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康复专业《针灸学》教学方法探讨

2014-03-10 04:55杨军雄金立军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12期
关键词:针灸学铜仁腧穴

杨军雄,金立军,安 乐

(1.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针灸科,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高职高专康复专业《针灸学》教学方法探讨

杨军雄1,2,金立军1,安 乐2

(1.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针灸科,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分析高职高专康复专业学生对《针灸学》学习的需求,根据学生对专业体系的认知,开展适宜于其专业特点的教学改革,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从而使其能自觉加强对《针灸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康复专业学生对《针灸学》的学习实效,发挥中国康复医学的优势。

针灸学;教学改革;初探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康复医学的主要学科之一,其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康复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根据高职高专教育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1],近年来,我校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出发,突出以针灸技能为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尝试在传统技能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出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现将我校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及体会总结如下,以共同学习。

1 “重”理论教学

针灸学需要记忆的要点多,如经络循行、常用腧穴定位、主治病症、针刺深度、针灸操作及临床治疗等。要从枯燥乏味的经脉、腧穴理论中尽量多提取一些有规律的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启迪学生思维,加强记忆。

1.1 精彩的绪论讲学

入门前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要将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激发其学习兴趣,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氛围和心理条件。绪论是对整个课程的综合介绍,是课程的序幕。绪论课给学生营造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它向学生打开了本学科的大门,也是学生认识教师和课程的开端。绪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能否诱导和激发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使其顺利进入课程学习的正常轨道,由被动变为主动[2]。因此,教学中首先应重视绪论中的内容讲解,对全课程的基本内容做一简明扼要的总体介绍,揭示各个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勾画整体轮廓,使学生心中有数,便于灵活、自主学习。

1.2 经络、腧穴结合讲解

经脉是由若干腧穴串连起来的,所谓经不舍穴,穴不离经。在讲授经脉腧穴时,要将经脉比作一条路线,在路线上设若干个点比作腧穴[2-3]。临床上经络辨证、选取穴位、针刺补泻等方面,无不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说明经络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经脉循行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后任脉,依次督脉,将经脉循行、腧穴的定位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人体上描绘出重要的体表标志,如发际、眼内外眦、耳屏、口角、下颌角、颧弓、人中沟、乳突、胸锁乳突肌胸骨上窝、锁骨上窝、髂前上棘、椎体棘突、肩胛冈、肩胛下角、骶管裂孔、掌横纹、大鱼际、腕横纹等,以利于学生牢记腧穴、经络的分布情况。腧穴、经络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临床上对腧穴施以针或灸的刺激,可治疗相应的脏腑病证,而脏腑的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相应的腧穴。因此,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临床施术的部位。讲解腧穴取穴方法和明确穴位的归经,以经络为基础,使学生对腧穴定位、经络循行有基本的认知。在理论课上,以学生作为模特进行点穴、划经操作,讲解其主治、功用,将学生分成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操作,以加强学生对腧穴定位、经络循行分布的认识。

2 “强”针灸法技能实践

毫针刺法包括持针、进针、行针、补泻、留针、出针等针刺方法。持针法、进针法及提插、捻转等基本行针手法是重点和难点,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操作要点和明确的要求[4]。这些都必须在充分理解其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反复操练方能掌握,故在手法训练时应更侧重于这些手法的锻炼。在训练过程中教师根据操作要求给学生示教,纠正或规范针刺手法动作,其中调气尤为重要。

2.1 感、知“经气”

针刺之所以能治病,是因其具有“调气”的作用。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针灸大成》强调:“宁失其时,勿失其气”。这些都精辟地论述了“气”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得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亦称“针感”。在实践教学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教授学生分析判断:①被刺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如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出现沿着一定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等;②操作者手指下的感觉,如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表明未得气。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即对得气与否所作的最形象的描述。临床上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用来窥测疾病的预后。临床上一般以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较差,不得气时就可能没有治疗效果。学生在操作不得气时要分析经气不至的原因,或因取穴定位不准确,手法运用不当,或为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应重新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运用必要的针刺手法,再次行针时,一般即可得气。

当针刺不得气时,应耐心候气,以气至为度,或均匀地进行提插、捻转,或轻轻摇动针柄,亦可用弹、循、刮等方法,以激发经气,促其气至,一旦得气就必须谨慎地守护其气,防止其散失,并针对患者的体质、病情虚实状态,施以相应的针刺补泻手法。

2.2 针刺异常处理

针刺治疗虽然比较安全,但若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了解,亦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情况,要求学生具备急救处理能力,预防针刺异常情况的发生。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其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患者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其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注意观察受试者的神色,询问受试者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3 开展情景教学

针灸学是在熟悉和掌握经络、腧穴基本知识和刺灸推拿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针灸治疗疾病的基本规律,是理、法、方、穴、技等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其包括针灸的治疗作用与原则、临床诊治特点、处方配穴方法以及临床操作等内容。教学时学生5~10人一组,1人作为病人,其余作为医生,参照教科书提问,小组内学生互相讨论,总结出理、法、方、穴、技,教师不参与此过程。教师从病因、病机、治则、主穴、配穴、操作、方义等方面进行点评,对学生加以鼓励,肯定正确的部分,纠正共性错误,指出不当之处。

以上措施,经实践表明,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经络、腧穴的印象,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针灸的学习兴趣,显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操作中,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在课后提醒学生提前预习教材的相关内容,以利于学生自觉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景中,使教学实效在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中得以提高[4]。由此可见,该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合作性,为其实习及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推广应用。

[1] 孙志.《针灸学》腧穴教学方法探讨[J].中医杂志,2011,52(3):448-449.

[2] 钟艳,袁宜勤,常小荣,等.以针灸技能大赛为平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J].中医教育,2010,29(5):36-37.

[3] 强刚,刘茜,潘道友,等.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2,26(6):5-6.

[3] 刘世红,陈文,张红,等.高职高专针灸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7):101-102.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2-28

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QZYY2013-10);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骨干创新项目(TRZYGGCX2013-1)

杨军雄(1975-),男,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针灸临床作用及机制。

R-4

A

1673-2197(2014)12-0134-02

猜你喜欢
针灸学铜仁腧穴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内经理论的敏化腧穴“快然”特征探讨*
寻味贵州——铜仁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
看雪——铜仁梵净山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轮杨树达义近旁任作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