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欢喜,让我忧

2014-03-09 19:58杨志英
考试周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新教材教材内容知识点

杨志英

作为思想政治课程,课程资源目前使用的是国家统一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等四科必修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是我们作为第一轮高中课改教师所面对的问题。回顾三年的高中政治课改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注重实践,不拘泥于教材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强调实践性,注重实践环节是课改的追求,就是通过各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在解决实践问题中自主获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因此,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材只是学习的工具,不要只限于教材探究活动和相关链接中涉及的材料,毕竟教材中的材料是有限的,甚至有些是学生所不熟悉的。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唯”教材,而是要注重实践,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及社会实践自主获取新知识。我在使用新教材中做过这样的尝试,例如学习《经济生活》第六课,讲“商业银行”时课前布置学生做社会调查,了解学校周围有哪些银行?这些银行性质如何?主要办理哪些业务?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各是多少等问题。上课时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把学生调查的信息反馈出来,再及时点拨、设疑、解答。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注意引导学生开发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利用课本知识到生活中寻找答案,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分清各种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关注课标,把握教材的深度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动机就是旧教材的设置存在繁、难、偏、旧等弊端,内容呈现上存在成人化倾向,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一定要认真钻研,准确把握新教材知识点的难度要求。对于知识点哪些该讲,该讲多深,讲到哪个层次,哪些不该讲,都应该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例如:课文中的许多概念都不需要展开讲,“商品的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储蓄存款”、“经济全球化”等概念只要用生活化的语言让学生描述概念或用典型事例讲解让学生感受概念就可以了。有些知识点也不需要进一步展开,例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放在相关链接中呈现;价值规律只讲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没有展开讲作用;讲市场经济,但没有专门讲它的特征。因此,新教材中知识点虽多,但有些不需要刨根问底;有些虽然深入一点,要么用描述的语言呈现,要么将解释放入“名词点击”。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新教材依然保留的知识点究竟在难度上有哪些变化,新增加的知识点又有何要求,这样才能在新课堂上把握好方向。

三、整合教材内容

一是整合教材本身的知识。作为课改后新编的教材,虽然从很大程度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加入了很多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内容,但作为新事物,仍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要做到“用”好教材就要善于整合教材。如《生活与哲学》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一栏中讲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没有讲到其方法论要求,而在中间讲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后才讲到其方法论要求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此,如果按一定的逻辑顺序上讲课时,则可先把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要求提前讲。所以,要“用”好教材,教师就要善于整合教材。二是在教材原有内容上加以丰富拓展或进行压缩。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原理来说,整本教材内容涉及面广,从中难以找出方向。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方式把原理通过名称、内容、方法论要求、例子等方式建构自己的学习体系,使书从读厚——读薄——读厚的转变,节省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三是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作为课程资源来说,教材仅是基本的重要的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资源。“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

四、创设情境,巧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和知识的内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历来人们都认为政治课乏味,其实,它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学生喜不喜欢它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高一新教材直接体现着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因此,教师可以把教材新知识渗透到贴近学生实际的情节、场景或故事、诗词中,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在情境中的体验、感悟。比如:讲到“依法纳税”时,我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探究,而是先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四组小品进行表演,这四组小品反映的行为分别是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巧用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重要体现,它既是推进教学的手段,又是巩固教学的手段;它能够调动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五、联系热点,激活教材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课程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教材变为一种动态过程。因此,在政治教学中应将教材与现实中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时事热点,克服传统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单一性。课堂教学如果脱离了实际问题,有意回避现实中的热点,就失去了活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找教材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的结合。比如:讲“新时代的劳动者”时,可引用全国许多城市频繁发生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从而启发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应该如何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从这一现象中,加深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要性、迫切性的认识。

六、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新课程改革需要综合素质的教师,多年来的分科教学容易使教师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很少涉猎其他学科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是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因此,在使用新教材时,要注意各学科教材之间的交叉,统筹全局,达到优化使用。如,政治学科与历史学科联系就非常密切,很多政治结论都来自历史事实。所以,老师要关注历史课本,经常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查阅历史资料,使知识不断地得到升华。讲“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辛亥革命后张勋、袁世凯复辟的史实。此外,与其他学科也有联系,讲“量变和质变关系”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物理课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讲“高新技术产业”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化学课的内容。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使政治课内容更丰富,避免教师对知识的重复讲解,保证教学进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收集信息、提炼信息能力的提高。

七、使用新课改政治教材中的困惑

由于我们是新课改政治新教材的初次使用者,在三年的使用过程中有收获,也有困惑。

1.课改前后教材本身的差异带来的困惑。课改前的政治教材会对重要知识点通过黑体字或者是图表的形式自行归纳,教师只需要一板一眼地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即可。而课改之后,政治教材显得非常简单,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取其中重要的知识点。但是,究竟哪些是重要的知识点呢?是依据教师用书吗?事实上,教师用书上没有规定要把握的内容却会出现在各类试卷和练习册的试题中。例如,在讲商品价值量时,依据教师用书,对商品价值总量没有做很强的要求,但是在试题中却屡屡见到。学生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书上的内容怎么那么简单呢?而题目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呢?这给老师们带来了一些困惑:老教材是不是要讲,要讲的话怎样安排时间呢?该如何把握新教材呢?老师都存在种种困惑,更何况学生?

2.命题方式的差异带来的困惑。青海的文科综合考试一直以来都是沿用全国卷,而不是自主命题。要考什么,怎么考,全国卷不可能仅仅照顾到青海的考生,它主要是面对大部分的省份。这对那些有课改经验的省份还是有优势的,尤其是有些省份,可以自主命题,有自己的考试大纲,试卷可以简单也可以容易。但是青海的课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滞后的,到底应如何面对课改后的高考,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期间的困惑主要体现在对高三政治的复习迎考过程中,目前还处在不断地探索之中。

目前,我仍然处在政治课堂的种种困惑之中,希望前辈们加以指点,能帮助我逐渐驱散这其中的困惑,师生都有所提高。

猜你喜欢
新教材教材内容知识点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