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学生们快乐地学习汉语
——序向平《对外汉语教学案例评析》*

2014-03-10 22:05:09李向农
关键词:汉语案例教材

李向农

(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华中师范大学的外国留学生教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来的都是越南留学生,为此学校专门为他们修建了两栋宿舍,楼高四层,青灰色调,砖壁飞檐,石栏露台,实木地板,冬供暖气。20世纪80年代反映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电影《女大学生宿舍》就曾在此取景,可见其魅力不凡。还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春季,十几位当年在此求学的越南留学生,趁着在北京参加活动的机会,专程前来华中师大故地重游,其中不乏政府官员,一时传为佳话。

时光荏苒,那一时期担任教学工作的几位前辈已经年近古稀;本书的作者向平老师这些后辈从事留学生教学则是20世纪80年代了。向平1983年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以后,留中文系担任《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同时开始给外语系的4名外教讲授汉语,这是她的第一批留学生,他们来自美国耶鲁大学雅礼协会。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十多年里,向平先后受教育部委派赴匈牙利外贸学院教汉语;受国务院侨办委派赴澳大利亚巡回培训汉语本土教师;由华中师大安排赴韩国济州岛观光高中教汉语;受国家汉办派遣担任美国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并担任社区汉语、博威公司(Black&Veatch)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汉语培训工作;多次担任孔子学院赴海外志愿者的面试官。从2000年起,她在华中师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过从零起点到高级的各种类别、各种课型的对外汉语课程;担任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案例与分析》、《课堂观察与实践》等课程的教学。用她自己的话说:“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最前线,见识过各种性格的学生,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而且还在不断尝试中。”

在师范大学里,师范生都要上一门有关“教学法”的课程;又常听到当老师的人们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也有人云“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何谓有法,何谓无法,何谓得法,说来说去,总感觉有点玄虚。联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三教(教师、教材、教学法)瓶颈”中就有一个“教学法”,更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一线教师的向平对此也深有体会。她的课堂上经常有实习生、兼职教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即将外派的汉语教师听课,她一直要求听课者须在课后提交一份带有评价和建议色彩的报告,然而“他们谈得比较多的是听课的感受,除了赞扬以外,也有同学听课后发出了各种感叹:‘对外汉语太难教了!’‘哦,原来汉语课可以这样上的啊!’也有的听了课以后更困惑:老师的课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啊,也是生词、课文、练习什么的,为什么学生那么乖、那么配合呢?”有鉴于此,在分析以上种种表现的成因、梳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她发现“教学案例”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课程中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适应性,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方面,一个教学案例的作用有时候远远超出一本书甚至几本书所起的作用。而且,在教学案例的使用上,也存在极强的灵活性,同一个案例可以从很多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观察,从中可以发掘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以及和课堂教学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很多零碎的、不知道归在哪一类但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有可能碰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教学案例的学习、分析与研究来熟悉和了解。正是基于这种价值取向,向平撰写了专著《对外汉语教学案例评析》。因为我2012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留学生预科汉语速成教学模式研究》,向平参与并负责子课题“留学生预科汉语教学案例资源库的建设”,所以她嘱咐我为这本书写个序言。向平是我负责项目的研究骨干,为其专著作序,我责无旁贷,故欣然命笔。

通览全书,最突出的感受是文字的耐读性和案例的可用性。16万余字,我基本上是“一览”而“无余”的。一部谈对外汉语教学案例的专著,做到耐读,已属不易;更为难得的是这部书的可用性。“教学案例”是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即使是局限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案例”也是无边无际的。向平的做法是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许解剖几只麻雀会有助于我们看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和事实。于是她选取了按教学计划上课(《成功之路跨越篇》的第8课《因为金庸 走近中国》,第9课《登山》,第10课《北京话》,第11课《节约》;每一课6课时)的几段录音作为基本材料,真实地再现了中级班综合课的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这些课程没有经过特别的设计,学生也是普通班的学生,教学进度也是根据学院的教学计划。但就是这么4篇课文、24节课,却做到了“教的真教,学的真学;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概括而言,向平的这部书具有这样三个特点:教学技能——寓趣味性于互动性之中;教学内容——寓知识性于拓展性之中;教学方法——寓指导性于普遍性之中。

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一部分不容忽视。[1]不久前读到陆俭明先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2],其中谈到:“汉语教师的素质主要是由三方面构成的,那就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想心理素质。在能力结构里,首先要有较好的汉语素养和表达能力以及一定的外语能力;其次要有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能,以便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使不同国家、不同语种、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年龄层次的汉语学习者都喜欢学习汉语,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在思想心理素质方面,首先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心,心里要有学生,眼睛里要有学生,要多从学生的角度着想,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难点。同时,要有亲和力,这种亲和力除了来自教师个人的形象和性格外,主要来自教育态度、教育水平以及对学生的爱心,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自尊自重的品格。”由此我引申到向平这部著作的第一个特点即教学技能——寓趣味性于互动性之中。例如:

S 在社会中男女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T 嗯,对,这个句子也不错,“男女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事实上是这样的吗?*Student缩写为“S”,Teacher缩写为“T”,下同。

S 不是,公司比较喜欢男的。

T 公司为什么比较喜欢男的?

S 男的有力气。(笑)

T 是这样吗?是因为男的有力气吗?

S 男人不用生孩子。

T 这样公平吗?女人因为要生孩子,不能享有工作的机会,这样公平吗?

S 不公平。

T 当然不公平,以后你们当了老板,你们会公平地对待每个人吗?

S 可能会。

又例如:

S 老师,橘子的颜色怎么说,也是黄色吗?

T 橘子的颜色是“橙色”(板书:“橙色chéngsè”),也可以说“橘黄色”。当然橘子皮的颜色也有区别,橘子成熟以前是绿色的,成熟以后是橙色的。橘子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S 甜的。

S 酸的。

T 香蕉的味道是酸的吗?(笑)

S 是辣的。

T 我没有吃过辣的香蕉,要么是你的舌头很特别,要么是香蕉很特别,我想,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笑)

(注:在课堂上学生如果出现上面的情况,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有时候学生会比较愿意在学到新的内容时,联想到他们前面学过的内容,并且会在课堂上说出来,哪怕说出像上面那样“香蕉是辣的”之类的句子,教师不必太当真,以为他们的判断出了问题,谁都知道香蕉不可能是辣的,他们只是复习所学过的内容而已。特别是程度不太好的学生,遇到他们了解的内容时,明知道是比较可笑的句子,也会毫不犹豫地说出来。只是注意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就可以了。有的时候,这样的随意引申还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这部书中不胜枚举,而且课堂上经常是师生互动,气氛活跃。例如:

T 什么是“诱惑”?(板书:“诱惑”)黎进达。

S 如果你正在做一件事情,但是别人让你去玩,你想去,……

T 嗯,这是诱惑。“诱惑”是你想做的事情,也可以是你想要的东西,比如对很多人来说,钱是诱惑;好吃的、也好玩儿的东西是诱惑;如果你特别喜欢足球,今天晚上有足球比赛,但是明天要交作业,怎么办?是看比赛还是做作业?那么对你来说,看足球比赛是很大的诱惑。课文的前面部分说到了,对“我”来说,登山是一种诱惑。中国有很多的诱惑,巴吾尔江,对你来说,中国有什么诱惑?没有诱惑吗?

S 不是,有很多诱惑,但是不能说。

T 哦,不能说,不能说的诱惑,陪丽,对你来说,中国有什么诱惑?

S 对我来说,中国话是诱惑。

T 中国话?对你来说中国话是诱惑吗?

S 对,对。

T 真的?白承坤,对你来说,中国有什么诱惑?也不能说吗?

S 中国文化,中国菜。

就“诱惑”这个词语的理解,向平自己讲解之外,还点名4个学生作答,而学生也都乐意参与互动。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向平的追求:“快乐无极限,探索无止境,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使汉语学习变得有趣,使师生双方都享受汉语学习过程,把死的教材变成生动的记忆。”

关于陆俭明先生提到的汉语教师的责任心和亲和力,书中的这个例子是很好的表现:

T 我们开始上课。我们先点名(老师点名)。好,今天是……

S 星期五。

T 对,今天是星期五,是一个星期的最后一天,你们累了,我也累了。

S 是的,老师,很累。

T 嗯,我知道,我能看出来,我也很累。但是,我们能不能因为累了不上课呢?不可以;能不能因为做饭很麻烦,就不吃饭呢?更不能。对吧,所以虽然累,但是该做的事情我们还是应该做,同意吗?好,我们也不能因为很累不听写,对吧,老规矩,我们先听写。

S 啊,老师,下次吧,下次。

T 为什么下次?我们说过了,每课书上完以后,都要听写的,我知道你们累了,没关系,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听写完了你们就不累了。(笑)不信你们试一试。

严而不苛,亲而不溺;实事求是,自尊自重。由此可见一斑。

向平案例的第二个特点是教学内容——寓知识性于拓展性之中。跟前面提到的陆俭明先生大作同期刊登的李泉、金香兰的《论国际汉语教学隐性资源及其开发》[3]中说到:“汉语教学的内容——体现为教材或课件本身的汉语教学语料,不但是学习者的目标语,也不仅仅是汉语教学和学习的内容,更是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换言之,汉语、汉字、课文内容及相关的中国文化,是汉语教学过程中随时可以提取、拓展和深化的核心资源。教学中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对话语句、课文语段、具体语言点等本身的讲练,而应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而适当的补充、深化与延伸。简言之,要利用教材的内容进一步开发教学和学习资源,而不是只教教材、死教教材,只学教材、死学教材,也即应摒弃‘不逾雷池一步’的教材使用观念。”平心而论,要做到这一点,“知易行难”。但我认为向平很好地实践了这种观念。她说,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来说,课文也只起到一个示例的作用,关键是老师如何组织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下面这个知识点的教学:

T 好,不急。她想考中国人民大学,考上了吗?

S 考上了……,没考上……。

T 到底考上了还是没考上呢?来,我们看书上的句子,第6面,正数第一行,“第一年她的成绩并不理想,但她没有放弃,而是意气风发地加入到考研的队伍中”。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考上了还是没考上?

S 没考上,但是她再考。

T 对,她虽然没有考上,但是她“意气风发地加入到考研的队伍中”。

S 老师,这个“意气风发”不太清楚,书上说是“精神什么什么什么”(学生不认识的字,常常用“什么什么”来代替)

T 好,这个“意气风发”是一个成语,书上说“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板书:“精神振奋zhènfèn”、“气概昂扬qìgài ángyáng”)用来形容人的精神面貌,是很积极、很兴奋的意思,用的时候常常是“意气风发地”后面再加上动词(板书:“意气风发+地+动词”),比方说“意气风发地考研”、“意气风发地参加小组活动”等。

(注:生词表中“意气风发”的解释“精神振奋,气概昂扬”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如果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需要弄清楚其确切的意义,需花费相当的时间查词典。即使查出来每个词语的意义,合在一起表示什么意思以及这个成语何时可以用、如何用等信息都缺失。因此这一类的词语用法如果由学生在课堂上作为问题提出来,教师统一进行解释和操练,效果也许更好。)

S 是“努力”的意思吗?

T 不完全是。

S (学生眨巴着眼睛看着老师,等待进一步的解释)

T 嗯,“意气风发”是指人做事情时候的精神面貌,所以常常用来形容比较有活力的人,比如你们年轻人会“意气风发”地做事情,有信心的人会“意气风发”地做事情。

S 老师,我可以说“我早上没有意气风发地来”?

T 不可以,一般不说“没有意气风发”,常常说“意气风发地做某件事情”。“意气风发”是形容人的精神状态很好,如果你没有吃饭,没有睡觉,没有自信,你不可能“意气风发地做事情”。来,我们看几个例子(展示ppt)

意气风发

病好了以后,他更加意气风发地投入了训练。

在老师的鼓励和带领下,同学们都意气风发地开始了比赛前的准备工作。

(注: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可以预设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词语或用法,在ppt里面准备一些补充的用例,如果学生理解发生困难就用上,如果学生理解很顺畅,就不必展示。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预设的范围,那么可以在课堂上板书。所以,教师准备的ppt里面的内容不一定要顺序全部展示给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使用。)

T 好,这几个例子的意思清楚吗?

S 差不多清楚。

T 好,没关系,如果不是太清楚,就记住一两个你觉得清楚的例子,知道这个词语大概表示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就可以了。

这样的教学就真正体现了“应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而适当的补充、深化与延伸”。

第三,教学方法——寓指导性于普遍性之中。向平撰写这部教学案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学习者如何预习新课、造句方法的运用、听写方法的运用、板书的设计、课文的处理方法、练习的作用及使用方法等实际问题。对这6个方面,她没有就事论事,泛泛而谈,也不是刻意从学理上阐释和论证,而是通过展示类似于“课堂教学实录”的24节课的真实教学过程,寓指导性于普遍性(这些课程没有经过特别的设计,学生也是普通班的学生,教学进度也是根据学院的教学计划)之中。向平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虽然有基本原则,都有规律可循,但就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同一个教师所上的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课型的课程,也不可能完全雷同或者照搬。每次课都会因为学生情况以及其他的因素进行一些调整。为了便于案例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她对于案例的评析采取了随文点评的做法,以期给读者更直观的感受。比如听写、练习、提问等步骤都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借助案例来说明如何操作,不同的方法之间并无优劣之分,只有是否合适之别。这种“随文点评”的方式在书中随处可见,如第4个案例即第11课《节约》的6节课中,就合计有14处“注”,这些“注”既是向平集多年教学经验于反思的真知灼见,也是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点睛之笔,更是使用者理解教学过程的津梁捷径,实乃难能可贵。下面这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T 好,好,好,我问过很多人,他们都不记得小时候挨过打。有的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应该打,有的父母觉得不应该打,到底哪种方法对呢?不好说,每个国家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样。

S 都好都不好。

T 嗯,每种方法都有好的和不好的方面,希望你们以后做一个聪明的父母。

(注:当课文或者练习中出现一些和文化、价值观念相关的话题时,不妨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在课堂上开展一些讨论,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表达他们熟悉的事物时,比较容易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另一方面,这类的讨论可以帮助班上的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人对待某个问题的做法和看法,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同时让他们觉得在课堂上除了汉语言知识外,还有机会了解和语言相关的文化内容。对他国的了解,也有利于班上的同学之间和睦共处,便于课堂小组讨论活动的顺利进行。我观察到,当进行类似的讨论时,学生们往往特别活跃,有些平时上课很少发言的学生,也会找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行文至此,点了一下工具条中的“字数统计”,已经6212个字,算是我所写过的有限的几个“序言”中最长的了。回想到我为这篇序言自命的题目——让留学生们快乐地学习汉语,请读者恕我“欲罢不能”地再最后引用一个例子作结:

T 嗯,24面,都翻到了吗?好,第9课《登山》。在我们开始看课文之前,请预习过的同学告诉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S 登山的方法。

S 登山的辛苦。

T 嗯?登山的辛苦?什么意思?

S 登山的痛苦。

T 嗯,“登山的辛苦”、“登山的痛苦”,“辛苦”和“痛苦”一样吗?

S 不一样。

T 怎么不一样?

S “辛苦”是累的意思,“痛苦”是难过的意思。

T 嗯,非常好,“辛苦”是累的意思,今天早上你们说很累,因为今天是周末了,我们也可以说,“你们学习汉语很辛苦”,可以说你们学习汉语“很痛苦”吗?

S 有时候(同学们笑),老师,真的!

T 嗯,我相信。学习汉语真的很辛苦,有时候,也会很痛苦,当你记不住或者想不起来某个词或者句子的时候,你可能会“很痛苦”,嗯,我相信。如果你终于明白了,那么你会……

S 很高兴,很快乐。

T 对,汉语里面说“先苦后甜”(板书:“先苦后甜”)。

甲午年“五一劳动节”于华大家园

【参 考 文 献】

[1] 张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需求研究的语言经济及规划意义[J].江汉学术,2013,(5).

[2] 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

[3] 李泉,金香兰.论国际汉语教学隐性资源及其开发[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

猜你喜欢
汉语案例教材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