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瑞红
(玉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干扰与对策分析
□石瑞红
(玉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形成、确立乃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时期。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在相当程度上干扰了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了冲击和抵消作用。因此,必须着力剖析影响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社会思潮,把握其本质特点和传播方式,积极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途径。
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1]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形成、确立乃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但是多元化社会思潮在相当程度上干扰了大学生的信仰选择,信仰多样化趋势明显,信仰模糊的大学生群体人数也有所增加。因此,剖析当前干扰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社会思潮,把握其本质特点和传播方式,积极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思潮的活跃期,对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干扰较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有:后现代主义、“普世价值”论、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
(一)适应社会转型期土壤而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正在经历着发达国家发展历程中曾经面临的问题,表现出某些类似的特点,尤其在思想观念领域面临着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观念的频繁冲突与矛盾,传统的观念不断被打破,而新的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这就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适合的土壤。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思潮,80年代前后达到鼎盛时期,90年代以来在国内逐渐形成传播热潮,广泛地渗透到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美学等诸多领域。后现代主义思潮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观念反映,是西方青年和知识分子针对西方现代化及其片面性对人的全面发展造成的挤压和扭曲而做出的一种理论反抗,它的基本特征是否定、批判、解构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反中心主义、反一元论,崇尚差异性、多元化、不确定性,以解构一切、摧毁一切的态势对待一切事物。后现代主义直面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揭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某种启迪。但它又是一种批判性浓烈而建设性不足的社会思潮,不免带有“矫枉过正”的局限性,导致了认识论的非理性主义、历史观的虚无主义、政治观的无政府主义、价值观的多元主义、道德观的个人主义、人生观的享乐主义、思维方法的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尤其得到具有批判意识和叛逆心理的青年人的青睐,给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来诸多误区和消极影响。
(二)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泛滥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亦称社会民主主义思潮,早在19世纪40年代欧洲革命时期就登上了历史舞台。20世纪80年代在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泛滥。苏东剧变之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前夕,我国着重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我国蔓延。其基本主张是:在意识形态上,宣扬世界观中立、信仰自由和指导思想多元化,反对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否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主张消灭资本主义,而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平过渡到“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在政党问题上,否认政党的阶级性,主张建立人民党或全民党,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领导。在经济制度上,反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张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和经济”。在价值观念上,把社会主义仅仅当作道德需要、道德抗议,当作抽象的民主、平等、自由、公正、互助、人的解放等价值追求。民主社会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论的“改头换面”,具有虚幻性、煽动性和迷惑性,是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尚方宝剑”,对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引发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改革开放以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有多种表现形式,而且传播势头持久迅猛,并日趋复杂化。我国高校也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觊觎的一块战略重地,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三)为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而沉渣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国内外敌对势力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政治需要而反复沉渣泛起的一股思潮,影响极其恶劣。其主要表现有:在内容上主张“侵略有功”,美化帝国主义,贬低和否定中国革命。典型的观点如“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先进文明”、“中国只有像香港那样300年殖民地才能发展”、“东北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这是由于日本对东北的占领”等等。诋毁和嘲弄伟大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认为“中国近百年的革命历史是一部不断杀人、轮回地杀人的历史”,认为革命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把“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视为误入歧途,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应该走“以英美为师”的资本主义道路,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在形式上以“学术研究”和“艺术改编”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为早已被历史定论的反动分子申冤等。在文学艺术领域掀起一股“红色经典”改编热和网络上对历史人物的“戏说”、“恶搞”现象,对一些革命题材的作品进行去英雄化、去神圣化、庸俗化、桃色化改编。在本质上,历史虚无主义采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的手法,“虚无”和歪曲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历史,以达到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对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观具有严重的毒害作用。
(四)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70-80年代成为英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消除“滞胀”危机的灵丹妙药。90年代以来在拉美、原苏联、东南亚和欧洲等地蔓延,给一些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危机,甚至是政治动乱。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坚持资本主义私有制,反对一切公有制;崇尚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粉饰资本主义,敌视社会主义;宣扬有限政府,反对国家福利制度。从本质上看,新自由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和意识形态,是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20世纪8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开始在我国传播,尤其是当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严重干扰了我国的改革开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大学课堂成为新自由主义的主要传播场所。一些人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窝蜂地盲目推崇,通过大学论坛、讲座进行传播;某些高校引进西方社会科学教科书,只介绍,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新自由主义思潮通过大学讲堂传向广大缺少明辨是非能力的青年大学生,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
(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对立的“普世价值”论
所谓“普世价值”,从字面上看,是指世界性的、无民族界限或无国界的、普遍适用于所有人、所有国家、所有民族、所有时代的、永恒的价值或价值观念。“普世价值”论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政治当权者高调推出的,企图“重塑世界”的理论和政治主张,目的是把全世界纳入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体系,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和“分化”,其本质是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近年来,“普世价值”的说法几乎成了一个流行语,频频出现在某些媒体上。有的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自由、人权、博爱等视为“普世价值”,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自由主义价值理念和制度模式视为“普世价值”和“人类文明主流”;有的人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有的人被似是而非的议论所迷惑,把一些一定历史时期对于某些问题的共识误以为“普世价值”;而有一些人则怀着推翻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别有用心,故意宣扬“普世价值”。马克思指出:“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观念也会发生变革。”[2]恩格斯指出:“善恶的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变更得这样历害,以致它们是常常互相直接矛盾的。”[3]可见,从价值观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看,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永恒的所谓“普世价值”。“普世价值”论实际上是将某一阶级的价值观冒充为全人类的价值观,用虚构的“普世性”掩盖其阶级性。“普世价值”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本对立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思潮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也呈现出多元性、多变性、传播广泛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了多方面的干扰。
(一)社会思潮的多元性、多变性、隐蔽性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造成混乱,增加了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复杂性
新时期的各种社会思潮并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特性和理论形态,总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改变其存在的方式,呈现出变幻莫测的特点。为了争夺话语权,抢占舆论阵地制高点,各种社会思潮之间交锋日趋激烈。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立场往往处于一种隐蔽的状况,其表面上的“花言巧语”和“人文关怀”极大地蒙蔽了人们的警惕性。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而言,无疑带来价值判断的混乱。尤其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所宣扬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是完全对立的,这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理论分析能力有待提高、信仰尚未确立或尚未坚定的大学生而言,往往起到“鱼目混珠”、“颠倒黑白”的作用,严重干扰着大学生的信仰选择。
(二)社会思潮的阶级性、目的性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了冲击和抵消的作用,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怀疑
社会思潮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核心体现着一定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念。例如新自由主义是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与社会主义制度是背道而驰的;民主社会主义是排斥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论的“改头换面”; 历史虚无主义采取“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的手法,“虚无”和歪曲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历史,以达到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伴随着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走入了低潮。国际反动势力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不仅从未停止,而且把矛头指向了中国,散布各种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言论。这些言论与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混合在一起,对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形成了冲击和抵消的作用,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产生了怀疑。
(三)社会思潮传播的多媒体化,大大增强了大学生的认同度,从而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社会思潮的传播呈现多样化、立体化的特点,从书刊报纸到大学讲坛、从广播电视到电脑网络、从长篇大论的报告演讲到短小精悍的手机短信,有文字、图像、动画、漫画;有网站、微博、社区等等。其“无孔不入”的渗透性和“无奇不有”的新颖性吸引了青年大学生的兴趣,从“偶尔看看”,发展到“有意识的搜索”,再到“互相传播”,从“好奇”到“好感”再到“深信不疑”,一步步地吸引了青年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例如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各种媒体上传播的以“戏说”“恶搞”的形式“解构”着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传统认识,把严肃的历史问题变成了儿戏,这种方式得到了许多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的青睐,甚至有人以此为乐,久而久之,大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一点点地被侵蚀、抹黑,这必然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选择的道路产生了怀疑,对历史上的先进人物产生了怀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产生了怀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取而代之的是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的信仰。
(四)社会思潮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高度介入,迎合了大学生思想困惑和迷茫的心理,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转移”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普遍关注,而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高度介入。各种社会思潮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介入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力图使自己的声音最响亮最动听,尽其所能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观点。例如对贫富差距、腐败、民主、人权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尽可能地迎合人们的心理,从而达到使人们动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转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作用。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与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衰退相比,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成就更加凸显了我们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存在着就业压力大、贫富差距大、教育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致使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感到困惑。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主社会主义大肆宣扬的所谓“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新自由主义鼓吹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正是迎合了一些大学生迷茫的心理。
在社会思潮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单一的灌输已经无法抗拒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诱惑。因此信仰教育需要由单一的灌输模式转变为多元鉴别模式。
(一)社会思潮多元鉴别要契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江泽民同志指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不讲究方式方法,不分对象、条件、场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老生常谈,空话连篇,绝对不会有成效。”[4]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多变性、批判性,“平等、民主、独立、自由”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意识,甚至是强烈追求。他们乐于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和与众不同的理论观点,例如后现代主义思潮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在大学生中产生共鸣。不能强制要求大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某种信仰,而是以平等交流、尊重个性的方式引导他们经过自己的探索,自主地确立自己的信仰。任何居高临下的说教,只能适得其反。
(二)社会思潮多元鉴别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
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注意,不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要僵死起来,马克思主义要衰退,只有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意见表达出来,进行争辩,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辩证唯物主义。”[5]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深入分析,理清各种社会思潮产生和传播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入研究把握各种社会思潮的基本主张、理论特点、历史变迁、思想实质、危害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区别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对政治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决不掉以轻心、听之任之;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和意识形态渗透,要保持高度警惕,加强防范,坚决斗争;对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尊重创造,鼓励个性和特色;对学术理论问题,要坚持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内外有别;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坚持摆事实、讲道理,加强正面教育,做到以理服人;对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诉求,要多用解疑释惑、形势政治教育等方法进行引导;对人民群众正常的监督和批评,应予以支持,并加以正确引导。”[6]
“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对于违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的思想政治观点,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攻击,必须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不能听之任之。”[7]特别要全面了解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播的原因、途径与特点,从根本上制定抵御其蔓延的战略与策略;切断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继续蔓延的途径;消除不良社会思潮滋生泛滥的土壤,彻底堵死那些披着合法外衣的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渠道,揭露那些打着学术交流的幌子实为传播不良社会思潮的欺骗行为,加强对大学课堂传播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监管,为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扫清思想障碍。
(三)社会思潮多元鉴别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原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8]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9]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0]这就为社会思潮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指明了原则和方向。
大学生处于思想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同时面临着学业、爱情、事业、信仰等多方面的选择与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使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各种困惑,大学生往往也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争夺的对象。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世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网络是各种文化传播的场所,也是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阵地;网络是网民沟通交流和表达意愿的渠道,同时也是各种谣言传播的途径;网络可以成为传播科学真理的摇篮,也可能成为迷信淫秽野蛮传播的境地。网络恰恰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上网”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远远超过书本和课堂。纸媒、电媒、网媒、机媒构成了现代立体化的媒体系统,其覆盖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社会作用之大,成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能否占领舆论阵地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我们一方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增强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舆论阵地,引领社会思潮动向,为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社会思潮多元鉴别需要拓展大学生实践路径
各种社会思潮之所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同,除了一些社会思潮新颖的传播方式契合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部分大学生对历史和国情缺乏深刻的认识,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直接体验,缺乏应有的历史真实感、是非感、价值感、敬畏感。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批判和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最好办法就是历史事实和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展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践领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火热的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志愿服务、义务劳动、勤工俭学、暑期实践等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真挚的情感、无可辩驳的事实感动大学生,使他们从一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者变成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见证者,进而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消灭不合理状态而通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自由王国的必然过程。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包括生产力的跃升、生产关系的调整、政治理念的变迁、社会制度的优化、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文化艺术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腾飞……都是消灭现存社会不合理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真切地体验到社会发展进步,才能更加自觉地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
[1][10]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3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3-434.
[4][7]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12,411.
[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2.
[6]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6
[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23.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责任编辑 谢明俊】
The Intervention Function of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stablishment of Marxist Belief and an 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
SHI Rui-hong
(School of Marxism,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University stage is the key period for youth students to form, establish and stabilize their Marxism beliefs. The current diversified ethos interfere with the students' beliefs in certain extent, and have impacted on the traditional Marxism faith education and offset its effects; therefore, the main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s which influenc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establish Marxist beliefs need to be analyzed, so as to grasp its essence characteristic and mode of transmission, and to provide help for actively exploring new ways of Marxist belief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the Marxist faith; faith education
G641
A
1004-4671(2014)06-0131-06
2014-10-02
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编号:SK13ZD040);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当代社会思潮与信仰教育研究”(编号:DSBD13YB033)。
石瑞红(1971~),女,广西融水人,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