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校学报研究述评

2014-03-11 07:00
阴山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报学术期刊栏目

韩 芳

(包头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所谓“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2012年7月发布后,高等学校学报界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学报界同仁好像无力回天了。然而学报界同仁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据理力争。关于高校学报何去何从,高校学报编辑的何去何从,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本文通过对2013年期间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62篇相关学术论文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述评。

一、 关于学报改革与发展

关于学报改革与发展成为近年来学报同仁关注的焦点。同仁们各抒己见,但不论哪一方的观点,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学报更好的发展,现将关于学报改革与发展的代表性观点综述如下,以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学报的综合性有其存在的必要。田峰、尹玉吉指出: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存在是合理的。他们认为,世界期刊发展史说明,综合性最先出现且不乏优秀者,另外,所谓专业学术期刊本质上也是综合性的,因此,综合性不代表落后,恰恰相反,综合性代表先进性。无论如何,学术期刊必须服从科学内容。[1]在攸关学术期刊命运的评估问题上,尹玉吉是积极推进者,他指出:目前中国学术期刊评估制度是一维的,体现在学术期刊评估的规范及学术期刊评估指标是一维的,克服传统的一维的、纵向的评估制度的缺陷,须由第二维度的因素评估来弥补。[2]王启和指出:高校与高校学报服务社会的职能不应弱化,现代高校需要学报反映高校教学及科研成果,社会需要多样化的创新成果,综合性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学报应坚持学术性、校属性、公益性、非赢利性特质。[3]王颖、崔中江指出:高校学报的没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备受“内向性”与“综合性”的煎熬,改革会使公益性与市场走向终极矛盾,更可能会带来学术价值的降级与编辑精英的流失。[4]

(二)学报应向专业化、特色化、内向化发展。桑海对朱剑与尹玉吉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学报的开放化是现代学术和学术期刊发展的要求,学报改革面临着诸多瓶颈,盘根错节、环环相扣,很难各个击破。学报应该朝着专业化、特色化、内向性发展。[5]苏静艳指出:高校学报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内容综合,缺乏学科特色;质量不高,优质稿源外流;发行量小,社会和经济效益低;出版体制改革中高校学报应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和数字化发展之路;提升刊文质量,实行开放办刊。[6]陈嘉明指出:改变当前学报困境的方法一是放开刊物的管理制度,二是提升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学报必须开展学术批评,刊载批评性文章,学报不搞学术批评,影响学报的质量和发展。[7]张艳霞、郭彦省等人指出:国家加快了对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步伐,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的挑战,学报应走集约化办刊、特色化办刊、开放化办刊、规范化办刊之路。[8]邓泽辉指出:高校学报必须明确目标定位,突出学报的学科特色;建立交流窗口,扩大学报的传播广度;形成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重视对编辑的培养;建立规范的学报编委会,发挥编委会的作用;改革现行的学报发行制度,建立新的学报传播机制;建立科学用稿制度,提升稿件质量。[9]

所谓“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出台后,“沸沸扬扬”、“满城风雨”,目前来看,这个办法似乎已经“流产”了,该办法对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指出了三条可以走的路子:一是组建出版企业,二是并入本单位的出版传媒集团,三是并入其他单位的出版传媒集团。笔者以为这三条路对于学术期刊来说都是死路一条。第一条路改企。改企就要赢利,可是大多数学术期刊目前是无法赢利的。第二条路,并入本单位的出版传媒集团。对于高校来说,出版企业大多为出版社,靠出版学术的出版社目前尚且泥菩萨过江,哪来资金扶持学术刊物?学术刊物的建设和发展在哪里?第三条路,并入其他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尚且不谈人家愿不愿意接收我们,即便是接收,也一定要赢利。一但学术刊物以赢利为目的,后果显而易见。

笔者对学报转企改革表现的担忧和反对其实并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谁不知道学报编辑部在高校是个“边缘部门”,如果趁此改革机会,高校学报编辑转岗岂不是更好?但为什么笔者要充当改革的反对派呢?是作为从事多年的学报人的学术责任和学术良心。潘国琪先生在2012年8月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举办的报告会上,非常沉痛地表示了对办法的失望。也许此办法出台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改革不是说改就改,不是想改就改的,在改革的时候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多听取相关部门、专家的意见,否则听到的会是一片骂娘声。

二、关于学报特色栏目建设

前文已经论述过,大部分学者认为高校学报目前存在“千刊一面”的现象,学报应该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打造地方学报的特色,特色栏目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一)创办特色栏目的必要性。李凡生指出:特色是走出囧境的必经之路,特色栏目可以打破同质化的局面,特色栏目是加强刊物与读者联系的纽带,创办特色栏目应结合地域特色,找准定位;充分论证,确定栏目宗旨和导向;邀请名家主持,整合与优化学术资源和编辑资源;打造核心作者群,提高编校质量,彰显栏目特色。[10]江河指出:地方高校学报都办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色栏目,重点栏目突出;特色栏目体现了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色,特色栏目建设与高校的学科建设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11]周丽娟、张爱梅、章诚指出:理工院校社科学报存在学报所载文章面广质低、在国内期刊评价中处于劣势、国际竞争力不足彰显学报特色等问题,而特色栏目的设立有助于塑造学报品牌,获取新的稿源,提高稿源质量做到“以点带面”,实现学报整体质量的提升。[12]王健指出:特色栏目论文影响因子较高,研究成果的学术性较高,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特色栏目作者学科交叉、综合及协作能力很强,学术研究及学术活动的群体意识很好。通过统计发现特色栏目刊发的文章下载量也较多。充分说明特色栏目对提高学报影响力有一定的帮助。[13]

(二)特色栏目的现状。黄品良指出:目前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栏目在刊物中的排位不够突出,位置不显眼,个别特色栏目稿件太少,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对栏目策划的力度不够,相关论文的集中度不够高,特色栏目存在雷同现象。[14]黄梅指出:特色栏目可以提升学报的整体质量,成为其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媒介;特色栏目可以推动区域文化的传播,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栏目可以改变学报编辑的观念,提升编辑人员素质。但目前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往往掺杂许多非学术性因素,只是注重特色,忽视内容。今后应回归内容本身,从内容中找特色;坚持学术独立、学术第一的原则;重视特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15]

(三)如何创办特色栏目。胡先砚指出:特色栏目应使研究领域特色化,可以选取既具有地方特定文化背景,又有学术资源支撑的文化特色栏目重点建设。栏目策划的特色化始终应以某一方向为核心,同时要形成一支独具特色的研究队伍。[16]王佳玲创建特色栏目可以实现向品牌栏目的跨越;可以展现学报的特性和风格;有利于增强学报的竞争力;有助于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17]谭昆、王磊指出: 特色是个性,同时也是风格,特色栏目的建设应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寻觅与城市文明建设的契合点,栏目设置要与时俱进,敏锐视角触摸现实,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社会发展。[18]石晓博指出:创设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栏目”要利用本校学术科研优势,围绕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创立和打造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特色栏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脉搏,营造为其服务的“特色栏目”, 找准地方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以其为突破口构建能够促进地方文化建设发展的“特色栏目”。 构建“特色栏目”一定要做好前期论证,”特色栏目”的构建不能贪大求洋,数量过多;各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构建要注意稳定性和连续性。[19]

(四)特色栏目创办成功的案例。周欣指出:“柳宗元研究”栏目的创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此栏目定位精准,特色鲜明;突出学术质量,积极主动策划;努力创新编辑方式,探索栏目发展新形式;33年打造柳宗元研究重镇,本土特色研究规模显著,反响强烈,品牌效应显著。[20]朱晶晶、江承凤指出:“西域文化与边疆安全” 栏目的创立是依托于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建立起来的。栏目运行及发展策略是扩大稿源,保证栏目稳定性;实行优稿优酬,优稿优发;提高编辑自身的业务水平、专业知识。[21]

但是,笔者以为,学术本无特色,其载体为什么需要特色?学术是本,载体是末。千万不要本末倒置,非要给学报加上特色化的帽子。特色化不是说能特色就特色起来的。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平台不同等等差异性的存在不允许也无法实现学报的特色化。特色化不能刻意追求,也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特色栏目能够创办成功的案例毕竟是少数,我们应该探索更适合学报的发展之路,不要人云亦云,刻意追求特色。

三、关于学报编辑主体意识

所谓编辑主体意识,笔者以为就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上,研究编辑人员如何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掌握与编辑出版事业有关的规律,如何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如何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编辑主体论强调编辑的主体性,即重视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学报编辑主体意识的主要内容。治丹丹、刘小平指出:刘勰的《文心雕龙》是现代编辑主体意识的萌芽。刘勰编辑主体观可古为今用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其正直的思想立场、包容的人文关怀、高远的立家志向、深远的责任意识、严谨的治学精神。作为编辑的鼻祖,他的主体观到现在仍旧不过时,仍值得我们学习。[22]刘海涛指出:信息整合是编辑主体作用的内涵,帮助受众确定信息选择的原则是编辑主体作用的表现,去伪存真是编辑主体作用的核心,以受众的需求为中心制造流行话题是编辑主体作用的延伸,对整合后的信息的有效传播是编辑主体作用的增值。[23]张光文指出:编辑主体意识由编辑的创造力、策划力、选择力、营销力以及公关力等组成,体现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首先要提高高校学报编辑适应市场的能力,学报编辑必须要具有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能力,编辑要有市场营销能力,提高高校学报编辑适应集团化经营方式转变的能力。高校学报编辑在组织结构变化中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编辑要有适应集团化改革的市场的公关和策划能力,实现高校学报编辑能力的专业化、学者化。[24]

(二)学报编辑主体意识的重要作用。谢海宁指出:编辑活动的创造性来源于编辑主体意识,这种认识和思想可以让编辑拥有较高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25]范海祥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理论对于调整编辑活动模式指导编辑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建立编辑与作者之间平等、尊重的关系,有利于建立编辑为读者服务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建立编辑与审稿人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与共生的关系。[26]李苓、马攀可指出: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编辑实践中所需的专业技能和主体意识被淡化,同时又有更高、更新、更多元的要求。与传统编辑相比,数字时代编辑的主体意识被强化了;数字时代编辑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创意思维能力更强;掌握数字技术是当代编辑主体必备的基本功。[27]

(三)如何加强编辑的主体意识。杨晓丹指出:数字化时代要求编辑不断辨析、提炼主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具备角色意识,找准自己的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新意识要求编辑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理念;法律意识要求编辑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尤其要掌握《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学习意识需要编辑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28]梁晋华指出:中国哲学讲求“天人合一”,对于高校学报编辑来说,应在把好政治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把好政治关;时刻强化责任意识,在“双效”图书的编辑工作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编辑工作相结合,在工作中找到“快乐源泉;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在熟悉的领域发掘好的选题。[29]陈林涛指出:主体间性原理强调主体间的互动和交流,编辑不必自卑于“为他人做嫁衣裳”,而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处理好编辑与编辑之间,编辑与读者之间,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30]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在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时候,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1世纪的今天,科技迅猛发展,作为学报编辑需要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即主观能动性,才能够与时俱进,而不是静止的、片面的、孤立地对待工作。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名高校学报编辑需要具备的素质和主体意识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如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等等。

笔者以为,作为高校学报编辑,要有坚定科学的学术理念和很强的责任心。对任何一个主体的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期刊的出版质量,因此编辑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编辑对作者、读者、审稿人的凝聚作用,将优秀的文化成果展示出来,并以学术和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交流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关于学报编辑业务

(一)审稿。长期以来,高校学报普遍实行的都是三审制,即编辑初审、专家二审,编委会终审的审稿制度。而且多数学报编辑部认为这种审稿制比较适合学报编辑部,并从众多投稿中获得了高质量的稿件。但有的学者对此却持保留意见。

尹玉吉指出:在我国一直以来实行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三审制”,有的学术期刊自觉不自觉地把中国的三审制与西方的同行审稿混合使用。[31]其实,学术期刊的审稿作为一种制度首先在西方产生,叫做“同行审稿”,其特点是学术期刊的编委起重要作用,审稿专家是世界性的,同行专家审稿意见详尽,同行审稿制度下的稿件审稿往往经历多次审阅,按国际惯例,审稿通常不支付报酬。解放后中国学术审稿制度是从前苏联引进的“三审制”。“三审制”或多或少有些过时,三审制导致学术出版的时效性差,三审制难以保障学术成果得以客观、公正的判定,三审制导致编辑工作失误过多,三审制的“内部性”导致审稿人过少,制度性地制约着学术、学术期刊事业的健康发展。[32]李彬指出:编辑在审稿及编辑加工方面都存在着认知偏差或者说认知误区。如编辑易过度强调流行因素,过度以关系取稿,过分强调作者知名度,过分强调策划的作用,认为好稿子都是编出来的,来什么编什么。思维定式是产生编辑认知偏差的主要原因,情感与意志也是造成编辑认知偏差的原因之一。作为编辑应冲破固有思维定式,改造主观性,加强客观性,用反常规方式审稿。[33]聂兰英、余斌等人指出:影响编辑审稿决策能力的因素有专业知识欠缺、素质不高、主动性不强、视野狭窄。加强编辑专业知识的培养,从国内外已发表的论文中不断获取专业知识,从专家审稿单中获取专业知识,向专业人员请教,主动仔细分析外审专家的评审意见等举措都可以提高编辑审稿决策能力。[34]王继鸽指出:对稿件的判断是编辑工作的实质,也是审稿的核心。编辑必须具备学术创新力、学术力、学术坚持力及学术反腐力才能对稿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审阅。[35]

就目前高校学报来看,大部分学报还是实行的三审制,三审制有其优势,但也存在弊端。笔者所在学报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双向匿名审稿制和三审制。三审制确实有时候审稿周期长,有时候稿件给了专家,专家会遗忘,甚至丢失稿件。笔者以为,给专家审稿时,除了纸质的稿件外,还可以发电子版,尤其是对于外地的审稿专家,更容易审阅,节省时间。另外,给专家的审稿信封上,可以标注一下最晚审回期限,定期可以电话联系专家,以免专家忘记。总之,三审制是目前比较通用的审稿制度,对于高校学报来讲,可以灵活运用,尽量减少其弊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反学术腐败。2009年以来以学术剽窃、造假为标志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在媒体曝光。学报也开始高度重视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从之前仅靠百度等搜索工具进行检索文章是否抄袭到现在知网、万方等学术检测系统的运用,高校学报对稿件是否抄袭的方法越来越先进和科学。笔者专门把学术不端检测作为学报编辑的一项业务单列出来,意在强调反学术腐败的重要性。

张小宏指出:《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可以帮助编辑科学评价学报质量的客观标准,是识别论文独创性的助手,同时还是保障学术质量的评价手段及对作者负责任的监督者。[36]刘伊念指出:当前高校学术研究管理体制,尤其是学术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为各种不端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一些研究者的道德自律能力下降;在市场化改革中,不少期刊为了生存和自身利益,有意无意地纵容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37]唐虹指出: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隐形抄袭、抄袭专著、抄袭外文文献、直接抄袭四种。有些文章检测结果超标,但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需要引起编辑的重视,如法学类稿件、历史学类稿件、文献学类稿件、综述类稿件、未标注文献出处的稿件。[38]金淑兰指出:编辑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利用知网检测系统,准确判别学术不端行为,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防范学术不端行为。[39]倪爱香指出:杜绝学术不端的方法有知网与万方双系统并查,不留漏洞;增加署名变更,签字确认;杜绝打出版时间差,自我抄袭。[40]赵亮指出: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开拓编辑人员专业视野,向审稿专家“借脑”等方式可以有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但是,偶尔还有漏网之鱼,需要编辑变被动防御为积极进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共同营造优良的学术氛围。[41]李小萍、武建虎、尤伟杰指出:多数作者对学术不端的认识不全面,对学术不端的宣传、教育和惩处缺失,多数作者知道编辑部采用防抄袭软件,但仍存有侥幸心理。防止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仅是学报或编辑的职责,更需要自上而下、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及一些机制体制的改革。[42]余毅、胡澜、张凌之指出:教育是强化作者论文写作规范、提高作者学术道德水平的重要方法;预警包括自我警示和编辑警示两方面;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和处罚是防范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建立学术诚信档案是编辑处理作者投稿这一活动的基础信息库;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建立责任跟踪制度;加强对作者撰写论文的前期指导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教育。[43]王宇指出:检测系统存在的弊端有检测盲区的存在,检测效果不理想,无法甄别合理引用。[44]柯文辉、林海清等人指出:AMLC 的使用加大了责任编辑的工作量,给责任编辑带来心理压力,增加了责任编辑与作者交流的难度。编辑在处理问题稿件时,需注意语言的表达,做好检测结果“有罪论定”的解释工作,对于检测结果严重超标的,要做好退稿工作。小同行专家评审制度、编委成员“共享”审查制度与同行编辑部间的“防范”联结机制相结合可以减少AMLC的弊端。[45]

反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成为编辑的重要的职责之一。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为编辑检测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工具。笔者从事编辑工作十余年来,看到了学报和编辑的改变和发展,从最初的纸质手写稿件,到目前电子版稿件,再加上网络的迅猛发展,学术造假现象层出不穷。从最一开始基本只凭借自身的学识来判断稿件的真伪,到现在利用检测工具对稿件进行检测,可以说,手段是在不断地进步。但在运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时,笔者发现面对一些特殊的稿件,还需要谨慎对待。如:法学类文章,难免会引用法条等约定俗成的内容,此时编辑就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和所引内容来进行判断,不能一刀切。同时,有些文章检测系统检测的结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一些搜索引擎和工具中输入一段文字,又能找到相关抄袭的内容。因此,编辑在运用检测工具时,要分情况,分类别进行考量,同时不能单一依靠一种检索工具。

(三)校对。校对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是对出刊质量的最重要的把关。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校对是一种革新和挑战,但笔者以为,编辑不能过于依赖校对软件进行校对,而应该把机器校对和编辑校对有效的结合起来,尤其不能忽视作者自校这一环节。因为作者是对自己稿件最了解的人,在编辑正确的引导下,帮助作者完成校对,而不是流于形式。

林海妹、孙继华、叶庆亮指出:校对是编辑出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继续,是一种再创造性劳动,编辑要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自主增加校对次数,细心与耐心的结合以确保稿件的质量,减少差错率。[46]王中宝指出:编辑和校对是保证书稿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取消编辑校对只依靠一些高科技软件进行校对是万万不可取的。[47]其实校对工作不仅仅是编辑的工作,在出版编辑过程中,作者自己校对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一些编辑不懂的学术疑问只有作者才能判断正确与否。柯文辉、林海清、翁志辉指出:清样作者校对是学术期刊提高编校质量的重要手段。作者校对时,容易重文字修改忽略参考文献的变动,重文字,轻图表和符号的校对,或者修改内容未标注清楚等。[48]刘云、邢建民指出:传统编辑校对方式)无法满足期刊信息化、网络化要求,不符合资源节约的要求,不符合健康环保要求。北大方正的 Apabi Reader 阅读器提供的“缩放”、“单页”、“多页”显示功能,方便了稿件的局部或全局编辑校对,它提供的“保存”功能,可将编辑校对后的稿件保存在系统默认文件夹中,实现期刊稿件编辑校对全过程的无纸化。还可以通过电子邮箱进行收发,方便了编辑与作者的及时交流、沟通,是一种环保、高效的网络化校对方式。[49]

校对工作可以说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电子校对系统的发明和运用,编辑的校对工作似乎减轻了,但其实,人校还是很有必要和不能忽视的。笔者所在学报实行的是六校制。编辑自校、编辑互校、作者自校以及人机互校、对红等等交叉进行。而且作者自校绝对不可以省略。有些问题只有作者才能明白,对于本地作者,可以请作者到编辑部进行校对,对于外地作者,为了节省时间,可以把清样拍成照片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作者,这样既省时又准确。不论科技怎样发展,编辑的校对仍不容忽视。

(四)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是影响编辑工作进程和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编辑与作者关系融洽和谐,学报会得到作者的认可,才会愿意把稿件投给编辑部,才会信任编辑。相反,会造成大量优秀作者及稿件的流失。

于丹指出:积极同相关专家、学者建立并保持联系,要善于发现成熟的作者,要善于培养有潜力的作者,要善待未名的一般作者。[50]张景华指出: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专业知识不对称,作者署名上的信息不对称,投稿中的信息不对称,不利于编辑的选题策划和组稿,导致编辑对投稿学术质量的评判出现误差,诱发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造成学术期刊出版的腐败和“垃圾化”现象。[51]彭雨指出:编作关系的同一性是出版得以发展的前提,编作关系的同一性使双方相互包含,编作双方的同一性决定了出版发展的基本趋势。编作关系的斗争性促进事物的量变,编作关系的斗争性实现事物的质变。[52]刘瑜君、袁希娟、蓝晶晶指出:编辑在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与作者的关系。前期编辑工作包括尊重投稿,主动约稿;中期编辑工作要忠于原作,敢于质疑;后期编辑工作要坚持合作,保持联系。[53]王晓华指出:作者与学术期刊编辑之间想要塑造和谐关系,必须重塑编辑理念,提高作者意识;加强编辑与作者双方的互动交流;提升编辑学术素养;建立和完善审稿制度。学术期刊想要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编辑与作者求同存异、互动协和发展。[54]潘明志、梁明佩、唐毓金指出:可通过构建网络交流平台,借助网络交流,与作者建立朋友般的关系;借助网络交流,增强服务作者意识;借助交流平台,凝聚作者群。如提高作者写作水平,普及写作知识,提供规范的写作格式,提供论文写作常用的标准,认真写好退修意见及时反馈作者。[55]

编辑每天除了面对文字和文章,另外接触的便是作者了。作者形形色色,性格不同、脾气不同,这就需要编辑有一颗包容的心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会换位思考问题。

五、关于学报编辑自我发展与编辑职业倦怠

编辑自我发展与编辑职业倦怠相互影响。职业倦怠不可忽视,但可以减轻或避免,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还是编辑自身需要有一颗包容的胸怀和气度。在积极争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不断强大自己,努力消除心理阴影,减轻职业倦怠,从而更好得健康工作和生活。

(一)关于编辑自我发展。随着高校学报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报编辑何去何从,如何通过继续教育等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在改革中不被淘汰是高校学报编辑关注的焦点。不论是继续留在高校亦或是转企继续做编辑,需要肯定的是,编辑只有不断的完善自我才会有立足之地。笔者以为,不单单是学历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业务素质和思想上的提高。

郝京红、闫聪指出:网络环境下纸质期刊存在的问题,期刊间的恶性竞争,期刊利用率低,期刊经费不足,编辑面临的挑战,编辑业务的挑战,交流方式的挑战,办刊方式的挑战。[56]徐恒指出:青年编辑成长中会遇到思想认识不足、业务不熟悉、专业知识欠缺的困惑,必须端正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才有可能做一名合格的编辑。青年编辑应加强对规范、标准的学习;多向编辑前辈请教;多参加各种讲座培训班;依托现代化的网络手段进行学习;平时遇到问题多注意总结。[57]卓娜指出:新时代呼唤科学实用的终身学习型云端出版继续教育系统,建设责任职注册、资质审查、行业动态以及继续教育四位一体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出版编辑互动社区,了解时下编辑所需,引入竞争机制,将继续教育项目推向市场化运营,打造继续教育学习平台,兼具全形态出版继续教育产品发布功能。[58]

(二)关于编辑职业倦怠。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高校学报编辑的压力越来越大。好多编辑都觉得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每天重复单一机械的工作,外出学习机会少,聘岗竞争激烈,加上学报编辑部属于高校的教辅部门,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导致编辑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庄秋指出: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一般有以下表现:职业价值观摇摆不定;工作效率不高;焦虑;自我定位的困惑;出现自我价值背离;自身发展的压力;健全人事制度,合理奖惩,对编辑人员有足够的尊重;鼓励编辑工作者提高自己的能力;正确看待自己,学会调适。[59]刘颖、栾奕指出:造成编辑职业倦怠的原因有编辑对自身发展定位的认知偏差,关系稿、人情稿令编辑左右为难,政治问题、编校质量问题令编辑如履薄冰,“为人作嫁衣”的角色使部分编辑心理失衡,转型改制问题带给编辑的困惑。高校学报编辑作为期刊编辑的特殊群体有其独特性;编辑人员需正视自我,进行自我调适;创造机遇,高校应鼓励编辑人员自我提升;提高编辑人员福利待遇,创造和谐轻松的工作环境;构建奖惩机制,重视职称晋升。[60]叶佳伟指出: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存竞争的加剧,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面临较大的压力,从而会形成程度不同的职业倦怠。编辑人员是职业倦怠心理综合症的高发群体之一。编辑人员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日常工作效率。[61]韩芳指出: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只有找到内外原因,双管齐下,才会消除编辑职业倦怠,单靠某一方无法起到有效的作用。[62]

六、结 语

改革总是艰难与阵痛并存的,高校学报改革亦如此。目前各方争论甚嚣尘上,还没有方案最终出台,作为高校学报和编辑只有认清形势,提高自身质量和素质,才会不被改革的大潮淹没和吞噬。2014年已经到来,我们期待高校学报能有一个更好更快的发展,推动高校学术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迈向更高的台阶。

[1]田峰,尹玉吉.论综合性学术期刊存在的合理性[J].编辑学报,2013,(3).

[2]尹玉吉.中国学术期刊二维评估制度研究[J].编辑之友,2013,(10).

[3]王启和.关于高校学报“转企改制”问题的若干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1).

[4]王颖,崔中江.艰难的抉择—高校学报改革焦点探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5]桑海.“视差之见”与跨越性反思———近期高校社科学报改革讨论述评[J].文史哲,2013,(2).

[6]苏静艳.出版体制改革中高校学报发展的现实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7]陈嘉明.高校学报的困境与“解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4-03(B04).

[8]张艳霞,郭彦省等.关于高职学报发展方向的思考[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3).

[9]邓泽辉.新形势下高校学报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5).

[10]李凡生.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南方民族研究”栏目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

[11]江河.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现状与建议[J].编辑之友,2013,(11).

[12]周丽娟,张爱梅,章诚.论特色栏目与大学学报核心竞争力构建——以理工院校社科学报为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13]王健.打造特色栏目提升地方院校学报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3).

[14]黄品良.关于广西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15]黄梅.利用特色栏目加强地方高校学报建设[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5).

[16]胡先砚.基于符号学视角的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品牌建设研究—以《湖北工程学院学报》“中华孝文化研究”栏目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4).

[17]王佳玲.试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创建[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18]谭昆,王磊.特色栏目培育与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关系[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3).

[19]石晓博.浅谈地方高等院校学报“特色栏目”的构建[J].新闻知识,2013,(8).

[20]周欣.精心打造特色栏目 全面展现地方文化——《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柳宗元研究”栏目建设述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0).

[21]朱晶晶,江承凤.打造特色栏目树立学报品牌——浅谈《塔里木大学学报》特色栏目的创立及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3).

[22]治丹丹,刘小平.《文心雕龙》编辑主体理念对高校学报编辑实践的镜鉴[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23]刘海涛.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编辑主体作用的思考[J].商,2013,(12).

[24]张光文.高校学报改革目标模式下提升编辑力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

[25]谢海宁.如何在时政读物出版中强化编辑主体作用[J].中国编辑,2013,(2).

[26]范海祥.学术期刊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再探[J].学理论,2013,(28).

[27]李苓,马攀可.数字时代编辑主体客体研究[J].中国编辑,2013,(3).

[28]杨晓丹.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辨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29]梁晋华.谈坚持正确方向与发挥个体创造性在编辑工作中的统一[J].经济师,2013,(6).

[30]陈林涛.主体间性视野下编辑中心制与记者中心制的讨论[J].出版发行研究,2013,(2).

[31]尹玉吉.学术期刊审稿史回眸[J].编辑之友,2013,(6).

[32]尹玉吉.学术期刊审稿理念及中西比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33]李彬.对编辑审稿认知偏差的探究[J].新闻传播,2013,(8).

[34]聂兰英,余斌等.临床医学类期刊编辑审稿决策能力及提高举措[J].编辑学报,2013,(2).

[35]王继鸽.论高校学报编辑的判断力[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36]张小宏.社科期刊学术不端论文检测系统的编辑应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3).

[37]刘伊念.编辑:反对学术不端的第一道屏障[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38]唐虹.编辑对学术不端检测结果的判断[J].中国报业,2013,(9).

[39]金淑兰.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正确使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

[40]倪爱香.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3).

[41]赵亮.《爆破》杂志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应对实践[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42]李小萍,武建虎,尤伟杰.《武警医学》作者学术不端认知与行为调查分析[J].编辑学报,2013,(1).

[43]余毅,胡澜,张凌之.高校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防范体系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3,(3).

[44]王宇.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研究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45]柯文辉,林海清等.从责任编辑视角谈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使用[J].编辑学报,2013,(3).

[46]林海妹,孙继华,叶庆亮.试谈科技期刊新编辑校对工作[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10).

[47]王中宝.取消校对,仅有编辑是不够的[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3-08-16(016).

[48]柯文辉,林海清,翁志辉.学术期刊清样作者校对环节中编辑的工作要点[J].编辑学报,2013,(1).

[49]刘云,邢建民.一种网络化稿件编辑校对方法[J].今传媒,2013,(8).

[50]于丹.论期刊编辑与作者关系的构建[J].新闻传播,2013,(8).

[51]张景华.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分析[J].出版科学,2013,(4).

[52]彭雨.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为视角[J].中国传媒科技,2013,(4).

[53]刘瑜君,袁希娟,蓝晶晶.从高校学报编辑职责谈与作者和谐关系构建[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54]王晓华.和谐观视域下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间和而不同关系的构建[J].滁州学院学报,2013,(4).

[55]潘明志,梁明佩,唐毓金.构建期刊网络交流平台 密切编辑与作者的联系[J].传播与版权,2013,(2).

[56]郝京红,闫聪.网络环境下纸质期刊的生存发展与编辑的社会责任[J].新闻传播,2013,(9).

[57]徐恒.浅谈高职院校青年学报编辑的成长[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58]卓娜.构建科学实用的出版编辑继续教育云端网络系统—试探出版继续教育培训系统解决方案[J].出版发行研究,2013,(7).

[59]庄秋.浅析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倦怠与调适[J].价值工程,2013,(14).

[60]刘颖,栾奕.医学期刊编辑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研究现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6).

[61]叶佳伟.编辑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3,(7).

[62]韩芳.近年来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阴山学刊,2013,(2).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期刊栏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关于栏目的要求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致敬学报40年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