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

2014-03-12 00:09:57黄建华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玉林师范院校

□王 慧,黄建华

(1,2.玉林师范学院 教务处,广西 玉林 537000)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

□王 慧1,黄建华2

(1,2.玉林师范学院 教务处,广西 玉林 537000)

教师教育问题一直都是各国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教师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开展了多方位的探索,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两个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对策与路径

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地方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广大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的重担。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师教育培养质量,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历史与演变: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

1904年我国制定“癸卯学制”正式实施现代学校制度,开始培养教师以来,师范教育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并且继续在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根据管培俊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一文中的论述,我国的教师教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末高师本科培养模式的初创,也即自1897年发端到1921年,主要参照德、日教育制度初步形成以独立设置师范院校为主体、单一定向的师范教育体系。第二阶段是旧中国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演变,时间从1922年到1948年,这个时期我国主要参照美国教育制度,形成独立设置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并存的开放模式的师范教育体系。到了第三个阶段,也即1949年至1998年前,主要参照苏联教育制度,重建与发展独立设置、教师培养培训分离的师范教育体系。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主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建立师范院校为主,综合性高校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1]

从上述教师教育的的历史沿革来看,改革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教师的模式也各具特色。但是,无论教师教育如何改革,地方师范院校应该坚守使命,始终做到几点:一是人才培养应始终面向地方,立足地方;二是教师教育应始终面向基础教育,以基础教育为主;三是教师教育必须十分重视教师的养成教育。

二、现状与成因: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现实

关于培养模式的内涵,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培养模式是培养的内容和要求、培养规格、培养学制和方法”。学术界目前仍存在争论,阐释各异。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培养模式所涵盖的范围从层次上看介于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之间”[2]。将培养模式分层次来表述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价值层面,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二是形式层面,包括培养学制及教学内容模块安排顺序;三是内容层面,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等;四是操作层面,包括培养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等。本文将从价值和内容层面,也即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两个方面来论述当前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提出的问题。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内部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主要培养能够在基础教育学校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而在外部环境上,近年来,由于教育政策导向和教师教育办学层次的上升,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也在逐步提高。从2000年开始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数量开始下降,截至2002年,中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已经低于本专科毕业生的数量(见图1)。[3]

与此同时,师范院校的机构改革也迅速的完成了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促使学校内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变革,那么,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如何选择培养模式呢?地方师范本科院校又该如何培养出特色?

(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葛斯曼(P.L.GroSSman)在《教学和教师教育百科全书》中认为,教师知识结构体系可以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学科专业知识;2.有关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3.普通教育学知识;4.课程理论知识;5.教学情景知识;6.关于自身的知识。[4]我国有学者认为:“作为教育研究者或学科教师应具有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学科专业知识;二是教育学专业知识;三是教育实践技能。[5]”体现在课程体系上,相应的分为三个部分: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

自1960年教育部召开“师范教育改革座谈会”,提出师范教育要大力减少教育课程,提高文化课程的比重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开始强调“学术性”。此后,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一直是以学科为中心。对于这一体系的弊端主要是“教什么”的学科专业课程比例过大,而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怎样育人”的教育学科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偏小。

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师专业化基础和前提。而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就有赖于未来教师在高等院校所学的教育专业课程。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要求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是多层面、多领域的;在知识技能上,要求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以促进教师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的整合为目标,即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着眼点,使这些知识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6]

三、路径与对策:地方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趋势主要是“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初中则是两者并重”。那么,以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师资为主的地方师范院校,其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理应更注重“师范性”,加强与基础教育的互动,提高未来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7]

(一)明确定位,提出“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优质师资”的人才培养目标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尽相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也会不同。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优质师资是地方师范院校的使命。因此,根据本区域教育发展需要,适当下移人才培养重心,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的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师资理应成为现阶段

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明显特征就是在专业设置上偏重学科综合,在课程设置上更重视基础课程,在学生素质上要求教学技能突出、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做为一所地方院校,应牢牢把握上述几个特征,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办出特色,办出品牌。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作为桂东南唯一的一所师范院校,为本地区的义务教育培养优质师资就是玉林师范学院特色。玉林师范学院培养的学生教学技能突出,能扎根地方,下得去、留得住,踏实、能干。中小学提到玉林师范学院就能马上想到这点,这就是品牌。

(二)紧跟基础教育改革步伐,与基础教育发展互动共进。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其根本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因此,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紧跟基础教育的改革步伐。为了实现与基础教育发展的互动共进,我校积极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打破“围墙办学”的传统模式,确保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沟通渠道的畅通。

所谓“走出去”,就是经常深入基础教育一线进行调研、见习。比如,跟班听课、教育调查。跟班听课的目的是熟悉课堂教学艺术;教育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趋势及问题。通过见习,教师与学生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也为他们适应基础教育的做了充分的准备。另外,在“走出去”中的另一个做法是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所谓“请进来”,就是聘请对基础教育具有透彻研究的专家、学者来讲学,或者聘请基础教育一线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基础教育一线的专家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聘请他们为客座教授,让他们经常到学校与学生交流,不仅让学生学到丰富的教师教育知识,而且能使学生从这些教育名师的成长过程中加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也使学生对教师事业有更加充足的信心。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教育实习研讨会的长效机制加强与基础教育的互动,邀请各实习学校的领导和专家、各县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研讨基础教育与教育实习的改革。[8]

(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宗旨,积极推进教育实习模式改革。《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应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高等教育改变过去那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观念。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重要阵地的师范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是教育实习,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在教育实习方面不仅要完善还要有所创新。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2008年以来,该校不断尝试新的实习方式,比如“顶岗实习”、“混编实习”等,同时延长实习时间。实习时间的延长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基础教育的教学要求。

(四)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为突破口,建立和完善教学技能竞赛的良性机制。教学技能是一个师范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本领,从某种意义讲,它是衡量一个师范类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现在的师范生普遍存在着字写不好,文写不通,话讲不明的情况。怎样才能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呢?除了课堂教学讲授的知识以外,建立良性的教学技能竞赛机制是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全面提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

[1][3] 管培俊.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2]阴天榜.论培养模式[J].中国教育研究,1998,(4).

[4][5][6]雷军莉.教师专业化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7]孙杰远. 当代教师道德养成特征与发展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25-129.

[8]陈菊. 师范生学科教学知识习得探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23-127.

【责任编辑 谢明俊】

On the Reform of Teachers-Training Model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WANG Hui1,HUANG Jian-hua2
(1, 2. Teaching Affairs Office,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Teacher education is one the hot research problems in education research field. At present, China is transforming from a country with large population to that with strong human resources. Therefore, teacher educa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e training model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been explored through multiple perspectiv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carried out. Although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past decades, there are still many existing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teachers’ education; training objective; curriculum provision; countermeasures and route

G642.0

A

1004-4671(2014)01-0135-04

2013-09-01

本文是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基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的地方高校自我评估机制研究与实践》(基金号:2013JGZ153)阶段性成果之一。

王慧(1980~),河南上蔡人,玉林师范学院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clears up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 firstly, and then discusses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issues in teacher education from two aspects, including training objects and curriculums. Finally,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to solve the problems are proposed.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玉林师范院校
王玉林作品
美术界(2022年12期)2023-01-18 14:36:42
创新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途径探讨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冰雪运动(2020年3期)2021-01-14 00:49:34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邱玉林艺术作品欣赏
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赵玉林藏石欣赏
宝藏(2017年10期)2018-01-03 01:53:27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2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