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
创新意识是一种力求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任何创造活动最初都起始于创新意识的萌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在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富有好奇的心理、自我表现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潜在的创新意识的萌芽,只要启发有方,诱导得法,就可变潜在为现实。每位教师都应当成为启迪学生创新意识的导师,启发、诱导学生运用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看待、分析。
一、从好奇心入手
古今中外许多发明创造都起源于人们的好奇心。好奇心既是人们发明创造必备的心理品质,又是主动观察事物,积极思考问题的强大内在动力。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是密切联系的,好奇心的发展必然滋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意念。因此,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不仅要十分珍重,尽力呵护,而且要适时引导其向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转化、发展。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随意地报数,老师迅速作出是否是3的倍数的判断,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检验,在其感到好奇和惊讶之时,随即告诉学生3的倍数是有特征的,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探索发现其中的奥妙。这样,适时地将学生的好奇导引为探索、发现。
二、在心理上强化
创新意识不能仅凭兴趣维持,应成为学生的自觉意向。这就必须在相应的氛围内诱发、形成并成为他们的自觉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要注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多与社会各界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人士接触,或者有目的地安排阅读介绍陈景润、华罗庚、祖冲之等数学家、发明家的成就资料,了解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创新业绩和杰出贡献,使学生产生景仰之情,并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教师本身教学方法的革新,实验的创造性设计,教具的创造性使用,也能使学生深受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让创新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萌芽。二要注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当重视他们心理环境的优化,确保他们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一是要引发内在的需要。让学生理解数学创新对于实际运用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我要”的心理驱动。如:当学生对用枚举法求36和60的最大公约数普遍感到繁琐时,引发他们产生用其他简约的方法取而代之的需要,从而创造性地探索出短除的方法。二是引发外在需要,即为赢得同伴、老师的肯定和赞赏而产生的创新需要,是由老师的“要我”转化而成的“我要”。如在一题多解的训练中,主动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求与众不同的解法。
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失败是成功之母,自信乃成功之父。自信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并预期获得成功的精神支柱。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就必须帮助学生树立和强化自信心,让他们遇事敢想、敢说“我能行”。以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大胆质疑问难、猜想、探索。如: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猜想分数可能有怎样性质;学习了“分数与比的关系”后,再猜想比又可能有怎样的性质,从而在体验成功中树立自信。
五、磨炼学生的意志力
创新活动所历经的探索之路,必然遍布荆棘,充满坎坷,没有坚强意志的人不可能抵达理想的终点。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使学生自觉摆脱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把探索活动坚持下去,直至获得预期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当注重磨炼其意志力,使其具有深入持久的探索毅力与恒心。只要教师加强行为训练,培养坚持力;严格要求,培养耐挫力;积极引导,培养自制力,就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力。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优势,把握和利用一切可能契机,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紧密联系学科实际,充分挖掘和揭示其科学思想方法,就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逐渐为学生所领悟理解和内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