微[A] .黑龙江省语言学会.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64-67.
[5]谢亚军. 网络流行语的类型与结构特征探讨——省力原则的视角[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49-50.
[6]陈彦.从“剩女”看网络流行语的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206-210.
[7]孙萩辰.目的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汉英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251-259.
[8]金晖.“译网”情深——莱斯文本类型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英译探究[J].海外英语, 2013(1):159-161.
[9]崔颖.模因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的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27-129.
[10]陈万怀.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社会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启示[J] .中国教育学刊,2013(9):83-86.
[11]王清杰.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3-45.
[12]左美丽.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2):19-20.
[13]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94.
[14]俞秋萍.网络流行语及其广告传播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0:9.
[15][20][21] 赵彦杰,赵永彬.2008年汉英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价值取向[J].前沿,2009(7):196-197.
[16]黄玉荣,吴楠.中外网络流行语的对比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7):45.
[17]于静.英汉流行语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5.
[18]Aitchison, Jean. Language Change: Progress or Decay? (3rd Ed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134.
[19]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2]孙明强.网络流行语研究[D] .湘潭大学,2009:27.
[23]沈珍.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观察和思考[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4.
【责任编辑 潘琰佩】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Motivation of Network Catchwords--Take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Network Catchword as Example
ZHOU Ni,WANG Xiao-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Study,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Information revolution makes the internet become an indispensible part in people’s life, which influences people’s pattern of life and thinking and mode of production. Modern communicative tools, such as QQ, WeChat, Microblog, MSN and Facebook, provide a new platform for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s a brand new so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network catchwords arise at the historic momen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features shared by Chinese and English network catchwords, namely non-independence of the nature, conciseness, short-lived character, innovativeness, and derivation; meanwhile, we studied the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atchwords and their social influ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English and Chinese network catchwords; common features; development motivations; social influences
H195
A
1004-4671(2014)06-0083-05
2014-08-26
周妮(1991~),湖北钟祥人,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