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国家认同研究
——以布朗山布朗族为例

2014-03-11 15:20张志远龚识俨吴咏梅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布朗族布朗民族

张志远,龚识俨,吴咏梅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西双版纳州社会主义学院,云南 景洪 666100)

长期以来,多民族的国家认同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各民族的贫困治理、社会变迁、文化发展等领域,对民族社会心理层面的国家认同涉猎较少,边境地区、民族直过区的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付诸阙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笔者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关注社会不同群体对现有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升华至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应重视各民族国家认同的地域性和民族属性。鉴于此,选取布朗山布朗族国家认同作为研究个案。因布朗山布朗族集人口较少、直过、跨境、特困为一身,属于特殊地区的特殊民族,有利于通过地缘、民族、文化等视角分析,探讨人口较少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有效路径。

一、选题由来及研究个案

认同是心理学的概念,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则是民族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认同是回答“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民族认同回答的是“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个民族”的问题,是对某一民族的文化、习俗、礼仪等有亲近感的认同;国家认同则是回答“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个国家”的问题,是对国家的制度、路线、方针、政策等的认同。一般而言,社会成员的个体认同、民族认同发展到特定阶段才能形成国家认同。同时,国家认同也有助于巩固民族认同和个体认同。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个体认同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历史、民族、宗教、文化等存在差异,民族认同是少数民族在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多种民族文化中做出的自我选择。国家认同则是在民族认同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是多民族国家凝聚各民族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创建幸福生活的重要力量源泉。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大体经历个体认同、群体(族群)认同、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从简单到复杂、无民族意识到民族意识自觉,民族意识自觉上升国家意识认同的历程。

随着全球化浪潮推进,多民族国家人口较少民族社会成员流动频率与频数增加致使其脱离原生生活场景。人口较少民族社会成员对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差异的感知是形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同时,现代价值多元化致使社会成员国家认同面临被“碎片化”、“边缘化”、“外在化”的风险。布朗山布朗族是集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跨境民族为一身的特殊民族,布朗山布朗族国家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人口较少民族——布朗山布朗族“少数与多数”的国家认同

2011年底,国家提高了人口较少民族扶持范围和标准,把原来的人口10万以下提升到人口30万以下。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布朗族总人口为119639人,是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布朗山布朗族乡是云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8个特困民族乡之一。全乡国土面积1024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全乡有7个村委会,4个村委会紧邻边境,边境线长70公里。2011年底,全乡人口共有4752户,总计20337人。从民族结构来看,全乡居住着布朗、哈尼、拉祜、汉族等民族,其中布朗族1275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2.71%,哈尼族354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7.4%,拉祜族258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2.7%,其他民族143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对人口较少民族而言,国家认同实质上是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人们只有确认了自己的国民身份,了解了自己与国家存在的密切联系,将自我归属于国家,才会关心国家利益,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愿意挺身而出,在国家文化受到歧视时个人的感情会受到伤害,才会对国家的发展自愿地负起责任[1]。人口较少民族大多聚居在边境地区,国家认同牵系我国民族安全、边境安宁。因此,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二)跨境民族——布朗山布朗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边境地区跨境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国内一些学者在对跨境民族的研究中也意识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可能产生的冲突问题。一方面,其全体成员因系同一民族而具有共同的民族观念和感情;另一方面,又因其成员分属不同国家而具有各自不同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感。在国家观念与民族观念发生冲突时,跨境民族中有些人的民族观念往往超出国家观念[2]。布朗山与缅甸第四特区毗邻,布朗山布朗族与缅甸布朗族的历史同源、文化通脉、语言相通。布朗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容易致使跨境民族的民族观念超出国家观念,跨境民族布朗族若不有效解决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关系,可能会出现民族意识高于国家公民意识的状况,产生国家认同问题。为了维护边境地区的民族安全,民族国家应处理好布朗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关系,不仅仅是建构本民族文化内部的认同,而且应重视人口较少民族、跨境民族的国家认同,牢固树立多民族国家国民意识,为多民族国家发展提供理念和制度支持。

(三)直过民族——布朗山布朗族的后发民族的国家认同

新中国成立初期,布朗山社会关系不明显,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中央因地制宜采取了与坝区民族有别的政策,布朗山布朗族不实行民主改革,实行“直接过渡”,即从原始社会末期,跨越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布朗山成为民族“直过区”,布朗山布朗族也成为直过少数民族。 布朗山布朗族乡是云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8个特困民族乡之一。布朗山布朗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是云南省中缅边境线上的跨境民族之一。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反华势力利用跨境少数民族历史同源、文化通脉、语言相通的关系,加大了对边境地区的民族宗教“渗透”,吸引跨境民族。因此,民族直过区、直过民族布朗山布朗族的国家认同度将牵系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安全,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推进改革的重要核心议题。治理体系现代化离不开各民族社会成员的国家认同。全球化浪潮和价值多元化思潮冲击影响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因此亟需提升各民族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增强多民族国家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布朗山布朗族集人口较少民族、跨境民族、直过民族、特困民族为一身,国家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多民族国家中国构建人口较少民族国家认同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我国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文本突出民族平等、各民族当家做主等权利,实行各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中国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就是形成和巩固国家认同的过程。中国的国家认同,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以中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且与中华民族及其凝聚力的发展及增强紧密联系[3]。费孝通先生曾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指出,所谓“多元”是指中华民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复合民族的共同体,“一体”是指56个民族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不断完善和发展。”[4]费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助于各民族从民族认同上升到中华民族认同,从对中华民族认同上升到多民族国家认同。进入新世纪以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民族工作的主题,国家意识认同为实现当前民族工作主题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应深入总结国家认同的宝贵经验,深入推进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

(一)实行民族“直过”政策建构布朗山布朗族国家认同

新中国成立以前,布朗山布朗族从属于傣族封建领主,傣族召片领对布朗族头人进行分封,布朗族对傣族召片领进行纳贡,承担各种赋税、劳役等。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都享有平等的地位,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布朗山布朗族实现当家做主。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建立布朗山区人民政府,鉴于布朗山实际,实施了与坝区少数民族“民主改革”不同的以不废除债务,本着互谅互让原则的“直接过渡”,即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杨春云在他的《回忆布朗山有感》中指出“社会主义直过度,和平改革人人欢……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充分体现布朗人民对这一政策的认可。由此可见,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民族“直过”政策有效升华了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国家认同。

(二)践行党的民族政策提升布朗族国家认同

20世纪50年代,一批南下干部奔赴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赠送生产农具,传授生产技术等,受到各民族欢迎。当时,布朗山布朗族切实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爱。1954年6月15日,中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区)边疆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西边工委)派出慰问团到布朗区人民政府及新竜、章家、南洞村寨,通过各村寨民族上层给当地群众送去大批生产生活用品,并进行慰问演出。布朗族村寨头人老曼娥DWS说:“吃菜没盐巴不甜,我们布朗族没有共产党、毛主席就活不成,毛主席就是我们的大救星,今后我们要永远跟共产党走”。此外据曾在原布朗山区工作过的勐海县退休老干部LCD回忆合作社分粮食的情景时讲到:“单身女青年社员YWJ说:‘我从小失去父母,靠帮人过活,到现在18岁,帮过7家人,自己没有得过一粒谷子,一分钱。吃人家的饭,受人家的气,我真不知道这十多年的日子是咋过来的!现在共产党领导了。我入了社,有了靠山,今年刚入社就分到粮食753斤,这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今后我要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死也要死在合作社。现在我已深深认识到只有共产党领导,汉族老大哥的帮助,我们兄弟民族才能有发展、有进步、有好日子过’”[注]中共勐海县委员会、勐海县人民政府编撰:《中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山》,未公开出版,第272页。。同时,布朗山的布朗族也被邀请参加少数民族访问团到首都北京进行国庆观礼,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对各少数民族代表进行接见,让各少数民族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1955年9月,布朗山进步青年YXK被选派为“云南少数民族参观团”进京参加国庆观礼。YXK回到布朗山后,把在北京的所见所闻向大家做了观感介绍,对布朗山布朗族影响很大。一些布朗山布朗族也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通过各级党委政府下派干部和邀请布朗族代表人士进京参观访问双向互动方式建构了布朗山布朗族民族意识和国家公民意识。

(三)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兼顾经济效应和政治效应

首先,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发展政策提升了布朗山布朗族国家认同。1995年,布朗山被列为云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8个少数民族边境特困乡之一。1999年,布朗山布朗族乡成为国家扶贫综合开发“两山”(即基诺山基诺族乡和布朗山布朗族乡)山区综合开发的试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山区综合开发,兴边富民工程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先后有国务院扶贫办原主任高鸿宾,云南省委原书记令狐安,原省长和志强、徐荣凯,云南省委原副书记王天玺,云南省政府原副省长黄炳生等,西双版纳州委原书记江普生、原州长刀林荫等中央、省、州领导到布朗山视察工作。中央、省、州、县各级领导的视察指导把布朗山发展问题纳入中央、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视野,为政府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提供了前提条件。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师、研究员和在校博士生、硕士生也开始关注布朗山的发展问题,并为布朗山的发展献言献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勐昂村村委会勐安村小组,一些布朗族家里挂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届中央领导人的画像,可见村民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度较高。2007年至2009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在布朗山布朗族乡新曼娥和结良村实施,结良村成为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典型村。

结良村[5]

结良村是布朗山布朗族乡一个偏远的布朗族村寨。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全村48户,248人。全村耕地1503亩,其中水田361亩,旱地1142亩,主要种植水稻、茶叶和甘蔗。长期以来,结良村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农民增收困难,群众脱贫致富速度慢。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回良玉同志到结良村视察。2009年结良村先后被省民委、州民宗局列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示范村。主要实施科技培训,文化体育,道路交通等方面。结良村是国务院前副总理回良玉同志视察过的村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特别是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示范村政策,让全村布朗族村民感受到中央、省、州、县、乡党委政府的关爱。布朗族是一个感恩的民族,用布朗族歌声和舞蹈对党中央国务院的感谢,并委托村里年龄最长的老人给国家领导人写信,感谢中央对布朗族的扶持。

人口较少民族示范村建设不仅使布朗族同胞切实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增强了摆脱贫困的信心,而且增强了布朗族对党的民族政策和多民族组成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

其次,少数民族精英享受高规格政治待遇增强了人口较少民族的国家认同。1999年10月,布朗山布朗族代表YKS被选派为布朗族代表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3年的全国“人代会”、“政协会”两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各族人民代表齐聚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布朗山布朗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SM当选全国人大代表。SM作为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代表,同时也是直过民族、跨境民族布朗山布朗族的代表把布朗山各族人民的祝福带到北京,也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带回了布朗山,为推进布朗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也进一步增强了布朗山对党和国家认同。

(四)政府重视边境特困民族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

布朗山是我国唯一以布朗族命名的民族乡,也是勐海县四个边境乡镇之一。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

首先,注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自2007年以来,西双版纳州委以州委党校为基础成立州流动党校。针对党的十七大主要精神、十七届四中全会、民族团结进步月、党的十八大精神、生态文明等对全州乡镇、街道办、农场管委会的社区、村委会、村小组等的各族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宣讲。为布朗山布朗族乡、村两级干部党员和布朗山各族群众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条件。

其次,边境乡镇积极利用广播宣传,便于少数民族及时了解国内时事。布朗山远离行政中心,布朗族群众长期处于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为了帮助布朗族群众对国内外时事了解。乡党委政府每天分三个时段进行中国之声广播。目前,布朗山成为勐海县仅有的有中国之声户外公共广播的边境乡镇。因此,布朗山布朗族乡的国家认同得益于边境地区特困民族乡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

三、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以布朗山布朗族为例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迁,其中国家认同教育存在弱化趋势,一些跨境民族存在民族认同超出国家认同的风险。由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存在发展差距,社会成员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向内地流动。一些社会成员脱离本民族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加上对流入地的诸多不适应,致使对个人、民族和国家认同的下降。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都是动态性的,人口较少民族的国家认同随时间推移发生变迁。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和公民意识、国家认同教育的弱化,使得一些民族地区人们在宗教等方面的认同强化,而国家认同有所弱化[6]。笔者以布朗山布朗族为对象,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国家认同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一)义务教育中与各少数民族相关的内容较少影响了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动员、组织活动的建构逐步形成的。

首先,布朗族的民族传统教育影响建构国民意识和国家认同。新中国成立前夕,布朗山各民族之间关系存在隔阂,民族关系紧张。当时在民间流传着“石头不能当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说法。长期以来,政府组织民族团结宣讲、爱国卫生运动等进行宣传教育,加上布朗族老人通过火塘讲故事给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也建构了布朗族的国家认同。布朗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徒有“送子为僧”的习俗,即布朗族家庭把小孩送到佛寺学习贝叶经、传统礼仪、规章制度的学习。否则会被认为“没文化教养”,在娶妻和村社活动中也会受到歧视。通过缅寺教育,布朗族成员在民族内部和村寨内部地位得到提升。一些家长甚至认为,缅寺教育是自己的事情,而义务教育则是政府的事情。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仅靠老人们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很难建构布朗族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再加上一些布朗族老人先后离世,这种方式就越来越不稳固。

其次,民族地区现行学校教育方式难免促使布朗族国家认同分化。学校教育是布朗族青少年认识多民族国家,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重要渠道,然而,现行教材对国家教育、民族教育中以汉族为主体编排,少数民族故事、历史,民族团结进步人士内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对国家认同。在现行义务教育中,突出以汉族为主的国家认同教育相对丰富,而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礼仪习俗较少。据了解,全国义务教育内容一样,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习俗、节庆等知识只能通过课外读物获取。这样的学校教育也会促使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发生分化。学校教育中存在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学生被分为有升学希望的“快班”和升学希望较少的“慢班”,尖子班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升学走出了布朗山,一部分人今后可能回到布朗山,也可能会成为布朗族干部的候选人,“快班”学生感受到民族政策带给他们的诸多实惠,他们对国家认同感将会随之加深。但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中“慢班”的学生们主要留在布朗山,且他们容易被“贴”上各种负面标签,他们是布朗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这样的教育经历致使他们难以提升自信心,若任其发展下去,也会影响他们对党委政府倡导的主体文化,甚至影响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二)涉外婚姻家庭生产生活诸多困难影响其国家认同

边境地区涉外跨国婚姻是常见现象。然而,跨境婚姻中出现诸多难题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布朗山布朗族乡与缅甸第四特区接壤,布朗族是中缅边境线上跨境民族。跨境民族的涉外跨国婚姻较多,外籍媳妇获取户籍难,影响了国家认同。在调查中发现,布朗山涉外婚姻(也称跨国婚姻)主要是娶缅甸媳妇到布朗山。由于缅甸与布朗山接壤,经济社会相对落后,没有布朗山的媳妇嫁到缅甸的情形。据勐昂村支书介绍,他媳妇是缅甸的布朗族,20多年前嫁到布朗山与他组成家庭,当时由于政策不严,他媳妇在布朗山落户,获得中国国籍。前段时间,边防派出所清查户口的时候却注销了他缅甸媳妇的户籍,按照支书的说法,他媳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布朗山人,哪里还会做出危害国家的事情。没有户籍,就难以享受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对支书媳妇来说,现在去州府景洪都很难,因为在县城勐海到州府景洪中间有边防公安查验身份证,目的是为了打击贩毒、走私等违法行为,但也给她媳妇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一些布朗族村寨,一些布朗族年轻妇女外出或外嫁致使村寨内部适婚男子结婚成为难题,一些头脑较为灵活的年轻人就选择娶缅甸布朗族妇女为妻。然而,由于跨境民族办理结婚证程序须外籍媳妇提供所在国的户籍证明,外籍媳妇很难取得所在国户籍证明,也就很难办到结婚证,一些跨境民族到了适婚年龄干脆不办结婚证,只是通过宗教婚礼就算组建家庭。那些已经办理结婚证的也面临孩子落户难问题,据相关政策规定,布朗山娶外籍媳妇,媳妇无法取得户籍,婚后生小孩,小孩可以取得户籍。加上所娶外籍媳妇由于不能落户,没有责任田,也不能享受其他保障政策。因此,跨境民族涉外跨国婚姻面临诸多困难影响了相关者的国家认同。

(三)布朗族聚居地区干部队伍结构影响国家认同

少数民族干部是各少数民族中的优秀分子,他们在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方面具有情感优势、认同优势、语言优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布朗族分布在景洪、勐海和勐腊[注]西双版纳州布朗族原分布在景洪市和勐海县,2009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把克木人划为布朗族,成为布朗族支系,因此景洪、勐海和勐腊都有布朗族分布。一市两县,人口47818人,其中布朗族(克木人)2611人,布朗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4.18%。据了解,全州布朗族干部中有副厅级1人,县处级4人,布朗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勐海县,除了布朗族乡乡长是布朗族,县级部门任正职和乡镇副职的布朗族干部屈指可数。目前,勐海县有两个布朗族民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和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按照民族乡工作条例规定,布朗山布朗族乡乡长由布朗族担任,而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乡长多数时候则由哈尼族担任。在布朗山一些村寨,村民认为布朗族比哈尼族相对落后,布朗族干部也比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少。布朗族干部在全州干部队伍中的人数与结构已成影响布朗族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

(四)各民族间发展差距影响布朗山布朗族的国家认同

当前,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除了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外,其余都处于深度贫困阶段。布朗山布朗族乡是云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8个特困民族乡之一。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例,2011年底,布朗山布朗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85元,为勐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560元的47.91%,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民人均纯收入5327元的41%,低于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农民人均纯收入2855元的平均水平,布朗山布朗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977元的31%。从纵向上看,布朗山布朗族的经济社会实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从横向看,布朗山布朗族与勐海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云南省,乃至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也影响到布朗族对国家认同程度。

四、多民族国家建构国家认同的路径创新

国家作为民族情感的共同载体,把分散的地域性民族聚合成一个以地缘、语言、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并有维护某一国家主权稳定的共同体[7]。我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都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国家认同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国家认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国家认同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迁,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归因于少数民族头人的传统型的权威,当前传统型权威建构国家认同在少数民族内部和之间呈下降趋势,现在应该在总结以往国家认同经验的基础上探求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国家认同的路径和方法。

(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以增强民族和国家认同

一是通过党的民族政策路线方针进行宣传教育增强民族和国家认同。各级党委政府应组织各级党校、行政学校、干部学校、社会主义学院等对各少数民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等宣传教育,让其懂得保护自身的权益、知法守法积极向上。通过对党的各届大会的主要精神、《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大政方针宣讲以实施广泛有效的宣传,让其了解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州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州、科教兴州、开放活州、生物富州、旅游强州、依法治州”六大发展战略的宣传教育,让其了解地方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增强其发展的自觉性。通过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支农惠农政策、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政策让布朗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爱。总之,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将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国家和政府的感恩转化为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认同。

二是建立布朗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建立爱国爱乡教育基地。据调查,布朗山布朗族对拥护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的认同都是通过爷爷辈、父辈的新中国成立前后经历和比较后得出的,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新曼娥头人YDS和布朗族女青年谈加入合作社以后的感受,一些布朗族老人通过火塘不仅向子女讲授历史故事、民族文化、习俗、礼仪等,而且也讲授爷爷辈和父辈的故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布朗族火塘构建国家认同的方式有弱化趋势,应积极探求多渠道的国家认同模式和路径。目前,在西定乡章朗村委会已建成布朗族生态博物馆。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布朗族爱国爱乡教育基地、布朗族历史文化博物馆,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领导视察布朗山的历史大事件和珍贵史料,以及从民间征集的各种图片资料,还有通过在布朗山工作过的干部整理的布朗族发展变迁的相关资料集中陈列展示,建成后,可以定期组织干部群众参观。

三是通过学校教育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布朗族历史文化博物馆、爱国爱乡教育基地,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国旗、国徽、国歌等媒介对布朗族青少年进行国家、民族教育。应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以喜闻乐见方式向布朗族党员干部群众进行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等的宣传教育。

(二)优化民族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构建国家认同能力

首先,通过民族教育把布朗族优秀分子培养成民族干部。布朗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布朗族日常生产生活使用布朗语,不少布朗族会傣族语言和文字。由于没有文字,给布朗族民族文化传承带来很大困难。民族传统教育不仅应通过现代国民教育普及文化知识,还应该注重将少数民族优秀分子培养成“德才兼备、清正廉洁、结构合理、密切联系各民族群众”的优秀干部,注重建设爱党爱国的现代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其次,通过民族教育提升布朗族整体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布朗山是云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8个民族特困乡之一,面临推进发展、脱贫致富的重大压力。当前,布朗山群众整体素质偏低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缺乏致富意识和手段,个别村寨的群众贫困面大,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重。提升少数民族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技能成为必然选择。发展民族教育将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再次,应把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礼仪、习俗等有效融入民族教育。布朗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徒通过缅寺教育让小男孩学习贝叶经、典章、礼仪、习俗等。民族教育不仅应注重接受教育者的民族语言、传统美德、民族文化、音乐、舞蹈等,还应该注重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民族教育目标应是德才兼备、密切联系各族群众的布朗族干部,布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意愿、市场意识、农村实用技术兼备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人才。

(三)建构布朗族精英阶层的国家认同

布朗族精英阶层由布朗族干部为代表的政治精英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为代表的经济精英组成。

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团结教育。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参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普洱市宁洱县[注]普洱市宁洱县,原思茅地区更名为普洱市,原普洱县更名为宁洱县,思普地区普洱县现为普洱市宁洱县。民族团结园内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是见证和开启建立新型民族关系的新篇章。1950年12月27日至1951年元旦,当时的思普地区[注]思普地区是指今天的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含今天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6个民族聚在当时普洱县(今为宁洱县)一起剽牛、喝咒水,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花卉园内设有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园。纪念碑园由说明碑、总理视察纪念碑、中缅两国总理会晤纪念碑以及附属的花坛、草地组成。通过对民族团结园和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园等具有民族团结、国家认同教育信息等载体的参观,激励少数民族干部珍惜民族团结局面的来之不易,树立提高维护民族团结、建设多民族国家和谐新边疆的意识自觉。

其次,牢固树立布朗族精英阶层的国家认同。布朗族干部是布朗族的优秀分子和精英阶层。布朗族干部开展民族工作具有情感认同优势、语言优势、人文优势等,建立专业、性别、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是推进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布朗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州、盟)少数民族高级干部对国家有强烈的认同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DQP (布朗族)曾指出,“世界上有哪一个政党、哪一个社会制度,能牵着落后民族跨越几种社会形态,与先进民族一道携手并进,共同分享现代文明成果。唯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到了。我为我的布朗族和各兄弟少数民族感到庆幸和祝福。”布朗族精英的国家认同是布朗族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贯彻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实现各民族当家做主的关键,因此应牢固树立布朗族精英国家认同意识。

再次,加大布朗族干部队伍培养力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云南省布朗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一市两县均有布朗族分布,布朗族是全州13个世居民族之一。笔者调研时发现,一些乡镇布朗族干部认为,国家对布朗族培养的力度不够,在县一级部门任正职的布朗族干部屈指可数。因此,布朗族精英阶层国家认同建构应加大民族干部培养使用的力度。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和勐海县委深入贯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任免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相关规定,按照民族、性别、年龄、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全面统筹下进行布朗族干部培养,优化布朗族干部队伍层级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

(四)建构布朗族草根阶层的国家认同

布朗族草根阶层是指各村寨的普通群众。布朗山布朗族认同分为当地群众的国家认同、外来移民的国家认同、涉外跨国婚姻家庭的国家认同等各个方面。构建草根阶层的国家认同也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当地群众的国家认同。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加大了对布朗山布朗族乡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基诺山基诺族乡和布朗山布朗族乡“两山”山区综合开发试点乡、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整村推进、整乡推进等省、州、县各级政府扶持,布朗山经济社会实现长足的发展,布朗族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布朗山的基础设施、群众总体素质等得到提升。据了解,一些布朗族群众已习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对政府的扶持政策中物质、资金等方面帮助心存感激,也切实体会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爱。一些布朗族村寨村民能说出一些在州、县部门工作的布朗族干部名字。如在新曼娥,村长YZY说出了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YM(布朗族),由于新曼娥是州民宗局的挂钩扶贫点,州民宗局领导多次到村寨进行调研指导,村民认为YM有亲近感。同时,布朗山外嫁妇女减少,也说明布朗山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情况的得到改善,这是对国家长期以来扶持政策的肯定。在过去,布朗山贫困程度深、贫困面较大,内地一些省份农村男子到布朗山娶布朗女结婚。内地河南、贵州、山东等一些男子鉴于娶媳妇成本高,也常常来布朗山找布朗女为妻。布朗山布朗族过去由于家庭贫困,一些布朗女想摆脱贫困境地和看看外面的世界,布朗女外嫁呈上升趋势。然而,截止2012年底,由于各级政府长期以来的扶持,布朗山经济社会实现长足发展,布朗女外嫁人数也呈下降趋势。布朗女外家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布朗山认同及对多民族国家认同上升。

其次,构建外来移民的国家认同。一些外地移民到布朗山与当地布朗族结婚,组成布朗族家庭。KXG,男,1974年生,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人,彝族,15岁跟亲戚来布朗山从事建筑行业。后与勐昂村布朗族姑娘YMY结婚。他曾出去缅甸打工,帮人伐木材,后妻子也随去帮忙,有时为了节约路费,他们曾从缅甸走路回到布朗山,伐木虽很辛苦,但当时收入很高。他获得了一定的积蓄后,就回到布朗山拉起了建筑工程队,修建房子。KXG因信誉好,工程质量好,布朗山乡政府大楼、政府食堂和沿街旅馆等都成为他的工程队的建设项目。工程队人数最多时达60多人。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KXG及布朗族媳妇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布朗山远近闻名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据长期在布朗山生活的贵州人YGM介绍,由于国家实施一系列扶持政策,布朗山经济社会发展要比贵州老家要好,自己已习惯这里生产生活,成为名副其实的布朗山人。外地移民享受到政府各项政策带来的实惠,增强了对布朗山和各级政府的关爱。

再次,构建涉外跨国婚姻家庭的国家认同。布朗山布朗族涉外跨国婚姻家庭的国家认同建构应从解决外籍婚姻登记办证难、外籍媳妇社会福利享受难、外籍媳妇出行难等问题入手:中央政府应通过国家层面加强与缅甸中央政府、特区政府签订相关备忘录,简化相关程序,有效解决的结婚办证难问题;政府应出台针对外籍媳妇的养老、低保、医疗等方面政策,加强外籍媳妇的信息录入登记管理,政府通过乡、村跟踪外籍媳妇信息,解决外籍媳妇社会福利享有难问题;地方公安部门、边防公安定期办理外籍媳妇出行证,实行动态管理,着力解决布朗山外籍媳妇出行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提升布朗山布朗族涉外跨国婚姻家庭的国家认同。

五、结 语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对现有治理治理体系和能力的认同,从而形成维护和发展现有制度的重要力量,实现国家和谐稳定发展。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应不断总结历史宝贵经验,同时也应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关注和应对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形势新问题。对任何社会来说,国家认同的建构,不是单向度的行动,而是双向的行动,既有赖于国家对民众认同的建构,也有赖于个人自己建构对国家的认同[8]。可见,现代公民国家意识认同应从被动式向主动式国家认同意识自觉。

长期以来,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布朗山布朗族地处偏远,远离行政中心,与外界交往较少,以往布朗族国家认同构建通过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等。一些少数民族头人凭借传统权威和声望建构人口较少民族的国家认同,然而一些人口较少民族头人先后离世,给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增加不少难度。布朗山布朗族作为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特困民族的国家认同应从关注现有民族教育存在不足,涉外跨境民族婚姻给布朗族群众带来问题,布朗族精英阶层、草根阶层的国家认同和缩减民族发展差距等影响国家认同建构的因素入手,积极破解当前影响布朗山布朗族国家认同的因素和问题。深入探讨加强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全面提升民族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布朗族精英与普通群众等的国家认同。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的建构应从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观意愿向人口较少民族的国家认同的意识自觉转变,为多民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国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应从国家建构与各民族自身意识自觉双向互动推进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各民族国家认同是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也是多民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2]袁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1(5).

[3]肖承罡.增强各民族向心力的必由之路——增强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南方网,2013年5月8日[EB/OL].http://mznjl.southcn.com/xscg/content/2013-05/08/content_68485787.htm.

[4]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5]云南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勐海县布朗山乡结良村:“整村推进面貌新”[J].今日民族,2009(7).

[6]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7]刘永刚.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民族国家——民族政治学视野下的现代国家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7).

[8]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与国家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2013(8).

猜你喜欢
布朗族布朗民族
我们的民族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Legendary British Climber Joe Brown乔·布朗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你好,我是布朗熊
你好,我是布朗熊
丹·布朗主要作品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