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寺的民国范儿

2014-03-11 02:34
城市地理 2014年9期

文+

上清寺的民国范儿

Shangqingsi in an Old Chinese Style

文+

文林

文林,当代诗人、小说家、画家、编剧。著有随笔集《寻找张爱玲的上海》、长篇小说《灿烂》和电视剧本《玫瑰花儿红》等作品。

前些日子,朋友约我去中山四路的“三间堂”喝茶。车到目的地时离约定时间还早,我便顺着街道溜达起来。记忆中的这条缓坡路一直是清凉的,很像上海的愚园路和衡山路,民国仿佛就挂在道旁遮天蔽日的树枝上。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情景,在上清寺的雨天里,可谓就是一张照片。上世纪八十年代,私家车还没有普及,重庆的美女们仍在步行的时光里寻找自己的梦想。

一次,我打《人口报》那幢小洋楼里出来,一抬眼就看见街对面走着一位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也是一个雨天,路上的水洼映着枝叶裁剪的天空,明晃晃的这里一块那里一块像打碎的镜片。那姑娘没有打伞,只是用一本杂志挡在头顶,这使得她原本就修长的身材更加的纤细了。衬着青砖灰瓦的建筑,姑娘被白色绒衣裹着的身子分外醒目,尤其是脖子上的粉色纱巾,伴着耳旁的头发一起一伏的,很有些凄婉之美。

许多年后,我在上海愚园路也遇到了相同的一幕,虽然两者时空不同,但留给我的却是同一种感伤。当然,这种感伤是民国式的,因为只有民国元素才能催生出如此具有美学意义的感伤。难怪戴望舒的《雨巷》要用“丁香”和“悠长”这样的名词和形容词,看来他是将民国之气融进骨髓的了。

不过,上清寺最具民国气质的所在还不是拥有周公馆、戴公馆的中山四路,而是与此相连的“特园”。“特园”得冯玉祥和董必武书赠,又称“民主之家”,位于上清寺西南角的嘉陵江畔。上世纪四十年代,有着传奇经历的“特园”主人鲜英在此大摆流水席,结识八方豪杰,传日客流量多达千人,被来渝谈判的毛泽东誉为“当代之孟尝君”

对于“特园”及其主人,老一代重庆人是这样说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也有一代人的悲哀。“特园”的辉煌是重庆的陪都时代,那时除了张澜、沈钧儒、柳亚子、黄炎培、史良、章伯钧大批的民主人士是这里的常客外,还常常迎来国民党左派冯玉祥、李济深和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的光顾。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三次访问特园会见各民主人士,不仅发表了许多讲话,谈判的细节也在此形成。

“特园”毁于1968年3月25日。据文史资料记载,当时两支“文革”战斗队在此武斗,其中一支不敌,撤退前在达观楼二楼当年民主人士议事的大客厅里焚烧传单,引燃木地板继而造成火灾。据老一代资深媒体人肖能铸说,那一夜风火突起,“特园”在黎明前化为灰烬,仅残留下书房和厨房。三个月后,“特园”的主人鲜英和金竹生夫妇也在北京含冤离世。

2008年5月,沉寂半个多世纪的“特园”被有关方面重建竣工,并作为民主人士博物馆的一部分向游人开放。那年夏天,我收到一张照片,上面是鲜英与诸多民主人士的合影,我看着图片下方博物馆方面所作的说明:“1943年12月21日,民盟与重庆各界民主人士以庆贺沈钧儒70岁寿辰的名义举行集会,推动民主宪政运动。”不觉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