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强
刘坤一(1830—1902),字岘庄,湖南新宁人。他是晚清政府的重要疆臣,一生荣显,半世宦途,以书生起家,却以军旅当道,堪为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在宦海生涯中,刘坤一历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等职。投笔从戎,仕途起伏,刘坤一在政治斗争中波澜前行,逐步被中央所重用,成为“东南半壁,擎天一柱”①刘坤一,欧阳辅之.刘忠诚公遗集:书后[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8938.。刘坤一担任两江总督时期,较为注重内政治理,尤其是两淮盐政。有清一代,盐政之事纷繁复杂,而以两淮盐政最为错综,“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②(清)单渠.(嘉庆)两淮盐法志:卷五[O].重刊本.扬州书局,1870(同治九年);(明)史起蛰,张榘.(嘉靖)两淮盐法志:卷五十五·杂志四·碑刻下[Z].。曾国藩、沈葆桢等在两江督任时,都进行过盐政改革,虽有成效,但始终未能完全规复两淮引地。刘坤一督江之初,川、粤私盐变相入楚,淮盐私枭横行,派捐加价日益严重,“淮盐衰落,危机日甚”③孙鼎臣.论盐一[G]//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五十.光绪思补楼本.。正是基于此,刘坤一针对以上局面进行整顿:力图减川配淮,实现淮盐入楚;疏销裁捐,休养商人,反对盲目增引;缉捕盐枭,剿抚并用,查禁私盐。这一改革,承前启后,是晚清时期湘系总督治理两淮盐政的重要内容,也是爬梳两淮盐政改革脉络的一个重要基点。本文基于相关档案及文献对此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错漏之处,敬请指教④关于晚清湘系两江总督与两淮盐政改革的文章,参见:倪玉平.曾国藩与两淮盐政改革[J].安徽史学,2012,(1);倪玉平.李鸿章与晚清两淮盐政改革[J].安徽史学,2009,(1);盛茂产.曾国藩与两淮盐务[J].盐业史研究,2003,(4);朱宗宙.试论曾国藩对两淮盐法的整顿[J].盐业史研究,1992,(2);徐卫岗.咸同时期左宗棠盐政改革思想与实践初探[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罗桂生.沈葆桢与两淮盐务[G]//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沈葆桢巡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明朝中后期,袁世振创立纲盐法,逐步形成纲商垄断盐业市场的局面。“清之盐法,大率因明制而损益之。”①(清)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三·食货四·盐法[M].北京:中华书局,1977:3603.清政府对盐业施行“官督商销”的专卖垄断,由官方设立“总商”,“尽以散商分隶其下”,在官方的管理监督下,大小盐商掌控全国盐业运销②洪均.从川盐济楚到川淮争岸——以咸同年间湖北盐政为中心[J].求索,2012,(10):71.。晚清时期,盐政崩坏,两淮盐务亦是如此,“盖库贮垫占全空,欠解京外各饷为数甚巨,历年虚报奏销,总商假公济私,遮饰弥逢,商人纳课不前,日甚一日”③(清)陶澍.陶澍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8:163-164.。陶澍、陆建瀛为改革两淮盐业弊政,推行“改纲为票”,打破纲商垄断,实行自由买卖,遏制私盐泛滥。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票法本身的缺陷和咸同兵燹的影响,票盐制未能持续施行④吴海波,李曦.清代两淮票盐制及其实态[J].唐都学刊,2006,(1):14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太平军进入江淮地区,两淮盐区因受战乱影响,生产停滞,销路阻塞。鄂、湘地区本为淮盐引地,以销售淮盐为主,“当时盐务引岸制度,界限綦严,川盐入楚,即是越岸侵销,应作私盐论处”⑤政协四川省自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自贡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G],1986:36-37.,但此时面对淮盐骤减、楚岸缺盐的局面,川、粤盐蜂拥入楚,逐步取代淮盐原有地位。咸丰三年(1853)五月,户部议准:“川粤盐斤入楚,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惟择楚省堵私隘口,专驻道府大员,设关抽税。一税之后,给照放行。”⑥清盐法志:卷一百二十二·两淮·运销门[Z].转引自:陈锋.清代的盐政与盐税[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95.事实上承认了川、粤盐进入淮盐引地的合法性,形成了“化私为官”的局面⑦林振翰.川盐纪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28.,并且设关抽税,更进一步刺激食盐的商品流通。川盐以其溯江而下的便利,迅速占领两湖市场,出现了“川盐借销楚岸,曩时连樯下驶,累万盈千,漫无稽考”⑧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2.,楚地“尽被川盐侵占”⑨(清)胡林翼.奏陈楚省盐法乞酌拨引张疏[Z]//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四十三.光绪思补楼本:95.的形势。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后,为筹措军饷,积极推行禁川入楚,规复淮引的措施。这些措施以“疏销、轻本、保价、杜私”为核心,“意在重税邻私、量减淮厘,俾邻本重而淮本轻”⑩宫中档朱批奏折:财政类·盐务项·同治三年正月十二日·两江总督曾国藩折[B].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曾国藩认为“淮纲之兴替,全视楚岸之畅滞为转移”⑪宫中档朱批奏折:财政类·盐务项·同治七年十月初五日·大学士调任直隶总督一等侯曾国藩折[B].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因此他的淮盐改革重点在于以重税阻止川盐济楚。刘坤一曾经对此作过比较,他说:“查川盐行鄂,……川鄂两省银钱并计,每斤实共摊征(银)二分之一厘零,……淮盐每引六百斤,鄂征正加课银二两一钱一分三厘,厘银五两二钱六分七厘,共征银七两三钱八分,每斤实摊征银一分二厘零……两相比较,川盐每斤实较淮盐多征银八厘八毫零,……川重于淮显而易见。”⑫清盐法志:卷一百三十九·两淮四十·征榷门十四[Z];陈锋.清代的盐政与盐税[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106.但即使如此,淮盐也未能行销楚岸,川盐“畅销如故”⑬(清)王守基.光绪刊盐法议略:卷二[Z].粤东,1886(光绪十二年):48-49.,继续维持着主导地位。李鸿章历任两江总督与湖广总督,为平衡川、鄂、淮三方利益,他建议“派员在荆州沙市设局配销,暂定川盐8成,淮盐2成,以期渐减渐复”①宫中档朱批奏折·财政类·盐务项·同治八年七月二十九日·协办大学士湖广总督李鸿章[B].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但此方案实施不久,就出现川盐喧宾夺主的情况,“名为淮占二成,实不及一成”②曾国藩.楚岸盐引淮川分界行销折[A]//曾国藩全集:卷三·奏稿[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而后,曾国藩与川督吴棠、鄂督李翰章商议,提出“淮川分界,就地行销”的方案:武昌、汉阳等四府划归淮盐行销之地,川盐不得越界,荆州、宜昌等五府一州暂定川盐借销。曾国藩通过不断努力,形成了“淮川分界”的局面,但是并未真正解决“川盐侵楚”的问题。此后,沈葆桢、左宗棠、曾国荃等人先后担任两江总督,处理“规复引地,淮盐入楚”的问题,虽有积极效果,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
刘坤一先后三次担任两江总督,其中在光绪时期,督任时间最长,政绩颇为卓著。刘坤一赴任之后,也同样面临着两淮盐务弊政从生的局面,尤其以川私、粤私侵占两淮引地最为严重。当时楚岸私盐处处可通,川盐随流下驶,无孔不入,淮盐销路“尽被川盐所占,淮盐虽煞费经营,既不获盈尺之地,焉能图得寸之功?即甘心亏本,亦无路可销,此数年以来所以绝无一商认运也”③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3.。当时,川盐如此大规模侵占淮引,也是川、鄂督抚乐见其成的。川盐行销川、鄂、西南地区,为中央及川、鄂地方带来了丰厚的课税收益,“川盐厘课坐拨,川盐行楚,关系匪轻”④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230.,因此,历任两江总督的淮盐改革也就难见实效。刘坤一此时也认识到一味的追求规复引地,不切实际,现阶段只有实行“减川配淮”,强调“治鹾(鹾:同盐)以疏引为先”⑤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2.。为此,刘坤一将两淮盐政改革的中心置于减川引,设盐局等措施。光绪六年(1880)二月,清政府饬四川总督丁宝桢,要求“川淮行盐,始得各归各岸,复归旧制”⑥清实录:第53册·德宗实录二·卷一百一十[Z].北京:中华书局,1987:610.。十一月,丁宝桢将济楚川盐按月酌定七八百引,并以减运川盐徐图退步。淮商可提取净盐,酌配引数,运赴鄂省现分川销之五府一州试办并销⑦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2.。刘坤一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规复了部分引地,但是川盐并未就此在淮界引地减少,而是变相增重,采取引数不变,斤数增加的伎俩,继续占据着鄂省市场。刘坤一指出:“川盐一引抵淮盐十六引四分有奇,月销川盐即以七百引而论,已抵淮盐一万一千四百九十余引,每年共抵十三万七千余引。川盐一引较之淮盐一引增至十六倍有余,无怪淮商闻风裹足。”⑧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2.川盐暗自增重,以其一引相当于淮盐十六引之多,淮盐自然难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徒有减川之名,而无销淮之实”⑨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2.。刘坤一强调“今既定以限制,足为复淮张本”,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川引暗自增重的问题,“川盐能减一分,始淮盐能进一分”⑩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2.。为此,刘坤一咨商川督丁宝桢,要求川盐:月销七八百引,每引照淮南六百斤成引计算,抑川省另有科则⑪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2.,以此希望“川盐斤两与淮盐不相上下,便可提盐配销;即或赢于淮南,但使所赢之数不甚过多,亦尚能逐渐进步”⑫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2.。之后,刘坤一派员赴平善坝设立稽查川盐局,“每月除额销川引外,余均作为私论,以符部议严杜明减暗增之弊”⑬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2.。稽查川盐局的设立,限制了川盐流向楚地的规模,从而为淮盐的行销带来了一定的空间。不过,这并未能使他完全放心下来,随着淮盐的行销,“淮南场产日增,岸盐日积”,供大于求的矛盾显现出来,为了淮盐得有销路,刘坤一责成淮商“无论路途之险,成本之重,……力任其难,酌提净盐前赴鄂省五府一州及湘省澧州试销”①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3.,推动盐商主动占据引地市场,减少淮盐积压。减川配淮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鄂省的盐课税收,“川引既减,鄂省月收川税未免稍绌”,刘坤一有鉴于此也做出适当让步,规定稽查川盐局“所收前项课厘,不敢稍留存丝毫,拟即全贴鄂饷,尽收尽解”,这样便可“淮盐或可循序渐进,鄂省饷需仍归有著”②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2.。
“鄂、湘引地,久为川、粤侵占,亟思及时规复,每饭不忘。”③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四册·书牍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9:2012.这是当时刘坤一治理两淮盐政的真实写照。虽然,“减川配淮”等一系列措施较有成效,但是,川、粤私盐却仍然占据着鄂、湘、赣部分地区,尤其是崎岖偏远之地,淮盐更是难与之抗衡。一些大臣提出“行淮禁粤”之法,陈宝箴鉴于长江航运改善,认为“北盐南运”不失为良策。刘坤一对这些意见都有保留,没有积极采纳施行。针对“行淮禁粤”之策,刘坤一认为湘、赣等地距淮远,离粤近,且“滩河陡险,淮盐挽运维艰;加以山路分歧,缉私匪易,淮商视为废岸”,“一旦行淮禁粤,不唯商人运费、辑费浩繁,将致亏累,即此……失业穷民亦难安插”④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四册·书牍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9:2014.。因此,以“行淮禁粤”的方式,寻求恢复湘、赣引地得不偿失,而“北盐南运”亦非良策。虽然北盐南运有助于拓展淮盐销量,打破粤盐对湘赣引地的垄断,“然北盐少而南盐多,课厘所关甚钜,故于销路亦分南北,不是越畔,俾其南北并行,国计民生可收全效,用意至深远也”⑤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四册·书牍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9:2012.。北盐、南盐行销事关国帑,就此来看,北盐南运破坏了国家财税,很难被执行。同时,北盐南运之弊在于造成盐区、引地的紊乱。“一旦北盐南运,虽同属一淮,殊紊宪章,而淆界限。商人心存畛域,南以北为私,亦犹淮以川盐为私,未必肯让。且北盐南运,经由江、楚腹地,较之川、粤私由外入尚有藩篱者,为害尤烈。北盐可以随处出售,南盐何能画疆以守?”⑥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四册·书牍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9:2012.这样,不仅鄂、湘引地难以复归,甚至导致南盐引地被北盐侵占的局面。“所以定章北盐北运南盐南运者,非自分畛域,不得不为限制,以各保利源,此官收所以难办也。”⑦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四册·书牍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9:2032.从上述可以看出,刘坤一对“规复引地”采取较为慎重的策略,力图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淮盐争取最大利益。
“两淮鹾务甲天下,每年数百万饷源”,而鹾务治理,也“以两淮为最”⑧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6.,这便道出了两淮盐政改革之难,且两淮盐政改革也并非仅以“规复引地,淮盐入楚”便能奏效。刘坤一认识到除与鄂、川督抚协调,“减川配淮”以外,还必须整顿两淮盐务自身问题,多管齐下,才能真见实效。因此,“谨就岸务商情,悉心参酌”,更要注重“疏销裁捐,反对盲目增引”,切实减轻盐商负担,休养生息,才能促动淮盐兴隆。
刘坤一在治理淮盐行销疲敝的过程中,强调:“治鹾以疏引为先,而疏引以筹销为急”⑨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2.。“治鹾无他,专重销之一字,销果畅,商虽少而运转亦灵,销若疲,商愈多而出售弥滞。”⑩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6.“减川配淮”虽已使川盐不在鄂地占据优势,但是“川盐久占,鄂、湘引地遍地皆私”仍使淮盐行销困难,阻碍重重。当时,淮盐在引地滞阻情况十分严重,“淮南以现有之商运、已认之引抵岸后,已须守轮一年或年半之久,……(淮北、淮南)两局已存盐各十余万,仪栈且存十七万余引之多,上仓有费,住日有费,辛工官息又有费,成本占搁,乏术疏通”①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6.。由此观之,淮盐自生产、积存至销售都存在大量的积压、滞销现象,销售不畅成为整个供应链的最薄弱环节,所以,解决“疏销”问题成为解决淮盐行销疲敝的根本之策。刘坤一指出治盐如同治水、治病,“不问去路之通塞,而专事浚源,终虞决口。治病不问病人之虚实,而漫言峻补,必致伤身”②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7.,只有找到滞销之根,才可对症下药,解决难题。刘坤一认为“淮销之畅滞,则视私盐之多少”,“疏销之法,惟在缉私”③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7.。他要求鄂、湘、西(江西)三岸之地,设局缉私,“保守腹地各府州不使私盐搀入,而于积惯行私之处,逐渐经营,以冀得尺则尺,得寸则寸”并对“文武督缉之勤惰廉污,分别撤留赏罚,并添拨水陆精锐之勇,以壮声威”④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7.。同时,刘坤一也认识到“两淮盐色不如川、粤之佳,盐价不如川、粤之贱”⑤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7.,惟有提高淮盐品质,才能推动淮盐在引地的销售。为此,他要求盐场“力行重淋之法,务期盐色干洁,以敌川、粤私盐”⑥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7.。
“课厘之盈亏,惟视销数之旺淡”,可见“疏销”之策不仅决定商人之利益,更决定税收之多少。自古以来,盐税便是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而两淮盐税则又占全国盐税的三分之一强。晚清以降,盐厘、盐捐不断加派,“捐款林立,几乎无年不捐,无捐不有”⑦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三册·奏疏卷三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59:1249.,“一捐未已,一捐又兴,商力几何?微利几何”,两淮盐商苦不堪言,“岸商疲敝,日甚一日”⑧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三册·奏疏卷三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59:1249.。刘坤一指出,时下“陈盐日积,积困未纾”,“必须休养商人,以期渐复元气”⑨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7.。针对繁杂的现捐名目,刘坤一“分札司栈各局,务将一切冗费,分别酌裁”,“其中以局用为大宗,鄂、西等岸,所以不欲多设分局者以此。余则在局候委各员薪水,为款亦钜……通饬各局,以后不得多收委员,即系熟悉鹾务、堪备差遣之员,亦必遇有缺出,方准派委”⑩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7.。针对地方善举,刘坤一也要求“必须察酌事宜,量予限制,不得一味见好,滥应滥支”⑪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7.。派捐最属病商,两淮盐业萎靡不振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坤一采取“裁捐”措施希冀减轻盐商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淮盐复兴,但是清末时期,地方政治腐败,对外赔款巨量,裁此捐加彼捐,“裁捐”效果大打折扣。
清承明制,实行纲引制,而引额之多少,则以引地的消费量来决定。清朝中后期,政府为获取盐税收益,不顾实情,随意加引,导致纲引制逐渐被破坏,盐销淤塞,课税锐减。两江总督陶澍在淮北实行票盐法之时,加引至四十六万,最终导致票盐法逐步崩坏,“几于不可收拾”,“前事之失,可为殷鉴”,刘坤一针对两淮盐政改革,强调反对盲目改章加引。“时论总欲多增新引,……即加引一层,亦恐于旧商有碍。”⑫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四册·书牍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1953.刘坤一指出:“历考曩时盐法,屡蹶屡振,……大率前盐甫畅,后引遞增。以为引增即课充,多多益善;不思增引而不增销,年复一年,积疲成困,百病从此而生。”⑬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8.“疏销”不畅,则增引势必导致盐商“罔利营私,扰乱鹾政”⑭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8.。而“疏销”与“增引”如要解决,就必须处理引地规复的问题。刘坤一认为:“如以荆、禮等六府州之地归之两淮,或可酌增新引。”⑮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9.“然复淮与增引,则事在并行,能复引地,不必如沈葆桢所奏不增新引;欲增新引,则必如沈葆桢所请收回引地”⑯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9.。刘坤一针对增引与规复引地的问题,发展了沈葆桢的主张,强调并行解决,有利于淮盐销售与盐税收入的共同增长。
刘坤一在治理淮盐弊政时,承袭了前督曾国藩、沈葆桢等人的策略,强调疏销、裁捐并举,降低川、粤私盐侵入引地的危害,同时解决淮盐销售不畅的自身问题,保障淮盐销售渠道,减轻盐商负担,增加国家利税。在处理规复引地与增加引额的关系时,刘坤一注重二者兼行,反对盲目扩充引额,造成盐政混乱。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恢复盐政正常秩序,确保国家税源稳定,这正是刘坤一推动两淮盐政改革的重要原因。
清代私盐问题十分显著,私盐活动“种类之多,规模之大,区域之广,为害之烈,第积历代盐弊渊蔽”①鲁子健.清代食盐专卖制度[J].盐业史研究,1991,(1):25.。私盐问题的产生源于清代实行划地行盐,纲商垄断的盐政制度。各盐区的盐自产自销,不许越界,纲商斥资购买引窝,政府收取盐税课捐,无形中导致了官盐的价格高于实际价值,从而为私盐的贩售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两淮盐区是当时最大的盐区,税捐也最为苛重,因此私盐问题十分严重,其中以邻私与枭私为最。天平天国运动时期,两淮盐区受战争影响,官盐滞销,枭私并起,“江南枭匪横行,……据称淮北、淮南透私之地甚多,侵灌皖岸,各关卡不查私盐,以致枭风日炽,劫抢之案,层见叠出”②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9:775.。川盐入楚,粤盐入赣,“巫山、大宁一带盐埠口岸,素有奸商私造引张,名为墨引,串通土豪,勾引私贩各船到彼,捏称提载,由水路侵人荆州、宜昌等处”③宫中档朱批奏折:财政类·盐务项·嘉庆二十三年三月十二日·湖广总督庆保·湖北巡抚张映汉呈折[B].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枭私与邻私的存在,不仅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税收,而且,私匪横行也严重影响到清政府的政治稳定。历代两江总督都采取查禁私盐的措施,到刘坤一执掌督印之后,也同样采取各种手段“缉私盐枭、查禁私盐”,力图恢复两淮盐政的正常秩序。
上任两江总督之后,刘坤一对私盐问题就有了十分清醒的认识:“近年来枭匪日肆,不惟病商,抑且病民,若非严行缉捕,从重究办,则枭匪出没之区,小民几无聊生之日。”④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9:775.所以,缉私枭匪,查禁私盐成为处理私盐问题的首要工作。刘坤一依据两淮产区及引地划分,以淮南、淮北、皖岸和场灶为重心,查处枭私。在淮南引地,刘坤一要求各缉私要隘,均要设立巡缉卡座,并“责令各卡员常驻卡,认真梭巡,遇有大伙私枭,或因兵单难捕者,即行就近知照州、县营汛帮同拿获”⑤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9:776.。“此外三江、清山、扬州、泰州、瓜洲等营,均有巡缉之责,平时各守各汛,遇事互相接应,合力兜拿”⑥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9:776.。对于枭匪严重之区,刘坤一严饬地方官员设置、查办保甲,“如有土棍窝藏奤匪,即行押令回籍……不致藉为逋逃”⑦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9:776.。针对淮北引地,刘坤一亦要求“严密布置”,“所有盐船上下游,系水师炮船管带分投巡缉……巡勇营……缉私营……合字营……会哨巡缉”⑧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9:777.。皖岸地区,形势复杂,水路兼有,刘坤一要求南北总巡,“北岸专缉陆路之私,南岸兼缉水路之私,并添设十号炮船,在江面游巡,随时堵截”⑨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9:777.。在长江下游地区,设中、左、右三营分段巡查,以补各缉私营之不足,同时,命江南水路各营兼缉枭贩。这些措施的施行,对于两淮引地的枭私形成了沉重的打击,有利于遏制私盐的泛滥。
引地枭私问题得以处理,但是产地的私盐问题仍十分严重,私盐出自场灶,若不在生产环节给予解决,私盐仍会不断出现。为此,刘坤一严饬各分司场员,“严督灶头、灶长,并由垣商派掌管人等,认真稽查,不准得规卖放。如有停歇之垣,由分司裁费经本,另招新商,并饬各州县严查窝囤,一经起获,房屋封闭入官,人犯照例治罪”①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二册·奏疏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9:777.。刘坤一在处理枭私问题时,不仅注重缉私之法,而且剿抚并用,利用高官厚禄,招抚枭匪,以利于枭私的解决。徐宝山曾是两江一带著名的枭匪,20岁加入青帮,聚集党徒,贩运私盐,势力遍布长江中下游②张大华.文化现场[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97.。后来,刘坤一积极招抚徐宝山,任命他为新任水师营管带,授五品顶戴,专司水上盐务缉私。徐宝山接受招抚之后,“悔罪自新”,统带“新胜营”竭力在两淮流域缉捕枭匪,查禁私盐,“颇多缉获”③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三册·奏疏卷三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59:1334.。刘坤一剿抚并用的策略在处理枭私的问题上起到了积极效果,为淮盐的行销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环境。
枭私问题,异常严重,而邻私问题,更不可小觑。清朝中后期,随着各地产盐技术的提高,产盐量显著增加,官盐进入相邻引地,转为私盐的问题普遍存在。邻私的出现对两淮盐业的影响巨大,尤以淮南为最。“淮南各口岸邻私浸灌,有川私、潞私、豫私、粤私、闽私、浙私之不同”④宫中档朱批奏折:财务类·盐务项·嘉庆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两淮盐政延丰折[B].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当时,川私、粤私对淮盐的冲击最为明显。川盐以其质高价廉、邻近楚地,顺江而下的优势不断侵蚀淮盐引地,“宜昌一郡尽食川私,并灌及下游荆州各属之远安、当阳,湖南之三州、石门等处,大为淮纲之害”⑤陶澍.陶澍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8:291-193.。粤盐邻近湘、赣,水路相通,运价远低于长途跋涉贩运而来的淮盐,湘赣尽为粤私侵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川盐、粤盐“化私为官”,大规模的进入楚、赣引地,淮盐“几无行销之地”。曾国藩及以后的历任两江总督,都积极采取规复引地的措施,重点打击川私、粤私越界行销。刘坤一针对邻私问题,采用行政、经济多种手段予以纠察解决。他在鄂省邻近川盐行销之处设立缉查局,查处川私,发现贩私者,勿论私之多少,皆杖一百,徒三年,拒捕者斩监侯,“凡豪强盐徒,聚众之十人以上,撑驾大船,张挂旗号,擅用兵杖响器,拒敌官兵,若杀人及伤三人以上者,比照强盗已行得财律皆斩,为首者枭首示众”⑥张小也.清代私盐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65.。湘赣引地与闽、浙、粤省邻近,三地之盐闯卡漏私,侵入淮南引地异常严重,而且通过考船、炮船等协助运私。刘坤一得悉这一情况后,严禁科考士子夹带私盐,“如有考船夹私,一经查出,盐则抛弃河中,船则立时锯毁,船户、水手解县严办,护私考生,详请一面扣考,一面咨革;如敢聚众拒捕,定当会奏,照例治罪”⑦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六册·公牍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9:2796-2797.。针对炮船夹带私盐问题,刘坤一饬令营哨各官及弁勇等,“凡有炮船在长江行驶,均不准颗粒夹私;经过各卡,均须落蓬听候查验。如有不服盘查,及查出带私情弊,定行提辕惩办”⑧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六册·公牍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9:2796-2797.。
邻私问题,不仅在于川私、粤私等的侵入,更在于淮盐自身盐价过高,商人不愿运盐入楚,百姓不愿购买淮盐,从而促使淮盐难以在引地行销。为此,刘坤一指出:“淮价愈重,则川、粤私势必因之侵销,于课厘已多妨碍”,且“川、淮树敌,加之陆有北私、潞私,水有浙私、岱私,腹地又有应私,四面环攻,淮销几成孤立”⑨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三册·奏疏卷三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9:1142.。但淮盐加价之势仍然不减,自光绪二十一年以来,淮盐西岸引地已三次加价,而邻私每斤却只有十余文、二十余文不等,“加价之后,私价愈贱,官价愈昂,官不敌私,举步即虞阑入,现已岌岌可危,万难再加”①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三册·奏疏卷三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9:1142.。尤其,“近年徐、海等属迭被水灾,小民荡析离居,不堪困苦,……而灾祲之后,似宜培养元气,未便言加”②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三册·奏疏卷三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9:1142.。因此,刘坤一上奏朝廷,请求免于再行加价,以示体恤。同时,为减轻淮盐屡次加价后的滞销问题,刘坤一提出:“淮盐加价,而邻盐不加,则淮太偏重,必为邻盐暗侵,不仅商本有亏,亦与国课有碍”③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三册·电奏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9:1464-1465.,要求各产盐省份一律照加,以免偏重,以杜绝邻私。
综观上述,刘坤一是晚清两淮盐政改革的重要人物。针对两江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盐政积弊,刘坤一适时、适度的予以改革、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面对淮盐行销困难,川盐侵楚的局势,他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可行的方案出发,咨商川督、鄂督,实行减川配淮,规复部分引地,减少邻私输入,为淮盐的销售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空间,同时亦解决淮盐自身问题,实行疏岸销、裁捐费、反对盲目增引、加价等措施,改革弊政,提高淮盐品质及竞争力。对于枭私与邻私问题,刘坤一采取缉私为主,剿抚并用的策略,减轻其对淮盐的冲击。由此可见,刘坤一对待淮盐改革的问题时是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虽然部分措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甚或只是形式上的修补,但是,他的改革方略仍是应该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