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柏良,常玉苗,陶加强
(盐城师范学院 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海洋经济是以海洋为活动场所和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1],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种植业、海洋制造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海洋经济是一个同时涉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经济领域。海洋经济载体则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和相关经济活动的承载体。海洋经济承载体可以是涉及海洋的物体或契约组织或沿海城镇。从这一视角来看,海洋经济发展载体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和相关经济活动的承载物。这一承载物可以是某一具体的物体,如海洋石油勘探平台、海洋捕捞船舶、海洋风电设备等,可以是某一具体的契约组织,如企业、园区、港口、研究院所等,也可以是集聚了与开发利用海洋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城市。
研究海洋经济发展载体的特征,既与海洋经济的特征有关,也与载体的基本特征有关。“涉海性”、“综合性”和“区域性”是海洋经济的基本特点[2],“承载物质的物体”是载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海洋经济发展载体也就具有涉海性、综合性、区域性和承载性的基本特点。或者说,发展海洋经济的抓手就是要建设海洋经济载体,载体建设就是要抓各类海洋产业和相关经济活动的项目化、企业化、产业化。因此,海洋经济发展载体一般都是有形的、具像的。一般来讲,海洋经济载体也就包括沿海城镇、沿海工业园区、沿海港口和各类海洋经济要素平台。
模式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在一定的环境中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海洋经济载体的发展模式是海洋经济载体发展的方法论。由于海洋经济载体形式的多样性,且每一种载体形式在不同区域和发展阶段又有各不相同的存在方式,这就决定了海洋经济载体的发展模式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城镇的建设发展既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社会发展目标,又要结合城镇自身实际、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目前,一般认为小城镇的发展模式[3]有:大城市的卫星型、工业主导型、商贸带动型、交通枢纽型、工矿依托型、旅游服务型、区域中心型、边界发展型、移民建镇型、历史文化名镇型、产业新城型、大学城型等。结合江苏沿海地区的区域特征及自然资源条件状况,沿海城镇的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
1.工业主导型
这种类型一般是在中心镇已取得集聚规模效应的基础上,具有科技创新成本较低和整体切入国内外经济大循环的新型产业组织,而且是在村镇企业集群与新型工业化相对应的条件下形成的。这种城镇的突出特征是其工业生产的产值和效益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绝对优势,并能带动其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
2.商贸带动型
这种模式是利用传统的和新兴的商品集散地的市场优势形成的。其突出特征是商业、服务业比较发达,发展加工、商贸、农副产品生产一体化,走“小商品、大市场;小城镇、大战略”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3.旅游文化型
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依托奇山、秀水、湿地、湖泊、名胜古迹、生态园林等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业,吸引四方来客,靠旅游业的连锁效应,形成小城镇,然后发育成各种要素聚集地,拉动周边地区人口的聚集,完成农村到城镇的“跳跃”发展。
4.农业开发型
这种模式是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又可分为培育名优特新产品型、农产品深加工型、高效农业型等不同类型。
5.城市辐射型
靠近大中城市,从其整体发展的布局来说,这种小城镇是位于大中城市的周围。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毗邻大中城市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的技术、产业、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辐射成果,分担大中城市的部分功能,从而使其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获得发展上最佳的机遇和效益;另一方面建立与中心城市信息网、交通网、产业网、科技网配套衔接互补性强的辅助产业,以提供农副产品和休闲观光服务产业为主体功能。
6.产业新城型
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导工业园或产业园的形式上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新城镇,即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产业新城。产业园区主要包括工业园、高新科技产业园等诸多模式,这种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已成为新城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各类园区通常是利用中央或者地方政府赋予的经济发展政策所带来的发展契机,使得特定区域利用政策优惠便利,结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条件,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上先行一步,从而形成本地区发展的“先发优势”。根据国内外园区建设的经验,常见的模式有四种:
1.工业园区模式
主要特性为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进行,通过创造相关产业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条件营造园区与其他工业地产项目所具备的独特优势,然后通过招商引资、土地出让等方式引进符合相关条件的工业发展项目。
2.主体企业引导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某个产业领域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的企业,为实现企业自身更好地发展与获取更大的利益价值,通过获取大量的工业土地,以营建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园区。在自身企业入驻且占主导的前提下,借助企业在产业中的强大的凝聚力与号召力,通过土地出让、项目租售等方式引进其他同类企业的聚集,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打造及完善。
3.工业地产商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房地产投资开发企业在工业园区内或其他地方获取工业土地项目,再进行项目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厂房、仓库、研发等房产项目的营建,然后以租赁、转让或合资、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项目相关设施的经营、管理,最后获取地产开发利润。
4.综合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对上述的工业园区开发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和工业地产商模式进行混合运用的工业地产开发模式。由于工业地产项目一般具有较大的建设规模和涉及经营范围较广的特点,既要求在土地、税收等政策上的有力支持,也需要在投资方面能跟上开发建设的步伐,还要求具备工业项目的经营运作能力的保证,因此,单纯采用一种开发模式,往往很难达到使工业项目建设能顺利推进的目的,必须对工业园区开发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工业地产商模式等进行综合使用。
先天的经济地理位置,如毗邻出海口或沿江大河等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条件,确立起经济载体发展的先发优势和成功的发展模式。港口的发展模式又因各港口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程度、所采用的经济政策等不同,形成了三种临港产业发展模式:
1.“以港口贸易为主导的贸易和贸易服务型”模式
临港产业发展以港口贸易为主导,并以此来带动海运业、仓储业等港口关联产业发展的临港产业发展模式。采用这种模式来发展临港产业的港口城市(地区),一般都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并采用自由的贸易政策。这一点香港和纽约这两个港城比较典型,它们在发展临港产业的最初阶段是发展港口贸易和航运、仓储等业务。
2.“以港口贸易和临港工业为主导的综合实力型”临港产业发展模式
临港工业与港口贸易一起共同在临港产业群中起主导作用,由它们共同来带动港口关联产业和港口派生产业发展的双因素拉动模式[4]。战后日本把炼油、钢铁、机械、建材、造船等工业大都分布在东京湾以南的沿太平洋的带状工业地带上,形成巨大的临海型工业带,就是这种发展模式。
3.“以港口贸易和中间服务为主导的一体化”模式
由临港工业和港口贸易带动和促进海运、集疏运、临港金融、通讯信息、保险、旅游等港口关联产业和港口派生产业的发展,而在临港产业的高级发展阶段,港口派生产业、港口关联产业反过来加速临港制造业的提升和转型,使得港口城市逐渐成为所在地区、区域、甚至世界范围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制造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等等[5]。纽约的金融业最初都是围绕港口运输业务兴起的,保险业务是在与港口有关的航海保险和灾害保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其业务范围逐渐扩大,银行业起初主要侧重于与港口有关的外贸金融,后来为适应内陆开发的需要才逐渐经营一般业务。
1.科技与人才创新平台模式
依托开发园区、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着力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各类科技载体是“筑巢引凤”“孵化育成”的载体,是实现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主体的创新载体,是打造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集聚的基地平台,对于提升地区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金融创新平台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为代表的各地大、中城市的“金融街”“金融城”“金融开发区”大量出现,成为全国、地区或城市中以金融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兴经济增长点。借助这些金融服务平台,对于引导民资阳光化、规范化,探索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信息化平台模式
信息化包括社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品信息化等五个层次,而作为区域的信息化平台应该由市级平台、园区级平台和企业级平台三级组成,利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城镇信息、园区信息、企业信息,并且构建相互的信息交换和工作管理通道,从而形成整体的信息优势和有序工作管理机制。
2011年末,江苏沿海三市建成区面积363平方公里,比2009年增长30%;拥有城市道路面积6285万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46.4%;拥有公路里程数4766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69公里,分别比2009年增长8.1%和13.6%。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中心城市规模与功能对产业要素的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江苏沿海的城镇存在“散、小、弱”等问题,城镇间陆地通达性低,高速公路、铁路在沿海的覆盖密度远远低于内陆,二级公路则是沿海各城镇的主要交通道路,交通条件的滞后严重影响着海洋生产要素向沿海城镇的集聚,形成商贸带动型城镇偏多,工业主导型、产业新城型、旅游文化型城镇偏少的城镇格局。
江苏沿海地区经国家和省批准的各类经济开发区共34个,其中连云港7个、盐城11个、南通16个。目前已初步形成汽车制造、医药制造、资源加工、港口运输等重点产业链条。但对海洋经济集中区的规划重点仅在赣榆、大丰和吕四海洋产业集中区,发展海水增养殖、苗种培育、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医药、海洋化工以及海产品贸易等。一方面海洋经济集中区规划区域范围小,带动效果有限;另一方面海洋产业及产业集群的整合优势不强、产业和海洋结合度低、海洋产业发展基础和技术设备落后。
2011年,南通港口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73亿吨,同比增长15.0%。连云港港全年完成吞吐量1.66亿吨,同比增长24%。盐城港完成吞吐量达到0.21亿吨,同比增长89.8%。虽然港口经营取得较大成绩,但港口发展总体来看存在管理乱、产业链短、业务陈旧等问题。管理乱导致主导业务同质化严重,港口产业链短、延伸业务不够长,港口物流也主要以传统仓储业为主,只能提供一些基本服务,物流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不高,其他高端物流服务业,如港口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尚未形成体系。
目前,江苏沿海地区初步建设了一批支持企业持续创新、推动江苏沿海企业创新和产业高起点集聚发展的科技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企业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但涉海性科技创新平台不多,即使有也是主要集中在南京的一些科研院所,没有形成专门性的省级科研平台,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海洋产业创新体系。
1.遴选一批重点镇作为试点,打造海洋经济特色镇
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各城镇的自然资源特色及经济发展基础状况,可以在连云港、盐城、南通分别遴选1-2个重点镇作为第一批试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管理重点镇。一方面,要编制高水平的城镇规划。以建设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商贸发达、环境优美、生活便捷、比较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显著的新城镇为目标,把加快发展的努力因素和当前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要营造浓郁的海洋文化氛围,塑造海洋旅游名镇。围绕江苏沿海地区以“湿地、港口、海盐、渔业”等海洋特色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并做精做强。要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艺术娱乐、文化旅游、策划咨询等多种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做出江苏沿海地区独具特色的滨海旅游业、涉海休闲渔业、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艺术业等产业或者具有影响力的活动。
2.重视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积聚人口扩大规模
要以重点镇的建设为中心,开通联接重点镇与地级市的城市公共交通线路,重点完善和建设道路、水、电、燃气、供热等相关配套设施,为加快房地产的有序开发奠定基础。要探索中心镇积聚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途径,培植地方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促使民营企业、商业、饮食、文化娱乐等二、三产业向中心镇集聚[6]。依托商业、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以学术交流、会议展览、商贸洽谈等大型活动为载体,聚集重点镇的人气,并适时开辟特色商业步行街、启动建设美食一条街,加快培育特色旅游产品购物一条街,扩大重点镇的人口流动量。
1.以规划引领项目引进,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制定各个园区发展规划及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并建立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引领、特色产业项目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壮大的创新机制。一是建立引进项目产业体系。以规划引领产业特色的营造,围绕特色产业规划的实施,加快特色产业项目引进的体制创新。以规划引导扶持政策的导向,以规划带动招商项目库的构建,明确产业发展主攻方向。二是建立项目引进体系。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联动共享机制和项目滚动发展制度,以工业园区作为平台,以产业招商为重点,围绕产业布局规划,集中力量,主动出击,组织专业招商团队,实行组合式、点对点招商,实现招商引资质与量的新突破。三是建立引进项目服务体系。发挥服务功能,建立无缝隙、链条式、零距离的引进项目服务体系,积极帮助引进企业跑项目、争资金,以富有成效的行动维护企业的运行发展。
2.培育知名产品和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园区品牌
品牌是一种利益要素,是一种关系和信任,是产品、企业乃至一个地区个性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策划、包装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地方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加强对地方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的宣传推介,以这些品牌的发展带动各产业整体发展。在此基础上,要围绕打造产业链和壮大产业集群,进一步依托项目建设引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加速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引进与集聚,变政府招商为企业自发招商,壮大产业集群。
打造区域品牌也要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技术创新在创建区域品牌中的决定性作用,切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要面向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积极鼓励和推动产业集群与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等相关机构合作,建立区域性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与突破。同时,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带动和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技术升级,实现主导产品上质量、上档次、上水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1.优化临港工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港口不仅是交通运输的枢纽,而且是现代化大工业密集布局的理想地带,有利于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或制造业集群,形成区位组合优势,延伸产业链。要注重打造和延伸临港工业区的产业链,按照“龙头企业主导配套、中小企业主动配套、引进企业协同配套”的思路,注重引进关联性强、互补性强、协作性强的项目或企业,结合产业延伸的需求,在扩张产业上游经济规模的同时,加快产业下游相关项目的引进和整合,加速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紧密协作、配套服务企业有效支撑的完整产业链条。通过多渠道、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不断推动临港工业区产业规模由小变大、产业链由短变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产业关联由散到集,从而提高临港工业区的产业集中度,降低临港工业区内企业的经营、管理、交易和创新成本,提升临港工业的竞争力。
2.以港口物流业为重点,加快港口服务业的发展
港口对外公共服务,是为港口生产配套的重点产业,也是港口物流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物流和临港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对现代港口服务体系提出新的要求。江苏沿海实力较强的港口要成为有影响力的港口,必须超前规划发展港口综合服务业。一是要发展港航服务业。发展港口经济,必须建设统一高效的口岸查验服务平台,通过发展外代、船代、货代、引航等中介服务业,以确保货物迅速通关;要建设快速通畅的集疏运网络,通过发展集卡运、海江联动和仓储业,以确保货物畅通;注重建设电子化、可共享的信息系统和物流管理系统——以提高货物处理效率和满足客户由实体转向虚拟的交易需求。二是发展港口物流商贸业。在物资市场、仓储物流中心的基础上,建设港口大宗物资的经销中心、价格中心和市场分销体系,促进港口物流向物流商贸综合方向发展,建立完善的大宗物资港口贸易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以深水港口为依托的新兴港口物流商贸业。三是发展涉港信息中介服务业。当前要着眼于增强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拓宽涉港信息中介服务业门类,全面引进发展经济鉴证类、业务代理类、管理营销类等各种知识型、功能型信息中介服务业。
1.通过各类信息媒体加大对区域优势的宣传,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良好的区域形象可以强化区域精神理念,累积区域的形象价值,增强区域的凝聚力与吸引力,改善区域发展的内外环境。区域形象是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历史文化等诸多要素在公众头脑中的总体印象,因此,要从利用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来塑造区域品牌,做美做优区域环境的同时要重视政府和企业形象塑造,引导和规范城镇居民文明意识等方面提升区域形象。还要拓展媒体资源,构建立体传播网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向社会推介地区的发展定位与产业导向,宣传地区开发建设的工作思路、最新动态和工作成效,使“居住在江苏沿海”“生活在江苏沿海”“创业在江苏沿海”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人们投资、入住增强信心,为提升人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构建区域创新平台,以环境改善吸引高端要素集聚
一是要做强科技创新平台,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7]。要注重引进和创新相结合,鼓励和引导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注重自主创新,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鼓励和引导企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二是要完善科技合作平台,架起创新成果转化的桥梁。积极探索共建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形成政府职能部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各类科技力量的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三是完善人才发展平台,打造引才育才用才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工作和政策机制,提升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利用区域内高校的教学条件为企业开展人才培训,特别要加强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科技项目研发实施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和科技团队的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海洋局.GB/T 20794-2006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 朱坚真,闫玉科.海洋经济学研究取向及其下一步[J].改革,2010(11):152-155.
[3] 彭飞.江苏沿海城镇发展的空间构想[J].当代经济,2007(11上):114-115.
[4] 殷克东,王自强,王法良. 我国陆海经济关联效应测算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9,27(6):110-114.
[5] 郭可.产业结构升级视角下的临港产业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6] 李正楼.奋进中的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12(2):10-14.
[7] 姜秉国,韩立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与发展趋势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1,19(5):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