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军
当下,课改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江苏省常州市勤业中学近年来提出的“展评学习法”在苏南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展评学习法是“在前端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全体师生展示个人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其他学生对展示者前端学习成果进行评点、评价、质疑和讨论,在评的过程中引发对问题的思辨,探寻知识的本质或规律,实现知识建构,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孙国平.《展评学习法:勤业中学的课堂密码》,《江苏教育研究》,2012.9C)。
以往我们的课堂上呈现的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这些问题通常做到了环环相扣,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这样的设计何其严谨、何其壮观!这样的教学本应该是使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而不断思考,但在这样的课堂上,笔者们看到的却是学生沿着老师铺设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胆战心惊地前行,与其说学生是在思考,不如说是为寻找问题背后的正确答案而苦心琢磨教师的心思。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问题其实就出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严密而连贯的问题确实可以有效地使教学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但长期受这样琐碎而封闭的问题引导可能会导致学生习惯于接受别人现成的结论,造成了学生奉迎、遵从的思维惰性。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关键部分。
后来,笔者尝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展评学习法”,愈发觉察到展评中问题设计的重要性,甚至认为,问题的设计是“展评学习法”运用成败的关键。如何让“展评学习法”的问题设计更具展评的价值,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展评学习法”的一般程序是:前端学习,展示评价,整理巩固。展示评价中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零碎、烦琐,否则学生将把完整的课文理解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感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时,展评中也无法形成学生对某个结果引发出争论,继而形成积极思辨、争相发言的氛围。
在教授《苏州园林》时,学生在前端学习之后,笔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修饰语,用“________的苏州园林”为题,说说你心目中的苏州园林,请结合课文内容陈述理由。这是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的问题,学生要想很好地回答出问题,必须认真地去读课文、分析课文、概括课文。学生在据理力争后,笔者说:“大家都说了自己心目中的苏州园林,那叶圣陶先生眼里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呢?”以此,自然地归纳到本文的说明特征上来。
因此,在“展评学习法”设计问题时,应积极创设概括性的问题情境,只需一两个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并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总统题”。
前端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完成了他们能够解决的部分学习任务。如果在展评阶段,老师抛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直白,使学生一眼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对问题的设计意义一览无余,甚至这些问题是已经在前端学习中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这样学生无须思考,学生的思维难度几乎归零。这样的问题设计,不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积极思维去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无法在前端学习与自主展评中架构起有效路径,自然就失去了展评的理由和学生争辩的精彩,必将严重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学生在朗读全文后提出疑问: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但在文末总结时却写道“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样是不是矛盾了?面对学生现场生成的问题,笔者迅速调整课堂进程,继而把设计的问题抛给学生:请大家思考,本文到底写的是济南的冬天,还是冬天的济南呢?请大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问题抛出全班炸开了锅,一个个围坐在组长身边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认为,济南的冬天,冬天的济南是偏正结构的短语,各有侧重点。济南的冬天讲的是季节、气候,冬天的济南讲的是地方景色。有学生把2、3、4、5 小节的段意罗列了出来,表示这些写的是冬天的济南。有学生马上反问:第一小节与后面的部分关系是什么?如此是不是文章的内容就理解了。整堂课学生的展示和评价都是围绕着“济南的冬天”和“冬天的济南”的讨论中进行的。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展评对文本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
因此,在问题设计上,应该尽量设计比较深刻的问题,以便学生围绕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一堂课,老师到底会提多少个问题?某知名教师《丰碑》的教学,第一课时,教师提问62次,学生回答53 次,其中29 次齐答,所有问答全部为一问一答。第二课时,教师提问118 次,学生回答110 次,仅2 个问题有多位学生回答,其余均为一问一答。
一堂课有必要提这么多的问题吗?一堂课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自然就能想像课堂行进的路线免不了是“一问一答”的模式。这种以问答为主的课堂,注定了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必定是效率有限的课堂。将这个问题带入展评学习法中,如果展评中问题设计过细过多,教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学生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答,呈现老师问学生答的简单而又繁杂的对话,老师穷追不舍地问个没完没了,学生就要不断地疲于应付老师所提的显而易见的问题,学生成了答问的机器。一节课下来,花费了许多时间,学生得到的只是关于课文的一个个局部的零碎的知识信息,却得不到一个完整的认识,更谈不上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更无法体现“展评学习法”提出的“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的理念。
所以,在展评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些简约而关键的问题,切忌问题过多过细。
展评中的问题设计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展评中的问题设计应更多地体现“语文味”,不仅要抛弃似是而非的机械应答,也要抛弃花里胡哨的拓展延伸,扎扎实实地在展评中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苏州园林》是一篇语言规范、结构严谨的说明文,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苏州园林》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请大家就全文内容结合所用说明顺序、结构思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用文字或图表列出提纲然后推选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展评。问题抛出后,学生有的在研读文章,有的则已着手列图表,更多的则是拿笔在书本上圈画找出说明顺序、结构思路。学生上台板书后,大家又一起进行修正、补充和加工,最后形成比较完整的结构示意图。学生在设计板书、讲解板书、修正板书的过程中理解了说明文谋篇布局的结构和顺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