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哦讽诵创意境 知人论世读经典——《石榴》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2014-03-12 05:44:35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宋泉汶
语文知识 2014年9期
关键词:言志郭沫若教者

◆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 宋泉汶

散文阅读教学切忌:盲目地咬文嚼字,脱离时代,以偏概全。笔者认为要立足“全局”,并从散文本身的特点入手,以“吟哦讽诵创意境,知人论世读经典”为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读“形”品“神”,链“时”悟“旨”,寻找并利用一切利于教师和学生能深入研读文本的教学资源,力求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为“教”张本,为“学”铺路。本文以散文《石榴》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阐释。

一、案例呈现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品析语言,准确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

2.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知人论世,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和情感,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知人引文 授之以渔

因学生在散文阅读中有畏难心理,故教者开门见山,出示阅读散文的方法“吟哦讽诵”“知人论世”。然后出示巴金对郭沫若的评价,设计“说一说我所知道的郭沫若”活动,让学生了解郭沫若的为人和行文特点,突出“精神饱满、生气勃勃”“非常真诚”,为本课的教学奠基。

(二)初读感知 梳理文脉

考虑到学生接触新课文的认知需求,教者设计了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的环节,并以问题带动读书,达成初读的目的。同时,设置“给标题前加一个动词”的问题,为学生迅速掌握文章思路、达成整体感知的目标架设平台。

(三)细读品析 感受形象

状物抒情类的散文,首先应准确把握所状之物的特征。但这一问题的解答过程往往比较零碎,散而不聚。因此,教者引导学生紧扣“最可爱”一词,分别从枝叶、花、果实的描写角度去体会作者用了哪些句子描绘“最可爱”的,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最可爱”的。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活动,教者先进行了示范,以“我觉得石榴的花最可爱,你看……”的格式从文句、手法、阐述、效果的角度品析文章的语言,理解石榴花的特点,有序安排小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让小组合作实效化、有趣化、竞争化。在这一环节中,教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语言的妙处,去发现语言的魅力,并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去朗读,朗读形式由小组自拟,可个人可多人组合,期间穿插竞赛和点评,在合作、快乐的氛围中,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真切感受语言美。在环节的末尾,教者设计了小结,再次明确这一教学环节所达成的目标,突显石榴内外兼备的美。

(四)知人论世 探究主旨

探究《石榴》一文的主旨是难点。但在前面的铺垫中,学生已经感受到郭沫若的真诚热情、才华横溢,于是教者顺势而下,引导道:“回顾巴金对郭沫若的评价,我们果然看到了一个热情真诚的人,他毫不吝啬自己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7段更是直抒胸臆。”于是将课堂带入了抒情部分,学生朗读时,教者着重指导“夏天的心脏”的朗读,然后提出“第3段与第7段都提到了石榴是‘夏天的心脏’,这两者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使学生对石榴的内在品质的理解走向深入。

“夏天的心脏”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读懂了作者喜爱和赞美石榴的又一深层原因,此时再引入背景助读:在国家危难关头,国民党、亲日派、政界文人等的丑恶表现,共产党人的坚持抗战、力挽狂澜的精神品质与气节。这些资料瞬间可拉近学生与作者、文本的距离,写作意图呼之欲出,学生可以感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滋味。教者继而引入名家对郭沫若的评价:“战士”(巴金)和“是我们景仰的革命者”(曹禺)这一身份特征,学生对郭沫若的石榴情结的理解便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此时,本课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对托物言志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五)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

每一篇教材都有它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在郭沫若的视线中发现了石榴的“最可爱”之处,触摸着文中的每一处饱含感情的真挚语言,感受到了作者的一腔赤诚,这与托物言志的手法的妙用是分不开的,这有利于学生能“举一反三”地去解读别的状物抒情的散文,去创作自己的作品。所以教者设计了“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选取一幅图加以描绘”的练笔题,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在课后作业中又设计了“对比阅读《石榴》和季羡林的散文《清塘荷韵》”的习题,巩固提升学生“吟哦讽诵”“知人论世”的散文阅读能力。

二、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就一篇教材而言,散文《石榴》被编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单元主题为“咏物抒怀”,所以阅读这类文本,应该把握作者笔下事物的特征,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和志趣,关注托物言志、象征等一些表现手法。同时,就散文这一体裁的特点来看,《石榴》一文文质兼美,浸染着作者的个性,渗透着作者的情思,蕴含着作者对生活、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因此我们应重视文本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毋庸置疑,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石榴》一文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会产生时代的隔阂,与作者和文本产生心理距离。如何突破这层隔阂,产生共鸣,是教者应该着力研究和攻克的难题。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上看,七年级的学生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期,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充满好奇,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也很容易被触动,与文本产生共鸣;从知识水平看,七年级的学生初步具有了语文阅读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但阅读散文却有点不知所措,尤其是遇到像《石榴》这样烙印着时代特色的散文,他们往往不能深刻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问题浮于表面。所以设计教学时应立足学生实际进行预设,设计导航策略,达成学习目标。

(三)设计分析

1.革新理念 远离误区

散文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课堂教学实际与课前教学设计往往会各行其道,教者常会因学生不能如其所愿地理解文章主旨而一筹莫展,最后索性直接出示主旨,让学生在似懂非懂中错失习得阅读能力的良机。但并非每个语文老师都束手无策,例如朱则光老师设计的《藤野先生》,就能抓住“伟大”一词展开教学,渐入佳境。深刻反思后,笔者认为散文教学设计的问题在于缺少全局观念,局囿于一篇文章,受制于教学参考资料,止步于生搬硬套。因此《石榴》的设计以“吟哦讽诵创意境,知人论世读经典”为指导思想,没有孤立地简单品读文句,做华而不实的无用功,而是立足全局、立足文体特征,读作者读作品,品语言解真情,引资料悟主旨。设计者只有勇于革新理念,才能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满足学生之所需,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氛围 驰骋思维

散文是美的化身,无论质朴还是妖娆,热情还是内敛,清新还是瑰丽,低沉还是张扬……,都是如此美丽,这样的文本怎能随意处理呢?不妨为它创设一个诗情画意的情境,让书声朗朗、自由灵动的情境激起师生的情思吧!《石榴》一课分别用经典文段齐声读、重点词句用情读、品读文句小组读的方法去“吟哦讽诵”。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创设自由探讨、自信展示的氛围,教者用“文中他是怎样通过描写石榴树的枝叶、石榴花、石榴果来表现‘最可爱’的特点”的问题引发思考,用“我觉得石榴树的花骨朵最可爱了,文中写道……”为示范,让学生有法可循,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使他们在优美、轻松的氛围中解脱思维的束缚,迸溅智慧的火花,大胆地各抒己见。

此外,富有创意的板书也为课堂教学增添一份画意。以一“花”(一蕊四瓣)一“心”(心形图案)为主角,花心中板书“最可爱”三字体现石榴主要特点,上方花瓣体现本文状物抒情的特点,下方花瓣则紧扣“最可爱”所描绘的不同角度。心形中间板书“民族精神、气节,坚定信念,理想追求”既是将“夏天的心脏”形象化,又是作者心中所抒之志向和情感的体现。最后“花”“心”一“箭”穿,直观呈现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真是一段“妙幻的演艺”!

3.旁征博引 知人论世

散文往往文质兼美,承载着作者不同时期的情感经历与人生感悟。教材中所选的文章仅仅是作者某一时期的某一篇作品,要理解它,千万不可断章取义,这曾是我们阅读教学中的一大误区。如今很多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遇到具有时代烙印的散文,常常会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旨。《石榴》一文也属于这一类散文,链接背景资料是必需的,但笔者认为仅仅如此还不够,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立足全局,知人论世读经典。《石榴》的教学设计中不仅链接了时代背景资料,用黑体加粗字凸显与文本密切相关的信息,还在课堂教学伊始引用巴金对郭沫若的评价,突出“精神饱满、生气勃勃”“非常真诚”,让学生了解郭沫若的为人和行文特点;在难点突破环节中引入名家对作者的评价:“战士”(巴金语)和“是我们景仰的革命者”(曹禺语)这一身份特征,让学生对主旨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值得肯定的是,这些资料是教参中没有的,而是教者依据学情精心设计的导航策略,这一策略有的放矢,不仅让课堂教学在灵动的思维活动中达到目标,也让学生学会了“知人论世”的散文阅读方法。

猜你喜欢
言志郭沫若教者
言志为本
中华诗词(2022年4期)2022-12-31 06:22:04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学刊(2021年3期)2021-12-16 06:04:38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郭沫若学刊(2021年3期)2021-12-16 06:04:32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中华诗词(2020年1期)2020-09-21 09:24:52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2:00
郭沫若佚诗一首
郭沫若学刊(2018年4期)2019-01-03 08:41:50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反七步诗
文苑(2016年2期)2016-12-08 11:51:19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戏剧之家(2015年13期)2015-08-07 00:36:50
某生课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