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定义的语义学辨析

2014-03-12 00:09:57冯广圣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定义内涵概念

□冯广圣

(玉林师范学院 文传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社会评论”定义的语义学辨析

□冯广圣

(玉林师范学院 文传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定义是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概念的定义含糊不清,表述紊乱不利于问题的深入探讨。社会评论的定义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具体表现有社会评论与其他类型评论存在何种关系,特别是它与新闻评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评论分类及归属混乱等,这将对评论的实践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应厘清社会评论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社会评论;定义;语义学

《辞海》、《新闻知识总览》等书均无“社会评论”的命名,宋立民先生认为,“社会评论”的命名当在网络普及之后。①这个说法自待考证,但社会评论是最古老的问题之一却是事实,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社会评论的传统源远流长。在应用写作方面,社会评论的定义已经有一些论说,但表述纷纭,对它属性的认识依然有含糊之嫌。现在已经进入所谓“大评论”时代,评论是人们表达认知的重要方式,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关于社会评论的认识仍有令人不满之处,表现之一就是社会评论概念的界定,这将关乎评论实践的发展。不同学者都从自身研究角度出发,对社会评论定义作出各自界定,然而随着评论实践发展而派生出来的定义之多,令人难以适从。因此,有必要对社会评论的定义进行重新审视,厘清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社会评论定义的外延辨析

相比新闻评论而言,社会评论定义、属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与新闻评论定义相比,社会评论的定义相对随意性较大,不够严谨。不少研究者已用多种方法对社会评论概念下过多种定义,笔者以为,我们无意也不必限于其中的某一种解释,不同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出发点与理由,具有不同的借鉴与取法意义。目前学界对社会评论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表述,笔者对表述相近、来源不同的多个定义只记作一个处理,列举如下:

(1)社会评论是写作者对于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的文章体式。②

(2)社会评论是以社会问题作为评论对象的文章。它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思想动态的评述议论,歌颂先进,弘扬新风,揭露弊端,鞭挞丑恶,以引发人们的关注,提高人们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③

(3)社会评论是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为对象进行分析、议论、评判的文章体裁。④

(4)社会评论,又称公共评论,是以社会公共问题作为评论对象的文章。它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思想动态的评述议论,歌颂先进,弘扬新风,揭露弊端,鞭笞丑恶,以引发人们的关注,提高人们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⑤

(5)社会评论是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

为对象进行分析、议论、评判的文章体裁。它可以阐明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或特定的刊物、杂志编辑部的意图,也可以反映大众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倾向。社会评论重在展示观点和思想。社会评论常常出现在报刊、杂志、电台或电视台的有关栏目之中。⑥

(6)社会评论是指以社会现实为基点,以激浊扬清、推动社会前进为主旨,针对现实生活中突出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进行评论的理论文体。⑦

(7)社会评论是指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进行议论和评论,以表明作者观点和见解的说理性文章。社会评论密切联系着生活实际,题材广泛,议论的笔锋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针对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弘扬先进思想和作风,贬抑落后的意识和行为,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促进社会形成健康的、良好的、积极的文明风尚。⑧

(8)社会评论是指针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突出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以惩恶扬善、推动社会前进为主旨,进行评论的理论文体。它要阐明作者的观点、立场,反映大众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倾向。⑨

(9)社会评论,是对人类社会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内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评述的一种议论文体。社会评论的对象相当宽,小至个别人的某种思想、行为,大至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行动以至某种国际现象,都可以进行评论。它通过客观的证明,辩证的分析,实事求是的评论,让人们分清敌我、明辨是非、划清界限、判定优劣,对正确的给以肯定、支持,对错误的给以批判,否定。它有很强的政治性、时代性和针对性。⑩

(10)A social commentary is usually a speech, essay, book etc.. written about a current events issue in your particular society or culture (or perhaps someone else's)⑪

(11) Social commentary is the act of rebelling against an individual, or a group of people by rhetorical means. This is most often done with the idea of implementing or promoting change by informing the general populace about a given problem and appealing to people's sense of justice. Social commentary is not limited to printed forms, as it is commonly practiced through all forms of communication, from conversations to computerized communication.⑫

要想给某个概念作界定(下定义),首先要找准它的属概念。从逻辑上讲,下定义就是要明确被定义概念的属概念(外延),同时揭示被定义概念与其同一属概念之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内涵)。用公式表达即: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其中“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之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即和其他属概念的本质差别),“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属概念。学者们对社会评论所下的定义,就是从社会评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加以概括把握,引申得出的。根据观察,现有的对社会评论概念的外延概括不外乎有这样几种表述:文章体式、文章、文章体裁、理论文体、说理性文章、议论文体、speech, essay(言论、 论说文)、rhetorical means(修辞方式)。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组:1.文章、理论文章、说理性文章、speech, essay;2.文章体式、文章体裁、议论文体、rhetorical means.

考察第一组外延的表述,可以发现“文章”、“理论文章”、“说理性文章”、“言论(speech)”、“论说文(essay)”这些表述除了语词形式和语义范畴的一些差别外,其中“文章”的语义范围最大,可以把此表述理解为“例外”,其表达过于宽泛,有“属外属”之嫌,与“邻近属概念”要求不符。除此以外,这组其他词的实际语义是基本相同的,但是“言论”的语义范畴还是大于“理论文章”、“说理性文章”和“论说文”,基本符合“邻近属概念”原则。可以说,“理论文章”、“说理性文章”,包括“文章”,一定属于“言论”,但“言论”不一定都属于“文章”、“理论文章”和“说理性文章”。每篇文章都有其结构和形式,这是不争的事实。“言论”语义则比较宽泛,它们可以只是一些零星的观点碎片,像微博、BBS等上的评论,不必言之成文。因此,从概念限定的“邻近属概念”原则来考量,“说理性文章”、“理论文章”更适合于作为社会评论概念的外延。

这一概念的外延分歧类似“新闻评论”概念的外延争议。新闻评论早就是学界公认的一种新闻体裁。基于这种预设,社会评论也应是一种写

作体裁,这从众多关于社会评论的概念来源于写作类的教科书有着某种暗合,这些定义多强调社会评论的应用性,这一点和对新闻评论概念的理解没有差异。“文章体式”、“文章体裁”、“议论文体”、rhetorical means(修辞方式)均是侧重写作学的角度来界定社会评论概念的。如“文体”一般指文章的风格或体裁,“体裁”指一切文学或艺术作品种类和样式,“体式”则指体裁格式等。“修辞方式”(rhetorical means)是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描述、解释(或可理解为评论)和探索三个层面来界定,广义上也可理解为从写作学角度来界定概念的,本文意在从语义学角度来讨论社会评论定义,偏离笔者讨论的初衷,此处仅作简要分析。需要补充一句的是,“议论文体”、“文章体式”等作为“社会评论”概念的外延也是可行的,符合当下评论实践的发展。

二、社会评论定义的内涵辨析

对“社会评论”概念的外延讨论不能满足下定义的全部要求,必须结合“社会评论”的内涵分析才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上面讨论几乎没有触及“社会评论”这个概念的“种差”属性,与“新闻评论”、“文艺评论”、“思想评论”等概念类似,“社会”一词是分析“社会评论”概念内涵的核心,是进行“种差”讨论起点。汉语“社会”这个词源于古籍,“社”指的是土地之神,或者祭祀之所;“会”就是集合。古汉语中,社会基本上是一个抽象名词,特指每年春秋两季乡村学塾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集会。英语中的“society”和法语中的“societe”均源出于拉丁语“socius”,意为“伙伴”。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将英文“society”一词译为汉语“社会”。现代汉语中的“社会”已是一个抽象名词,就来自日语。

“社会”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个体构建而成的群体,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狭义的社会,也叫“社群”,可以只指群体人类活动和聚居的范围等;广义的社会可以指一个国家、一个大范围地区或一个文化圈,也可以引申为他们的文化习俗。社会学研究中关于“社会”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两种理论为众人熟知,其中“唯名论”说与这里“社会”一词表达抽象概念类似,没有太正式明确的定义;“唯实论”说则强调“社会”是个存在的实体,把社会作为一个具体事物来描述,这与把社会作为一个抽象的存在正好相反。此处无意从哲学或社会学角度探讨“社会”的“名”与“实”之间的关系,笔者意在说明“社会”这一概念内涵的相对性,表明“社会评论”概念内涵的复杂性。

为了方便分析,笔者借鉴曾丽红“新闻评论”概念内涵的界定模式,把“社会评论”定义内涵限定为以下几组关键词:(1)评论主体:媒体编辑部、写作者;(2)评论客体: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等;(3)表达形式:评述、议论、判断;(4)性质特征:政治倾向性、针对性、时效性;(5)传播载体:传统媒介、新媒介;(6)服务对象:广大受众。这样能够相对全面地解释“社会评论”的内涵。显然,没有一个定义能包含所有关键词所体现的意涵,若仔细考察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和问题。

对于第(1)、(4)、(5)、(6)组的关键词而言,定义者的观点较统一,基本达成共识,尽管不是所有组定义都有明确字眼显示出关键词的意涵所指,其中只有定义(1)明确突出评论主体是“写作者”,其他定义虽没有呈现但也都含有这种预设。既然“评论”属于说理性文章,“社会评论”的传播载体和其他类型的“评论”一样,不仅刊载于传统的传播媒介,在网络等新媒体上也有所呈现。其实,每个定义都有不同的时代烙印,定义(11)就明确指出,“社会评论”不仅刊载在印刷媒介上,而且刊载在其它各种传统媒介上,也包括网络等新媒介。关键词“服务对象”尽管在各定义中没有明确体现,这也是没有争议的共识。

在“表达形式”这组关键词中,“社会评论”的各有关定义也基本达成共识,“评论主体”的写作者或传播者就“评论客体”进行评述、议论,继而进行评判,达到传播意指。顾名思义,社会评论中的评,就是评判是非、真伪、美丑;论就是议论、说理;评论就是以议论、说理为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定义(2)(4)(6)(9)中提出了评述和议论这两种表达,而(1)(3)(5)(7)则对评述、分析、评判这个完整的认知环节都有强调。这和学界关于“新闻评论”定义的分歧类似。从语义结构方面,可以把“社会评论”、“新闻评论”相提并论,在“新闻评论”的表达形式中,“评判”已成为学界基本认同的表达方式,这是体现“新闻评论”本质

特征标志。“社会评论”表达形式中“评判”是其功能实现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也为了满足广大受众的认知需求,任何评论都必须表达判断,不仅需要写作者做出及时的事实判断,还需要写作者做出有力的价值判断,以社会现象、思想倾向、社会问题为评论对象的社会评论的政治倾向性与“性质特征”这组关键词一致,任何评论的结构遵循着严格的逻辑程序,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有完整清晰的论证过程;因此,在社会评论定义内涵的层面上来考量,有无判断、有无内在论证结构可以成为社会评论与边缘文体区分的重要界标。从“性质特征”这组关键词来考察“社会评论”的内涵,无外乎赞颂性、批判性和辨析性三种类型,这在定义(2)(4)(5)(6)(7)(8)(9)(11)中都有明确体现。

学者分歧最大的在于“评论客体”这组关键词。“社会评论”的“客体”应该是“社会”,然而,并非像讨论其它定义类型那样容易界定客体,社会评论的“评论客体”难以界定是整个概念内涵界定的困难所在。在以上呈现的定义中,(1)中“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事件”;(2)中“社会问题”;(3)(5)中“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4)中“社会公共问题”;(6)中“社会现实”;(7)(8)中“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9)中“人类社会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内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10)中“当前的社会或文化方面(或他人)的现实问题”[a current events issue in your particular society or culture (or perhaps someone else's)];(11)中“与个人、群体相冲突的行为”(the act of rebelling against an individual, or a group of people),无一例外地交代了“评论客体”是“社会评论”概念内涵表达规定性要求,之所以出现这么大差异性表述,各有侧重,未能达成一般共识,其根本原因还是源于“社会”概念本身的理解不同造成的。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多数定义抓住“社会问题”这一主要评论对象,这无疑是抓住了“评论客体”的主脉,特别是定义(4)以“社会公共问题”为评论客体,这是定义内涵的“种差”原则体现。否则,社会评论客体的内涵由于过度泛化,产生不可知的困惑。评论客体“问题”之前的“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思想倾向”,都与“问题”本身密不可分,否则有割裂之嫌,这会使“评论”的论证过程有断裂之感,也不符合认知规律。以上有关“社会评论”的“评论客体”表述纷纭,侧重点各不相同,通过对这些定义的文献梳理发现,它们对“社会评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大众性、政论性等特点达成了共识。两相结合,我们可以推断出社会“评论客体”大致可以表述为“当下现实生活中大众所关心的重大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等。

三、小结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结合“社会”概念词源和语义学特点,“社会评论”定义理论上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界定才更符合逻辑。广义而言,社会评论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包容面很广的概念,其形式上也是严肃认真和自由活泼兼而有之,其切入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伦理、心理、风俗等各个层面;其表现形式有社论、短评、述评、杂文、随笔、前言、编后等,以至于一些专著与教材常把社会评论等同于社论、杂文和时评。为此,可以把社会评论理解是评论社会,是社会性的评论,是全社会都能参与的评论,即所谓“大评论”。

基于上述,笔者发现给“社会评论”下个广义的定义并非易事,其中定义9就是“社会评论”广义定义的某种尝试。为了回应上文的分析,借鉴学界各家对社会评论的定义,结合下定义的规定性原则,笔者从语义学角度狭义地将社会评论概括为:社会评论是写作者或媒体编辑部在各种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中对当下现实生活中大众所关心的重大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等进行评述、议论、表达判断、阐述自己观点立场,具有内在论证结构的一种说理性文章。 ■

注:

①宋立民:社会评论文体分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②林超然主编:大学写作教程(文体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3页。

③黄娜主编:申论(2008),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年:第121页。

④岳海翔主编:通讯员写作要领与范文,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第171页。

⑤王强 张方华主编:“公考”红宝书 申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第80页。

⑥董小玉 刘海涛主编:现代写作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05页。

⑦宋立民:社会评论文体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⑧普丽华 江少川主编:现代写作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6页。

⑨韩富军 高雅杰主编:应用文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47页。

⑩陈学主编:干部写作教程 (修订本),广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35页。

⑪http://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30221 2944AAHCB6I.

⑫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commentary.

[1]林超然.大学写作教程(文体卷)[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董小玉,刘海涛.现代写作教程(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曾丽红.新闻评论定义的语义学探讨[M].新闻爱好者,2010.1(下半月).

【责任编辑 谢明俊】

The Semantics Discrimination of Definition of “Social Commentary”

FENG Guang-she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The definition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in research; it’s not conducive to solve the problem, if the concept of definition is vague, and expressed disorderly. The definition of social commentary has similar problems, namely, a messy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ommentary and other types of reviews, between news commentary and social one; chaotic classification and attribution of social commentary, etc. these problems can bring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practice of social commentary.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we need to first of all clarify the extension and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commentary.

define; semantics; social commentary

G20

A

1004-4671(2014)01-0089-05

2013-10-25

本文为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媒介融合视域下广西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13JBG217)部分成果。

冯广圣(1973~),男,安徽滁州人,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新闻学博士,研究方向:传播理论与方法、新闻史、媒介经营管理。

猜你喜欢
定义内涵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幾樣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挖掘习题的内涵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成功的定义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5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当代修辞学(2014年3期)2014-01-21 02: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