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云
摘 要: 错误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经环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犯错就是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当错误发生时,教师若处理方法得当,则会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从而使课堂无限精彩灵动。
关键词: 错误 巧妙处理 精彩课堂
华罗庚曾说:“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有算错过题。”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当错误发生时,教师若处理方法得当,则会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从而使课堂无限精彩灵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机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错误”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做法。
一、利用教师的错误,巧妙施教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不是圣人,课堂上也会犯错。学生出现了错误,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现身说法,引以为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因粗心大意出现错误在所难免。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应轻描淡写,而应抓住契机,现身说法,教育学生。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中发现自己出现笔误时我有意停顿,指着错误问学生这里老师写得对不对,学生回答不对,然后擦掉笔误,作了更正,还对学生说这种错误是老师粗心作致,粗心是学习的敌人,你们以后可不能像老师这样。用自己的错误为学生提供反面例子,不但教育了学生,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巧借台阶,化解尴尬:在课堂上,当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时,老师不应惊慌失措,更不能恼羞成怒,而应正确对待,沉着应变,让学生更正错误,因势利导。例如,一次正在黑板上边讲解边演算一道数学题,突然一位学生叫了起来:不对,老师!我停下笔来,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索性请那位同学到黑板前把正确的运算写了出来。我很热情地表扬了那位学生,继而以诚恳而幽默的神情说:老师刚才犯错误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老师并不完全是正确的,有时也会出错,这就需要大家像这位同学一样勇于发现并大胆纠正老师的错误。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是真是假,甚至有些同学认为老师有意设计考验他们。
二、巧用学生的错误,激发兴趣
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有了这些错误,教师就要考虑如何利用好这些“错误”,化弊为利,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将就错误,因势利导:有这样一道习题:已知(x■+y■)(x■+y■-1)=12,求x■+y■的值。首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再解答,然后学生回答我在黑板上板书过程。此时学生几乎都是用换元法得到4和-3的答案的,我不动声色,停顿几秒后问学生:正确吗?学生有点怀疑了。抓住时机我让学生再次讨论,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回答:-3不正确。因为x■+y■中x■,y■都是大于0的,所以x■+y■也应该大于0,所以-3应舍去。寻找、思考、交流和反驳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次机会。出现问题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操作、去分析、去讨论、去反驳,从而把这个错误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2.巧用错误,激发兴趣:我在教学中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盏“绿灯”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借用生成的错误,成就课堂
教学中我遇过这样的情况: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课时,在已经得到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后,提问学生:如果不是夹角相等而是其中一边对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学生通过作图、分组讨论后得到结论:不能全等。我将个别学生作的草图投影后停顿了几秒,正准备不懂声色地下结论时,一个学生迟疑着将手举起来:“老师,我认为它们全等!”我又将他的图投影给大家看,让大家尝试画一画,发现的确是全等的,但是又有学生提出意见:老师,他画的是两个直角三角形,这是特殊的三角形。抓住机会我抛出另一个问题:那说明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有时能全等,有时不能全等,那你们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全等吗?此时学生学习兴趣很浓,经过不断地探索,发现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但如果满足一定的条件得到的三角形还是全等的。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课前虽精心预设,但课堂上还会发生“意外”,出现错误。如果教师回避这种预设之外的生成错误,教学将会丢失最重要的价值。但如果教师能正确而巧妙地借用此时的生成错误,那么课堂必定是最精彩的。
总之,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正确对待和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错误,巧妙利用“错误”这一教学资源,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会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