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书莹
86 岁的姚以恩,江苏镇江人,曾长期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翻译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姚以恩还有另一个更为人知的身份,是圈内外著名的“吃货”,兼着几家著名淮扬菜系饭店的“顾问”。
姚以恩的家,在上海茅台路上一个老式居民小区的高层建筑里。房子不算很大,胜在两间都朝南。其中一间是姚老先生夫妇俩的卧房,另外一间则俨然已被各色书籍占领得满满当当,从书柜到桌子、椅子、沙发、地板、冰箱、台几……老先生领着记者踮脚在书堆里走来走去,随手挪开一叠书,腾出一个椅子,示意我们坐下。
86 岁的姚以恩,江苏镇江人,曾长期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翻译家协会创始人之一、首任秘书长,上海文史馆馆员,《咬文嚼字》杂志编委。
“我的藏书,就是我的最爱,也是我最大的烦恼。说是最爱,是因为不论我处境如何,这些书总是我最好的精神支柱;说是最大的烦恼,是因为屋窄,我至今还不能把它们安置得井然有序。”姚以恩曾在自己写的一篇“藏心书屋琐记”中这样介绍。
姚以恩还有另一个更为人知的身份,是圈内外著名的“吃货”,兼着几家著名淮扬菜系饭店的“顾问”。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与扬州饭店创始人、有淮扬菜泰斗之称的莫有财私交甚笃,他后来帮着莫有财牵线搭桥到北京大开宴席,全城权贵富贾纷至沓来,莫氏后来以“姚以恩家宴”的名义专开一席,以感恩引荐之情。
姚以恩出生于扬州盐商之家,后虽家道中落,但自少年时养成的锦衣玉食,持续至今,成为日常生活里始终坚持的习惯。扬州盐商擅吃,已入耄耋之年的老先生从小喜食荤腥,又以河鲜为美,吃菜离不开虾籽,食面以蟹黄佐之风味最佳。蔬菜则向来不喜,“鱼肉尽可穿肠过,绿叶蔬菜反而会引起肠胃不适。”
“打铜巷”里的年味
所谓“北京胡同扬州巷”,到了扬州,不得不逛的就是那些承载着浓浓旧时味道的巷子。扬州的老巷依托着著名的东西向旧城东关街为基准展开,东面直到当年隋炀帝开凿的古运河。明清时期,古运河的便捷为扬州带来盐业的商机,大批商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他们携家带口,在扬州求田问舍,沿着古运河修建大宅庭院,“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有人曾这样评论说,随便在扬州的巷子里走走,见到迎面走来的,或许就是旧时哪户盐商家的后裔。
在扬州旧城星罗密布的巷子里,有一条叫做“打铜巷”的小巷,巷子不足 180 米,清代时由于巷内多制作铜质器具而得此名。姚家旧宅,就是在这“打铜巷”之中占据最显著的位置:“打铜巷 3 号”。与巷子里其他明清时代建筑不同,姚家的宅院走的是半中半西式风格。最盛的时候里面有一百多间屋子,居住着这个姚姓盐商家族所有的成员。屋子与屋子之间有一道狭长的火巷分割,以防在发生火灾时可隔绝火势蔓延。而在平时,这道火巷则是分割主人与帮佣世界的分界线,姚以恩记得,沿着火巷一路走到底,便是佣人的房间,以及厨房所在地。
1928 年,姚以恩出生在这个宅子,是这个家族第四代的长房长孙。姚家的财富,由姚以恩的曾祖一手创立,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已算是扬州城里颇有家底的盐商世家,在扬州有钱号,在东台有盐垦公司。
扬州的盐商家族以擅吃闻名,姚家也无例外,凡是野鸭、蟹黄这类寻常人家桌上的珍馐,到姚家便成了稀松平常之物。
3岁的姚以恩在扬州打铜巷姚家老宅前。作为扬州盐商后人,虽家道中落,但自少年时养成的锦衣玉食,持续至今,成为日常生活里始终坚持的习惯。
当时,正逢这个家族最盛的时期。姚以恩记得,自己当时时常被曾祖母牵着,去附近的富春茶社吃茶,五丁包子和野鸭包子是富春的招牌,也是姚以恩的心头所好,“可惜的是,现在野鸭都不许吃了。养殖的鸭子,就不是那个味道了。”
老先生儿时记忆里最念念不忘的味道,是来自一种叫做“桃花鵽”的野味。在辞海里,所谓“鵽”者,雉属,即“沙鸡”。但姚以恩记得清清楚楚,这种只有每当春天桃花盛开季节在江苏高邮地区才会出现的水鸟,嘴长,腿也长,且肉质细腻,香气四溢与一般沙鸡有天壤之别。这种春天里必吃的美味,如今已是全无踪影,姚老一日读书,看到作家汪曾祺一篇谈论记忆中美食的小文,其中亦谈到“桃花鵽”,称其为最鲜美之味,遂哈哈大笑,“看看看,原来那个姓汪的馋鬼也吃过哩。”
许是平日里就已经吃得极好,姚家的年菜反倒是显得中规中矩而没有更为奇突之处。按照旧时习俗,过了冬至,家家户户便要准备开始过年。扬州人家在春节到来之前,要忙碌的事情很多,且都冠以“年”子来应景,《真州竹枝词引》这样记载,冬至前后所腌咸货(编著:鸡,鸭,鹅),至时煮之,曰“煮年肴”;庖人请伙来帮忙,曰“帮年”;祭灶后开发年事,曰“年帐”;族戚寒素者送以炭赀,曰“年敬”;往来馈赠者,曰“年礼”;神祠烧香,曰“年香”。
扬州的各种“年事”里,最重要的便是“年蒸”。所谓“年蒸”就是蒸点心,节前蒸好,存放在家中预备节日期间享用。姚家的“年蒸”从冬至腊八就开始了,姚以恩还记得,家里佣人把蒸好的包子、馒头、各色糕点,稍稍晾干,整整齐齐垒成一座小山,还要在其中缝隙之处用红枣等各种干果塞得严严实实,取其名为“堆元宝”,象征招财进宝。看着这座“元宝山”越垒越高,姚家的年味也越来越浓。
堆好的“元宝”,要放置在家中醒目的地方。除夕之后,正月里,各户人家串门,便是将这些“年蒸”之物按份取下,当点心给客人食用。
虽然姚家人不喜食素,但按照扬州人过年的传统,有几样蔬菜是除夕年菜必备。其中一味“十香菜”,寓意“十全十美”,由十种以上的蔬菜炒制而成(咸菜,百叶,豆腐干,萝卜,黄芽菜,香菇,酱瓜,酱生姜,水芹菜等)。不知道是否扬州人太爱追求“十全十美”,扬州人凡做此菜,都起码有一脸盆之多;蔬菜里,扬州人还讲究吃水芹菜和豌豆苗,芹菜因为中空,所以可取“路路通”的谐音;而豌豆苗,在扬州土话里被称为是“安豆”,有“安安稳稳”之意。
除此之外,扬州名菜煮干丝也是年菜中的必备。讲究的扬州人家干丝吃法,与我们现在知道的略有不同,是讲究季节性的,不同季节与不同的食材相搭配。春季河鲜上市,吃虾仁什锦干丝,还要点缀上开洋、鸡丝等;夏季黄鳝最为肥美,取鳝背肉佐以干丝;秋高气爽之时,正是吃蟹的好时候,就连干丝都要做蟹粉的来吃,而到了隆冬过年的时候,冬笋上市,年夜饭桌上就会出现一碗加冬笋丝的干丝。
“全家福”,则是除夕夜里姚家人年夜饭里的明星。上海“南伶”酒家主厨景国勇师傅后来告诉记者,扬州人过年,讲究的是八个冷菜,四个炒菜和六个大菜,其中“全家福”是大菜中的主角。
所谓的“全家福”就是扬州人吃的杂烩,里面有鱼圆、肉圆、虾圆、肉皮、蹄筋、笋片、鹌鹑蛋、香菇等不一而足,“越是有钱的人家,放到全家福里的食材就越好”,景师傅这样说。相比食材,姚以恩对“全家福”印象最深的是,自己家里有一只很大的紫铜火锅,用木炭烧火。木炭火力大,铜又传热快,不多久,锅内的汤头就翻腾得很热烈了,大人小孩争相将筷子深入锅中,捞那些先烫熟的东西来吃。
姚家人丁兴旺,虽同居于“打铜巷”里的祖屋,但到了姚以恩这一代早已各房分家,所以除夕并不聚在一起吃饭。试想一下,在一个偌大的院落里,好几个紫铜火炉同时翻腾着各色肉丸子、香菇、笋片,在一片热气蒸腾之间,觥筹交错,好一幅繁华喧闹的场景。
扬州名菜煮干丝是年菜中的必备。
上海岁月里的扬州美味
可是这场繁华很快随着年味散去。从极盛到衰落,姚家仅仅走过十数年光景。1937 年,日本人开进了扬州城,很快姚家的府邸被日本人占了去,家里各房一户户地被迫迁出,直到最后被完全清空。曾经空气中都透着温暖食物气息的“打铜巷 3 号”变成了令人闻之色变的地方。
迁出大宅后,姚家人的生活也彻底落寞了,“起初,就是依靠一件件变卖家里的各种物件度日。”后来,值钱的东西也没了。16 岁那年,通过舅舅的关系,姚以恩来到上海,进了位于四川路上的一家叫做“宝康银行”的小钱庄做练习生。“你可别小看了这个工作。”姚以恩说,当时的上海,扬州人最多做所谓“三把刀”(编著:剃头刀,菜刀,扦脚刀),均属比较低下的工作,相对来说,去钱庄上班被视作一项美差。
在钱庄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还算不错,可以攒下一些钱,接济家里。“每月领了钱,几乎全部都要寄回扬州家里。”姚以恩回忆。
当时的上海滩钱庄,老板会多请一个烧饭师傅负责给公司员工做饭。宁波路上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是荣氏家族的产业,大老板荣毅仁是无锡人,由于特别欣赏扬州厨师莫有财的一道蜜汁火方,就在银行大楼旁给莫师傅置下一套房子,帮他开了饭店。交换条件是,莫师傅得天天给他银行里的高阶雇员做饭。
莫有财后来成为“淮扬菜泰斗”,他当时的这个小餐厅也成了姚以恩在上海常常光顾的地方。每当思乡情切,他就去莫家厨房打打牙祭,吃几道地道的家乡菜肴。一来二去,姚以恩和同为扬州人的莫有财熟了起来。这个昔日盐商家族里的少爷,懂吃却不会做,于是便乐得做一个口头司令,将儿时记忆中的美好滋味,一一复述出来,再由厨师加以还原。
比如扬州名菜“蜜汁火方”,“莫家菜”传人景国勇师傅如此介绍这道名菜。火方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原料,莫家菜的传统是只采用来自金华的火腿,因为只有金华火腿用的是金华两头乌。一只十二三斤重的火腿,只取中方一段作为火方食材,皮朝下放在砧板上,用刀剞小方块,深度至肥膘;之后,皮朝下扣在一个空碗里,加入清水,上笼蒸 2 个多小时;取出加入冰糖、清汤再蒸 1 小时;取白糖莲子再上笼蒸,最后放置旺火上,放入松子仁炸至金黄,倒入卤汁加蜂蜜,用水淀粉勾芡,放入糖桂花搅和,浇在火方上,并撒上松子方大功告成。景师傅说,蜜汁火方制作工序繁复,口味重甜腻,曾深受淮扬一带老吃客们的青睐,也是大户人家年菜中必不可少的一味。
还有一道淮扬名菜“海底松”,老先生姚以恩也是记忆忧新。取陈年的海蜇,去泥沙,再浸泡一天,然后切丝,放在大汤碗里,取用小菜心像削铅笔一样削尖,放在开水锅里氽一下备用;在锅里放入清鸡汤,烧开后倒入装有海蜇丝的大汤碗,然后把菜心朝上放在海蜇丝的周围,配以熟火腿片。因为海蜇头的形状酷似“松树”,也就成了这道菜的名字来源。
遗憾的是,“现在再来做,即便是知道步骤,总也做不出当年的那个味道了。”姚以恩表示。
不仅是“海底松”、“桃花鵽”,越来越多昔日姚家饭桌上的美味几近失传,或者貌合神离。最简单的例子,姚以恩嗜蟹,往往每当蟹季来临,他总归要吃上十轮螃蟹,每次四只,双雌双雄。他抱怨说,如今的螃蟹越来越没有蟹味道了,“以前吃完,螃蟹的腥气是很难去除的,非得依靠香菜末等反复洗手才行。而现在,吃完螃蟹,用水一冲就洗干净了。”
扬州菜的讲究,多是源自盐商在其后的推波助澜。扬州城里著名的典故,一个穷书生,娶了一户盐商家里的婢女为妻,一日,书生想要吃一个韭黄炒肉丝,妻子笑了笑说,如是按照旧日里的方法,估计你是吃不起的。按照她的做法,是要十个猪脸,取其面肉,炒成丝的。后来总算做成了,书生连赞好吃,把自己的舌头都吞下去了。
这个故事的真伪已不可考,对于姚以恩来说,他记忆中关于扬州美食的传说却实实在在曾经存在。
姚以恩记忆中的年夜饭菜单
首先是“年蒸”,姚家的“年蒸”从冬至腊八开始,家里佣人把蒸好的包子、馒头、各色糕点,垒成一座小山,取其名为“堆元宝”。其次是“十香菜”,寓意“十全十美”,由十种以上的蔬菜炒制而成(咸菜,百叶,豆腐干,萝卜,黄芽菜,香菇,酱瓜,酱生姜,水芹菜等)。第三是扬州名菜煮干丝,这是年菜中的必备。第四是年夜饭里的明星“全家福”。“全家福”就是扬州人吃的杂烩,里面有鱼圆、肉圆、虾圆、肉皮、蹄筋、笋片、鹌鹑蛋、香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