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燕南
摘 要: 本文阐述传统文化对陶铸人们的思想德行、匡正人格心灵、提高精神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倡大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精神文明建设 忠孝文化 礼义传统 廉耻思想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不同道德观、多元价值观交流碰撞,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伦理失范、诚信缺失、道德滑坡、重利轻义、过分追求极端个人自由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蔓延,主要因为我们过去对传统道德文化持摒弃态度,从“五四”时期否定传统文化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扫荡一切“封建残余”。这种“文化滞后”现象已经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干扰了社会和谐与稳定,损害了民族尊严,玷污了国家形象,可见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丰富、内涵深厚,蕴藏着超越时代限制的丰富营养,能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提供重要道德文化资源。其中被历代崇尚、塑造高尚人格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四维”:“礼、义、廉、耻”,以及“孝悌”和“忠恕”等主张,彰显了人们应当遵循的基本道义。抽象地继承,对它们进行富有时代特点的诠释和阐发,可以成为现代道德的重要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这对于陶铸人们的思想德行、匡正人格心灵、提高精神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忠孝文化的传承
忠是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特指忠君,孔子把忠当做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论语·子路》载:“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我们提倡尽忠于国家,这是国民的责任,即忠于祖国和人民。“忠”是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苏武字子卿,原籍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生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受汉武帝派遣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扣留。苏武面对匈奴威逼利诱不为所动,甚至以死抗争,表现出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人格。他抱着必死的决心守住汉朝的国威和尊严,凭借坚忍的意志,在贝加尔湖(今俄罗斯境内)人迹罕至的苦寒之地苦苦坚持了十九年,出使时还是壮年,回来时已是须发尽白。苏武的动人之处在于,他不仅愿意为国捐躯,而且十九年的艰苦生活也没能磨灭他的爱国心和人生信念,这是难能可贵的。后人推崇苏武,是因为他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苏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近乎完美的英雄人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丰碑。直到今天,苏武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标杆和道德典范。每逢国难,后人无不追思苏武,他的崇高气节更显光辉伟大。抗日战争期间,不少仁人志士前去苏武庙祭拜,以示抵御侵略之坚定决心。北平沦陷后,著名作家、记者曹聚仁闻听周作人投敌,十分痛心,写公开信道:“忽闻先生已由苏武一转而为李陵,不觉疑讶万分……亲近者闻之,无不痛切心骨。”士人对苏武爱国情操、赤子之心的推崇由此可见。
对长辈能尽孝道是“忠”。孝是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往大了说,可以对国家尽忠,这是大“孝”。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孝”一直视为最高美德。《孝经·开宗明义》载:“夫孝,始终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三才》载:“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悌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孝而悌看做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载:“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由此可见,忠孝是治国理政的需要、规范民众行为的前提条件。
二、礼义传统的延续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做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又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做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做治国治民的根本。
义是公道正义,讲诚信,重友情,大义秉公,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人见到合理的事情,即使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很危险,也应该挺身而出,以维护公道,声张正气,即后人常说的“见义勇为”。孔孟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论语·里仁》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傅雷在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遭到“批判”,在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6年9月初著名翻译家、美术家傅雷、朱梅馥夫妇于上海他们的寓所双双自杀。当时除了傅聪远在英国、傅敏在北京(也遭到冲击),傅雷、朱梅馥夫妇在上海没有一个子女。出于义气,27岁的纤柔女子江小燕不为报酬、不怕牵连,冒着极大的风险,假冒傅雷、朱梅馥夫妇“义女”的身份,领取和保存傅雷、朱梅馥夫妇的骨灰。江小燕学生时代就读于上海第一女子中学,凭她门门优秀的成绩,步入大学校门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就在她即将毕业的1958年,她拒绝写黑材料揭发被打成“右派分子”的俄语教师柴慧敏,因此受到冲击。从此,没有哪家大学敢录取她,没有哪家单位容纳她工作,一直过着平静、平淡、平凡的独身生活,却用她的行动体现着义,并有高尚的气节和节操。节在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节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婚后“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但现今,不能因为批判旧时贞节观的不合理部分,而忽略对人们的道德规范,任凭道德沦丧、世道不古。
三、廉耻思想的发扬
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更重要,把它们认做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管子·牧民》载:“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此寥寥二十四个字,道尽四维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对提高全体公民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胡锦涛同志阐述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目标,开拓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境界。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进而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得到进一步弘扬。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巍然屹立,就在于她的人民有着优秀的文化传承,血液中流淌着仁义的精神,在心灵的深处凝结着纯正的荣辱观。今天国运的昌盛、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尊严,都与中华文明息息相通的荣辱观联结在一起。因此,人们具有正确的荣耻感绝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灭,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举国之人皆知可为和不可为的道德标准,国人皆有荣耻心,中华民族才会避免蒙受耻辱。优秀传统道德的价值赖于实践,坐而论之,不如起而行之。崇尚道德,呼吁道德,最重要的是实践道德。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国之强弱,视人民之德行”。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祖国的繁荣强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让体现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正能量发扬光大,为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弘扬传统美德 提高全民素质.中华文化论坛《南通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