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石
时下流行语“长江后浪推前浪,把前浪拍到沙滩上”以一种别样的调侃语调,颠覆着“世上新人赶旧人”的本来惆怅,嬉笑中的无情与落寞,不是海水的逼仄,而是时空转换的必然。
只是这种种必然,附加上人的情感之后,变得敏感和伤情起来。人在没有任何感知和触觉的自然流逝之上,加入人类自身无端或有意生发出的悲天悯人的无奈和感叹,整个世界也便有了近乎细腻的另样心思和动人表情。
人,在时空的流转中,怜人与自怜同在,并将这些痛惜寄情于山水之间,山水也因此生动起来,并烙上人类情感的印记,于是便有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我常常拟想着几千年前的大河之上,一位脚踩祥云的老人,凝视着轻轻流过的河水,那河水的节奏定然如老人的举止般舒缓与雅致,安详得没有任何痕迹;堤岸曲折凸凹不平,如老人深刻的皱纹,每一道坎坷都写满故事;河水或许并不清澈,如同老人被世事搅扰终归于浑浊的眼泪。时间的刻刀留下了太多的深刻内涵,我们读不懂,同样读不懂的还有老人为何能长歌当哭,他的坎坷悲欢如何竟成了沉重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存续。但我们却分明听到了他的悲叹贯穿了几千年,至今仍能打动我们的内心。
几千年前叫做时间的东西,现在还被叫着时间;几千年前那位哲人感慨的东西,如今我们依然感慨;感慨的内容或许变了,但那些语调或情感,却始终没有改变,并且流成了河,成为一部厚书,或者一首短诗。而这些东西综合起来,或许应该称之为历史。
老人的话似乎成了哲学的一部分,让我们辨析着昼夜之间的思想往来,辨析着万千寂静之中的声响和那些于静止中的流动。运动似乎成了绝对,并且带有音乐的韵律和味道,那么静止昵?那位老人独立于“川上”的形象,难道不是一幅静立于历史长河中最好的哲学绝对么?
在河流之外,那位哲人如此鲜活地观察和思考着这个世界,而这位先哲的河,是历史的长河,超越于肤色与民族之上,超越于所有的运动与静止之上,与哲学无关,只与生命的本义相关。
一条默默流淌的河流,因为一位老者的感叹,瞬间被寄予了无穷无尽的生命寓意和时空象征。那位睿智而圣明的老人,无法完成肉体生命和精神探求的时空穿越,只好将一句恻婉的哀愁,变成穿越千年的时空坐标,立于不朽的历史长巷。
这条巷子,人来人往,只为这一句谶语,虔诚朝拜,怅惘而归。
我常常凝视路旁沟渠或者溪流边那些垂钓的老人,思考他们与哲人的异同,想着这些同样走过时间的老人们,是否经历过同样的苦难,他们人生思考的方式为何如此不同,以及他们脸上纵横交错的皱纹里,到底有多少像与不像的生命悲喜。哲人目光愁虑的“川”,定然不是这些老人垂钓的溪流,哲人眼中没有鱼,只有解不开的时间、空间的秘密以及哲人关于历史命运与个人才情的纠结与思考。而这些垂钓老人,他们体验着钓之乐,却不知鱼之苦,那些“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饶舌似的道与非道,定然也与他们无关。而这种状态,或许就是世界应该存在的本来模样,有人思考,有人垂钓,有人唱歌,有人奔跑,有人在情与思的矛盾中寻死觅活……在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是真心安于此种存在的?如果安心于此,又怎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即使我们敬仰的哲人,也正是因为种种的失意,才有那么多的感慨。
太多的人,总是在似与不似、是与不是的生命位置上,感受着生活的不如意,盼望着那些累积成山的失意落寞,能够换回一束阳光。但谁又能体会到,这些如同被世界遗忘的人们,想什么或者什么都不想,似乎都与这个世界无关,与他人无涉。
这样想着的时候,忽然感觉自己成了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人,眼看着别人的悲喜过着日子。细想着谁会为一片叶子的凋零悲伤不已,谁会为一阵风的飘逝而潸然泪下,如同自己就是一位思想家。其实心里非常清楚,作为一介草民俗夫,自己并没有多少高深的学养支撑自己的头颅,离不了粗茶淡饭的肉体凡胎,终脱不了柴米油盐的束缚,那些奔波劳碌,不管有没有价值,都必须心甘情愿或者身不由己地做着,曾经有过的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渴望,只能是痴人说梦罢了。我无法将自己置身于河流之外,因为我只是一滴水,无法静止,更无法挣脱,偶尔被谁溅起,又会在瞬间复归于河流,我只能在宿命的流里被动地向前、再向前。我只能如此。
总该为自己寻找一些希望吧,世人这样想,于是便有了自欺与欺人的借口和理由。但我并不苟同于希望的在与不在,却更无情地以为,所有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做鱼或者做垂钓者。渔或鱼,命运如此不同。我无法理解命运的玄学与诡变,却清楚地知道,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独立于河流之外,因为眼看着河流东归入海的头颅,早已经思想干涸。
既不做鱼,也不做钓者,只做一滴水吧。
姑且如此,或许还能体会奔流不息、永不复归的决绝和快乐。
而这种快乐,恰恰是生命给予的,这便足够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