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梅 (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艺术团 贵州安顺 561000)
在我国贵州省麻山地区苗族人的丧葬习俗中,从古至今一直传唱着一首歌颂苗族远古英雄亚鲁王的史诗。《亚鲁王》用非文字的形式记录了苗族第18代首领在两千多年前带领部族人民英勇战争,失败后艰难迁徙的故事。《亚鲁王》共26000行,由于麻山苗族人极为严苛的唱诵习俗和唱诵制度而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依然非常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麻山地区地处贵州省六个县交界处的喀斯特地貌山区,亚鲁王的英雄事迹被无数麻山苗族人顶礼膜拜却始终与其民族一样与世隔绝,外界鲜少知之,直至2009年4月在贵州省紫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才得以与世人见面,同年又被中国文化部列为2009年重大文化发现之一,申报了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10年5月18日申报成功。《亚鲁王》的发现不仅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更被国内大批学者重点关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余未人、冯骥才等人对其抢救保护工作提出了迅速、及时的方案,大批民间文艺工作者奔赴麻山对《亚鲁王》进行了抢救性的拍摄、录音和记录工作。经过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亚鲁王》终于以歌剧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并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不仅能够从中找到几近失传的苗族西部方言,更能感受到麻山当地唱诵习俗、丧葬风俗及制度、历史文化传承等所带给我们的前所未有的震撼。
唱诵《亚鲁王》是麻山苗族人丧葬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最早的唱诵通常要持续几天几夜,后随着丧葬制度的省减到现在只能唱诵一天一夜了。唱诵《亚鲁王》在麻山苗人看来是一件极其庄严的事情,而当地人的这种唱诵通常不配音乐,只用木鼓、铜鼓、牛角等器乐伴随着人声进行唱诵。因此,歌剧《亚鲁王》的音乐极具特色。
《亚鲁王》的音乐特色首先体现在其器乐的使用上:
1.木鼓。木鼓的使用在麻山地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当地人至今仍保留着用木鼓奏乐的习惯。麻山苗族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面木鼓,多用于丧礼现场。木鼓的制作过程既复杂又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首先,选择质量上好的牛皮晒干用于制作鼓面;其次寻找适合的木材制作鼓身,选定木材后将木材砍下并白酒供奉,待约一年后牛皮和木材的水分蒸发完毕再行制作木鼓;第三,祭祖后,掏空木材,在其一面蒙上牛皮并固定。每当寨子里有人去世,麻山苗人便取木鼓敲击。《亚鲁王》中木鼓的演奏重要有两种方法。其一用于丧礼的“节甘”仪式中,用以呼唤亡灵认真听褒牧唱诵《亚鲁王》。这种演奏具有段落行,每段演奏约两分钟,节奏具有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强弱对比明显,故敲击木鼓的音色更为多变。其二是三人合奏,站立成三角形把木鼓围起来,每人右手持鼓槌,按照“同时敲木鼓两下——与左侧人对击鼓槌两下——与右侧人对击鼓槌两下”的顺序进行演奏。这种演奏方式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三个人并非要从同一环节开始演奏,使单纯的木鼓敲击变得丰富而有趣,能在同一时间创造出不同的效果。这种演奏方式节奏均匀而流畅,以2/4拍为主,无时间限制,演奏通常以其中某一人的疲劳而告终,当此组演奏结束时,另一组会接着演奏,以保证唱诵活动的持续性。
2.铜鼓。相比之下,铜鼓在麻山地区的使用则较木鼓偏少,在如今的丧葬仪式中更是少见。在麻山苗人的心中,铜鼓并非寻常器物,而是能通神明的神器,古时候的麻山人每逢年节都要敲击铜鼓,来祭奠其祖先和先人的亡灵。麻山人在丧葬仪式中敲击铜鼓首先是对前来吊唁亡灵之人的感谢,其次用以呼唤亡灵。值得注意的是,铜鼓演奏只作为祭祀的一部分出现在《亚鲁王》的唱诵过程中,敲击铜鼓时褒牧不需要唱诵。铜鼓的节奏平缓无太大起伏,力度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节拍相对木鼓稳定。
除此之外,《亚鲁王》的音乐特色还体现在苗族人唱诵的声音上。歌剧《亚鲁王》的唱诵主要包括吟唱和哭声两种:
1.吟唱
吟唱是褒牧唱诵史诗《亚鲁王》时运用得最多的歌调类型,用吟唱声唱诵《亚鲁王》大多出现在麻山丧葬活动的“节甘”仪式中,一般由3—7名褒牧参加。褒牧的吟唱顺序由长及幼,直到较年长的褒牧吟唱至精疲力竭再由下一任接替唱诵。吟唱亚鲁王的音调类型并不复杂且高低音之间没有明显的起伏变化,其旋律通常以一音为主,五度音与四度音上、下跳交替,整个音调包括四度、五度及高八度三种高音。整体音乐风格悲壮凄凉,既配合丧葬活动的顺利进行又能从中体会出苗族英雄首领亚鲁王当年浴血奋战的壮烈与悲凉。褒牧的吟唱速度平稳和缓,不疾不徐。除了“节甘”仪式和史诗的特定章节,《亚鲁王》其他部分的吟唱并不规定褒牧的人数。吟唱调唱诵《亚鲁王》以二拍为主歌剧主体部分节奏相对固定,基本能做到一字一音,每一乐段由自由延长音开始,以节奏型音节为结束,民族特色十分强烈。
2.哭声
哭声唱诵《亚鲁王》主要出现在“吊唁”和“节甘”仪式中,古时候都是由妇女哭唱,后来主要由褒牧哭唱或直接省略不唱。哭唱的妇女主要包括孝女、逝者的儿媳以及前来吊唁的妇女,她们通常跪在逝者的灵柩旁掩面大哭。哭唱的时间、语速、音量等均无明确的规定,一般哭唱的速度较慢,多四拍;但古时对哭唱内容却有明确的规定,但现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内容早已无处追寻。哭唱的旋律以小三度为主音且与我国传统的“羽调”1有异曲同工之处,每个乐段以自由延长音为结束音符,整体基调婉转哀伤。哭唱至情深激动之处时,节奏、音调等开始趋于散化阶段,随情感的变化出现不同的起伏。
目前,关于《亚鲁王》的研究正处于持续进行中且必将迎来一个研究的高潮,这对于保护这部两千多年前的苗族史诗具有重大意义。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苗族传统的民族音乐特色,更能找到苗族地区方言、文化传承的历史痕迹。
注释:
1.我国的传统曲调有:宫、商、角、徵、羽.
[1]余未人.发现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 N ].贵州日报, 2009-9- 2.
[2] 吴文科.中国曲艺艺术论[ M].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