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卢万青 徐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从经济发展战略角度来看,这一奇迹的诞生有赖于我国遵循了比较优势原则,发挥我国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林毅夫、李永军,2003)。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我国经济高度依赖投资和外需,呈现出“高出口、高投资和低消费”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投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逐年提高,而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却呈现出了持续下降的趋势,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大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反映出这几年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极大地拉动了投资需求,而与此同时对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却很小,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逐渐由改革开放之初的最终消费转变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但是在2008年之后净出口拉动率波动很大,甚至出现负的拉动率,我国经济增长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主要由投资拉动,这是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加上我国投资已经局部过热,存在结构性问题,又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归纳和总结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我国如何扩大内需提供有益的借鉴。下面本文将介绍美国、日本、德国和泰国是如何扩大国内需求,以及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应当如何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下面将详细分析美国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消费调节政策。
2.1.1 财政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为了减少财政赤字,提高了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能源税。但是当美国经济从2000年第三季度开始减速,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又联手采取措施扩大内需,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布什上台不久就推出了规模庞大的减税计划,美联储也于2001年连续11次降息。这些措施产生的直接效果之一就是使美国的个人消费需求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而支撑美国经济不至于陷入长期衰退。2003年5月,布什政府再度决定减税,人们因此更大胆地花钱,当年第三季度经济出现高速增长。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危机迅速波及到实体经济,美国经济遭遇严重下滑。奥巴马政府先后出台金融救援计划和财政刺激计划以刺激美国内需。首先,主要针对企业和中产阶级进行减税。在企业方面,工商业者可以将其在2008年和2009年的亏损从过去五年中所缴的税金中扣除,然后政府将这部分“多缴”的税金予以返还,计划还将对雇佣新员工或暂缓裁员的企业给予奖励。据估计,个人减税计划将使每位工作者每周多获得10~20美元的收入。其次,在政府支出方面,为了摆脱庞大的军费支出,减少政府财政赤字,奥巴马承诺从伊拉克撤军。另外,他还主张给低收入家庭每人500美元的补贴,改善美国的医疗保健系统,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加大对重点公共工程的支出。
2.1.2 货币政策
2003年5月,美联储坚持低利率政策,一方面,家庭负债的利息支付因此减少,可支配收入增加;另一方面,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和汽车贷款利率非常低,有效地刺激了耐用消费品开支的增长。
2.1.3 发展消费信贷
美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消费信贷最发达的国家。消费信贷贯穿于美国的消费活动之中,消费信贷也已成为美国商业银行重要的资产业务,并以此为基础出现了众多的金融衍生产品。消费信贷对经济波动性日益显现,尤其是发生在2008年的美国次级债危机,通过金融衍生产品的快速传导,造成了严重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消费信贷可谓是把双刃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消费信贷在扩大美国消费需求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日本在90年代初泡沫破灭、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后,为了摆脱经济疲软的困境,刺激经济增长,推出了一系列强力度的政策措施来扩大内需,包括以下方面。
2.2.1 连续多年动用巨大的财政投资,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入
1988年,通产省提出了“构筑内需型产业结构”的设想,对外向依存型产业的向内发展和新型内需型产业给予资金、财税、信息、人才等政策支持。日本提出了“建设和完备国民生活环境”的设想,增加政府“住宅金融公库”的贷款额度,修筑下水道、电力、煤气等公共设施。
2.2.2 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减免税收,以减轻个人的负担,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日本在1994年实行了针对个人所得税的4.5万亿日元的当年一次性的“特别减税”政策。从1995年起,这一政策又改为每年2万亿日元“特别减税”和3.5万亿日元的永久减税。接着又在1998年先后两次实施总额为4万亿日元的住民税和个人所得税减税措施,同时实施购房享受减免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住房。
2.2.3 不断推出以降低官定利率为中心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从1991年7月起,日本连续下调官定利率,到1995年9月,第9次下调后已降至0.50%,并将这一超低利率水平一直维持了5年之久。且到2001年2月又连续两次下调官定利率,分别下调至0.35%和0.25%。与1991年7月下调前相比,日本银行的官定利率已经连续下调了5.75个百分点。日本的官定利率不仅处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超低水平,而且也创了连续下调幅度的历史最高纪录。然而,由于不良债权处理迟缓,金融运行障碍重重,日本的利率政策几乎失效,以致即便是采取“超扩张”性货币政策,也难以刺激投资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有力扩张。日本的企业设备投资仍持续低迷,民间储蓄未见受到明显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德国生产下滑、市场疲软、失业人数剧增。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3.1 运用财政政策,充分发挥国债、税收和政府支出等财政政策工具在促进社会有效需求增加和抑制衰退的导向作用
财政支出政策方面,9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在增加政府采购和扩大公共工程支出方面均有较大的举措。
税收方面,为了促进投资增长,创造大量工作岗位,德国政府于1992年着手进行改革,重点以所得税改革为主,其中心内容是:调整税收规模与结构,降低所得税税率。
公债政策方面,在1967年制定的《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法》中严格禁止政府在经济过热时期发行公债,但不反对政府在经济衰退时期发行公债。
2.3.2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为了让微观经济机制实现增加社会供给、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在生产销售、企业管理方面创造一切有力条件支持其发展壮大,并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研发中心。与此同时,大力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依靠科技研发的创新带动产业和经济发展。
2.3.3 注重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德国加大了对科研、教育和培训的投资用以培养更多的技术熟练的劳动者,同时推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德国还提出开展“新工业革命”的主张,为将今后若干年政府科技政策的中心内容定为信息高速公路,并通过此项举措产生大量相关服务行业的工作岗位。
目前,我国内需不足的矛盾突出表现在:投资需求总量已经过剩,投资结构问题日益显现,内需不足主要是指消费需求方面不足。结合国外扩大内需的经验,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我国在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时可以采取如下举措。
我国应借鉴美国等个人消费信贷发展较快的国家,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破产制度和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等)解决银行、消费者、消费产品提供者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形成一个规范的信用消费市场。
我国目前的大型工程项目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能够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要从生产性投资中适当退出来向社会保障等教育和科研等方面的支出转变,在国家富强的同时实现人民富裕和国民素质提高,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通过扩大内需和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
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吸收大规模劳动力,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从德国改革经验来看,注重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并对市场机制进行完善,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广大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有效需求的增加和社会供给结构的改善。中小企业如果拥有宽松的外部环境,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够带动就业和企业员工福利的增加,有效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扩大消费。
我国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社会保障投入明显增加,社保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现阶段,社保覆盖面仍然较为狭窄,老龄化加速、基本保障水平偏低,再加上不断增加的医疗、住房、教育成本,居民为备不时之需不得不选择高储蓄。社会保障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这方面体现得更普遍,“存钱防病”、“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在农村依然长期存在。
我国农村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是一个正在由穷变富的群体,农村市场是当前启动消费的重要环节。过去我国取消农业税,实行“家电下乡”等政策对刺激农村消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关键还在于:实行收入分配改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农民消费后顾之忧。为此,我国应稳步推进乡镇企业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新领域,努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1] 吴敬琏.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脉络经济论坛,1998.
[2] 范剑平,李春荣.美国消费信贷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1999(09).
[3] 江瑞平.中国实行扩大内需政策的国际经济背景与影响[J].外交学院学报,2002(03).
[4] 卢中原.关于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的探讨[J].财贸经济,2003(04).
[5] 冉净斐,贾小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与消费需求增长:一个理论框架[J].社会科学辑刊,2004(04).
[6] 陶纪坤.论农村社会保障与扩大内需的关系[J].当代经济管理,2007(03).
[7] 许月丽,战明华,史晋川.消费决定与投资结构调整:中国的经验及其含义[J].世界经济,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