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临港产业联动发展问题研究*

2014-03-12 05:08谢丽威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临港区域发展

谢丽威,祝 艳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烟台264003)

区域临港产业联动发展问题研究*

谢丽威,祝 艳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烟台264003)

当前,我国临港经济蓬勃发展,区域临港产业联动发展趋势增强。但是,临港产业联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产业结构趋同性明显、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强、港城双向联动不紧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临港产业联动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政府意志、规律演进、企业要求对产业联动的影响至关重要。政府应着重从优化产业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搭建信息平台等方面弥补市场失灵,推动区域临港产业联动市场化发展。

临港产业;联动发展;影响因素

临港产业是依托港口资源和转动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包括港口直接产业、港口共生产业、港口依存产业和港口关联产业,是沿海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联动则是区域产业遵循市场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内在规律,努力破除产业、区域、生产要素等关联互动的障碍,加强区域间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实现区域间产业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1]。基于临港产业的现状和产业联动的内涵,可以将区域临港产业联动界定为,以调整产业结构和扩大产业集聚为依托,重点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临港产业,提高产业间的协调性和关联度,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内的产业优势互补,带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区域临港产业联动发展,有利于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有机结合,降低成本,促进产业升级;有利于科学配置临港区域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前,在临港产业作用日益凸显的同时,产业联动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扫清临港产业联动发展的障碍,积极探索区域临港产业联动发展的有效对策,以此加快推进临港产业联动发展。

1 区域临港产业联动发展现状分析

世界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充分利用沿海优势和便利的海运优势,加快临港产业发展,进而产生联动效应,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临港经济蓬勃发展,区域临港产业联动发展趋势明显增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鲜明特色的区域板块,海洋产业获得了优先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海洋产业区域联动发展平台。根据主体区和联动区在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上的差异性,以海洋产业链为纽带,以海洋产业配套协作、产业链延伸、产业转移为重点,优化海陆资源配置,在联动区建设一批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加强联动区与主体区的对接,搞好海洋资源开发、科技研发、重大项目建设。”[2]其中,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的临港产业区,正在着重推进临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依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资源和优势,构筑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虽然临港产业联动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1 产业结构趋同性明显

就我国已经形成的临港经济三大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现状而言,临港产业的规划布局大同小异,重点产业不约而同地集中在物流、化工、造船、重型装备制造等行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产业互补的梯队和层次,容易导致港口之间的恶性竞争。囿于临港产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位置、先天优势条件都不尽相同,临港产业发展的重点理应不同。缺乏与地域特色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层次和布局,导致区域临港产业趋同性明显。

1.2 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强

临港产业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大量的相关产业、相关企业以港口业务为核心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各产业之间存在的相互关联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但从临港产业区现有的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或者产业链很短,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没能互为依托,仍是各自为阵;内在联系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缺乏有效关联,致使产业链条难以拓展延伸,产业结构难以顺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和转型升级。

1.3 港城双向联动不紧密

临港产业与腹地经济发展尚没有形成相辅相成的联动关系。一方面,区域内临港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链偏短,良好的互动协作关系没有建立起来,临港产业的扩散辐射效应不明显,腹地城市难以从中获得收益。另一方面,多数港口腹地城市功能仍显不足,经济实力、人口规模还有待提高,产业的规划布局与港口核心产业联系不够紧密,临港产业发展缺少腹地经济依托。

2 区域临港产业联动的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供求和产业分工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使得区域各要素禀赋优势的变化,在政策引导和企业内在动力支撑下,产业空间转移和区域分工协作带来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区域产业联动进一步加强。影响区域临港产业联动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经济发展的水平、政府的意志、规律的演进、企业的要求对产业联动的影响至关重要。

2.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区域产业联动发生的强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临港产业联动发生的强度。“从区域的尺度来看,经济发达的地方不仅有利于吸引外来先进产业转移,也利于其向外扩散先进的产业和技术。”[3]经济发达地区,例如临港经济三大增长极内的产业,投融资机会较多、产业集聚程度更高、产业布局更合理、产业链触角更长、物流相对发达,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产业联动和区域互动的优势。经济影响因素贯穿于产业联动发展的全过程。

2.2 政府政策支持

由于产业联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政府为了推动区域产业联动有效发展,通常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来引导支持企业参与产业联动发展。顺应政府的发展战略与政策是企业获取优先发展机遇的重要条件,政策支持能够为企业发展扫清制度障碍、指明前进方向,为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产生可观的利润创造环境。因而,政府政策的支持是调动企业参与产业联动内在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支持、地方政策支持和行业政策支持三个方面[4]。国家指导性政策对各地区发展没有差异,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地方政府依据当地临港产业发展的特性而制定的地方政策,可以因地制宜促进临港产业加强合作和联动发展;行业政策有利于行业资源的有机整合、行业内部的联系加强,推进临港产业深度融合。

2.3 产业结构升级规律

产业结构具有不断从低级结构阶段向高级结构阶段演进的规律性,因此不同区域处于不同的产业结构发展阶段。遵循产业生命周期规律,区域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则必然要支持某些具有较高生产率、较快需求增长的高级产业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要限制某些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的低级产业的规模扩张。囿于区域间产业结构层次存在差异性,A区域控制规模的产业可能是B区域鼓励发展的产业,进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为两区域产业联动创造了契机,产业联动的加快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2.4 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在相当长时间内长盛不衰,一是要具备持续盈利增长的能力,二是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的考虑,企业有对外扩张和合作经营的积极性。通过产业联动,使资金、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得到合理流动,不同企业在资源的有效配置下专业化生产某一种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零部件,然后将这些产品或零部件组装整合集中推向市场。由此大幅度降低了每个联动企业的市场推广成本和内在运作成本,从而具备了调高市场竞争力、相对长久占领市场的可能。

3 区域临港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临港产业集聚程度

我国区域临港产业正处于产业聚集与产业联动紧密相连的关键阶段。多数临港产业区产业布局在规划设计时没有将港口特色、腹地经济考虑其中,存在产业同构、产品同构的结构性障碍。产业高度、产业集聚程度和产业转移力度,决定着产业拓展空间[5]。产业规划和布局,不仅应充分考虑临港产业区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还应统筹兼顾临近产业区以及腹地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促使区域内部产业高度关联的同时,亦可将临港产业链向外拓展延伸,从而使产业联动发展由要素集聚阶段向要素扩散阶段演变,辐射效应逐渐扩大。着眼长远,临港产业区应结合区域特性、港口发展、腹地经济等情况,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一批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产品附加值高的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和延长产业链,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和赢利能力,进而有效地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实力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3.2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临港产业转移和整合

基础设施的优良、便利是增强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产业联动进程中,必然伴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而生产要素的有序自由的流动离不开方便快捷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作支撑。“道路交通网络、水电供应体系等都反映出区域产业合作、城市联动发展水平等要素。”[6]良好的物流交通条件能够优化区域环境,整合物流资源,降低区域互动、产业关联的运输成本,促进资本、人才、商品的最优配置,进而增强临港产业链前后向的联系,推动相关产业的转移和承接,产生联动发展效应。随着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系统功能的完善,区域内分工协作越发合理和高效,区域产业联动进入活跃期。目前,囿于行政区划分割,区域间交通通讯等临港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因此,应结合区域空间发展要求,统筹规划、联合建设、合作经营,加强区域间道路衔接、产业片区供应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实现配套设施共建共享,以此带动区域间产业联动发展。

3.3 加强政策引导,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和协作共赢

在临港产业发展中,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壮大在给区域发展带来竞争优势的同时,亦拉大了与其他产业的距离,不利于形成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局面。“在当前企业、产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越来越强调通过构建和延伸产业链,来获取产业联动效应,提高产业经济效益。”[7]因此,政府应及时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将整个区域内的产业调动起来,使不同梯队的产业能够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壮大发展,形式多方互利,多方共赢的发展局面。区域内的行业组织在产业联动制度环境中也应发挥应有的作用,科学合理制定行业规范或技术标准,避免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引导产业从“区域竞争模式”逐步向“区域合作模式”转变。

3.4 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产业联动市场化发展

目前,产业联动发展受市场需求、生产成本、产品利润等因素的影响愈加明显,这意味着市场主导型产业联动机制已开始发挥作用。当然,目前市场主导型的区域产业联动机制还不成熟,产业联动发展的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和制约。“产业联动领域的政府主导比例过大、市场化程度不高,一般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房地产以及大型娱乐场所开发等方面。”因此,当务之急是增加市场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首先应建立综合信息平台,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由于区域间、部门间、行业间、企业间的信息标准不一致,加之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现有的市场信息资源不能共同分享、信息系统缺少有机连接,造成了联动发展中的“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地阻碍着临港产业的联动发展。因此,为推动产业的联动发展,应加快区域信息平台构建,以此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区域间、产业间的信息关联度,消除产业发展中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产业联动信息化、市场化发展。

[1]刘宁宁,沈正平,简晓彬.区域产业联动的主要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2008(31).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 zhuanti/kzgl/2011-05/06/content_22511995.htm.

[3]林兰,叶森,曾刚.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0(1).

[4]魏巍.基于产业联动的临港产业区发展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9).

[5]林国龙.长三角物流产业联动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远洋航务,2006(3).

[6]纪立军,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3(5).

[7]吕涛,聂锐.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5(7).

(责任编辑 孙胜文)

F552

A

1673-5382(2014)04-0007-04

2014-08-19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RKA06007).

谢丽威(1981-),女,山东芝罘人,中共烟台市委党校讲师,经济学硕士.

猜你喜欢
临港区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分割区域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Self-improvement on Classroom Teaching
区域发展篇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