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的“怨天”母题
——《〈管锥编〉艺理引义》之一

2014-03-11 07:00:11
阴山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怨天苍天

林 方 直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一、敬天与怨天思想

钱锺书《管锥编》《诗经》卷论 五三则, 题“怨天”: “民今方殆,视天梦梦”;……先民深信董仲舒所谓“天人相与”;天作之君,由怨君而遂怨天,理所当然。人穷则呼天,呼天而不应,则怨天诅天,或如《小弁》之问天:“何辜于天?我罪伊何?”《晋书·天文志》(五行)下,康帝建元二年岁星犯天关,安西将军庾翼与兄冰书曰:“此复是天公愦愦,无皂白之征也。”“愦愦”即“梦梦”矣。然怨天、诅天、问天者,尚信有天;苟不信有天,则并不怨诅诘问。……《荀子·天论》篇又柳宗元《断刑论》下、《时令论》下、《天说》、《蜡说》之类剖析事理,不大声以色,庶几真不信有天;若《史记·伯夷列传》慨叹“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郁怒孤愤,是尚未能忘情。柳宗元《唐故尚书户部郎中魏府君墓志》(等6篇)皆痛言无“天道”、天无“知”、“不可恃”、“不可问”、“苍苍无信,莫莫无神”,而怨毒之意,洋溢词外;《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亡姊前京兆府参军裴君夫人墓志》骨肉悲深,至责天之“忍”,其《天说》所讥为“大谬”者,竟躬自蹈之。盖事理虽达,而情气难平,《祭吕衡州文》所谓:“怨逾深而毒逾甚,故复呼天以云云”。……《豆棚闲话》卷一一载《边调曲儿》:“老天爷,你年纪大,耳又聋来眼又花。你看不见人,听不见话。杀人放火的享着荣华,吃素看经的活饿杀。你不会做天,你塌了罢!你不会做天,你塌了罢!”潘问奇《拜鹃堂诗集》卷二《屈原墓》之三:“颜渊盗跖殊修短,此日青天定有心。楚国王孙曾一问,奈他聋哑到如今!”……怨天之有知仍等无知,较仅怨天之无知,已进一解。[1](P144)

敬天与怨天。天,从原始宗教、巫术礼仪以来,就被尊奉为有意志的神,始自初民对大自然的敬畏而使之人格化。“天有五号:尊而君之,则曰皇天;元气广大,则称昊天;仁覆愍下,则称旻天;自天监下,则称上天;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清宋翔凤《尚书说》浮溪精舍本),五种可归纳两种观念:一种指上空,是自然之天,没有意志、没有人格、不会视听的天。如《诗·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如庾信《思旧铭》所说:“所谓天乎,乃曰苍苍之气;所谓地乎,其实抟抟之土。怨之徒也,何能感乎?”所以对它抱怨徒劳白费。一是有意志、有人格、主宰人的天 。三代以来的帝王通过祭天礼仪把天拉来为己服务,宣称己为天子,君权神授:“昊天有成命,二后(周文王、武王)受之。”(周颂)帝王实为顶级大巫(或以巫祝为其代言),唯他通天,上传下达天命。周人标榜敬天保民思想,要下民尊天:“天尊地卑,君臣定矣。”(《礼记·乐记》)“敬天之怒,无敢戏豫。”(《大雅·板》)“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曰监在兹。”(《周颂·敬之》)统治者既然把自己与上天捆绑在一起,那么,就会引出两种倾向,一种,下民愤怨统治者,就可以间接通过怨天来实现;一种,为统治者服务的意识形态,就教民众不要怨天。说上天是公正无偏私的,如云:“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尚书·周书·蔡仲之命》)“天则不言而信,天无私覆,是天道也。”(《礼记·孔子闲居》)《礼记·中庸》云:“君子……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孟公开宣教时都在讲“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一旦涉及自身境遇时,就转舵了。孔子作过《猗兰操》的曲辞(《乐府诗集》卷58琴曲歌辞二):“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时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孔子生逢末世,礼崩乐坏,他为救世,奔走列国,推行其治世主张,“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但到处碰壁,他埋怨“时人暗蔽,不知贤者”,又叹老迈,时不我与,于是迁怨老天:“何彼苍天,不得其所”!苍天,你为甚么不让我有个实现理想的国度! 《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这就滑向对人对己的双重标准了,也顾不得他们划定的“君子、小人”分界,把自身也归到“小人”堆里了。

荀子也主张“不可以怨天”,但与孔孟不同,他认为社会的治乱、人事的祸福、年景的丰歉、民生的贫富等,不是天意,而在人事:“故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个人的事没办好,要反躬自问,不能怨天尤人。所以“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荀子·荣辱》篇这样说,《法行》篇也重复说。天,有时指自然之天,有时代指统治者,怨不着时你去怨,那是没出息;该怨时不怨,也是没出息。荀子无论是从理论认识上还是实际践行上,都把握得适当其可。 《荀子·赋》篇有一节:“其《小歌》曰:念彼远方(楚王),何其塞矣!仁人绌约,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谗人服(用)矣。琁、玉、瑶、珠,不知佩也。杂布与锦,不知异也。闾娵美女、子奢(都),莫之媒也。嫫母、力父,是之喜也。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维其同!”[2](P362)按:《战国策·楚策四》载,有客向春申君(黄歇)进孙子(荀子)的谗言,春申君辞了荀子。荀子去赵,赵以为上卿。客又说春申君,说孙子会使赵强盛。春申君又请孙子回楚。孙子复信严词拒之,信末截取了该《赋》。这篇《小歌》历数了楚国核心统治者昏聩腐败,他们的朝政,把忠奸、仁暴、美恶、明暗、安危、吉凶等等,一切都颠倒了。荀子最后呼出“呜呼上天,曷维其同”!怨愤上天,你怎么也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呢!

柳宗元在《天说》里说:“天地,大果蓏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3](P443)他认为天地、元气、阴阳都是普通物质;就像果蓏无知一样,天也无知、无意志、无人格、麻木不仁,不通人气,不能赏功罚祸;天也没有高低贵贱的品格,柳氏拿它比果蓏、草木、痈痔,何其下之甚也?此仿庄子说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尿(《庄子·知北游》)。庄氏柳氏都在说道啊天啊并不是那么神圣的,天不是神,你对它“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既然怨天是大谬的,你柳氏为何“竟躬自蹈之”?自相矛盾?钱先生的解释是:“盖事理虽达,而情气难平;‘怨逾深而毒逾甚,故复呼天’。”即从科学真理说,怨天大谬,主观须服从客观;从个人情怀说,怨天有情可原,客观须服从主观。在此,怨天可以说是“理之所无,情之必有”。此与所谓“集体无意识”、“种族记忆”有关。至少从《诗经》时起,就有了怨天的文化元模式,这种文化心理结构一直传承下来,每逢“劳苦倦极”、“疾痛惨怛”都情不自禁地呼天呼父母,这时的“天”,已经模糊了自然之天与主宰之天的界限,也难断定他是实质务求还是遣怀慰藉。

不怨天:《淮南子·缪称训》:“是故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福由己发,祸由己生。”南齐谢晦“举兵拒命,为檀道济所破,伏诛”前作《悲人道》诗,自责云:“ 苟成败其有数。岂怨天而尤人。恨矢石之未竭。遂摧师而覆陈。诚得丧之所遭。固当之其无吝。”(《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 薛据《初去郡斋书怀》:“志士不伤物,小人皆自妍。感时惟责己,在道非怨天。”(《全唐诗》卷253)王建《水夫谣》:“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全唐诗》卷298)白居易《送刘五司马赴任硖州兼寄崔使君》:“位下才高多怨天,刘兄道胜独恬然。”(《全唐诗》卷454)朱瑱(梁末帝)《改元德音》:“但责躬而罪己,敢怨天以尤人?盖朕无德以事上穹,无功以及兆庶。”(《全唐文》卷102)李师政《内德论·通命二》:“佛之所云业也,儒之所谓命也,盖言殊而理会,可得而同论焉。命系於业,业起於人。人禀命以穷通,命随业而厚薄。厚薄之命,莫非由已。怨天尤人,不亦谬乎?诗云:‘下民之孽,匪降自天。’传曰:‘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此云天之不可推而责之於人矣。”(《全唐文》卷157)白居易《与杨虞卿书》:“然而求名而得名,求禄而得禄,人皆以为能,仆独以为命。命通则事偶,事偶则幸来。幸之来,尚归之於命,不幸之来也,舍命复何归哉?所以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者,实如此也。”(《全唐文》卷674)韩愈《答侯继书》:“今幸不为时所用,无朝夕役役之劳,将试学焉。力不足而后止,犹将愈于汲汲于时俗之所争,既不得而怨天尤人者,此吾今之志也。”(《全唐文》卷552)崔湜 《御史台精舍碑铭》:“《易》曰:‘吉凶悔吝(恨),生乎动也。’传曰:‘祸福无门,惟人所取。’则蹈纲罟,婴徽缠,联桁杨,贯桎梧,可怨天尤人哉?”(《全唐文》)崔湜是从殿中侍御史治官之罪的立场出发,他当然要说罪是惟人所取,不能怨天。 苏东坡《上梅直讲书》:“《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二、《诗经》的“怨天”母题

“怨天”母题,或曰“怨天”意象、原型,其足迹、身影,不绝于中国文学史。“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钱鍾书先生考镜源流,《诗经》是其文化原点。钱先生举了《正月》,还举了《节南山》、《小旻》、《云汉》、《小弁》等篇。省略的篇什还有《北门》、《柏舟》、《黍离》、《鸨羽》、《黄鸟》、《雨无正》、《荡》等,以及《巧言》、《巷伯》、《桑柔》等。冤有头,债有主。人逢疾苦、冤屈、灾难、丧乱而无救,身心陷于绝境,往往呼天怨天诅天问天。将怨诽、控诉、声讨、口诛、笔伐的矛头指向“天”;怨天即怨君。如《正月》:“民今方殆,视天梦梦”;“天之杌(摧残)我,如不我克”;“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打击)”。[4](P365)如《小旻》:“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老天暴虐太过度,灾难遍布满国土”——用程俊英《诗经译注》,下同)《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昊天疾威,弗虑弗图。”此怨周王苛政如淫雨。《荡》:“天降慆德,女兴是力。”(“天降这些不法臣,助长国王逞强梁。”)怨厉王无道。《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二三章末句作:“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悠悠苍天,曷其有常!”)怨征役繁重,不能抚养父母。《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怨君给人带来种种不幸。《巧言》:“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幠。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幠,予慎无辜。”“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君王谗人常结盟,所以乱子无穷尽。”)借怨天控诉周王信谗乱政祸国。《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反复三遍)控诉秦穆公死而强迫子车氏三兄弟殉葬。《节南山》:“天方荐瘥,丧乱宏多。”“不吊(善)昊天,不宜空(穷)我师(众)。”“昊天不佣(公),降此鞠(极)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恶)。”“不吊昊天,乱靡有定。”直接声讨太师尹氏祸国殃民,间接怨王。也有不是怨君的。《巷伯》:“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取彼谮人,……投畀有昊!”寺人孟子被人谣诼损害,他祈愿上天长眼,惩恶扬善;誓将恶毒的坏蛋投给上天去惩治;他对上天既怨望又抱希望。《云汉》:“天降丧乱,饥馑荐臻(屡至)。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昊天上帝,则不我遗”;“昊天上帝,宁俾我遯”!这是因为大旱灾年,周宣王在怨天。《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行在宗周废墟上,哀叹亡国伤痛。《小弁》:“何辜于天,我罪伊何?”怨父放逐自己。《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恋爱受阻,抱怨老天和母亲。

三、《史记》中的怨天

钱先生考论“怨天”,首举其源头《诗经》,次举《史记·伯夷列传》,指出“慨叹‘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郁怒孤愤,是尚未能忘情。”《伯夷列传》端的是篇怨天的典范。此篇“传”的比例不足,“论赞”的比例有余,寓传于论中。伯夷怨天不怨天?该不该怨天?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与孔子的观点有分歧,并展开驳论,所以《伯夷列传》倒像是一篇论文。首先摆出孔子的观点:“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稀。”“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按,语出《论语》“公冶长”“述而”篇)旧恶当指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而谏,不听。孔子说不怨,这不合实情。二人的行为动机:你既不听我谏,你以暴易暴,我也义不食周粟,宁可饿死首阳山。其怨恨是明摆着的。而孔子却说无怨,说以死换得了“仁”的美名荣誉,符合孔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就无怨无悔了。司马迁有针对性地说:“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说你见了《采薇歌》就会得出不同结论了。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怨还是不怨?回答是肯定的。但所怨的对象不是天,而是周武王。接着借伯夷的话题,痛快淋漓地宣泄他的“怨天”之论: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 ,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如何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5](P2125)

司马迁用历史与现实人物行为的善与恶、所得报施的悖谬,来颠覆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说教。

司马迁虽然也接受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的一些成分,但他到底是位否定“天道”、“天意”“天命”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既然是这样,那他怎么还怨天呢?原来,他所怨诽的是天道、天意、天命观念及持此观念行骗惑众的统治者,他也惋惜和纠谬中此观念之毒执迷不悟的人。如项羽在最后英雄一世败亡一时之际,总是说:“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他把失败归咎于天意,司马迁总结说,失败乃出于自己人为的失误,并非甚么“天意”:“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李广也是英雄一世悲剧一生。李广自诉款曲说:“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司马迁通过发生在李广身世上的功赏大悖谬,对“天命”发出郑重质询。李广最后枉被治罪:“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遂引刀自刭!”(《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的厄运非来自天,而是遭遇武帝、卫青等统治集团的压迫陷害所致,李广归咎于天,那是尚未跳出误区。

有的历史人物他自身犯下罪过,受到惩治,却推诿于天,史家司马迁便予以明断,以正视听。如《蒙恬列传》载,秦二世赐死令下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太史公说他“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固轻百姓之力矣。……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里的呼天与呼父母为互文;司马迁心目中的天是自然之天。人们在劳苦倦极、疾痛惨怛时呼天,至迟于《诗经》时代就很普遍了,且已成为呼天、怨天的“集体无意识”、原型母题,成为“种族记忆”传承于后世。尤其在遭亲属、友朋、敬仰者之丧时,惋惜痛悼之际,往往呼天怨天。《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卒,“哀公诔之曰:‘昊天不吊,不慭(愿)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诗经·十月之交》:“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意谓“何不留下一老臣,让他辅佐我王”。自《史记》引用后,汉魏碑文多以“天不慭遗”为语,如《夏承碑》、《杨著碑》、《平舆令碑》等作为哀悼大臣之辞。《旧唐书·李晟传》:“丧我贤哲,亏我股肱,天不慭遗,痛惜何极!”《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聂政因刺韩相而身死,陈尸于市。其姊聂荣往认弟尸,“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由此一脉相传,便到柳宗元的墓志祭文。

四、柳宗元等祭文中的怨天、呼天

钱先生拈出柳文八篇,出于简洁,仅综括言之。为识见柳文在“怨天”上的执着,兹拟披其详。这八篇均为墓志祭文一类,对恩爱钦敬至深的骨肉亲友知交的不幸去世,悲痛至极,“情气难平”,无可开释,无法理解,于是怨天。《唐故尚书户部郎中魏府君墓志》:“斯人也,而不得为善之利,中人其怠乎!”(《柳宗元集》卷九)《庄子·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尽年。”言为善之人可享尽天年,可是为善的魏府君却“不得为善之利”,这就怨上天太不公!《亡友故秘书省校书郎独孤君墓碣》:“世之惑者,犹曰尚有天道,嘻乎甚邪!”(卷十一)此即“痛言无天道”。《亡姑渭南县尉陈君夫人权措志》:“呜呼!贵不必贤,寿不必仁,天之不可恃也久矣!”(卷十三)《祭吕衡州温文》:“呜呼天乎!君子何厉?天实仇之;生人何罪?天实雠之;聪明正直,行为君子,天则必速其死;道德仁义,志存生人,天则必夭其身;吾固知苍苍之无信,莫莫之无神。今于化光(吕温的字)之殁,悲逾深而毒逾甚!故复呼天以云云。”(卷四十)《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天乎神乎,其忍是乎!”“苍天苍天,有如是耶?有如是耶?”(卷十三)《亡姊前京兆府参军裴君夫人墓志》:“则我呼天之痛,宜有加焉。呜呼!天胡厚是懿德而阙其报施,独何咎(《文苑英华》作‘心’)欤?余不知天之忍也!”(卷十三)这两篇,就是钱先生说的“骨肉悲深,至责天之‘忍’”。钱先生所举之外,还有数篇:《万年县丞柳君墓志》:“天之报施善人,何如哉!”(外集补遗)《亡妻宏农杨氏志》:“是三者皆虚其应,天可问乎?衰门多舋,上天无祐!”(卷十三)《亡姊崔氏夫人墓志盖石文》:“孰谓之天有知者耶?”“孰谓天可问耶?呜呼,痛其甚欤!”(卷十三)《祭弟宗直文》:“仁义正直,天竟不知!理极道乖,无所告诉。”“年才三十,不禄命尽。苍天苍天,岂有真宰!”(卷四十一)《志从父弟宗直殡》:“呜呼!天实析余之形,残余之生,使是子也能无成。”(卷十二)《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文》:“而昊天不吊,志夺礼废。”(卷十二)《祭杨凭詹事文》:“谁谓昊天,遽兹降厉。呜呼哀哉!”(卷四十)《祭独孤氏丈母文》:“遽此承讣,天胡不仁?呜呼哀哉!”(卷四十一)《祭段宏古文》:“孰云履信,惟天所祐?”(卷四十)《哭张後馀辞并序》:“後馀之死,人咸痛之,曰:‘天之佑善人而杀是子,何也?’激者曰:‘天之杀,恒在善人,而佑不肖!’”(以上引文均见《柳宗元集》,底本为宋刻百家注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祭文中的怨天,是个大宗存在,除柳文,再列数条。

梁沈约《齐司徒安陆昭王碑》曰:“凡我僚属,均哀共戚,怨天德之无厚,痛棠阴之不留。”(《艺文类聚》卷四十五 职官部一) 杨炯《唐赠荆州刺史成公神道碑》(《全唐文》卷194):“系曰:列星垂象兮炳天光,白露为霜兮沾人裳,彼苍天兮歼我良!”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过庭)墓志铭》(同上卷216):“铭曰:嗟嗟孙生,人见尔迹,不知尔灵。天竟不遂子愿兮,今用无成。呜呼苍天!吾欲诉夫幽明。”思庄《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同上卷916):“悲夫!烈烈岁阴,苍苍天色,乾兮何负?歼我惟良!业也何孤?丧兹贤哲。”

韩愈《孟东野失子》(并序):

东野连产三子,不数日,辄失之。几老,念无后以悲。其友人昌黎韩愈,惧其伤也,推天假其命以喻之。

失子将何尤,吾将上尤(归罪)天:“女(汝)实主下人,与夺一何偏?彼于女何有,乃令蕃且延?此独何罪辜,生死旬日间?”上呼无时闻,滴地泪到泉。地祗为之悲,瑟缩久不安。乃呼大灵龟,骑云款天门。问天主下人,薄厚胡不均?……[6](P293)

孟东野失子,在那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氏族观念统治下,他自然“念无后而悲”。韩愈替他鸣不平,责问上天:你是主宰下界的,你的与夺为甚么这样偏?为甚么这样不公正?那些恶人给了你甚么好处,你让他们繁衍延续?这样的善人有什么罪责?你却令他子息夭殇!必须责问你,你既主宰世上人,为甚么奖恶罚善不主持公道?

白居易《哭李三》:“哭君仰问天,天意安在哉。若必夺其寿,何如不与才。”(《全唐诗》卷433)宋梅尧臣诗《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殇小女称称》:“生汝父母喜,死汝父母伤。我行岂有亏,汝命何不长?鸦雏春满窠,蜂子夏满房。毒螫与恶噪,所生遂飞扬。理固不可诘,泣泪向苍苍。”(《全宋诗》卷249)小女早殇,而且是唯一的,父母极度悲伤,泣泪问苍天,我行岂有亏,为何夺我子?如果有所谓善恶报应的话,那么毒螫的马蜂,恶噪的乌鸦,为什么它们的子息四处飞扬?可见“理固不可诘”,逻辑说不通,苍天不秉公!第二首和第三首又发出“苍天不知苦”、“天地既许生,生之何遽困”的愤怨。

五、为国为民怨天呼天

《楚辞·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晁吾以行。” 《哀郢》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郢都,屈原与民众一同流亡,亲身感受到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出于个人与祖国人民命运的息息相关、血肉相连,激于对最高统治集团的极度怨愤,诗歌劈头就向皇天发起声罪致讨,矛头直指,重力千钧! ?汉·王逸注《楚辞章句》卷三云:“《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7](P90)

仲长统《昌言·法诫篇》:“(东汉)虽置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然政有不理,犹加谴责。而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布列郡,颠倒贤愚,贸易选举,疲驽守境,贪残牧民,挠扰百姓,忿怒四夷,招致乖叛,乱离斯瘼。怨气并作,……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反以策让三公,至于死免,乃足为叫呼苍天,号咷泣血!”[8](P246)苏东坡《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诗:“半年不雨坐龙慵,共怨天公不怨龙。今朝—雨聊自赎,龙神社鬼各言功。”

小说《三国演义》第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又第120回“降孙皓三分归一统”:“孙秀退朝,向南而哭之曰:‘……今孙皓举江南而弃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魏文帝《上留田行》:“居世一何不同?上留田!富人食稻与梁,上留田!贫子食糟与糠,上留田!贫贱亦何伤?上留田!禄命悬在苍天,上留田!今尔叹息将欲谁怨?上留田!”王粲《咏史诗》: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晋束晳《贫家赋》曰:余遭家之轗轲,婴六极之困屯,恒勤身以劳思,丁饥寒之苦辛,无原宪之厚德,有民斯之下贫,有漏狭之草屋,无蔽覆之受尘,唯曲壁之常在,时弛落而压镇,食草叶而不饱,常嗛嗛於膳珍,涉孟春之季月,迄仲冬之坚冰,稍煎蹙而穷迫,无衣褐以蔽身,还趋床而无被,手狂攘而妄牵,何夜长之难晓,心咨嗟以怨天,责家至而相敦,乃取东而偿西,行乞贷而无处,退顾影以自怜,衒卖叶而难售,遂前至於饥年,煮黄当之草菜,作汪洋之羹饘,釜迟钝而难沸,薪郁绌而不然,至日中而不熟,心苦苦而饥悬,丈夫慨於堂上,妻妾叹於灶间,悲风噭於左侧,小儿啼於右边。(《艺文类聚》卷三十五 人部十九)本篇反映饥寒交迫的贫家生活,无一虚笔,字字句句落在实处,极真切,切身感受细致入微。在种种困苦中饱受煎熬,在危及生存的极限中百般挣扎,不得不“心咨嗟以怨天”!

梅尧臣《汝坟贫女》(《宋诗钞·宛陵诗钞》)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馀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藉。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锺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讬,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时赵元昊叛乱,郡吏不问老幼强征去当弓箭手,贫家女的老父不能幸免,“龙锺去携杖”,“僵死壤河上”!老父的痛苦随人死而结束,这精神痛苦就变本加厉地落在汝坟贫家女的身心上。她自恨不是丁壮,不能替父赴役,她“行哭泣凄怆”;她嘱咐同去的四邻互相依傍,还祈愿能生还,结果却是噩耗!她更感伤痛的是“弱质无以讬,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当她面临痛苦极限时,“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王庭珪《野犬行》(《宋诗钞·庐溪集钞》)

野有犬,林有乌。犬饿得食声咿呜,乌驱不去尾毕逋。田舍无烟人迹疏,我欲言之涕泪俱。村南村北衢路隅,妻唤不省哭者夫,父气欲绝孤儿扶。夜半夫死儿亦殂,尸横路隅一缕无。乌啄眼,犬衔须,身上那有全肌肤。叫呼伍百烦里闾,浅土元不盖头颅。过者且勿叹,闻者且莫吁。生必有死数莫踰,饥冻而死非幸欤。君不见荒祠之中荆棘里,脔割不知谁氏子。苍天苍天叫不闻,应羡道旁饥冻死。

小说《西游记》第32回:“行者……仰面朝天,高声大叫道:‘苍天苍天!……今日这个妖魔无状,怎敢把山神、土地唤作奴仆,替他轮流当值?天啊,既生老孙,怎么又生此辈!’”

六、激于个人的怨天呼天

东方朔《七谏》:

(屈)平生於国兮,长於原野。……数言便事兮,见怨门下。王不察其长利兮,卒见弃乎原野。伏念思过兮,无可改者。群众成朋兮,上浸以惑。巧佞在前兮,贤者灭息。尧舜圣已没兮,孰为忠直。高山崔巍兮,水流汤汤。死日将至兮,与麋鹿同坑。块兮鞠,当道宿。举世皆然兮,余将谁告。斥逐鸿鹄兮,近习鸱枭。斩伐橘柚兮,列树苦桃。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往者不可及兮,来着不可待。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窃怨君之不寤兮,吾独死而后已![9](P257)

《七谏》由七个短篇组成,此取首篇《初放》。《七谏》塑造了光辉伟大的屈原形象,代屈原抒发其不容于昏聩的楚王、黑暗的政坛、烂污的世俗、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悲叹;同时也寄寓了自己才志不获逞的愤怨之情。屈原满怀忠贞诚悃为君国,“数言便事”,革新政治,“忠臣贞而欲谏兮,谗谀毁而在旁”,却遭嫉于国君的“门下”;他们“群众成朋兮,上浸以惑”,蛊惑进谗于上。“巧佞在前兮,贤者灭息”,“斥逐鸿鹄兮,近习鸱鸮”,将屈原“弃乎原野”,流放远方。他悲愤,他对前途彻底失望:“尧舜已没兮,孰为忠直”!“往者不可及兮,来着不可待。”于是他发出绝命的吁天:“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苍天啊,你不为我主持公理,你不为我伸张正义!

窦玄妻《与窦玄书》(《全后汉文》卷96):“窦玄形貌绝异,天子以公主妻之。旧妻与玄书别曰:弃妻斥女敬白窦生:卑贱鄙陋,不如美人。妾日已远,彼日已亲。何所告诉?仰呼苍天!悲哉窦生,衣不厌新,人不厌故。悲不可忍,怨不自去。彼独何人,而居我处!”此为妒妇仇恨新妇及丈夫,又无计奈何,“何所告诉,仰呼苍天”,只能怨天。

蔡琰的五言《悲愤诗》[10](P199)是一首杰出的叙事诗,抒情诗,也是一首卓越的史诗,叙的是汉末战乱中民众的痛史,抒的是作者遭受身心苦难的痛史,人生的悲歌。诗中反映了民众的悲剧,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悲剧。反映汉末天下大乱,大将军何进召董卓进京(洛阳)除宦官,谋泄何进死,董卓进京废少帝立献帝,军阀结盟讨卓,卓迁都长安,焚掠洛阳。卓分遣部下东下,“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这是被掳民众遭难的惨状,民众的痛史。作者蔡琰除遭受与众同样的灾难,更有她作为才女、父母之子、二子之母的突出的情感苦难。当她被掳远迁时,担忧挂念父母的亲情在折磨她:“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她身陷南匈奴十二年,屈辱地从人,生二子。她仍然“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终已”。曹操赎她归汉,她在去留上剧烈矛盾,又使她面临别子的剧痛:“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作者的笔触深深地进入自我的情感世界、人性天地、悲痛深渊。人历经这样的痛史,无可忍受,无法解释,无从呼告,于是便呼天怨天:“彼苍者何辜?乃遭此戹祸”!老天,我们有什么罪孽,让我们遭受这样大的灾难!相传蔡琰作的《胡笳十八拍》,也发出问天的呼号:“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为传。”

萧颖士《登宣城故城赋》(《全唐文》卷322):“去枌榆兮地表,离骨肉兮天末;涕横堕以若柱,怀永痛其如割。悠悠苍天,不日不月,曷其有佸?”此为去国怀乡之痛而呼天。

李观《与处州李使君书》(《全唐文》卷532):“观久负百丈气表,五车笔锋,而困于艰寠,不克奋发。坐被愁役,动为病侵。劳生未安,壮岁能几?每藿食不饱,穷居若酲,不知苍天可阶而问?”此为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而质问苍天。《敦煌变文集》隋唐五代卷《解座文二首》:“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宝贵贫穷,各性本异。种时不能自种,只是怨天不平。见他贵富家荣华,我即终朝贫困。”

元曲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三折,窦娥临斩的怨天唱段最有名。[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葫芦提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我天地合埋怨!天也,你不与人为方便。”[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显,有山河今古监。天也,却不把清浊分辨,可知道错看了盗跖颜渊!有德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也,做得箇怕硬欺软,不想天地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空教我独语独言!”[11](P860)不难看出,这段怨天对《伯夷列传》有所因承,并予踵事增华。

《全元散曲》 陈草庵[中吕]山坡羊:须教人倦,须教人怨,临危不与人方便。吃腥膻,着新鲜,一朝报应天公变,行止不依他在先。饥,也怨天;寒,也怨天。 《全元散曲》 无名氏[梧叶儿]愁填满东洋海,闷弥高太华峰,愁和闷锁眉丛。这些时笔砚无心近,经史不待攻。我这里怨天公,几时得凄凉卷终。

元高明《琵琶记》第11出,[清平乐](旦上)“恁的千辛万苦,苍天也不相怜!” ?汤显祖《南柯记》第四十出 疑惧:[三换头]无根祸芽,半天抛下。客星一夜,犯虚危汉槎。……[生]儿,不怨国人,不怨右相,则怨天。天,你好好的要见那客星怎的?[贴]那星宿冤家,着甚胡缠害我的爹?[12](P671)明无名氏《刘知远白兔记》第4出,[金蕉叶](生上)“奈何奈何,恨苍天把人耽误。自恨时乖运苦,怎禁这般折挫。”

京剧《女起解》:忽听得唤苏三,我魂飞胆散,吓得我战战兢兢不敢向前。无奈何我只得把礼来见:崇老伯你唤我为的那般?苍天哪天哪!想我苏三,……京剧《八珍汤》(《三进士》)孙淑琳:问苍天我欠下何人业冤?为什么孙淑琳苦海无边?举目观白茫茫这大地一片,饥寒交迫伤痛钻心,苦受熬煎。

最典型最强烈最艺术最感人的呼天怨天,出在林冲这位人物形象上。见于京剧《野猪林》, 李少春饰林冲,大雪飘唱词: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 彤云低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 往事萦怀难排遣,荒村沽酒慰愁烦。

望家乡,去路远,别妻千里音书断,关山阻隔两心悬。 讲什么雄心欲把星河挽,空怀雪刃未锄奸。 叹英雄生死离别遭危难。

白:俺林冲,自被奸命陷害,流困沧州,在这草营城中,充当一名军卒,看守大军草粮。唉,思想往事,怎不叫人痛恨。

满怀激愤问苍天: 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 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 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 诛尽奸贼庙堂宽! 壮怀得舒展,贼头祭龙泉! 却为何天颜遍堆愁和怨......天呐,天! 莫非你也怕权奸、有口难言?

白:唉呀呀!一阵风雪猛烈,将营房压倒,俺林冲若早退一步,天啊!

风雪破,屋瓦断,苍天弄险,你何苦林冲头上逞威严? 埋乾坤难埋英雄怨,忍孤愤,山神庙暂避风寒。

[1]钱锺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3]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六[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7]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五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八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二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0]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吴晓铃等编校.关汉卿戏曲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猜你喜欢
怨天苍天
认真区分“怨天”与“尤人”
书城(2022年12期)2022-12-04 13:34:33
循序渐进
岁月人生
路上
青年歌声(2018年10期)2018-01-23 19:56:51
走错的路也是路
大气优良天数同比减少 查因溯源不怨天更律己 好气质是怎样炼成的?
在乎我
讲理的人
谢苍天
大众文艺(2015年3期)2015-02-22 09:15:09
自己的故事自己写
词刊(2006年8期)2006-02-26 02: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