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美学研究的艺术维度
——评高建平《美学的当代转型:文化、城市、艺术》

2014-03-10 14:08郝二涛
阅江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建平美学教授

郝二涛

坚持美学研究的艺术维度
——评高建平《美学的当代转型:文化、城市、艺术》

郝二涛

美学研究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可靠的支点,就很容易流于浮泛,成为别人思想的试验场,也很容易陷入浩如烟海的美学研究资料之中不可自拔,迷失研究的方向而不能有所突破与创新。

近读高建平教授的《美学的当代转型:文化、城市、艺术》(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却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在看似散漫的结构与朴实的文字之间,闪烁着令人惊奇的独创性的思想,不可阻挡地突破了之前美学研究的层层迷雾,显示出中国美学的新鲜的活力与强劲的生命力,给处于迷茫与困顿之中的研究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这一切,都与高建平教授始终如一地从艺术的维度来研究美学是分不开的。《美学的当代转型:文化、城市、艺术》以艺术为立足点,不仅把中国美学与文化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而且也把中国美学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还把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联系起来,在美学的当代转型之中,树立了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的研究典范,显示出新一代美学家苦苦思索、追求原创的不懈努力,给当代美学研究者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艺术是中国美学与文化联系的桥梁

高建平教授一直坚持以艺术为美学研究的立足点。他的论著如《画境探幽——中国绘画的精神结构》、《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从书法到绘画》、《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他的代表性论文《艺术与人的动作痕迹》、《艺术研究呼唤比较的视野》、《论文化艺术评价的文化性与国际性》等,以及他翻译的著作如杰克·斯佩克特(Jack Specter)《艺术与精神分析》、杜威《艺术即经验》都可以看出。《美学的当代转型:文化、城市、艺术》这本书也保持了这样一种一以贯之的风格,显示了高建平教授美学研究的连续性与可贵的学术坚守。与之前著作中以一门具体的艺术为支点来考察美学不同,在这本书中,艺术却作为一个整体把中国美学与文化联系了起来。他可以从一部安东尼奥的《中国》光碟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服装色彩的变化,管窥当时中国社会的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的状态,由此联系到“文革”与改革开放,从而细致考察了中国美学的第一次热潮、美学的沉寂、美学研究的第二次热潮,进而谈论了80年代中国美学研究者的研究现状与浮躁而充满激情的研究心态。在谈到90年代文化研究在中国学术界兴起时,他也一再强调艺术在美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一时期,新一代学者“所争论的美学话题,离开艺术的实际似乎很遥远”(p8),因为,艺术在美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过程中起了核心作用。不仅如此,高建平教授还从90年代文化研究的兴起与美学的再次沉寂进一步谈了美学研究的跨学科的问题。在指出了跨学科研究造成的脱离美学、远离艺术的极端倾向之后,他特别强调了美学研究的跨界与坚守即美学研究要有一个坚定的支点的重要性,他认为,美学研究“要跨界,可以出界,但是还要回来。一个不能走出走进的常居地,是牢;可以自由走进走出的常居地,是家。如果那个常居地没有了,你就无家可归了。”(p11)正是有了艺术这个支点,高教授才在谈了美学的跨界与越界之后自然地过渡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从以美的艺术为代表的现代艺术体系对于现代美学形成的重要作用,到美学的核心原则艺术自律,再到当今学界流行的“艺术的终结”的话题,进而联系到精英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分、艺术界与艺术制度、艺术与生活、普通人与艺术家的区别与联系,最后仍然以艺术为支点,参照现代艺术观念,重新回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话题,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指向是要克服上述不良观念,“对艺术持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宽容的态度”(p15),进而谈到了中国社会中的“艺术趣味”,得出了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恰当的理解即“艺术不应脱离生活”,“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人,让老百姓既过有尊严的生活,又过有品位的生活”(p18),“艺术也不应被美脱离,并且被文化产业所取代”(p26),并且认为,我们对待艺术的这种开放的态度,也应该成为美学研究的恰当的态度。

二、艺术是中国美学介入社会现实问题的中介

中国美学作为艺术批判的哲学,自然离不开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因为没有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艺术就不可能有生命力,中国美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并不是说中国美学的所有研究者,无论水平高低,知识积累丰富与否,都可以很好地关注现实。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都必须要有这个学科的深厚的知识积累,必须要有一个支点,否则就会流于空谈。“美学作为一门专业,首先需要基本学术修养与专门训练,在此基础上,美学家才可以关注更为具体的问题”(p268-p269)。高建平教授作为国际美学协会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会会长,早年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后来留学瑞典斯德哥尔摩,接受了系统的分析美学训练。他以艺术为支点研究美学,对社会现实的问题的关注与看法自然深刻而独到,并且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剖析美学问题与社会现实问题,使人倍感真实与亲切。比如,为了说明学科划分的重要,高建平教授以他在国外留学时的朋友交往圈为例,从这些理工科学生们所学的专业比如包装、人造金刚石薄膜、人造陶瓷等以及对经济社会进步的贡献,正是“与理工科朋友的交往,使我意识到学科划分的重要。”(p11)在“生态、城市与救赎”一文中,他开头就以自己开全国生态美学会议的经历为例,来引出所要论述的问题。当谈到城市的生命时,高先生讲述了一段关于家乡扬州的高旻寺的变迁的感受。在论述到艺术活动时,通过参加奥运会的三种人,以及火车站附近的小饭店与城市老街区里的老字号饭铺的区别来,强调回到艺术家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在谈到“生产主义”时,高先生以自己在瑞典留学时的经历来说明研究该问题的来源。在谈到审美与艺术的关系时,高建平教授以自己在南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来引入这篇论文的缘起以及主题。为了说明消费主义对世俗人情的变迁的影响,高先生举了一个自己在网上看到的一条信息:“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位青年卖了一个肾,用卖肾的钱买了一个iphone”(p166)。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引出所要研究的美学问题并将自己的个体经验融入其中,如此自然而接地气,这在当今的美学家中是极少见的。无论是通过电影,还是通过其他艺术作品,抑或通过饭店这样一种文化艺术现象,所说明的社会问题,比如城市问题、生态问题等,都不是作者一时心血来潮随心所欲的问题,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问题,而都是美学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价值。更可贵的是,高建平教授不仅提出了这些问题,而且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个美学家所能给的解答,比如,针对美育与社会改造的问题,他认为,好的社会离不开好的人,好的人又需要在好的社会环境中才能产生。美育可以使人学习掌握艺术知识提高艺术欣赏能力,从而深化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城市建筑的雷同化问题,他提出了城市需要有个性,“这种个性与地理、气候等条件、城市的历史和城市的状况等有关,城市应该作为一个生命体存在”(p106),进而针对城市出现的严重生态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想;对于社会消费与生产主义的问题,他从社会消费观念由可耻到光荣的变迁,批判了生产主义和消费主义两种极端,认为,“幸福要靠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人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P135)而这些都与他以艺术为立足点分不开的。正是艺术使中国美学有了一个介入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媒介,也正是艺术使中国美学与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相联而使中国美学具有活力与生命力。这不仅因为艺术在美学的形成过程中起了最关键的作用,而且也因为中国艺术是社会现实问题的缩影,所以,高教授认为,“艺术应该成为生活的解毒剂而不是迷幻药”(p192)。

三、艺术是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内在动力

如果说艺术把中国美学与文化、社会现实联系起来,那么,中国美学能走向世界也与艺术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靠高建平教授的不懈努力来完成的。他在瑞典留学时不仅接受了系统的分析美学训练,也深受分析美学以艺术为核心的观念的影响,而且其博士论文也选择了中国艺术来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中国艺术中注重整体的表现性动作的研究和论述,直接对欧美的主流美学观念进行挑战,这使他驰名于国际美学界。在此期间,他于1995年参加了在芬兰赫拉底召开的第13届世界美学大会,但是,当时中国美学界被排斥在世界美学界之外。作为一位爱国的学者,这种状况令他非常难受。于是,在他博士毕业之后就着手努力推动中华美学学会加入国际美学协会。当然,这种努力也与世界的形势与中国形势的发展有关。20世纪末以来,美学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不仅成为了美学研究者关注的对象,而且从事设计、建筑、音乐等其他领域的人也开始关注美学。随着世界的多极化局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美学也不再以欧洲为中心,而是更多地关注非西方国家的美学,众多的美学研究者试图将它们纳入进来,以形成名副其实的国际美学协会。而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也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自信心越来越强。这种自信推动着中国美学由美学在中国逐步向中国美学过渡。建构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美学也就成为大势所趋。正是这些因素的合力加上高建平教授的不懈努力,中华美学学会终于在1998年的卢布尔雅娜会议上加入了国际美学协会,为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2007年土耳其安卡拉会议,有二十几位学者参加。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汝信先生亲自前往,中国学者参会人数之多,引起了各国美学家们的普遍重视。”(p266)当然,这一切努力都是建立在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的关注的共同的话题抑或对同样的话题的不同的看法的基础上的。从根本上来说,对于艺术的关注可能是中西美学的交汇点,也是中华美学学会能加入国际美学协会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对于艺术的共同的兴趣,以高建平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美学家们才与国际美学协会的执委们多次在中国举行学术研讨会,并于2010年在北京举办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2013年5月,高建平教授成功当选国际美学协会主席。这是中国美学走向世界、走向繁荣的标志与契机。这一切都可以归于高建平教授坚持美学研究的艺术维度,以艺术为核心来研究美学。

高建平教授的这本书,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却很厚重;不仅直击现实,而且始终以艺术为核心坚守在美学的领域内。正是这种坚守的毅力与开放的学术姿态,使得他在美学研究的过程中始终站在美学的最前沿,始终掌握美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时重点突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进步,行文自然流畅,详略得当,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读高建平教授的书,如果不仔细地阅读,可能会误以为散漫而不成体系,通俗而缺乏深度,其实,在艺术这根轴心上,其他的一切问题都被囊括进美学之中而得到生动的解答。高建平教授的美学研究是自成体系的,这种体系是由渊博的学识与深邃的洞察力、精准的把握力所建构的。从这一点看,高建平教授《美学的当代转型:文化、城市、艺术》不失为近年来美学研究的扛鼎之作。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对于专业研究者,《美学的当代转型:文化、城市、艺术》一书都值得品读,而且定会使人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渠红岩〕

猜你喜欢
建平美学教授
盘中的意式美学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Ideology Manipulation Reflec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
影像站等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