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娟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为87.8%,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为11.7%。因此,不论是从升学机遇还是从家庭出发,学会一门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往往对许多农村孩子来说,既是迫切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选择。但是处在农村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当前主要的困境
1.生源少,学生对专业情况陌生。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都是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但由于受升学观念的影响,家长的选择顺序是:先普高后职中,先城市后农村。从而使留在本地读中职都是学生或是家长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的选择。农村中职校为了能保证达到规定的招生名额和入学率,往往每年在中考前就拉开了抢夺生源大战的序幕,预约录取,降低录取分数线,从而使入学门槛降低甚至是没有门槛,变成了“有生必进,逢生必录”,使生源质量不能保证,很多学生知识基础薄弱,道德素质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校整体学习氛围不浓,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较多,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在对本校100名高一新生的随机调查中发现,在专业选择上,32%由家长选择,20%由老师选择,18%由自己选择,9%受周边选择的影响,21%是因为区域优势(与上海无锡等地联合办学)。在对专业的了解上,完全了解的为2%,有所了解的为13%,其余的85%根本不了解或是未想过要去了解。可以看出,学生入学很多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而自己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以后做什么都不知道。
2.家长认识和管理不到位。家长的教育缺失是学生形成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现在进入社会不合适,在学校里玩几年再出去,孩子想上学就上,不想上学就帮着编理由请假,任由孩子玩闹;有的是认为孩子在学校就是让老师教育管理的,对孩子不管不问疏于教育;有的家长则只顾眼前利益,有合适的工作就让孩子辍学去上班,从而使每年的寒暑假都变成流生形成高峰期。这些思想都由家长传递给了自己的子女,从而使学生也没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3.周边依托薄弱,教育投入少。由于地处农村,周边的工业资源有限,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流动性较大,无法提供企业内培训等服务。学生往往作为廉价劳动力在工厂一线实习或工作,多为机械性重复工作,职位上升空间不大,发展空间较小,使学生缺乏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并且很多时候学生感觉,上了学跟没有上学的一样,做同样的工作,拿相同的工资,都是从事最基础的一线操作工作,从而导致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失偏颇。同时,职业教育又是一个需要大投入的行业。资金不足,使很多农村职中的教学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进入企业后还需要重新学习操作技能。用人单位感叹没有好的职校生,而学生则感觉在校期间什么都没有学到。
二、改变现状的对策
1.专业设置灵活,依托区域优势。根据企业乡镇的特色,加强特色人才的培养。现在很多乡镇都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如三厂常乐镇的现代农业园,三星叠石桥的绣品加工,海门的建筑业等等,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都已颇具规模,从业人员众多,在群众中拥有广泛基础和较大影响力。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灵活设置相应专业或课程,从而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基础专业知识后,在进军相应领域时就掌握了先机,使入行和成功的几率变大。周边有环境,实习有场地,入行有人带,成功有范例,相信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乐于选择中职校的。
2.加强就业导向,力求做专做精。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就业期望高,实际收入低,就业持续性差的现状。针对这一情况,在平时的教育和就业指导中,就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电工高级技师为例,中职毕业取得中级电工证,考高级工需要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考技师再需5年,技师到高级技师再要3年。这12年是一个沉淀和积累的过程,在学校学到的内容有限,还需要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才能有所成长,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学生在从事相关工作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确定成长规划,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使自己稳步前进,而不会盲目跟风跳槽,随机更换职业,错失成为专业人才的良好时机。同时,紧跟政府发展规划,关注政策的动向,根据市场和企业有针对性地预先进行专业设置,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内容,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才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
3.加大宣传,灵活服务。时代不断在进步,思想不断在变化,我们对于知识的认知也在不断被突破。因此要改变现有办学困境,提高在当地民众心目中的认知度,就必须要利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加大宣传,树立“行行出状元”的正确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展特色专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李莉.农民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状况相关性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6(7).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