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
——论现代的思维方式和现代气候观

2014-03-10 14:08刘国章
阅江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系统化气候事物

刘国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

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
——论现代的思维方式和现代气候观

刘国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

对气候环境看法的不同,直接源自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系统科学为基础的科学、系统与整体意义上的现代气候观可以使人类从当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全球性气候与生态困境中走出来。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对自然资源“有来无回”的利用方式。因此,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必须以系统思维方式下的系统化的社会价值意识逐步取代传统、片面、狭隘、自私的社会价值意识,从而指导、支配系统化的科技创新、发明和应用。

现代气候观;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系统思维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认为,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人类要负95%的责任,在其2007年发布的报告中,这一数据还是90%。这就说明,全球气温升高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相反,在持续增强。气候环境的恶化显然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人类社会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同样不利的影响。因为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经济发展将会是代价巨大的发展,发展的成果也会在不良的气候环境中被毫无意义地消耗,人们不仅不能从这样的发展中获得充分的享受、快乐和幸福,反而还要为此付出财产、生命甚至是失去家园的巨大代价,并因此而遭遇灾难、痛苦和不幸。可以预见,全球气温的持续走高,以及相伴而来的各种频发的自然灾害,将会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直接的障碍,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破坏。面对这样的严峻情势,人类不能仅在社会活动的表象层面来反思其自身的行为对原生气候环境产生的破坏性作用,以及对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传统理解,更不能无休止地争论破坏气候环境的责任大小。只有从社会活动尤其是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结果中,深刻地反思支配人们行为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意识,并从对其的反思与批判中发现和构建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意识及其行为方式的有效方法(包括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方式),才有希望从根本上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目前存在且日益尖锐的利益矛盾,进而实现社会、自然与气候环境的和谐统一。

一、不同思维方式中的气候观

对于气候环境看法的不同,直接源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而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源于人类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以及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社会价值意识水平有高低之别。价值意识水平的高低又导致人们对待相应自然生态及气候环境、社会环境作用方式产生差异,即善待还是虐待人类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生态和气候环境、社会环境。

与传统(农业)社会的小生产方式相联系,生产活动的所有环节都由个体(人)来承担,多余的产品才拿到市场中进行交换,因此,个人与外界的交往、信息的流通都非常有限,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简单、表象、肤浅和片面的,不是孤立静态的,就是抽象动态的①所谓抽象动态,即只看到事物自身的变化,却忽视了自然环境对自然物变化的决定作用、自然与社会环境对人类变化的基础性作用以及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具有一致性。,形而上学地理解和认识事物成为其明显的特征。以这样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事物的存在,一是容易把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环境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片面地理解成互不相关的差异事物的存在;二是容易把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环境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片面地理解成矛盾对立统一相互关系下的存在。以这样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发展,一是容易把事物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变化、不同的表象,错误地理解成矛盾双方对立的统一,理解成既相互排斥、分离和斗争,又相互依赖和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在强调矛盾运动推动事物进步发展并把矛盾和斗争绝对化的同时,又强调说,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或在矛盾解决后获得发展。可是,如果这样论说的话,矛盾作为进步的动力被解决了,那么,事物又如何获得发展的动力呢?矛盾的本质是排斥和分离,在排斥和分离的同时,何来相互贯通和转化?

这样的思维方式把事物发展的根据定位在事物内部(想象)的矛盾运动和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中,容易轻视环境对事物变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于是,以战胜与征服、克服与掠夺、主人对奴仆的心态来对待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由此形成的气候观和社会价值意识是片面、狭隘和自私的,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需求与环境的发展,甚至以伤害他人、社会与自然环境为代价获得自身的所谓“发展”。这样的做法既伤害了包括气候环境在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也伤害了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一部分的人类社会,同时又背离了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客观要求。所以,与传统社会及其思维方式相联系的气候观是落后的,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这样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气候观,只会把人类社会引向毁灭的边缘。

现代科学理论及其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与分工加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促进了现代文明的产生和全球化。而人类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现实,呼唤并促使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转变。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根本上取决于个体、群体以及社会整体的思维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应当以实践来解释观念,也就是说人有什么样的实践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必然是通过相应的实践方式展现出来。

现代的思维方式,首先是以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为标志、以近现代科技和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的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虽然源于黑格尔,却不是对黑格尔思辨理性(客观唯心主义)的概念辩证法的简单继承,而是对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把头立地的辩证法变成了脚立地的辩证法,在批判、吸收与变革的基础上把辩证法、辩证思维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在对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刻分析与揭露中睿智地发现,“适合”就进步发展,“不适合”而产生的矛盾就成为进步发展的桎梏,所以,要进步发展就要避免和解除表现为矛盾的桎梏,这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辩证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即“一定要适合才有进步发展”的客观规律。[1]这是对传统矛盾辩证法的超越,也是马克思对辩证法的重大贡献,更是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发展的转折点。正是由于没有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人们才会在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中徘徊至今,并为此付出了不必要的代价。

其次,现代的思维方式是以20世纪中期产生并逐步完善的系统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功能论、循环和超循环论等)为标志,以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分工更细致合作更科学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及全球化的时代现实为基础的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它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思维方式的具体化。它不仅从科学的层面为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从客观实际和辩证思维的角度充分证明了马克思所揭示的“一定要适合”的客观规律是正确的和普遍有效的。因为系统科学所揭示的“自组织涌现”、“层次转化”、“结构功能”、“整体优化”、“差异协同”等客观规律,[2]都是不同事物之间、事物与环境之间在适合的前提下所展示的客观规律,而不是在不适合的前提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对立统一规律。没有差异和不同,就不会产生相互作用,没有相互作用,就没有变化和发展。但是,只有在适合基础上的相互作用,才能够形成自组织涌现、层次转化、耗散结构功能逐步完善、整体状况优化、差异协同合力等有规律的过程和变化。差异协同规律是系统科学的核心规律,适合则是形成差异协同的前提,有了适合前提下的差异协同,系统科学规律就成为必然。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系统科学揭示的客观规律是相通的,而且系统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机会。唯物辩证法应在系统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做新的概括和升华,也就是在差异协同的基础上提升到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高度。相对于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确立唯物辩证法真正的核心规律,即和谐统一规律,由此完善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进而展现出唯物辩证法的新体系:即差异统一是实质(绝对),和谐统一是核心(相对),矛盾对立统一是非核心(相对),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贯穿在差异统一、和谐统一、矛盾对立统一过程的始终。[3]

差异基础上的和谐统一及其相应的思维方式就是现代唯物辩证的系统思维方式,以这样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认识气候与生态环境,才可能形成科学、系统与整体意义上的现代气候观。有了这样的新型气候观,人类才可能从当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全球性的气候与生态困境中走出来,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符合自然生态平衡规律客观要求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方法。

二、科技发展与气候变化

在小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社会,不论是农业、工业还是商业都处于手工劳动加经验性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发展阶段。与这样的发展程度相对应的思维方式和对气候与生态环境的认识,仅能对事物进行表象性、片段化和孤立无联系的理解。由此而形成的社会生产能力,没有超出自然生态平衡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因此人类社会对气候与自然生态也就不会造成破坏性乃至毁灭性的后果,人类、人类社会与气候及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就呈现为所谓“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①尽管在这样的状态下,人类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以矛盾对立统一为主导的阶级社会。

社会交往(以商务和战争等形式)范围的扩大,客观上要求提高分工加协作的社会化生产力。传统(农业)社会后期,随着工场手工业乃至于近代工厂的出现,具有科学性质的以科学实验和科学考察为形式的科学认识自然的(实践)活动从传统的以经验为主导的小生产方式中分化出来,就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相对独立的科学认识自然的(实践)活动,为人类社会产生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形成,生产能力、交往能力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人类在享受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对人类、自然生态和气候环境不利的废物、废水和废气。这些废物、废水和废气已经超出了自然生态与气候环境的消解能力,也超出了自然生态平衡规律及气候环境所能够承受的极限,当今社会正在面临着来自气候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全球气温升高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水和空气的污染导致生存环境恶化,这些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这些发生在自然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中的变化,与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有无法摆脱的直接关系,也就是人们在传统思维方式下常说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也给人们带来不利的影响。可是,人们却不追问这把双刃剑的形成原因。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出了问题,还是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存在缺陷?是人类的思维方式达不到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客观要求,还是思想意识没有认识到人类日益社会化和全球化的现实?抑或是传统思维方式下的价值意识出现了问题?客观地说,在传统思维方式的视阈内是无法充分回答这些问题的。

自然科学,从基础理论的角度讲,之所以能被称为科学,就是因为科学理论作为人的思维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自然事物的思想意识成果,正确反映了自然事物的属性、结构、功能、事物内部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正确揭示出这些关系所包含的变化和运动规律。科学必须全面、整体和系统地理解认识自然事物及其变化规律,否则,就没有正确可言,更不会有科学可言。因此,就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方面来讲,不应该为“双刃剑”这一“美誉”承担责任。与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相联系的科学技术,理应按照科学基础理论所揭示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尤其是按照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要求,实现全面和整体的系统化,也就是在发明和运用生产性技术的同时,发明和运用生产废料的回收、转化和再利用技术,用科技的方式消解人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气候环境无法消解的废料,尽可能地循环使用自然资源。这样,对自然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以及对人自身的伤害,就能够降到最低,甚至不会产生伤害。

然而,实际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尽管人们现在已经有所领悟,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对自然资源“有来无回”的利用,因而自然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境况,在事实上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促使人类偏重甚至是只专注于产出性的技术,而忽略甚至不考虑回收、转化和再利用的技术?深究之后不难发现,这是由具有明显排斥、对立特征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片面、狭隘、自私的社会价值意识所导致的。具体表现为,技术的使用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只关注产出性技术而不关注回收、转化和再利用的技术,把应当由自身承担的处理废物(废气、废水、废料)的成本或费用转嫁给他人、社会、自然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当下,环境保护技术(回收、转化和再利用的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依然有不少受传统思维束缚的人,在传统思维方式和传统社会价值意识的支配下根本不使用回收、转化和再利用技术,明里暗里还在干着危害自然生态和气候环境的罪恶勾当。

显然,人的思维方式、社会价值意识及受其支配的人的活动方式属于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所以,要走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困局,以及自然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矛盾的困境,就必须以自然生态平衡规律为根本依据,把自然科学及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及技术的研究和运用紧密联系起来,使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技术系统化,相互协调配合,开展互利互惠的系统化的运作。这样,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统一、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有了希望。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从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唯物辩证的系统思维方式转型是根本,以系统思维方式下的系统化的社会价值意识逐步取代传统、片面、狭隘、自私的社会价值意识是关键。

三、科技创新与未来气候

传统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意识使得原本全面、整体和具有系统性的自然科学理论被有意无意地理解成片面的工具理性,而与其紧密相关的本应全面、整体和系统化的科学技术因此走上了片面和单向度发展的道路。由此,从严重伤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到伤害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再到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可持续发展。当下,人类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实现从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唯物辩证的系统思维方式的转型,用系统化的社会价值意识取代传统、狭隘、片面、自私以及只顾自己不顾社会、自然生态、气候环境的价值意识。人类必须走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困境。过去,人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产出性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上,现在,必须转向回收、转化和再利用技术的发明和运用,或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实施产出性技术与回收、转化、再利用技术并举的战略,进而实现现代科学技术的生态系统化,形成社会与自然之间利益的良性循环,确保社会与自然之间真正实现和谐统一。要切实做到这些,必须以系统化的社会价值意识作为支撑,否则,全面、整体和系统化的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是难以形成并完善的。

从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唯物辩证的系统思维方式转型,就是要按照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生态平衡规律,从事物与环境即差异统一的实际出发,以“一和多与多和一”的辩证系统关系为纽带,全面、整体和系统地理解和认识不同的客观事物,在差异统一的世界中,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事物内部不同因素、事物与环境之间在适合前提下所形成的差异协同的相互作用,这是构成事物发展、环境变化并呈现和谐统一(系统)状态的根据。任何事物的可持续存在都是在适合的前提下由事物内部不同因素的差异协同与事物和环境的差异协同所促成的。适合,就存在并可持续存在;不适合,就只能短暂地存在并走向衰亡。自然生态、气候环境与人类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整体,没有自然生态和气候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但是,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自然生态和气候环境依然存在。可以肯定地说,人类社会如果彻底地毁坏包括气候环境在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便已经走向了崩溃。为此,应该把自然界当作人类存在的依据,人靠自然界生活,也靠自身的智慧生活。只有人类的智慧达到并符合天然理性,即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要求,才能有真正属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活。人类社会必须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来爱护自然。

用系统化的社会价值意识逐步取代传统、狭隘、片面、自私、不顾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价值意识,最根本的就是要以辩证、系统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认识自然事物与社会事物对人、对群体、对社会、对自然生态和气候环境而言有利而无害的价值。首先,有利无害的价值,来源于适合前提下的差异事物以及事物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互利互惠且平衡的交换和流动,依赖于事物内部不同因素之间和事物与环境之间的差异协同的相互作用。互利互惠的平衡和差异协同的力量是构成有利无害价值的基础,是展现平等相待的依据。其次,整体适合前提下的有利才是无害的,整体不适合前提下的有利从根本上看是有害的,部分适合与部分不适合前提下的有利是伴随着有害的。再次,选择适合避免不适合,发现局部的不适合后要调整到整体的适合,发现整体的不适合后要勇于放弃或是变革。最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必须符合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客观要求,否则,就会形成矛盾对立统一的价值认识,而使人类社会的价值认识处于低水平。

人类必须以系统化的价值认识为前提,依据系统化价值认识所揭示的价值原理与规律,尤其是自然生态平衡规律,来进行系统化的整体设计、规划和安排,建构可操作程序,基于体现科学认知理性和科学实践理性的系统化价值意识,来进行系统化的科技创新、发明和运用,展现科学的实践理性精神。只有在科学的实践理性精神及其价值意识支配下改造自然和社会,这种实践及其结果才能够创造出有利无害的社会价值,并展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状态。

因此,以现代唯物辩证的系统思维方式及其系统化的价值意识,以及受其指导和支配的系统化的科技创新、发明和运用,是防止自然生态和气候环境状况恶化、实现社会和谐唯一有效的手段。系统化的科技创新、发明和运用,首先,要使自然科学和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系统化地联系起来,最终成为对人类、自然生态和气候环境都是有利而无害的同一门科学。其次,以系统化的同一门科学为依据,创新、发明和运用系统化的科学技术,只有在系统化的思维中才会产生最先进的科技发明和运用,并以相应的形式展现出来。再次,非系统化的思维方式、价值意识和科学的技术,使自然生态和气候环境产生了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不利而有害的变化,必须通过系统思维、系统化的价值意识、系统化的科技发明和运用来遏制这种不利而有害的变化。为此,系统的分析与综合方法应该成为理解和认识自然、社会与人的生活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仅仅用于分析处于矛盾状态的社会。最后,以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意识、系统化的科技创新发明和运用来破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难题,走出自然生态与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不利而有害的困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的希望所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2-33.

[2]乌杰.系统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4-101.

[3]刘国章.从矛盾到和谐:走向和谐社会的辩证法[M].北京:线装书局,2010.

〔责任编辑:沈 丹〕

Climate Change and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on the M odern W ay of Thinking and View on Climate

LIU Guo-zh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Nanjing 210044,China)

Th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climate environment directly derived from differences among ways of thinking on understanding and reforming the nature and society.Science based on thematerialist dialectics of Marxism and systematic science,and themodern systematic concept on climate are able tomake the human beings come out of the current dilemma of global climate and ecology which are not conducive to social development.Although people have realiz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double-edged sword,it did not change the way of using the natural resources“one time”fundamentally.Therefore,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unity of people,people and society,and people and nature,it is necessary to take the system under themode of thinking of the social value of systematic consciousness gradually replace the traditional,partial,narrow,selfish social value consciousness so as to guide and control systematic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vention and application.

modern view on climate;climate change;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atic thinking

B0;X24

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4)02-0057-06

2013-12-30

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差异、矛盾与和谐关系研究”(12ZXA00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科基金课题“科技文化、系统思维与社会发展”(SK20110038)

刘国章,男,贵州贵阳人,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系统化气候事物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美好的事物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奇妙事物用心看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