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立师道
——段正元师道说发微

2014-03-12 01:48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师道尊师重道师弟

韩 星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北京 100872)

段正元(1864-1940),原名德新,道号正元,取天元正午,道集大成之意。是一位现代民间大儒。民国元年于成都办人伦道德研究会。每周公开讲解四书五经,所讲内容皆由性分中发出,有问必答,百讲不穷,共讲123周。出《大成礼拜杂志》《圣道发凡》《上帝大中》《外王刍谈录》等书。为宏扬孔子之道,携弟子杨献庭等二上京华。民国五年,北京道德学社成立,弟子中多有军政界要人,实现了其布衣教王侯之志。民国早年出有《道德学志》《大同元音》等书,民国六年,成立南京道德学社,讲学于大江南北之间。嗣后,杭州、上海、武汉、徐州、保定、随县、张家口、太原、孝义、奉天、天津等地纷纷成立道德学社,段正元于各地讲学传道不止。各地所办之学社不花公家一文钱,不占国家一锥地,不受国家一名位,不向社会劝募分文,纯是弟子自由助捐。其道德学社宗旨为:“阐扬孔子大道,实行人道贞义,提倡世界大同,希望天下太平。”

一 尊师重道的传统

尊师重道由古代圣王尧舜禹开创,古往今来,代代相传,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西周时周公说:“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尚书·无逸》)意谓通过训导教诲治理国家,没有师长的叮咛教育和谏诤劝诱,就可能导致行为偏失。在西周政教合一,官师合一。孔颖达说:“《周礼》立官多以师名,师者众所法,亦是长之意也。”“治民之谓君,教民之谓师。君既治之,师又教之,故言作之君,作之师。师谓君与民为师,非谓别置师也。”(《古文尚书》孔疏)。古代设官的主要责任是教化民众,是官也是师。《周礼·地官·大司徒》:“四曰联师儒。”郑玄注:“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师儒是在民间进行道德和礼乐教化的儒者。因为师儒是以道教人,所以就有尊师重道,在尊师重道的基础上才有尊师重教。《荀子·大略》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就是说是否尊师重傅是一个国家兴衰的表征。《荀子·礼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把师提到了与天地、君父并列的地位,以师为为治之本。《吕氏春秋·劝学》云:“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就是说,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大凡求学之道,很难遇到严格的老师。老师严格其所传之道才能受到尊重,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有两种情况:当他在祭祀中作为祭尸(神的替身)时,则不以臣子相待;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根据大学礼制,给天子授课,授课的臣下无需北面而居臣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白虎通·王者不臣》篇云:“王者有暂不臣者五:谓祭尸、授受之师、将师用兵、三老、五更。”帝王不能让五种人称臣,其中第二种就是授业的老师,这也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白虎通·辟雍》云:“虽有自然之性,必立师傅焉。《论语谶》曰:‘五帝立师,三王制之傅。’传曰:黄帝师力牧,帝颛顼师绿图,帝喾师赤松子,帝尧师务成子,帝舜师尹寿,禹师国先生,汤师伊尹,文王师吕望,武王师尚父,周公师虢叔,孔子师老聃。天子太子,诸侯世子,皆就师于外,尊师重先生之道也。”这段话举了古代许多帝王,包括孔子都有师的例子,无非是为了说明,无论帝王圣人,都有老师学习为政之道。尊师就是尊重先王之道,即古代圣王治国平天下之道。《白虎通疏证》卷八引宋均《礼纬注》:“师者,所以教人为君者也,长者所以教人为长者也。师长所以成己,故与君臣同也。”儒家向来强调道高于政,德尊于位,故国君须有师长教其作国君的道理;在家中,家长也得向师长学习做父亲的道理以教其子行正道。所以,为师为长就要教人成己,师长与弟子的关系与君臣关系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后汉书·孔僖传》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圣明的王者君主,没有不尊师重道的。这样就形成了尊师重道的传统。

教育的根本在尊师重道。段正元说:“中国古来教育,重在师道,故曰师道立而善人多。施教方针,必先孝悌以培根本,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都是教先培养人们道德,道德养成,则以其技能,始不害于心,不害于人,不害于世。后世文章取士,有空谈而无实行,故中国固有文化,遂致退堕腐败,而现世教育,又纯是形式,无所谓师道,只知注重应用之技能,轻视根本之培养。虽有德育之目,亦属皮毛,好恶实际,根本不立,人民凶悍刻薄,其一切技能,不免有害于心,有害于人,有害于世。”[1]48中国的传统教育本来是非常重视尊师重道的,但自秦汉以降,大道不行于师儒,君主专制,残贼仁义,物极必反,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紧接着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批孔反儒,使孔子儒学的声誉一落千丈,影响了几乎一个世纪,在中国形成了持久的反传统思维。历来受士人尊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象征——孔子,经过激进人士的无情攻击之后,从道德圣哲变成了守旧人物,中华民族暂时失去了道德人格的理想,中华文化失去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其消极后果直到后来才逐渐显示出来。

二 道与师的关系

段正元通过论证道、师的关系来说明尊师重道的理由:“师位不易当。以天地说,天地有师,天地无师不开化;以鬼神说,鬼神有师,鬼神无师无主张;四时亦有师,四时无师秩序乱;万物亦有师,万物无师把生成。天地之中,最最尊贵者即是师。师在先天为道本,道无师不立。”[2]48“盖道无师不能成道,天无师不能成天,地无师不能成地,人无师不能成人,物无师不能成物。夫大道本无名,强名之曰道,尊名之曰师。语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夫道也者,前无始,后无终,无声无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从何而知道有师也?因其中生天地人物,虽然千变万化,万化千变,而其中有一定不移之机轨,故知道道有师。如无师焉能成变化,有轨机?无变化,焉能知道道有师也?能变化者,自然而然师与道也,故能如是如是,无为无所不为也。又自然而然中,真贞之师道,主宰其中,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也。师在先天即是道,道在后天即是师。道不可见,师可见;道不可闻,而师可闻。故道无师不显道也……常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不知师也者,更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师也。贞道者即师也,贞师者即道也。此在先天言也。其在后天人身而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师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师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谁能位天地,育万物?非师而何?足见先天后天,阴阳二气之流行,无一能离师者,吾人可离师乎?”[3]43-44这显然是站在“道”的高度来阐发“道”与“师”。“道”生天地万物,主宰天地万物,因而天地万物也有师。人作为天地之间最为尊贵者,自然也是这样,“人无师不能成人”。这就论证了“道”与“师”的同一性与普遍性。他说:“道无师不传,人无师法。师者,大道之代表,人之本来贞良心主人翁也。尊师即所以重道,重道即所以尊师。师与道原无二致,今言尊师者,即尊自己之良心,亦即尊各个之人格人。弟与师本属一贯,既言尊师重道,又言师严然后道尊者,盖大道空洞,无严师代表督责,人多玩忽,故师标点本尊也。孔子为万世师表,当时四子六经中罕言师道,引否运之时,无人敢当此位……盖师道尊严,非有神圣不可侵犯之人格,不敢当此大任。”[4]46师是大道之代表,是人之本来贞良心的主宰。道与师既然是同一的,尊师即所以重道,重道即所以尊师,所以身为弟子就要“以师为道,以道为师,气交心交神交。”[5]23当有人问:“重道何以要尊师?”段正元答:“师者道之代表,天命之所寄托也。”[6]53这是一种更简洁明了的概括,说明师即道,道即师。师是天命之所寄托,代表了宇宙大道,也是人本来贞良心的主宰。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为师?段正元说:“师道不易当也。必通天地人,凡事彻底澄清者,方可以为师。故师也者,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如一言一笑,不可为天下万世法,非人师也。”[7]40汉代扬雄《法言·君子》云:“通天地人曰儒。”为师不易,必通天地人。儒而为师自然也须通天地人。“为人师尊,作人模范,故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者,师也。”[8]47为师受尊重为要为人之楷模,能够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师者所以教天下以道,成天下以德者也,但必一言一动,无处不可以为人模范,方足以言师。”[9]4为师言行举止处处为人之模范才能做到以大道教化天下,化人成德,化民成俗,化成天下。“盖天地阴阳,不能有纯无驳,即人类不能有善无恶。上天生人,上天不能教人。故人心之坏,气数之恶,必赖圣人救正挽回。此圣人即人类之师也。”[10]36古代的圣人承担社会教化责任,就是人类的精神导师。

怎么为师?段正元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夫师也者,代天宣化,传道解惑,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也。必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因材施教,辅相裁成。不失言,亦不失人。如撞钟然,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6]53他引《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来说明为师要具备代天宣化,传道解惑的基本素养,能够因材施教,辅相裁成。

三 师道的源流

段正元认为师道是中国古代悠久的传统,“师者,所以阐明大道者也。古称伏羲一画开天,已是师道之见端。及唐虞之世,君师一体,书载甚详。尧传舜曰‘允执厥中’,是君臣传位,亦是师弟传道。唐虞时代,称为盛世,即以其时代在行师道之故。至夏禹王传位于子,君师分离,即孔子所云,‘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之始。君无兼师之德,世运遂由隆盛而降于衰微,以至于危亡。殆后汤王师伊尹,而成商业;武王师尚父,而新周命。虽非君师一体,然师道略见于当时,以成二代之治,亦足徴能自得师者之功效。礼云,大学之道,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即是言师道之尊严。世称吾中华文化,有独特之优点,即以其有尊严之师道也。君师分离以后,阐明大道,代表大道之责,惟师负之,故孔子正礼乐,订六经,以垂万世法,虽未能及身行道,而两千余年,人民无论读书不读书,对于孔子,皆知敬仰推崇。此敬仰推崇之处,即师道尊严之表现。而人道之基础,亦于此奠定于无形。”[11]21-22这就是说,师道萌芽于伏羲,大行于尧舜禹的盛世,但到了夏禹王传位于子,君师分离,君无兼师之德,师道渐隐。后来,汤王师伊尹,武王师尚父,师道略见于当时,故各自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孔子正礼乐,订六经,阐明大道,担当师道,成为万世师表。师道立而尊严自显。但是秦汉以后“大道不传,师道几息,而士尚奇谋术数,以凌轹王侯为事,置大道于不顾,故其气傲。西汉矫战国之弊,辱儒慢士,使天下之士,俯首而就功名,其气懦。东汉矫西汉之弊,崇奖高尚,使天下之士,抗志而言名节,其气浊。晋魏又矫东汉之弊,贱礼法而崇恬退,其气放。有唐以来,正学绪微,儒生士子,往往溺于杂学术数词章之习,体有不明,用即不周,即有杰出之才,不过随所学以就功名而已。至宋儒周、程、朱、张、辈出,崇高理学,虽极一时之盛,然而执著拘墟,不克有为。明季中叶,王阳明矫宋儒之弊,倡知行合一之说,顾否塞已久,沉痼难复。逮夫清季,制沿科举,学尚文章。习儒者,终日伏案,斗室不出,惟功名是图。然亦有二三贤士,由功名上进,效忠于国,造福于民者。究其师徒讲学之时,尚无离经叛道之习,以视今之辟圣人之道德为迂阔,窃科学之皮毛为文明者,犹彼善于此矣。”[9]55段正元揭示了上古德政合一,君师一体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君臣传位与师弟传道也是一致的,进而归纳推衍出师道的渊源。但是,秦汉以后大道不传,师道也若断若续。关于师道的渊源,《说苑·君道》中郭隗也说过:“帝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师也。”可惜秦汉以后师道不立,后儒少言师道,而言弟道。“太上八十一化身,皆未立师道。至孔子问礼,赞其犹龙乎。一贯之道,始传之人。至孟子无传焉。秦汉以后,无道学之师,故儒家少言师道,而言弟道。如尽弟道至诚者,能感通师道,方能受教也。”[7]40因师道未立,虽然有尊师重道之说,但“尊师重道,历代大圣人,皆未说明。何以不说明?一因天时未至,二因师道不严,三因我见未除,所以数千年来,师道不立,虽《周书》有‘作之君,作之师’,而武王亦不过师尚父而已,并未立师道大纲,通行天下。其他桓公师管仲,刘备师孔明,皆是有名无实。足见师道未立,大道不行。今你们真贞尊师重道,同心一德,大道立地弘开,天下顷刻太平。”[12]19段正元所说的师道主要是强调讲道之师而非讲经、讲学之师。秦汉以后的儒者,是在师与官分离,政与教分离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私学儒师,没有官师合一时代的权势可倚,有的只是学问和道德人格,而儒者为帝王师只是儒家的理想,绝大部分朝代并没有得到圆满的落实,许多儒生甚至沉溺于科举习文、功名利禄而不能自拔,在这个意义上,段正元说师道不立。

四 师道的本质

近代以来,人们不明白中国文化的真相和精神实质,一方面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化多有误解、曲解,不明白代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段正元强调中国文化的核心即在“中道”二字,而师道的本质即中道。段正元说:“中国文化,即在中道。中道二字,意义极深。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尧传舜允执其中,舜传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汤文伊周孔孟,或见或闻,皆执中之实学,用中之实事,皆有师承授受。故中道之文化,即师道之文化。得中道之大圣人,即文化之代表。世界学者,欲求中国文化之真相,必能尊师重道,得此大圣人执中之心法,实践大学修身而后可。欲求中国文化普及于世界,必得此大圣人为世界之师,以其大学修身之教,为世界教育之精魂而后可。”[13]56尧舜禹这些古代圣王,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尧传舜“允执其中”,舜传禹“允执厥中”,这就是中道心法。在师道源流中,段正元揭示了上古德政合一、君师一体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道统传承的方式就是中道心法。古代圣贤皆执中之实学,用中之实事,皆有师承授受。所以,“中道”为中国文化的本质,而“中道”的体悟与传承则依靠立“师道”,师弟心心相传。古圣先贤的中道思想之所以不传,是由于师道不立。段正元分析到:“夫中道之不传,由于师道之不立。师道之不立,由于举世不知尊师。世不知尊师,虽有圣人生于其间怀抱中道,掌握经纶,亦无从推诸天下。因师之降于尘凡,常与天地同流。天欲行其道,师即宣其道。天不欲行其道,师即隐而不出。所以守中道,而顺天也。”[9]55今天是师道当立之时,也中道当传之日。“当今大道之机缄已启,天必生圣人以传中道。天下有师也,天下之大本乃立,性命乃正,保合太和,人人有士君子之行。”[9]55圣人出,传中道,天下有师,能够立大本,形成人人有士君子之行,和谐美好的社会。

五 立师道的核心

对于儒家师道问题,段正元认为,“儒家之道,非师不传,而真正师道,非天时许可,不能立起。故孟子以后,达到失传。至圣当日,知师道难立,故不明言师道,只言弟道。其言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此弟字,即师弟之弟,后儒将弟子解为兄弟之弟,是大错误……弟字即是对师友而言,既有人尽弟道,即可对照而知有师道。故只言弟道,师道即在其中。”[14]58-59就是说,孔子当年不明言师道,只言弟道,孟子以后师道失传,只讲弟道。他对弟道有特殊的解释:

弟对师长言,不但个人修道中事属之,凡超乎人世间之事皆属之。盖天地阴阳,不能有纯无驳,即人类不能有善无恶。上天生人,上天不能教人。故人心之坏,气数之恶,必赖圣人救正挽回。此圣人即人类之师也。个人无师,则不知性命之理,及其与天地人三才之关,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故敢于妄作妄为。世界无师,则无人阐明大道,物我同体之实不见,无以启群伦进化之路。故大道之行,必先立师道。特小康之世,大道既隐,降及据乱,劫运尚有二千余年。故不敢遽言师道,权言弟道,使对照而见。能尽弟道,即可得师传,由初功始,进于尽性至命,穷神知化。凡可以了一身之生死,与乾坤同寿命,破虚空为粉碎,以及一切超乎人间世之范围者,无不从弟字实行得来。出字兼有出世之义,故曰“出则弟”。[10]36

这里把“孝弟”不是解作“孝悌”,而是解为师弟之“弟”,与历代经学家的解释不同,显示了他特别强调立师道的思想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值得我们重视。

段正元还提出了师道职权的问题,这是传统儒家没有的新观点。他说:“论师道职权,数千年来未实行过。如至圣当时三千徒众,七十贤人,师权犹难实行,因师道太高,本不易明白。惟曾子笃信师道,故至圣对曾子能实行师权。一贯之道,惟曾子先受之。而对子路,欲行师权,子路不悦,所以儒家罕言师道,多言弟道。弟道真行,不行师道,而师道在其中。”[15]11段正元以颜回为例,强调学道尊师要彻底除去私见。他认为颜回未必不视孔子为贞师,但其心中有自恃之念,以为夫子做得到的,他亦做得到。孔子深知颜回之过,故问仁,告以克己复礼为仁,令其克去自恃心,纯归于无形无影之大道。可惜颜回因此事之差,短命而亡。所以,段夫子告诫门人,“凡学道尊师不彻底,私见不除者,万难成道。道是大公无私,霞光万道,瑞气千条,无人不可成,但要有君子之德性心量。”[8]59

段正元特别重视立师弟大伦,在传统的五伦以外,又立此一论,认为“师弟大伦,似属创论,实即古义而扬搉之者也。”[16]33师弟一伦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人伦关系,儒家的五伦原本没有师弟一伦,而实际上师弟一伦又在现实中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且带有五伦的某些特征,是一种非血缘的类亲情关系。传统文化中通常被概括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段正元说:“父母恩在生养,无父母身从何来;师恩在口授心传,无师教诲,则五官百骸之灵性,何能践形。故师者,又是一重性命父母。”[6]53父母生养人,师傅教育成人,师是又一重父母,故“师生相亲相爱,甚如父子之感情”[15]1。所以,一个人既要孝顺父母,又要尊敬师长,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那么,又为什么把师弟一伦称为“大伦”呢?段正元说:“盖师弟关系,乃统摄夫妇、父子、昆弟、君臣、朋友、五伦而陶铸之,正五伦所赖以明者,是故谓之大伦,不徒第于五伦之次耳。舜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而《礼运》亦云:‘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人何以必须师教?凡自有生以后,气禀不齐,本性多为所拘蔽。所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若使逸居无教,任情欲之迁流,势必至穷欲灭理,知诱物化,日近于禽兽之一途,则一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君仁、臣忠、友信之道无由明,其实践且邈不可得,人类社会将浑成一黑暗世界矣,有不焉澌灭者几希。此先觉觉后觉,先知觉后知,群类教化之所由兴,师弟大伦,所以至尊至贵也。”[16]33认为师弟一伦统摄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伦而使人明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之道,培育人们的伦理意识,造就道德人才。五伦怎么能够落实,有赖于通过师弟一伦的教育。人生后天,性格、气质各异,本真之性多为后天熏染,如果没有师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君仁、臣忠、友信之道就不能倡明,更不用说实行实践了。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他强调师弟大伦的至尊至贵。

他还回顾师弟大伦的发展演变,在上古圣王那里,君相师儒是合一的,尧与舜是君臣关系,也是师弟关系。周公以后,道不在君相而在师儒,而儒自孟子以后大道失传,师弟一伦,就若有若无。而秦汉以降,虽然儒家也有所谓师弟,但他们之间所相与切磋琢磨的大都是训诂、辞章、义理这些学术方面的问题,实为大道之末。等而下之,自科举制度兴起以后,圣贤文章成了干禄之具,学问问学走上名利之途,甚至争名夺利,不一而足。所以,国家离乱,人道黑暗,盖有由也。然而,孔子为万世师表,亘古常昭,师弟大伦,贞义犹存,只是待其人而行。今天,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下环球,融合一体的时代,“已启天下为公之绪,而选贤与能,共和创制,复兆大道之行之端。既是天不爱道,必且笃生弘道之师。师弟大伦,应昌明于今后之世纪矣。”[16]34他认为《中庸》上说的“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同轨”即天下一家,“同文”即万教归于一道,而“同伦”就是天下人人同陶铸于师弟大伦的预言。所以,对师弟之伦在走向世界大同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满怀信心。

六 立师道的意义与目标

为什么要有师?要立师道?从个人来讲,师是教人做人、成人的。段正元说:“人自有生之初,所禀气质,有厚薄清浊之分。有生以后,习俗变化,有善恶是非之殊。全其本来,则为圣贤。否则六根用事,六尘相接,致先天之性流而为情,情流为欲,欲生妄,妄而贪、而嗔、而痴。有此贪、嗔、痴,则心之所好,身之所为者,皆欲妄中事也。败度纵礼,戕贼性命,虽欲全本来之面目,焉可得乎!所以根虽同一本而来,而其自成之枝干,则难免无灵芝楚茨之相形见绌也。天地于此,不能无憾焉。是故天佑下民,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教化世间,以正万民之性命,齐人类之不齐。恶人遇之,得为好人;好人遇之,得为善人。善人从之,上为君子;君子师之,成圣成贤。一乡师之,一乡兴让;一国师之,一国兴仁;天下师之,天下大同。师道岂不大哉!道岂不重哉!”[9]55这是说,人之初生个性气质本就有差别,出生以后又受各种习染,如果没有师教,就必然流于情欲恣肆,破坏礼法,所以像《尚书》所说的,天佑下民,作之师,教化世间,以正万民之性命,使人们避恶向善,“个人无师,则不知性命之理,及其与天地人三才之关,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故敢于妄作妄为。世界无师,则无人阐明大道,物我同体之实不见,无以启群伦进化之路。”[10]36人们如果没有师教,就不明白人生大道:你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生的目标在哪里?“真师道立,身不修而自修,身安得长生;家不齐自齐,家和万事兴;国不治自治,国治天下平。而大学之修、齐、治、平,全凭立师道也。真贞师也者,大莫载,小莫破,大道天地人物,使无纷繁,同为一气者,必要立师道,方能一贯也。”[3]44“师道乃天地第一大柱石,师道立,从此天地有定位,鬼神有依赖,国家有主张,人民有秩序。”[8]59只有立师道,才能真正落实《大学》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以是皆以修身为本”,而立师道才是根本的根本。

从人类社会来讲,师是为人类社会立法:确立基本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段正元在讲立法时说“立法融合各种事理,折衷至当,而定一人类共同适用之大原则”[11]21,这里的立法不是指狭义的法律方面的立法,而是指为人类社会确立一些普遍适用的价值原则。他把师道尊严作为为世立法的重要内容,把尊师重道提高到世界治乱的高度。他说:“世界之治乱,社会之安危,自外观言之,关乎政府设施之法律;自源头言之,实关乎时代流行之哲理学说。故我中华古大圣人,特别尊师重道………盖师道立而尊严自显,能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所有一切学说,胥折衷于师道,归宗于师道,裁成而融化之,人类自无吾损人利己之思想,社会自无危险扰乱之现象。世界齐同向上进化,国际之间,岂复有战争之事?故提倡师道尊严,为世界和平之根本。”[11]21-22这就是说,师为人格之模范,思想学说之归宿,社会价值之源泉,故尊师重道乃人类社会的必然,世界和平的根本。

段正元的理想追求是实现世界大同,所以他反复强调要实现世界大同,必先立师道:“大道之行,必先立师道。”[10]36有师,则“一乡师之,一乡兴让;一国师之,一国兴仁;天下师之,天下大同。师道岂不大哉!道岂不重哉!”[9]55“世界要成大同,必先立师道。因师道立而善人多。现世界之所以黑暗,由师道未立。”[17]25“欲世界大同,要先立师道。世界之治乱,表面关于国家之政治法律,里面实关于师儒之学说。”[13]56国家的法律制度是世界治乱兴衰的外因,师道则为世界治乱兴衰之内因。因此,他认为尊师重道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疑难问题,促进人类走向世界大同:“各国学者所见,以为最难解决之世界国家社会个人一切疑难问题,乃于尊师重道之教育制度下,解决得极容易、极完满。各国学者生平深思苦虑百求不得之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乃于尊师重道之教育制度下得之,自然心悦诚服来归恐后。世界学说,胥宗一师,世界政治,自不难渐趋一致,由车同轨进而为书同文,更进而为行同伦,循至万事一礼,万教一心,即不言大同极乐,自然大同极乐。”[13]58“当今之世,师道已久不立……故情欲之锢蔽日深,权利之争夺愈甚,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以其数则乱极思治,师道当立矣。”[9]4-5正因为如此,他“今特别提倡师道,朝日以师为道,以道为师,是为万世大同模范,天下太平立大法。”[8]55故他在传统三纲五伦八德基础上强调“一、三纲之上立师弟大纲,二、五伦之上立师弟大伦,三、八德之上立师弟大德。”[17]29这就把立师道提高到了立天下大本的地位。

结语

随着西化的日深,国人为外物牵引,欲望的膨胀,权利的争夺,已使一些人人性泯灭,人心大坏,道德沦丧,几乎不可收拾。乱极思治,师道当立,师弟一伦亟待调整、规范。今天我们重提尊师重道的意义,就是要接续和弘扬中国文化这一优秀传统,首先是明师道,重师德,老师自己先要模人之模,范人之范。其次,通过努力在学生中和社会上形成尊师重道的氛围,使人人向道,希贤希圣,重现礼仪之邦。

参考文献:

[1] 段正元.天下归仁[C]//师道全书:卷35.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2] 段正元.名实相符[C]//师道全书:卷25.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3] 段正元.师生永生录[C]//师道全书:卷30.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4] 段正元.人道贞义[C]//师道全书:卷51.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5] 段正元.人道本元[C]//师道全书:卷52.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6] 段正元.大成礼拜杂志[C]//师道全书:卷2.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7] 段正元.道开先行[C]//师道全书:卷24.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8] 段正元.勤俭自强不息经[C]//师道全书:卷54.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9] 段正元.道德学志:道德大纲[C]//师道全书:卷5.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10]段正元.永久和平:孝弟为平治天下之本[M].北平道德学社编印,1930.

[11]段正元.七三寿辰法语[C]//师道全书:卷48.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12]段正元.戊寅法语[C]//师道全书:卷55.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13]段正元.道德和平[C]//师道全书:卷11.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14]段正元.道语常经[C]//师道全书:卷33.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15]段正元.师道职权[C]//师道全书:卷14.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16]段正元.道德学志:恒德[C]//师道全书:卷6.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17]段正元.谈心贞元[C]//师道全书:卷31.道德学会总会印,1944.

猜你喜欢
师道尊师重道师弟
全世界我只为你倾倒
手艺人
魏昭尊师重道
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意识
尊重学生维护师道
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
浅议“师道”
独尊宝典
从《师说》看唐代“师道不存”的现象
程门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