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摘 要: 随着教材地位与功能的提升,传统“教教材”的观念正在为“用教材教”的观念所取代。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被赋予处理教材的权利,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已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分析教材处理的基本操作策略和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 思想品德 教材处理
课改前,教材的性质定位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把这种资源看做是“唯一的资源”。在这样的教学观念下,师生都力求用足教材、学透教材,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做到背熟教材。课改后,我们对教材性质的理解发生了改变,我们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教材的“资源性”没有改变,但必须强调的是,教材绝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而是最重要的资源。此外,教材除了具有资源性外,还具有“工具性”,它承担着提供学习方法的功能、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的功能等。在全新的课程教材理念指导下,“使用教材”就意味着教师有参与教材处理的权利和责任,从而使处理后的教材更加科学、有效,使课堂教学更有质量,更富生机。
强调对教材进行处理是新课程教材观改变的必然结果。研究教材处理策略要求教师“敢”于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替换、拓展、添加”,从而使教学更加有效。
一、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教材处理的策略
1.对教材的生活化处理——架设联系桥梁,对接现实生活。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三个课程基本理念分别是,要“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要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并帮助学生“将独立思考与积极实践相统一”,这是国家对该课程“量身订制”的质量要求和基本规范。要切实贯彻这些理念,教师就不应该空洞说教,令生活现象窒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师只有实现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对接,才能追寻到思想品德课的“根”。
如,一位老师在讲《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选用了这样两则生活案例:
案例一:2006年国庆长假期间,太原市一家通讯广场将40张小偷的照片在其大门上张贴公示。此举一出,舆论哗然。通讯广场的管理部门和有关市民认为,此举提醒了顾客、震慑了小偷,最终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问:你认为通讯广场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案例二:据《东南快报》报道,一位女孩在化妆品店偷了一瓶防晒霜,被监控录像拍了下来。店主从录像中锁定嫌疑人后,当即写下《告盗窃者通知书》,上面附有女孩行窃过程的照片。店老板将《通知书》制作成7张60厘米×100厘米大小的彩喷图,分别贴在店门口、小店附近的路口及附近几所学校里,引来不少人驻足观看。
店老板称,考虑到女孩的前程和面子问题,《通知书》上他将女孩的脸做了马赛克。店老板表示,希望女孩速与他联系,否则他将于10天后,在小店附近的公共场所粘贴500张最清晰的偷窃全过程照片。
问:若“大限”之前行窃女孩没有前来“自首”,店老板真的将女孩行窃全过程的照片公布出来的话,店老板的行为是否侵犯女孩的权益?其行为是否涉嫌违法?
生活是开展思想品德学习的来源和基础,生活蕴含着知识与力量,是形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母。复杂抽象的理论一旦回归生活,就会变得生动与简单。将生活引进教学,使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增强、良好情感的形成、科学态度的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有了可靠的基础。因此,教师所选取的教学素材应该与时俱进,使课堂更具时代感和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提供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
2.对教材的拓展化处理——充实背景材料,延伸教学空间。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体现教育性。教师要不受教材的限制,勇于跳出教材,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补充教材,完善教学。时事每天都在变化,社会每天都在进步,学生每天都在接触新事物,而教材总是滞后(现行初中《思想品德》几年间没有任何变化),用滞后的教材塑造学生的思想与品德,总是难以如愿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原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补充和增加,解决学生理解知识的困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哪些教材知识需要拓展和深化呢?
(1)理解教学重点所具备的知识
由于新课程教材的编写篇幅的限制,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常用语,学生并不能真正懂得其含义,导致在理解知识上出现诸多困难。例如:讲解分配公平与社会稳定时需要理解“做蛋糕”、“分蛋糕”、“垄断行业”,“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最低工资标准”、“民生问题”等常用语的含义。讲解南北关系和南北问题时需要理解“新兴经济体”与“金砖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词语的含义。讲解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需要理解“引进来”、“走出去”、“经济全球化”等词语的含义。
(2)理解热点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教材难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要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必须充实相应的背景材料,介绍该问题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去关注、去理解、去接受、去感悟,否则,只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毫无兴趣和意义。例如: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指导建议中的需要拓展知识点,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如“中国梦”、“美丽中国”、“辽宁号”、“钓鱼岛问题”、“我爸是李刚”、“PM2.5”、“正能量”等问题,教师讲解时需要适当补充和拓展。
(3)扩大信息容量所补充的知识
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增加,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学到其他课堂所学不到的东西,让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拥有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改变对思想品德课形象的认识,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教学《我知我家》这一课时,教材中只讲了四种家庭结构,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家庭结构还有:
“空巢家庭”。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四二一”家庭。在我国,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四二一”家庭已成为一种普遍模式,“四”指四个老人,“二”指爸爸、妈妈,“一”指一个孩子。
“流动家庭”。由于异地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增多,出现了“流动家庭。”
“丁克家庭”。丁克一词为英文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的缩写DINK,意即双收入、无子女、浪漫自由、享受人生。
“单亲家庭”。指由离异、丧偶或未婚的单身父亲或母亲及其子女或领养子女组成的家庭。
“重组家庭”。指夫妇双方至少有一方已经历过一次婚姻,并可有一个或多个前次婚姻的子女及夫妇重组的共同子女。
“丁宠家庭”。近年来,一些年轻“丁克”夫妻一方面不愿养育子女,另一方面想享受为人父母的温馨与乐趣,于是纷纷养起了宠物,这些家庭被人们称为“丁宠”家庭。他们给自己的宠物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并把宠物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3.对教材的本土化处理——凸显地方特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这些精辟论述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认为,教材的教学案例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重要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对乡土材料“一往情深”,引乡土“活水”,真正做到“接地气”,做到教学案例的本土化,更能拉近生活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有亲近感,便于引导学生知乡爱乡,增进学生关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鼓励学生关心身边的事例,关心家乡的发展和进步,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热爱家乡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融乡土性、时代性、教育性于一体。
如:温州市第十七中学金哲谊老师在执教《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一课时,选取学生感兴趣、熟悉的本地热点新闻,使课堂变得声色俱佳。他以温州当地热点新闻贯穿课堂始终,随着热点事件跌宕起伏的发展,创设问题链,一问紧扣一问,学生思维火花得到绽放。
新闻回放一:温州市龙湾区城市东片防洪工程建设指挥部拆征科工作人员王良才,为注销五户拆迁户的房产证,半个多月里往市房管局龙湾分局永强房管所跑了7趟,最后“跑了七趟还要审审看”。
师:如果你是王良才,这时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检举。
师追问:我们到底有没有权利,能不能这样做呢?请找出相关依据。
新闻回放二:王良才的遭遇在朋友圈引起热议,QQ群朋友留言建议——
渔歌唱晚:叫帮人把房管所大门给堵了!不给办事,咱就不走!
米晨:向公安机关报警,就说去办事被打得鼻青脸肿,把事情闹大。
wz007:不要瞎起哄了,试试拨打“96178”,向机关效能监察中心反映下情况。
师:你赞同他们的说法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
师:行使监督权,还有哪些权利?
生:向人大代表和有关部门举报。
师追问:除了这些,还有哪些渠道?
生:行使网络监督权,比如微博。
新闻回放三:王良才“跑了七趟还要审审看”一事,被温州都市快报报道后,市长陈德荣要求严查彻查。
师:王良才的事例,让我们感悟到了……
对个人:?摇 ?摇?摇?摇;对政府:?摇?摇?摇 ?摇?摇?摇;对社会:?摇?摇?摇 ?摇?摇。
金老师紧密联系当地经济和社会实际,挖掘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师生合作探究,课堂气氛活跃,枯燥变生动,抽象变具体,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堪称一道兼具时尚元素又别有风味的“农家”盛宴。
4.对教材的简约化处理——突目标,抓关键。
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教学要追求简约求实的艺术境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果。”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在大量的日常教学研究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繁杂,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要捡,教学时间紧蹙,到最后要么仓促收兵,要么严重拖堂。
教材的简约化处理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等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使课堂变得更简洁、清晰、流畅、深刻,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对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简明
很多思想品德课之所以事倍功半,不得要领,是因为教师设置的目标高而多,一堂课45分钟,样样都要顾及,负担太重。思想品德教学在众多目标的追逐中眼花缭乱,顾此失彼,迷失方向。更有甚者,个别教师把追求生成性目标作为“挡箭牌”,设计的教学目标随意性强,课堂教学杂乱无章。“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当、简明,这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简明的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任务,较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指向,较快地进入学习角色状态。
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标、教学参考书和考试说明,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分清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抓住主要目标,适当考虑次要目标;根据知识逻辑中的重难点和学生能学多少情况,确定一组需要重点解决的阶段目标,轻装前进。教学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也不能把情感目标抬到过高的位置、脱离知识教学进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教学内容简要
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浅尝辄止。教师必须从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习惯出发,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教材本身特点,独特而深刻地解读教材,敢于改变课文的“序”,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善用剪枝学问,在教学内容的数量上剪裁“瘦身”,抓重点、轻一般,去枝叶、留主干,好中选优,把最基本、最重要、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最有用的核心知识挖掘出来,花大力气提炼出教学的知识主线,让学生对值得学的“精华”细细品味、吸收。教师还要正确地处理教材重点与补充材料之间的关系。适量补充时事材料、引入名家名言、成语典故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主干知识和重要概念。过度补充延伸则会浪费教学时间,加重学习负担。
(3)教学素材简练
选材要“少”。所选背景材料要有典型性和扩张力,切合国家生活、地方大事和学生生活,鲜活、生动,能以一当十;题材的包装上也要适可而止,切不可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用材求“丰”,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开发,紧凑使用,力求客观、真实地转移生活场景(时间和地点),变换主配角造型和对白,逐步改变设问的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挖掘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识不平衡,唤起已有知识经验,在积极探究问题中生成不同知识,让每一个教学素材在课堂上都能发挥最大效益。组材求“优”,力戒随意组拼素材,力求典型案例生活化、故事化,把课堂营造成一部“电视连续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坚决防止材料用得散,杜绝教学例证满天飞的状况。
如,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竞争?合作?》框题时,一位教师创设了一个同学们在开往成功的“和谐”号列车上旅行的情境,把平等竞争、合作共享、成功作为三个站点,把教学目标和教材逻辑巧妙地糅合在里面,让列车内发生的故事作为教学明线(即生活线索),让学生在轻松快乐活泼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凸显学习主题。
二、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教材处理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思想品德教材处理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使教学更加趣味化,更便于采用最佳的课堂教学策略。如果教材处理不当,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我认为,在教材处理中应当注意下列问题:
1.注重对教学规定的研究。
教学规定是指《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考试说明》中的要求。处理教材前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省教研室编写《教学指导意见》、《考试说明》的依据。教材处理的宗旨:“上承标准,下启教学”。教师在教材处理过程中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调适不能随意而定,教材处理固然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但追求特色和个性必须以标准导向为前提,只有依据教学规定在一定的幅度和范围内进行,才能确保教学质量。也就是说,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必须是在教学规定指导下对教材的调整、加工和处理,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深入研究教学规定的要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材处理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模糊性。
2.注重对教学对象的研究。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发表演讲时说道:“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对学生来说,要学得有效,就要使教材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头脑中的经验系统。为此,要使教材内容心理化,必须在教材处理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挖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的信息,经过加工精选教材内容,使它与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起联系,成为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师生对话的中介。
“能否独立的处理教材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和技巧。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在教材面前教师不应失去超越的勇气和创新的智慧,要匠心独具地预设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大胆地处理教材,让学生的感悟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黄鉴古.关于教材与现实冲突的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11).
[2]孙婉茜.优化使用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几点策略.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8).
[3]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4]董志.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根基.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4).
[5]曾益源.浅谈课堂教学资源.广西教育,2002(34).
[6]秦永芳.思想政治课教学课程资源整合的策略.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