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国铜行业面临着很大的下行压力,各种积存问题日益凸显,虽然产量和消费量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但面临资源不足、价格走低、效益下滑、供应过剩等问题,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2013年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之年,经济增速放缓;全球经济增长依然乏力,仍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回顾过去的一年,中国铜产业虽然在产量和消费量上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但也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价格走低、效益下滑、供应过剩等问题日益凸显,产业亟待转型升级。同时,国内消费需求回暖、加工费上调、洋山铜溢价发布、上海自贸区建立等因素又为我国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发展机会。
2013年,中国铜精矿产量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产量基本呈现逐月递增的趋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国内粗铜产量为282.7万吨,同比大幅增长21.4%,预计全年产量为379.7万吨,同比增加17.9%。受铜精矿产量增长的支撑,2013年中国精炼铜产量增速也超出预期,2013年1~10月份中国精炼铜产量约为557.9万吨,同比增长13.67%,预计全年产量为633万吨,同比增加12.7%。2013年1~10月,全国铜材产量为1194.9万吨,同比增加22.31%。
2013年,铜废料市场一直被紧张的氛围所笼罩,全年废铜供应缺口约30万吨。上半年以来,包括江西铜业、云南铜业、金川集团等巨头在内的众多生产商难以应对废铜供应短缺而减产。据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上半年进口废铜206.52万吨(毛重),同比下降15%;预计全年进口量在425万吨左右,同比减少13%。
由于铜价从2013年2月的8300美元/吨以上跌至6603美元/吨的低位,废铜在跌宕的行情中受挫严重。根据不少贸易商反映,由于价格不断下跌,进口的废铜到港价已经亏损,使得他们的进口意愿明显减弱。而且国家对环保要求提高,为期十个月的海关“绿篱行动”使得废铜进口受阻。进口废料抽查比例提高、通关速度减慢、货物滞留港口额外增加费用等因素导致国内废铜等再生金属进口数量大幅减少。海关“绿篱”专项行动已于11月底结束,而针对废料进口的第三期“大地女神”行动将会继续,废铜等废料进口的严格规范将常态化,如果废杂铜供应紧张局势仍不能得到缓解,2014年精铜产量将有所回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铜消费国,中国铜进口量约占全球的40%。2013年国内各主要用铜行业增速普遍提高,推动国内铜需求增长回暖。
据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1~8月国内的电力建设投资总额4312亿元,同比增加10%,其中电网投资2236亿元,同比大增15.6%。电网是电力行业中的主要用铜产业,其投资的大幅增加,拉动了国内铜需求的增长。
另一用铜大户空调制冷行业在经历了2012年的去库存化,2013年逐步回暖,1~8月家用电冰箱和家用冷柜的产量增长均超过10%;受全国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的刺激,空调产品产量也实现了同比9%的较快增长。
房地产行业的销售也大幅增长,2013年前八个月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大幅增长27.5%和32.2%,投资额继续呈现20%左右的增速,新开工面积增长4%。另外,汽车产量增速也在提高,轨道交通投资增加,交通运输行业铜需求回升;电子行业的主要产品如移动通讯手机、PC机、集成电路等产量也普遍有不同幅度增长。
据北京安泰科信息有限公司预计,2013年国内的精铜消费增幅为6.4%,达到817万吨,增速较2012年提高1.6%。
2013年2月份以后国内外铜价持续下滑,三季度有小幅回升。LME三个月期铜6月份下旬最低跌至6602美元/吨,为近三年以来最低水平,沪铜最低跌破4.8万元/吨。2013年前三季度,LME三个月期铜均价为7413美元/吨,同比下跌6.8%;SHFE三个月期铜均价为53519元/吨,同比下跌6.7%。四季度以来,LME三个月期铜在6900~7300美元/吨之间波动。
考虑到美元下滑空间有限,QE退出阴云不散;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精铜产量、全球铜矿产量大幅增长,铜市供给压力逐渐增加,因此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铜价在震荡中下行的可能性较大。
与下滑的价格一样令人担忧的还有下滑的企业效益。尤其是云南铜业巨亏的消息,在行业内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2013年10月29日,云南铜业发布公告,称2013年前三季度亏损15.15亿,亏损额A股排行第七。云南铜业将巨亏归因于有色金属价格行情下跌,其中,电解铜价格下跌了7%,黄金价格下跌了15%,白银价格下跌了28%,使其营收下滑,营业成本增加,利润空间被挤压。前三季营业收入下滑2.74%,但营业成本却比去年同期增加10.7亿,营业成本上升3.7%。这一解释遭到了质疑,铜价虽然下跌,但云南铜业凭借其资源优势,不至于巨亏至此,主要问题应当还是出在战略经营管理方面。甚至有业内人士将中铝公司入主云南铜业视为了“战略败笔”。
再看看中国铜业另外两大巨头:2013年前三季度,位居铜业榜首的江西铜业营业收入为1319.4亿元,同比增长25.5%,但净利润为24.7亿,下滑了34.86%。10月31日,铜陵有色公布2013年三季度报,报告称实现营业收入519.12亿元,同比减少1.52%;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91亿元,同比下降42.23%;实现每股收益0.28元/股,同比下降41.67%。
江西铜业和铜陵有色虽不像云南铜业那样出现巨额亏损,但效益的滑坡也是不争的事实。面对下行的行业趋势,企业如何稳住阵脚,适应市场的变化,加强管理,降本增效,灵活应对,成为了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平稳发展的关键。
2013年12月消息称,江西铜业与必和必拓达成协议,2014年上半年的铜加工费提高41%,铜精矿粗炼费(TC)为每吨99美元,精炼费(RC)为每磅9.9美分。据了解,此次协议中的2014上半年加工费高于2013年11月江西铜业与自由港迈克墨伦铜矿及金矿公司所达成的每吨92美元和每磅9.2美分的年度基准价格。根据惯例,2014年国内铜企将全面依据新的协议上调铜加工费。
据铜陵有色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工费的上涨对于铜矿石基本依靠进口的铜陵有色来说是最有利的,2014年铜加工费肯定会向江西铜业看齐。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两家巨头的主要副产品硫酸价格探底回升,即便铜价维持不变,2014年的业绩也有望迎来拐点。
虽然目前铜价在震荡中持续走低,但我国在铜定价权的争取上却有好消息。2013年3月20日“洋山铜溢价”在上海正式亮相。“洋山铜溢价”是指以待报关进口至上海(包括洋山和外高桥)的基准品牌精炼铜交易价格对伦敦期货交易所(LME)的溢价。价格信息主要来源于电话采集、交易撮合两种方式,由独立的第三方负责价格信息的采集,再通过系统科学的计算方法得出,真实的交易背景和科学的计算体系确保了“洋山铜溢价”的真实可信性和权威性。
目前,伦敦金属交易所仍是国际有色金属定价中心,全世界约七成的铜都是按照LME铜价格为基准进行贸易的。而作为全球第一大铜进口国的中国却一直缺少国际定价权,不少业内人士将洋山价格的发布看做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认为其将助力企业在未来更精准地判断现货市场价格,有利于增强我国在有色金属价格方面的定价权。据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洋山价格”还有望再升级成为金融衍生品,实现从物流到贸易再到信息、金融的跨越式整合,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价格风向标。
2013年8月22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9月29日上午10时正式挂牌开张。上海自贸区第一票试点货物就是一批从韩国蔚山进口的电解铜。上海海关在自贸试验区试点实施“先入区、后报关”新型海关监管模式。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铜企业涌入自贸区,包括金川集团联手迈科金属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的自贸区最大的大宗商品贸易类企业,铜陵有色控股的上海金源期货有限公司等。江西铜业也公开消息,为避免外汇管制、金融成本等各方面制约贸易的因素,将在中国(上海)自贸区设立子公司。
上海自贸区有助于提升国内铜市的话语权和定价权。目前,“试验区”内的洋山保税港区已试点开展了与国际接轨的期货保税交割业务,并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海关管理模式,正培育和建立合理的商品定价机制,这对于国内提升铜的定价权来说无疑是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