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淑萍 王建敏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育处,北京,100053
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责任感的培养是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临床专业研究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将承担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他们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更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特别是在国内医疗环境恶化、伤医事件频发、学生群体职业责任感趋于缺失化的整体现状下,加强研究生职业道德感的培养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具有更为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责任感是责任主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是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和行为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职业责任感是人们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内部行为要求的自觉感知和职业操守的自觉遵守,是内化了的角色规范和行为模式,是个人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在职业领域里的表达,属于社会意识和道德规范范畴[1]。它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操守、职业精神等多方面内容。职业责任感在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中,涉及到个人的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
“医学职业责任感”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责任感,属于医学职业道德的范畴,和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地位突出、对象特殊、责任重大的特点。医学职业责任感一直是医生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衡量标准,它要求医生必须将病人健康放在首位,公平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将仁心、仁术施于患者。临床工作性质既有专业性,也有服务性。临床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导致社会监督的难度较大,因此要求医生比社会其它职业具有更高的职业责任感、自律性。
认知标准与践行标准相分离是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责任感缺乏的突出表现。研究表明,当前临床专业研究生责任感总体状况良好,人生态度积极,有理想,追求学业和事业成功[2]。但是其理论上的认知标准与实际中的践行标准并不一致。虽然他们有较高的道德认知,但道德行为相对落后;他们认同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但涉及到切身利益时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他们唾弃社会上一切影响社会风气的人和事,但一旦他们是事件的当事人,也会按照他们原先鄙夷的方法去做。
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责任感缺乏的具体表现多样。如对待病人淡漠,学习目的功利,敬业意识不高,缺乏团队合作和职业归属感[2]。大多数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没有意识到职业责任感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碰到医疗纠纷时显得束手无策。在现阶段,伤医事件甚至杀医频发,部分医务人员追逐私利的不道德行为以及医务人员的消极态度等,使许多医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改变。“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不再是当今医学生的追求目标,避免医疗风险、过分追求自我利益则成为他们思考问题的首要出发点,职业道德素养也已在现实的磨砺中逐渐消失[3]。研究表明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责任感5个维度中家庭责任感最强,人类责任感次之,再依次为民族责任感、集体责任感,他人责任感,其中他人责任感的得分最低[4]。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特别是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对于临床专业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导师更偏重于对研究生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导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滑坡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医学生的言行。
由于临床专业属性和实践资源的限制,临床专业研究生学习地点往往分散在不同科室、不同医院,多数情况下处于分散游离状态[5]。研究生大多以年级为单位,而每个年级的研究生人数多达百余人,研究生彼此之间缺乏了解与认识。而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则由于同在一个科室,甚至是同一个导师而有更多的交流沟通机会。临床学习的过程中,研究生们积极参加科室的活动,而对于临床医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组织的活动缺乏热情,因此制约了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由于研究生值班、上手术、周休时间不确定等原因,采用集中课堂授课,专家讲座的方式开展医德教育也面临很大的难度,从而导致社会实践活动不足,医德教育流于形式,缺乏时效性。
临床医学教育相比其他高等教育更具特殊性。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培养周期长、培养内容方面特殊,更体现在培养对象的特殊,培养的是未来生命的守护者,是人们“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人。培养研究生高尚的职业责任感,是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群体职业责任感缺失的整体现状下,研究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与行为的变化规律,探索职业责任感培养的有效途径,对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北京市宣武医院在临床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上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4.1.1 提高导师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责任认知和导师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组织保证。实践证明,全体导师参与的定期培训,师德论坛等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导师在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认知,并提高导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活动中导师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者,更是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的引领者,因此,在临床实践带教中导师会针对学生思想特点,自觉地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培养的全过程中,主动承担起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任。同时导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形成。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导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公平对待病人,杜绝不良之风,对于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1.2 建立导师的评估机制。导师工作评估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鉴定功能和选拔功能。将导师履行教育职责纳入导师评估指标体系中,导师与学生的医德行为均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把评估结果作为导师遴选的重要依据,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以及学生获奖都是导师的加分项。相反,个别导师医德考核不合格或学生出现严重问题,导师都将被一票否决,取消导师资格。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导师职业道德教育的职能。导师评估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导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有利于调动导师对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形成。
导师的教育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起基础作用,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才能发挥作用。在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学生会的组织作用、研究生班级的管理作用,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通过自我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研究生从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4.2.1 纵向建班,发挥班级的管理职能。为了适应研究生临床实践的特点,更好地推动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临床医学院以学科专业的划分为依据,纵向建立研究生班(简称纵向建班),并配备相应的班干部。这种纵向建班的模式避免了原有模式的弊端,更有利于班干部开展班风、学风建设,及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如疾病防治宣传日活动,社区疾病普查等工作,从而增强了同学们集体责任感与团队合作意识。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分配制度并非无懈可击,加之当今社会贪污腐败不断发生,虚假宣传流行,诸多丑恶现象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医学生的价值取向。加之,医疗行业中药品回扣、商业贿赂等现象屡禁不止,“天价医疗费”、“伤医事件”等负面消息频频见诸报端,面对医疗行业内部的谋私阴暗面不断,行业外部职业环境恶化等现实,与研究生从医理想之间形成了严重落差,使得刚刚进入临床的研究生在医学伦理、道德观、医德医风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班干部以解决研究生的思想困惑为切入点,引导其坚守职业操守。在研究生入学初期,班干部首先以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进行调研,针对调查对象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关注的社会问题请导师专题辅导,纠正其错误思想。同时,通过举办医德医风教育月,反腐倡廉图片展,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等形式,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激励教育和警示教育,使同学们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
4.2.2 主题党日,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研究生党支部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在推动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具有特殊优势。大学时代正是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人生发展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思想多元化,崇尚个性的时代,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建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是奠定其今后职业生涯中职业操守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无疑为研究生职业责任感的构建提供了有效的教育载体。为此,研究生党支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先导,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先后集中开展了“博学明志筑信念,奋发成才见行动”、“胸怀医者成才志,肩负为民报国责”、“学科学发展观,助学风建设”等特色鲜明的主题党日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研究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个人发展与民族振兴紧密相连,只有自觉自愿承担起社会责任,才能承担起中国的历史使命。
4.2.3 社会实践,发挥研究生学生会的组织职能。社会公益活动是推进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与方法[6]。美国Hobfoll研究发现,从事志愿者服务的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个体早年积极的志愿者服务经历往往会增加其未来参加社会服务的可能性[7]。为此,学生会围绕“社会公益”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针对环境污染、雾霾严重的形势,举行“爱地球,爱蓝天”绿色出行宣传公益活动,通过街头宣传、发放绿色环保徽章、小贴士等形式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的健康出行理念;组织开展“敬畏生命,珍爱健康”社区福利院义诊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的同时,得到了健康体验和健康咨询;开展了“相约健康社区行”义诊活动,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自制健康小卡片,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和常见疾病诊治。在活动中同学们深刻理解了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和内涵,切身感受到自身职业的神圣,增加了职业认知和职业归属感,同时也使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升华。有研究表明,案例学习也是提高医务工作者职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通过案例学习,使其体验职业实践和职业生活,真实感受到医师职业的作用与责任,促进责任感形成[8]。
职业责任感的形成过程是由认识逐步向行为习惯转化的过程。针对研究生有较高的道德认知,但道德行为相对落后的特点,社会实践是沟通人们主观世界和现实社会的桥梁纽带,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以达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3.1 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培养研究生责任意识。发生在身边的重大事件具有强大的人格感化作用,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更能激发学生爱国、爱党和爱校、爱院的情怀。2003年医务人员抗击“非典”时所表现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5.12汶川地震、雅安地震中,医务人员身先士卒的冲锋精神,都是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的有力教材。2013年举行了“抗击非典胜利” 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弘扬“抗击非典精神”。四川省雅安地震发生后,研究生党支部首先发起了以“心手相连,抗震救灾”为主题的签名祈福爱心捐款活动,以实际行动帮助受灾同胞渡过难关。
4.3.2 以纪念日为媒介,引导学生传承职业精神。纪念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总是伴随着人们特殊的经历和感受,因而对人的精神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广泛的,在这一天开展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如“学雷锋纪念日”组织了以“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宿舍,完善自我,服务他人”为主题的学雷锋活动,3月11日“排队日”之际举办了“礼让排队,文明就医”志愿服务推动日活动,医学生们活跃在医院的各个窗口,引导患者挂号、缴费、就诊、取药,维持排队秩序,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和教育意义。
总之,加强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责任感的培养,是时代对教育者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救死扶伤”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实践证明,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不仅是一个主观范畴,更是实践范畴。它的形成与发展不是自发的,而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而实现这种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的职业责任的认知,才能产生履行职业责任的行为,并提高履行职业责任行为的意志水平,也才能在履行职业责任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从而获得职业责任感[7]。
[1]何学军,何志勤,刘炜.对以医德实践存进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的新构思[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2):1621-1623.
[2]王杭,王慕遥,梁成文,等.医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实践及效果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6):1103-1117.
[3]刘丽英.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医学院校临床硕士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3,26(8):92-94.
[4]金伟琼.从伦理学角度加强90后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43-85.
[5]杨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难点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61-62.
[6]靳红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J].医学与社会,2008,21(10):64-65.
[7]Gardener EB,Baron CM. Attitudinal and academic effects of service-learning[J]. Journal of Prevention & Intervention in the Community,1999,18(1):97-109.
[8]顾志华.案例学习对护士职业态度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