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在台湾的艺术流彩

2014-03-12 14:20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3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2期
关键词:木卡姆竹笛艺术团

许 军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830000)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在台湾的艺术流彩

许 军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830000)

本文以新疆木卡姆艺术团的“赴台交流巡演汇报晚会”中的成功演出为聚焦点,以新疆的地域性民间乐舞、木卡姆表演在台湾的交流演出过程的得到民众与媒体各方面好评,以间接性的、跨地域的推进《双重乐感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深层次、多思维为窥视点,来进一步证实艺术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思维构成和人性的理念与思考。

丝绸之路;乐舞文化;木卡姆乐器

此场晚会是在台湾进行演出的一场总结性演出,是以交流海峡两岸文化为目的、促进人文繁荣为根本,从丝绸之路的几千历史过程中这种“海与路”的一种多角度、跨视觉、多层次的角度来出发。此次的交流演出,虽然不能照搬在台湾时的第一现场效果反馈,但采用了一种倒带方式的艺术形式展。晚会中的节目是艺术团在国内外获得过各种奖项和保留节目,包括维吾尔器乐合奏《纳瓦木卡姆太孜间奏曲》,热瓦普协奏曲《我的热瓦普》,舞蹈《摘葡萄》《朱拉》《黑走马》等15个节目。本文以“新疆丝绸之路”在人文交流过程中的木卡姆艺术为案例进行浅析,以他们对伊斯兰的崇高宗教信仰、他们对生活态度的豁达所磨练出的一种忍耐、宽广的胸怀,来试析这种乐舞艺术所构织的他们对地域、历史、人文、生态的多角度思维。

一、丝绸之路艺术的形成

同样是经历丝绸之路历史的沧桑,一方是处在中国最东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以大海为航行,开辟出航海人的一种勇于冒险、顽强斗争的拼搏精神。一方则是处在中国最西端,占据着六分之一的国土,高山、荒漠、盆地、沿河两岸的绿洲文化和游牧为主的民族,在生存环境上来讲是属于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从而塑造出忍耐、勤劳、勇敢、热情、宽广胸怀的“西域人”。

台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的最东端,是一种多民族的生活环境,台湾的原著民众的艺术是以一种原生态的歌舞艺术为主,他们的歌舞《阿美歌舞》《泰雅歌舞》等浓郁的当地风格鲜明的展现了台湾原住民的文化色彩。新疆是中国丝绸之路最西端,也是内地最大的中转枢纽地,新疆的地形宽广,占了丝绸之路三分之一的路程,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和绿洲在宽广的地貌靠水源河流点缀形成的绿洲村落铸就了新疆民众粗狂、豪放的民族性格,让这种以丝路文化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木卡姆艺术,在千百年来的历史流传中大放异彩。如唐代的十部乐中就有七部来自西域,白居易的诗中就有描述:“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胡旋舞》在汉唐时期在中原的洛阳广为流传,场面中的许多形象被当时雕刻在汉画像砖石上,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依然能看到当时的舞风舞貌,而从歌声《阿娜尔汗》《玛依拉》的“呐喊”中深刻的感悟这种歌声的的情感表达用一种美的声音(频率)简单的歌词所体现出绿洲与草原民族内心情感的自由与宽广。

二、丝绸之路的乐舞文化

人类在艺术的发展阶段可分为生“声、音、乐”,初级、中级、高级这三种阶段,在《乐记》中公孙尼子所见:“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为君子为能知乐”。也就是说在初级阶段经历任何动物都能够进行的声的发生,是为了生存,到了中级阶段人类能够进行一般的审美性活动,而到了高级阶段,也就是生产力的提高导致的剩余价值的产生,人们能够进行精神产物的活动,在情感的表现中以人的伦理道德为底线,这种精神食物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逐渐提炼为以一种形体美的艺术,也是一种最具备形象型的动作艺术,在萨满盛行的时代是能够与上天神灵沟通,在战争、狩猎与节日活动场面的情感活动现在。能够把群舞《山区赛乃姆》这种生产劳动为主体的日常生活中在舞台上得到再现,在故事情节上与哈萨克舞《黑走马》一样都是以男女爱情为主线索对全场进行的氛围烘托。最能表达出人的情感,能够把独舞《摘葡萄》中的表演者在葡萄架下用手指在葡萄藤上轻轻摘一颗葡萄放在嘴里品尝时表现的“酸”与“甜”的刻画出动作体验无疑是成为让人深刻的记忆。有人这样品价新疆人的能歌善舞:“会走路的时候就学会了跳舞,会讲话的时候歌声也从喉咙里飘了出来,”生活在戈壁、荒漠、绿洲上的新疆各民族,在学会骑马驰骋千里的时候,我们的“酒”也更像水一样,喝进了肚子里,这不仅是一种豪爽的气势,更能从《刀郎舞》中体现出新疆人的豪放、热情的一种人文精神状态。

三、丝绸之路中的木卡姆乐器艺术

丝绸之路的丝竹乐器——竹笛。木卡姆艺术团团长张欢教授,在本场演出中为歌曲《伊犁河的月夜》和《牡丹汗》的演唱中担任竹笛的伴奏,在歌曲结束后张院长以竹笛为例向我们介绍了木卡姆演奏中丰富的器乐,维吾尔的乐器能有四十余种,是众多民族乐器中最为丰富的,就拿竹笛来讲,在演唱《伊犁河的月夜》民歌伴奏时使用七孔的梆笛,而在演唱《牡丹汗》的汉民歌时则使用的是南方的曲笛,这两种笛子的一方面是从地域上的区别,另一方面就是在演奏时“笛膜”的使用,在谈论到笛子文化交流时讲到,在新疆的南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刻画的人物中刻有竹笛演奏的场面,据今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在在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竹笛据研究表明距今有八千年的历史文明,这足以说明出黄河流域为代表的中原文明的发源地,然而,我们不是要争论谁在远古文明中占据中主体地位,要表明的是在早期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这种文物的出现就以有力的证据表明文化的交流史。

结语

民族的发展是一部历史的铸造构成,民族的艺术就是一个民族在生存过程中的文化史。用艺术交流的方式来拉近我们情感活动,是我们对历史、对生活的最真实感受。“海峡本同姓,两岸一家亲”这也是对木卡姆艺术团对“双重乐感”的人文认同,在文化的交流中,我们在历史和地域构织的思维里。犹如塔吉克舞蹈《离太阳最近的人》表现那般:“我们视鹰为我们的神圣之物,在雄伟的帕米尔高原上,我们就是是高山上的那只雄鹰。”

[1]周菁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

许军,男,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木卡姆竹笛艺术团
My Mother
无愧于时代的少儿文艺创作——以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创作实践为例
艺术为媒“侨之缘”云端献礼贺“双节”——兴化“侨之缘艺术团”精心编排中秋国庆在美云端演出节目
浅析十二木卡姆的起源传承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我的坚守
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改革与探讨
从乐律学特征谈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属性
吾铁库尔先生和维吾尔木卡姆研究
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