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谢碧荣
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武汉,430023
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医疗服务经历了从“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也已成为我国现代医院改革与发展的主题。然而,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的紧张状况一直没有太大改观,对医务人员的社会评价依然不高。医务人员整体人文素质虽不算低,但离职业道德的高标准和社会公众的高期望还有相当距离。有调查显示,超过60%的患者对医生的诊疗不信任[1],虽然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部分医务人员人文素质不高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实现医疗人文关怀,改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过程。
个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医务人员自然也摆脱不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道德滑坡、人文精神失落现象,人与人之间不信任、人际关系冷漠、拜金主义、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等问题比较严重,甚至出现了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令人痛心而又无奈的现象。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虽然差强人意,但在诚信、宽容、负责任方面的评价不高,负面评价平均高达46%左右[2]。这说明在社会大环境下,尽管医务人员从事的是治病救人、实行人道主义的至仁至善的医疗事业,但无法不受社会大环境下公民人文素质的消极影响。
此外,在医疗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的公立医院特别是国有医院,占据着医疗资源的绝对优势。医疗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患者及药商的选择余地小,处于弱势地位,于是产生了塞红包、请吃饭、给回扣等现象,对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核心——职业道德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虽然国家正在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医院特别是国有医院的公益性,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医院在经济效益与社会公益之间寻求平衡或重新定位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探索。
管理学理论特别重视人的因素,因为它是管理成败的关键。有效的管理需要正视人的作用的多样性、个人的差异性,尊重个人尊严,重视对员工的激励和沟通等等。如果医院管理者本身人文素质不高,在管理上只注重从制度上约束员工,要求员工工作以病人为中心,尊重、关心、爱护病人,自己却对员工缺乏应有的尊重、关爱,那么,势必会影响医院的整体人文氛围,影响医务人员提高人文素质、实践人文精神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医院管理者本身人文素质存在欠缺,造成医院文化人文气息缺乏,这种情况在很多医院不同程度地存在。湖北的一项调查显示,对医院管理不足之处的建议中涉及工作压力大、未能切实关心员工工作生活、员工合法权益尚未得到完全保障等方面的占比高达75%,涉及增加与员工的交流、实行民主管理等方面的也有59%[3]。这说明医院管理者在人性化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有的医院管理者也很坦率地承认这一点,认为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容易做到,但常常不关注员工的利益,甚至以牺牲员工利益来促进医院的发展和改革[4]。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社会功利倾向明显,医疗事业在公益和功利间摇摆。有些医院管理者甚至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更看重经济效益,不可避免地强化了医务人员的趋利行为,难以做到以人为本。
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也会影响到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2013年对湖北武汉一家二级医院的相关调查显示,对于“你周围的护士之中,单独值班无人监控时,有无对工作应付了事的情况”这一问题,37.3%的医务人员回答经常或有时出现,41.2%回答偶尔出现,仅43.7%选择从未出现[5]。由此可见,相当多的护士自律意识较差。至于天津医务人员宣传、推荐多美滋奶粉的“第一口奶”事件,陕西富平县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贩婴案,则更是与职业操守、人文精神背道而驰的震惊全国的违纪违法案例。遵纪守法、负责任是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或者说职业操守的重要方面,上述数据和案例不仅反映出部分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存在较严重的欠缺,也说明医院在管理上存在着制度执行不严格、管理措施不到位等管理工作松懈的问题。管理松懈并不是个别医院存在的问题,事实上相当多的医院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松懈。
根据2011年一项对天津市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医学生承认人文课不认真听讲,66.2%认为逃课率最高的是人文类课程,84.1%认为所学的医学人文类课程收获不大[6]。尽管人文教育在高校医疗卫生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从总体上看,医学生们收获不大,人文素质未能得到真正提高。广西某医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年轻医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不乐观[7]。由于学生阶段人文知识学习与实践不足,导致医务人员尤其是年轻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基础不高、不牢。
不仅如此,不少医务人员在参加工作后,对自身人文素质的高低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培养与提升也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然而到一定的阶段,其学习知识、完善自我的需要或动力就会下降。西方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自我实现或行为来自于需要。人类的需要可以概括为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心理需要(包括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三个层次。在需要的三个层次中,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更为强烈。高级需要强度较弱,但越是高级的需要,越能体现人类的特征[8]。年轻医务人员有了稳定的工作后,随之而来的往往就是结婚、生子、经营家庭生活,如果没有特别的压力,对于知识的渴求或学习的主动性会明显降低。人文素质的精髓——人文精神中具有的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内容,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信仰的核心价值,也应该是整个人类道德信仰的核心价值,而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实际上就是以职业道德为中心的。从心理学上看,道德的建设和培养属于高层次需要,对人的需要的影响力或推动力较弱。此外,人们的自我评价特别是属于道德、品质、人格方面的评价,往往具有正面倾向[9],即容易高估自己。2007年湖北有一项相关调查,护士组评价自己对病人护理是人性化、有爱心的比例平均达72.8%,而非护士组的平均仅约34%[10],出现很大落差。非护士组的评价可能偏低,但护士组自我感觉良好的正面倾向无疑是很明显的。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医生认为对患者服务态度好的占73.58%,认为能耐心解答患者问题的占96.19%。医生的自我评价比护士还高,但社会公众评价明显较差。这种自我肯定和自我高估,也会弱化医务人员对于进一步培养自己人文素质特别是实践人文精神的追求。
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社会人文环境特别是人所供职的团体组织内部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和自我完善具有很大影响。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有助于培养人文精神。
医务人员是医院人力资源的主体部分,医院业务又是以治病救人为中心,因而,医院内部管理尤其要加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医院管理者要重视员工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努力在全体员工间营造相互尊重、彼此关心、爱岗敬业、团结和谐的人文气氛。医院良好的人文环境或氛围的营造,必然有助于全体医务人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工作积极性,促进医疗人文关怀的实践。
医院管理者特别是院长,应该是以人文环境为主的医院文化的倡导者、设计者、推动者和身体力行者。医院要形成自己的优秀文化,形成自己良好的传统和风气,不能仅靠自然的积淀,还要靠积极的倡导和不懈的建设[11]。只有医院管理者自身人文素质高了,才能真正重视医院人文环境建设,切实践行人文精神。管理者特别是主要领导身体力行,以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员工,必然产生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核心是医疗职业道德,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医院管理者的示范作用和人性化关怀固然重要,但代替不了制度管理。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及职业道德的考察,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及落实。人性化管理或人文关怀与制度化管理不能脱节,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于员工培养人文素质和实践人文精神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虽不能低估,但也不能高估。适当的制度管理或者说必要的激励与惩罚措施不可缺少,而且必须严格执行,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才具有规范化和持续性,其效果才具有可验证性。
知识(方法、思想首先也是知识)的掌握和积累是人的素质培养的基础,良好的人文素质离不开扎实的人文知识功底、广博的人文知识视野和合理的人文知识结构,这些都需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培训、实践来达到。人的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的要求和人的主观能动性[12],而在人文素质培养和提高过程中,社会、组织机构的要求只是起促进作用的外因,自身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实践、内化才是起关键作用的内因。人文素质中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职业情感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交往方法与技巧等,都离不开人文知识的学习、人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以及人文精神的具体实践。人文素质最终需要外显为能力,能用于实践并产生正能量、好效益才有意义,这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过程。
医务人员在职前接受的人文教育只是初步的,甚至是有缺失的,只有通过不断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人文精神的内化和实践,才能形成稳定的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特别是现今相当多的医院医患关系不够和谐甚至紧张,医患沟通负面经历多,心理压力大,容易影响工作热情[13],医务人员更需要提高人文素质,在实践中更好地适应现实工作的环境,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职业道德水平。
总之,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培养和提高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医务人员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形成,既需要全社会公民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也需要医院管理者结合人文精神的科学管理和医院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而医务人员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更为重要。只有通过多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广大医务人员才能真正具备满足职业道德规范、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人文关怀所需要的人文素质,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服务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不断改善与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1]孙震,王梦莹.87.4%受访者期待重建医患信任[N].中国青年报,2013-11-12(7).
[2]马昊,都沙,祝晓香.我国医护人员道德素质现状及结构性差异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2):42.
[3]刘智勇,金新政.医院组织文化测量研究——内部管理认知调查[J].卫生软科学,2004,18(5):266.
[4]李芳.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院运营管理新模式——华西医院石应康院长医院发展战略一席谈[J].经营管理者,2011(9):106.
[5]代彬.护士人文素质现状及其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13,25(15):112.
[6]杜德娇,李许良,刘惠军.天津市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5):645.
[7] 刘喜松.探讨医学人文教育对新员工素质的意义——北海市人民医院新员工人文知识素质调查分析[J].北方医学,2012,9(12):68.
[8]叶奕乾.现代人格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9]乔纳森·布朗.自我[M].陈浩莺,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0]邓荆云.湖北省护士人文素质现状及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08,21(4):17.
[11]张道全,孙书明.医院领导人文素质在构建和谐医院中的作用[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1):116.
[12]李志红.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13]张怡萍,史瑞芬.护理人员护患沟通负面经历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