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化转型升级发展路径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2014-03-10 03:38:32刘少和桂拉旦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旅游资源

刘少和 桂拉旦

(广东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与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320)

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化转型升级发展路径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刘少和 桂拉旦

(广东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与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320)

工业化、城市化推动了大众休闲、大众旅游规模化市场形成,从而促进了旅游产业集聚化发展。基于产业集聚理论,对旅游产业集聚路径与动力进行规范分析和经验总结,发现旅游产业集聚除受到产业集聚成本-效益机制约束之外,还明显受到核心旅游品牌溢出效应的影响,形成品牌形象吸引-集聚机制与品牌价值延伸-溢价机制。在此动力机制作用下,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化转型升级经历了基于核心旅游资源的资源组合集聚(景区组团式集聚)到基于度假住宿接待的要素配合集聚(要素配套式集聚),再到基于产业链延伸的产业融合集聚(产业集群式集聚)等三个阶段,推动旅游产业集聚业态从“资源景区组团区”到“度假游憩综合体”再到“旅游产业园区”发展,从而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产业集聚;发展路径;动力机制

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大众休闲、大众旅游规模化市场形成,为旅游消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相关行业——旅游产业出现了集聚发展趋势,旅游业呈现集聚化“转型升级”特征。在转型方面,一是旅游业空间形态逐步从分散走向集中,开放式“产业集聚区”、“度假综合体”、“产业园区”成为旅游产业载体;二是旅游业结构形态逐步从单一、弱关联走向集群、强关联,通过行业跨界融合、产业链条延伸,旅游纵横向产业系统不断优化,“大旅游”、“大休闲”、“大服务”格局逐渐成型;三是旅游发展方式逐步从粗放走向集约,低碳环保、社会公益、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健康发展、管理协同成为业界共识,助推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升级方面,主要表现为因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公益服务、相关行业支持平台而使产业平台优化;因围绕旅游消费需求形成横向产业群及其上下游纵向产业链而使产业结构优化;因通过集聚降低经济社会成本(如平台成本、交易成本、交通成本、社会成本、生态成本),增加经济社会效益(如规模经济效益、创新经济效益、竞争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而使产业效益优化;从而增强了区域旅游业对其他行业的整合力、与其他旅游地的竞争力。因此,深入理解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发展路径及其动力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从产业集聚到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与研究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过程。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业集聚不同于产业组织中的产业集中,也有别于产业链条中的产业集群,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为产业集群的地理基础,反映了产业在空间集中过程中成本降低、效益增加的规模经济与集聚效应。有关该问题研究始于l9世纪末马歇尔对产业集聚现象的关注,并提出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两个概念;马氏之后,产业集聚理论发展出许多流派,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E·M·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

旅游产业集聚属于旅游相关行业集聚(Industry Agglomeration related Tourism),即为了获得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效应,依托核心旅游吸引物及其品牌形象吸引力、品牌价值延伸力,围绕旅游消费需求范围而形成的旅游六要素产业群及其上下游产业链,通过专业分工合作而导致的旅游相关行业在一定空间上的集中现象,成为“资源景区组团”、“度假游憩综合体”;随着旅游相关行业上下游链条关系日益密切,则进一步发展为旅游相关行业集群,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产业园区”。

与旅游产业集聚快速发展的趋势比较,学术界对旅游产业集聚研究始于20世纪末。有关研究发现旅游业的集聚效应明显,是一个非常适合集群化发展的行业[1]。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集聚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条件[2]、产业竞争强度[3-4],以及内部的竞合关系和联系网络等方面[5-6];研究方法以基于州乃至国家的案例分析为主,一般不涉及旅游产业集聚的基础理论研究。国内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几乎与国外同步,但侧重点不同。①旅游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主要从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与内涵[7-9],并从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旅游产业集聚的外延[10]。②旅游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尽管不同学者存在认识分歧,但总体认为旅游产业集聚是内外驱动力的结果[11]。③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及其测度研究。采用差异化方法、比较方法对不同尺度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以此为指标对区域旅游发展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由于我国旅游业经济属性较强,故这方面研究构成旅游产业集聚研究的主体[12]。④旅游产业集聚影响或效应研究。借用工业产业集聚效应理论对旅游产业集聚的影响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并总结提炼旅游产业集聚的发展经验与模式[13-14]。在此基础上,有学者从大尺度地理空间角度对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进行了系统研究[15]。尽管如此,但国内外对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发展路径及其动力机制研究仍有待深入。

二、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化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区域旅游产业从分散到集中、从单一到集群、从弱关联到强关联、从粗放到集约的集聚转型升级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依据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和产业集聚程度,一般会经历基于核心旅游资源的资源组合集聚(景区组团式集聚)到基于度假平台的要素配合集聚(要素配套式集聚),再到基于产业链延伸的产业融合集聚(产业集群式集聚)等几个阶段(见图1),体现了旅游业从资源依赖型到资本依赖型再到智力依赖型,从游览观光到休闲度假再到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发展变化。

图2 基于核心品牌资源的旅游资源组合集聚示意图(景区组团式集聚→资源景区组团)

(一)资源组合集聚阶段(资源景区组团式集聚)。这是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我国内地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属于资源依赖型的观光游览业集聚,具有景区点组团式集聚特征,形成景区组团(见图2)。依托核心旅游资源吸引力如名山大川,以及环形旅游线路如旅游廊道、旅游景观道、生态绿道、休闲步道等,通过资源组合、线路联合,依托“月亮型”资源将周围“星星型”资源有机组合、联合为一体,形成“月亮带星星”式大型景区或景区组团,从而产生集聚效应,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游客旅行成本,同时丰富体验内容、增加体验价值。但这时的住宿接待还主要依托周边城市城镇,从而形成双中心旅游布局——城市城镇住宿接待中心与核心资源景区观光游览中心。依据对核心资源的分类,主要有自然保护区集聚型如九寨沟、人文名胜集聚型如开平碉楼与村落、风景名胜集聚型如桂林漓江画廊、城市标志建筑集聚型如城市中轴线等。

(二)要素配合集聚阶段(度假要素配套式集聚)。这是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中级阶段,在我国内地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主要属于资本依赖型的度假娱憩行业集聚,具有旅游六要素配套式集聚特征,形成度假游憩综合体(见图3)。依托核心旅游资源及其优良生态环境,在观光游览基础上,不断完善配套休闲度假要素——住宿、餐饮、交通、购物、会议、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体育运动、户外游憩、机械游乐等,构建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等行业,形成基于核心观光资源(核心区、缓冲区)、度假住宿游憩平台(实验区、经营区)的休闲度假娱憩综合体,从而产生集聚效应,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游客旅行成本,同时提供“一站式”休闲度假体验服务,延长体验价值链,其中以国家旅游度假区最为典型。依据对资源环境的分类,主要有风景名胜型度假游憩集聚如福建武夷山、昆明滇池,主题乐园型度假游憩集聚如广州长隆、深圳华侨城,滨海海岛型度假游憩集聚如海南三亚亚龙湾、广东阳江海陵岛,温泉疗养型度假游憩集聚如广州从化温泉谷、江门恩平国家地热地质公园等。但这时旅游产业集聚主要是面向休闲度假消费范围,基于“一站式”服务提供而构建起来的横向旅游“六要素”相关行业群,为围绕休闲度假消费范围而不断扩大旅游横向行业特别是“购”、“娱”相关行业的结果。

(三)产业融合集聚阶段(旅游产业集群式集聚)。这是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在我国内地始于本世纪初,主要属于智力依赖型的旅游产业融合集聚,具有横纵向产业集群式集聚特征,形成旅游产业园区(见图4)。在度假旅游要素集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核心旅游品牌形象吸引力、核心旅游品牌价值延伸力,不断整合区域相关产业,促进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其他产业融入旅游“六要素”,成为大旅游产业一部分,如观光-休闲-创意农业、观光-休闲-创意工厂、休闲商业、旅游房地产等。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智力因素,创造新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如从餐饮延伸到上游的食品创意加工、农业科学种养;从购物延伸到上游的旅游商品创意加工;从休闲体育、户外游憩、机械游乐延伸到上游的休闲体育、户外游憩、机械游乐装备制造;从文化娱乐延伸到上游的文化用品制造;从医疗保健延伸到上游的保健品生产等,从而形成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如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国旅游产业园、珠海金湾区游艇产业园,以及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如浙江安吉竹文化博览园、佛山南风古灶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肇庆星湖端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其实,依据与休闲度假结合的相关产业类型,可以形成多种“成行成市”产业集聚模式,举凡休闲度假+观光-休闲-创意农业+乡村旅游模式如台中“雾上桃源”——合欢山乡村旅游度假区,休闲度假+旅游装备业模式如天津滨海新区中国旅游产业园,休闲度假+休闲商业模式如成都宽窄巷子,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业模式如广东肇庆星湖端砚文化旅游产业园,休闲度假+休闲体育模式如广东汕尾红海湾旅游度假区,休闲度假+医疗保健模式如从化温泉谷,休闲度假+主题乐园模式如广州长隆主题乐园度假区与深圳东部华侨城,休闲度假+休闲娱乐业如澳门博彩与美国拉斯维加斯,等等。这时的旅游产业集聚是在旅游“六要素”横向相关行业群的基础上,延伸其上下游产业链条,不断扩大纵向产业的结果。

图3 基于度假住宿接待的旅游要素配合集聚示意图(度假要素配套式集聚→度假游憩综合体)

图4 基于产业链延伸的旅游产业融合集聚示意图(旅游产业集群式集聚→旅游产业园区)

三、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化转型升级发展动力机制

作为产业发展演化中的一种地缘现象,产业集聚受多种因素制约,包括规模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特征、良好营商环境、资本寻利动机、人力资源素质、相关支持行业、政府产业政策等,旅游产业集聚亦然。但旅游产业集聚的基本动力不仅在于集聚经济的成本-效益约束机制,还与核心旅游品牌的溢出效应密切相关。

(一)成本-效益约束机制。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因在于集聚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益,体现了资本寻利增值的动机。在降低成本方面,旅游产业集聚不仅有利于区内企业、个体工商户因共享公共平台——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公益服务、相关行业支持平台而降低平台成本,因行业互相关联——旅游消费相关行业及其上下游行业一体化而降低交易成本,因空间距离缩短——集中在集聚区内而降低交通成本;而且也有利于政府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成本降低。在提升效益方面,旅游产业集聚可能因企业、个体工商户之间的知识溢出而产生创新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进而助推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管理革新;因企业、个体工商户之间的竞争合作助推产品和服务品质提升而产生竞争经济效益;因产业发展成行成市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因资源环境的集约开发利用、有效保护管理而产生社会环境效益。因此,追求成本降低和效益增加既是市场也是政府促成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根本动因。

(二)核心品牌的溢出效应。除成本-效益约束机制外,在产业集聚动力机制方面,旅游产业集聚明显不同于制造业集聚的地方在于核心旅游品牌特别是核心旅游资源品牌的溢出效应对旅游产业集聚的影响。核心旅游品牌对周围经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文化进步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其中对旅游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核心旅游品牌作为区域(公共)品牌对个体(私人)品牌的品牌形象吸引-集聚机制与品牌价值的延伸-溢价机制两大方面,即核心旅游品牌通过品牌形象吸引(游客、开发商、政府、社区)-集聚(旅游相关行业)机制,以及品牌价值延伸(核心旅游资源品牌→旅游产品、商品品牌→旅游企业、产业品牌→旅游地品牌)-溢价(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商品)机制,使旅游地品牌、核心资源品牌向旅游产业、旅游企业品牌延伸,甚至构成母子品牌关系,从而放大品牌溢出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

图5 核心旅游资源品牌的形象吸引-集聚机制与价值延伸-溢价机制

1.品牌形象吸引-集聚机制。在品牌经济、注意力经济时代,核心旅游品牌所形成的强大磁场,对游客和开发商形成了强大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即:品牌形象吸引→游客旅游休闲→开发商项目开发→政府公共平台建设与周边社区营造→旅游产业集聚→旅游集聚经济→经济产业竞争力(见图5)。

2.品牌价值延伸-溢价机制。在核心旅游资源品牌逐步被游客、居民、开发商、政府认知、认可、认同后,不断延伸为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商品品牌,丰富旅游地品牌,进一步延伸为旅游企业、旅游产业品牌,从而使旅游企业因为核心旅游资源品牌、旅游地品牌而产生溢价效应,获得比集聚区外相同或类似产品更高的收益,增加产品附加值(见图5)。

四、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化转型升级发展政策引导

旅游产业集聚转型升级发展既是相关产业要素自我优化的结果,也是外部环境(如消费市场、产业竞争、政府政策)刺激影响的产物。可见,尽管旅游产业集聚主要以市场机制促成为主,但各级政府依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在行政促成方面仍然有所作为。

(一)创意策划引领,科学规划引导。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各方参与下,通过创意策划引领、科学规划引导产业集聚。一方面适应并引领市场,通过创意策划对产业集聚进行适度超前定位,引领产业从资环禀赋依赖型向智力创新依赖型转型升级,融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产业;另一方面,因地制宜通过科学规划形成产业集聚空间范围、差异分区、产业布局、项目组合、公共配套、旅游线路等,例如:依据城市城镇、品牌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划定空间范围,按照保护区、缓冲区、实验区、经营区要求布局项目,通过游线整合区内外旅游资源点或景区点,通过产业项目丰富活动内容,通过公共配套和公共服务构建统一平台等,从而形成开放式的旅游产业集聚区或园区,以区别于封闭式的工业园区。

(二)建立统一机构,构建共享平台。从有效开展公共治理和提供公共服务角度,建立产业集聚区或园区统一机构,如独立管理委员会或政府部门协同委员会或利益相关者委员会统筹公共事务;并本着“政府做平台、企业做经营”的理念,构建产业集聚区或园区公共基础设施(进入道、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排水、垃圾站等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园区游道、旅游驿站、品牌形象标识、旅游道路标识、网络平台等),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公共交通提供、品牌形象宣传、公共危机管理、日常垃圾清运等),“筑巢引凤”,为招商引资、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经营环境。

(三)项目用地倾斜,保障旅游用地。旅游用地实为旅游项目建设用地,不能将景观用地纳入其中,国土部门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优化土地利用政策”精神,在严格控制旅游设施建设占用耕地同时,进一步细化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的支持措施,并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修建旅游设施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四)负面清单管理,引进优质项目。依据旅游产业集聚区或园区发展定位,建立相关产业项目落户的负面清单制度,引进旅游休闲相关产业项目落户,防止非相关特别是污染性产业项目进入;同时,对可以成行成市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休闲相关项目,以及公益组织、中小企业的特色专业旅游休闲相关项目给予优惠扶持。

结语

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是区域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区域旅游产业集聚一般会围绕区域核心旅游品牌,经历基于核心资源景区的资源景区组合集聚、基于度假住宿接待的要素配合集聚、基于产业链条延伸的产业融合集聚等三个阶段,推动旅游产业集聚业态从资源景区组团区到度假游憩综合体再到旅游产业园区发展,从而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旅游产业集聚除受成本-效益机制约束外,与工业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显著差异在于核心旅游品牌溢出效应的作用,即通过核心旅游品牌形象的吸引-集聚机制、核心旅游品牌价值的延伸-溢价机制,驱动旅游相关企业“成行成市”集聚发展,从而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1]Michael E P.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77-90.

[2]Julie J,Peter M.Clusters in regional tourism:An Australian cas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4):1018-1035.

[3]Julie F,Katherine E.Growing south Carolina’s tourism cluster[J].Business and Economic Review,2006,52(3):15-20. [4]Pamela J,Mcrae w.Wine and Tourism:Cluster complementaril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R].New Zealand tourism and Hospital research conference,Wellington,2004.

[5]Julie J.Developing regional tourism in china:The potential for activating business clusters in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4):695-706.

[6]Scott N,Cooper C,Baggio R.Destination networks:Four Australian cas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1):169-188.

[7]邓宏兵,刘芬,庄军.中国旅游业空间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289-292.

[8]李瑞,蒋国富,廖伯翠.山岳旅游区旅游产业集聚与布局研究——以河南省伏牛山旅游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6):1011-1014.

[9]马晓龙,卢春花.旅游产业集聚:概念、动力与实践模式——嵩县白云山案例[J].人文地理,2014,29(2):138-143.

[10]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6):53-57.

[11]冯卫红.旅游产业集聚的动因分析[J].经济问题,2009,31 (7):114-116.

[12]冯英杰,吴小根.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时空演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25(3):90-94. [13]杨迅周,谢燕娜.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6):97-100.

[14]杨迅周,谢燕娜,沈晨.旅游产业集聚区空间结构与管理模式研究[J].河南科学,2013,31(7):1104-1107.

[15]聂献忠.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以长三角地区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Liu Shao-he Gui La-dan
(Institute of Tourism Management and Planning,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Guangzhou,Guangdong 51032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tourism markets of mass recreation and tourism emerge on a large scale,whic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Analyses and experience indicate that tourism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restricted by the cost-effectiveness mechanism of it,and it is also affected obviously by the effect of core tourism brand.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agglomeration firstly bases on the resource agglomeration of core tourism resources,then on the element agglomeration of vacation tour accommodation,last on the industry integration agglomeration of industry chain extension.The three stages illust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ourism.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development path;dynamic mechanism

F592.3

A

1005-5738(2014)04-172-06

[责任编辑:蔡秀清]

2014-06-18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休闲文化消费主导下旅游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其综合改革研究”(项目号:12BJY124),2012年度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融合驱动下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发展路径与管理模式研究”(项目号:GD12XYJ11)阶段性成果。

刘少和,男,汉族,湖南永州人,广东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与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开发、旅游产业升级。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我们一起“云旅游”
少儿科技(2022年4期)2022-04-14 23:48:10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小A去旅游
好孩子画报(2018年7期)2018-10-11 11:28:06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旅游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决策(2015年9期)2015-09-10 07:22:44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