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稼辉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衡阳 421002)
“很”之谜的探究
杨稼辉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衡阳 421002)
“很”之谜主要有三种观点:类型转换算子说,“POS”说,以及形容词缺乏[+V]特征说。基于三个新的相关语言事实:谓语不完句现象亦体现于动词短语作谓语时;形容词作谓语的不完句现象亦见于非层级形容词;“很”的完句效应只能体现在类指句中。“很”之谜应当归因于类指句的特殊属性。
完句效应;类型转换算子;类指句
在英语中,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谓语,程度副词并不是必要的,如(1a-b)所示。然而,汉语中形容词直接作谓语时,句子不能完句,如(2a)、(3a)所示(如无说明,本文中的“形容词”一律指性质形容词)。当形容词前添加“很”字时,句子才能变得合法,如(2b)、(3b)所示[1-2]。
(1)a.John is(very)smart.
b.John is(very)tall.
(2)a.*张三聪明。
b.张三很聪明。
(3)a.*张三高。
b.张三很高。Grano[3]将汉语中形容词前面需要带“很”才能做谓语这一现象称为“很”之谜(the Mandarin hen puzzle)。“很”之谜激发了众多学者从句法语义语用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其缘由,并发掘这一事实背后可能蕴含的语言学理论价值[4-9]。
针对汉语中“很”之谜,众多学者作出了许多深入的探讨。Huang[2],[7]基于性质理论[10],[11]提出,汉语中形容词的语义类型为〈e〉类型,而作谓词的成分应当是〈e,t〉类型,从而形容词不能直接作谓语。她同时提出,“很”是类型转换算子,其本身的语义类型是〈e,〈e,t〉〉,能够将原本是〈e〉类型的形容词转变为〈e,t〉类型,从而,形容词前面添加“很”以后就能出现在谓语位置。
Huang的研究对“很”之谜提供了很好的解释,然而,其分析仍然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根据她的分析,形容词在没有“很”的情况下绝对不能做谓语,而事实上在部分情况下,形容词前面不带“很”仍然可以充当谓语。(在接下来介绍Liu[8]的研究中,本文会详细说明相关语言事实。)从而,她的分析会做出错误的预测。其次,根据性质理论,类型转换算子与具有相同功能的词汇形式是不兼容的,也就是说,如果一种语言中存在和某种类型转换算子相同功能的词汇形式,那么该语言中就不应当存在此种类型转换算子。然而,凡属“很”能出现的位置都可以接纳其他的程度副词,也就是说,Huang假设的类型转换算子与具有相同功能的词汇形式在汉语中共现。显然,性质理论不支持Huang的假设,Huang的分析值得进一步商榷。
Liu进一步观察到,要使得形容词能够作谓语,添加“很”并非唯一的手段。在一系列其他情况下,该结构也可以变得合法,包括:作内嵌小句,“是…的”结构,疑问句,否定句,作肯定答句,含有断言词汇的句子,条件句,对举式等。
(4)a.张三笑李四傻。
b.这朵花是红的。
c.张三高吗?
d.--张三高。(此处为答句)
e.张三不高。
f.张三确实/的确/真/聪明。
g.张三高的话就不用踩在椅子上了。
h.张三高,李四矮。
基于Kennedy&McNally[12]及Kennedy[13]等对层级形容词语义的研究,Liu提出“很”是汉语中的显性“POS”(关于“POS”的详细介绍,可见于Kennedy&McNally及Kennedy的研究)。根据Liu,当这个显性的“POS”不出现时,形容词指称度量函数,而不是性质。而前者不能单独作谓语,从而句子不合法。对于(3a-h)所示的情况,Liu认为此时尽管“很”没有出现,但是存在一个被允准的隐性的“POS”,从而形容词最终得到绝对性质解读,指称的是性质,句子也合乎语法。
Liu的研究观察到了一系列新的事实,为更好的认识“很”之谜提供了基础。然而,其分析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其分析不能解释大部分层级性动词词组可以直接作谓语的事实。根据其分析,“很”的需要是源自于度量函数需要显性的“POS”,而层级性动词词组也具有层级性,也就能指称度量函数,从而也应当需要“POS”才能作谓语。然而,事实上层级性动词词组完全可以作谓语,如(5a-b)所示。所以,Liu的分析会作出错误的预测,其分析也是不完善的。
(5)a.他喜欢李四。
b.张三爱家乡。
Grano[4]也对“很”之谜进行了研究。他进一步观察到,尽管层级形容词作谓语取绝对解读时不合语法,但是当其取比较级解读时句子却合乎语法。根据他的这一观察,如果在一定的语境下,(2a)与(3a)分别表示“张三比某一比较项聪明”和“张三比某一比较项高”时,句子仍然合法。基于这一现象,Grano认为,性质形容词简单式不能直接作谓语是因为T节点下面要求带有[+V]特征的成分,而形容词需要一个功能投射才能得到[+V]特征。同时,他认为汉语中的“很”或者隐性的“比较功能投射(COMP)”都能使得形容词得到[+V]特征,而隐性的POS则不可以,从而(2a)与(3a)只有在取比较级解读时句子才合法。
Grano的分析部分采纳了顾阳[6]关于“很”与时制定位相关联的观点,强调了形容词与动词短语在不完句现象上的不一致,实际上提出了形容词作谓语的不完句现象应当归因于形容词与动词词组之间的差异,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其分析仍然有不足之处。他不能解释Liu指出的(4a-h)中形容词简单式可以作谓语的一系列现象。根据他的分析,(4a-h)中形容词简单式都不具有[+V],从而这些句子都应当是错误的,与语言事实不相符。
可见,前人的分析部分地解释了“很”之谜。但是,这些分析都存在一定的经验上或理论上的问题,所以,进一步的研究仍有必要。
对“很”之谜,前人研究观察到了一系列语言事实,并据此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分析。然而,还有一些语言事实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此,笔者将列举出几个重要的相关语言事实,对“很”之谜与对类指句的研究紧密关联。
首先,谓语不完句现象在动词短语作谓语时也可以找到。根据Grano的研究,汉语形容词不带[+ V]特征,所以它需要一个功能性成分赋予它该特征,然后才可以出现在T节点之下。而动词词组则不同于形容词或名词,它可以直接出现在T节点之下充当谓语,此时“很”是可有可无的,如(6a-b)与(7a-b)所示。
(6)a.他喜欢李四。
b.他很喜欢李四。
(7)a.张三爱家乡。
b.张三很爱家乡。然而,进一步观察后发现,当动词短语由单个的动词构成时,句子并不合语法,如(8)和(9)所示。此外,当动词短语为动宾结构时,如果动词词组本身是一个固定的熟语搭配,句子接受性仍然不是很高,不完句现象依然存在,如(10)和(11)所示。
(8)*张三赌。
(9)*张三笑。
(10)??张三抽烟。
(11)??张三饮酒。
这一事实说明,谓语不完句现象并非如Grano所说的仅限于形容词,动词短语也存在这种不完句现象。
其次,形容词作谓语的不完句现象并不限于层级形容词。非层级形容词也受到类似的限制,其直接作谓语时句子也不合法,如(12a)和(13a)所示。当谓语转化为“是…的”结构时,句子才变得合法,如(12b)与(13b)所示。
(12)a.*这条鱼活。
b.这条鱼是活的。
(13)a.*那瓶药真。
b.那瓶药是真的。
如果“很”之谜并非是具有层级性的形容词特有的现象,那么,Liu把“很”之谜孤立起来研究也应当是存在问题的。
再次,“很”的完句效应只能体现在谓词为个体性谓词的类指句(Generic sentence)中。(14a)与(15a)中,作为阶段性谓词的层级形容词加“很”作谓语时,句子仍然有点奇怪;当句子得到一个辅助时制定位的成分时,句子才变得合法,如(14b)与(15b)所示,从而,“很”在谓词为阶段性谓词的事件句(Episodic sentence)中并没有完句效应。
“很”只在类指句中有完句效应还可以通过以下事实得到说明。部分形容词既可以作阶段性谓词又能作个体性谓词,这类形容词在适当的情况下会得到歧义解读,英文例证如(16a-b)所示(Cinque[14]。汉语中相应的形容词“红”与“亮”本身也存在这两种解读,其阶段性谓词解读可以分别从(17b)和(18b)得到反映。如果“很”既能使得类指句完句,又能使得事件句完句,那么(17a)和(18a)就应当像英语中相应的例句(16a-b)一样有歧义。然而,(17a)和(18a)只能得到个体性谓词解读,从而也说明“很”只能使得类指句完句。
(14)a.??张三很害怕。
b.(听到这个故事后,)张三很害怕。
(15)a??张三很伤心。
b.张三现在很伤心。
(16)a.Mary’s face is red.(有个体性谓词解读与阶段性谓词解读的歧义)
b.The star is invisible.(有个体性谓词解读与阶段性谓词解读的歧义)
(17)a.翠花的脸很红。(只有个体性谓词解读,没有阶段性谓词解读)
b.(我在房间的时候)翠花的脸很红。(只有阶段性谓词解读,没有个体性谓词解读)
(18)a.湘江边的路灯很亮。(只有个体性谓词解读,没有阶段性谓词解读)
b.(我刚归来的时候)湘江边的路灯很亮。(只有阶段性谓词解读,没有个体性谓词解读)
通过以上事实可以看出:a).谓语不完句现象既包括形容词,也包括部分动词短语;不完句现象应当本质上与语类无关;b).层级性与非层级性形容词都存在不完句现象;不完句现象与层级性无关,而应当是形容词的普遍现象;c).“很”之谜与事件句无关,应当归因于类指句的某种特殊性质。对“很”之谜的彻底解答,有赖于后续对类指句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1]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J].中国语文,1997(4):242-250.
[2]Huang,S.-Z.Some remarks on adjectives in Mandarin Chinese[P].Paper deliver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6(IACL-6),Leiden,June 19–21,1997, the Netherlands,1997.
[3]Grano,T.Mandarin hen,universal markedness,and tense [J].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2012(30):513-565
[4]胡建华,石定栩.完句条件与指称特征的允准[J].语言科学,2005(5):42-49.
[5]顾阳.时态、时制理论与汉语时间参照[J].语言科学,2007(6):22-38.
[6]黄师哲.语义类型相配论与多种语言形名结构研究[J].汉语学报,2008(2):53-61.
[7]Huang,S.-Z.Property theory,adjectives,and modification in Chinese[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2006(15): 343-369.
[8]He,C.&Y.Jiang Type shifting,Chinese hen+N structure,and imp lications for semantic parameters[J].Lingua,2011(121):890-905.
[9]Liu,C.-S.Luther.The positive morpheme in Chinese and the adjectival structure[J].Lingua,2009(120):1010-1056.
[10]Chierchia,G.Topics in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indefinites and gerunds.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1984.
[11]Chierchia,G.Formal semantics and the grammar of predication.Linguistic inquiry,1985(16):417-443.
[12]Kennedy,C.Vagueness and grammar:the semantics of relative and absolute gradable adjectives[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2007,30(1):1-45.
[13]Kennedy,C.&L.McNally.Scale structure,degree modification,and the semantics of gradable predicates[J]. Language,2005,81(2):345-381.
[14]Cinque,G.The syntax of adjectives:a comparative study [M].Cambridge,Mass.:MIT Press,2010.
(责任编校:张广宇)
A Study of the M andarin Hen Puzzle
YANG Jia-hu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Hunan 421002)
There are three major studies of the Mandarin Hen puzzle so far which are Hen as a typeshifter,Hen as POS,and adjectives'lacking of verb.Three ignored facts pointed out by this study are incompleteness of predicates also exhibits in verbal predicates,incompleteness of adjectival predicates also exhibits in non-scalar adjectives,and completion effect of Hen only exhibit in generic sentences.Based on these facts,the Mandarin Hen puzzle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properties of generic sentences.
sentence-completion effects,type-shifter,generic sentences
H 02
A
1672-738X(2014)05-0101-04
2014-09-07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英汉语完成情状对比研究”(13C080)。
杨稼辉(1985—),男,湖南湘阴人,语言学助教,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形式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