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 广州 510080)
大型国有企业专利竞争力研究
李鹏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 广州 510080)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注重技术创新的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专利技术不仅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而且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生产要素从根本上影响着行业的竞争结构。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目的不只是营利,更在于引导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为此,在相关领域内需要起带头作用,在研发和创新方面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如何在众多的研发领域中选择最优领域,如何评价相关技术创新活动,事关国有企业的发展和产业成果的转化,最终影响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文章将探讨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电力企业如何在众多专利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中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体系和方法,利用专利形成抢先优势,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国有企业;专利技术;电力企业;专利竞争力
1.大型国有企业及其特点
在当今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中国百强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去大半,大型国有企业更是名列前茅。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主要分布在电力、交通、石油、工矿等基础性、战略性的领域;另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代表着中国经济的核心实力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如通信、机械、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自国家“抓大放小”战略[1]提出后,我国中小型国企不断实行“非国有化”,大型国企则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化运作,逐渐向跨行业、跨地区和跨所有制的大企业集团发展。这不仅影响着中国目前的经济稳定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也引导着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让国有企业扬长避短,向高技术领域转型,从而实现对国有企业的结构性改造和战略布局调整,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大型国有企业相对于普通企业具有以下特点:①不以营利为唯一目的;②政府资金的强力支持;③国有企业对国有资产只享受经营权而无所有权;④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双制约[2]。以上特点,一方面说明大型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人力、财力雄厚,发展潜力巨大。比如,1989年,中国银行成为第一个出现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的中国企业;2002年,11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上榜世界500强企业,到了2012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共有79家中国企业上榜,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而其中央企就占了43家。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到大型国有企业的骄人业绩还是与企业的垄断地位、雄厚的资金支持和相关的政策支持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3]。目前,大型企业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以知识产权的形式确立其对先进技术和潜在市场的占有,以期在知识产权上占有先机,进而在该领域与世界先进的企业形成竞争优势,最终带动中国整体经济机构的转型升级。
2.大型国有企业专利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竞争力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专利竞争力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格外重视。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替代性和难以模仿性四大特性。而发明专利因其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所以在专利竞争力当中最被看重。
对专利竞争力内涵的认识,学者们经历了一个从关注专利数量、质量到研究专利主体的专利能力的过程。专利竞争力不仅包括该组织内现拥有专利和专利实施的状况,还包括开发潜在专利及申请保护专利的能力。大型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我国科技创新、科研投入、科技重大专项等方面都担当着巨大的责任,具有巨大的优势,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大型国有企业规模大,经济实力强,人才资源相对丰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示了较强的竞争能力,且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但竞争力的提高速度相对较缓,并且很多企业的改革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管理还比较粗放等等,这些限制了企业竞争力,特别是专利竞争力的提升。
3.大型国有企业专利发展现状与趋势
截至2011年底,我国有效专利共计274万件,其中国内所占比重连年提高,已达84.1%,中央企业累计拥有有效专利14万多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占总量的28.3%。从产业领域来看,目前我国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轻工石化等领域(见表1)。
截至 2011年底,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职务发明专利为 291541件,同比增长39.1%,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的比重为83.0%;非职务发明专利为 59747件,同比增长23.6%,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的比重为17.0%。国外在华有效发明专利中,职务发明专利为338645件,同比增长12.7%,占国外在华有效发明专利的比重为98.0%;非职务个人发明专利7006件,同比增长9.6%,占国外在华有效发明专利的比重为2.0%(见表2)。与非职务发明相比,职务发明资金来源有保障、技术研发实力强,市场前景相对较好,专利维持的意愿和能力也更强;非职务发明人由于其专利转化难、推广难,承受市场冲击的能力较弱,获得专利权后维持专利的难度相对较大。由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尤其是拥有雄厚资金支持和广阔市场前景以及庞大科研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发明专利领域可以大有作为。
表1 各产业专利申请情况
表2 2006-2011年国内外有效发明专利职务状况
表3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R&D机构及人员情况
在专利申请量方面,虽然国有企业的在总体上数量是增长的,但是在转化率方面却反而走出了一条下行线(见图1)。虽然这和我国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政策有关,但是也凸显在这方面的不重视。另外,研发人员向少数企业集合,也为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雄厚的人才资源(见表3)。
在有效发明专利量方面,大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相距甚远(表4)。在大部分领域,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领域,与国外相比,更是数倍的差距。例如,音像技术领域,国外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是国内的3.1倍,发动机领域为2.7倍,燃料电池领域为2.4倍。在维持十年以上的发明专利中,几乎所有的领域,国外拥有量都是国内的数倍,甚至十几倍。
我国在《2013年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推进计划》中提到“要通过3年至5年的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形成1000家由央企和省市龙头企业构成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000家知识产权达标企业,带动数万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提升。”在此计划中,我国大型国有企业作为中流砥柱,势必要加快追赶步伐,加快专利的研发与转化速度。同时,如何对企业专利的竞争力作出评价,单单依靠专利数量能否客观评价一个企业的专利竞争实力等问题也急需解决。对于以上问题,我国有关专家和学者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图1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R&D专利转化率情况
表4 2011年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量排名前十的企业
表5 发明专利拥有量前10名企业
1.我国目前专利竞争力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对于企业的专利竞争力的评价大多只采用专利数量等一维指标来衡量(如表5)。虽然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结果直观,但是只能非常有限地反映一个企业的专利实力,至于这些专利是否全部有效,企业专利研发的投入以及专利的保护、管理等方面无法有效得到反映,而专利作为当今时代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在企业运作的整个周期以及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
2.国外专利竞争力指标体系
在国外,专利评价体系确立较早,并且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日本在1999年制定的《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该体系旨在统一评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的标准,给各企业客观评价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提供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由战略性指标和定量性指标构成。该指标最大的特征是评价要素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及知识产权工作的各阶段。
另一个较为著名的便是美国知识产权咨询公司CHI的专利评价指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制定第一个科研成果指标,经过不断完善,到现在CHI的专利指标体系被相当多的机构和政府组织所采用。该指标体系包括专利数量、专利平均被引用数、当前影响指数、技术实力、技术生命周期、科学关联性和科学强度七项指标。该指标体系最大的特点是负向指标的引入。不过由于技术实力指标不能量化,当前影响因数难以统计,操作复杂,而且这七项专利指标没有统计专利资产方面的价值,因而对于专利竞争力还涉入不深,不宜被全盘吸收。
欧盟由于成立较晚,成员国经济实力、科研实力不均衡,在专利竞争力指标的建立方面起步较晚。但是凭借着欧洲“三驾马车(德国、英国、法国)”在科技方面的重视和欧洲企业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深入,在2000年3月举行的欧盟理事会上,欧盟提出要建立欧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此作缩小欧盟与美、日的差距,建立最强经济竞争力实体的重要步骤。该体系由人力资源、新知识的产生、新知识的转移和应用以及创新投入、产出和市场这4类指标构成,下边又细分了17个小指标。该指标最主要反映的是一国创新方面的实践能力,并能科学地比较国家间创新方面的差距。
3.我国大型企业专利竞争力指标体系
在国内,基于黄庆(2004)等学者最早构建的专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将我国专利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分为国家、区域和企业三个角度。目前,学术界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区域专利竞争力。一方面因为相关省份专利申请、授权情况获取相对容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相关省份在人力、财力上有能力也有意愿去投入。与此相反,作为市场竞争的主力军,企业专利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却研究较少。尤其是作为国家经济主力军的大型国有企业的专利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更是凤毛麟角。纵观不同种类指标,其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从国家层面进行评价。黄庆(2004)等学者提出从数量、质量和价值3类大指标和11类小指标。数量类指标用于反映专利的受关注程度;质量类指标用于反映专利的技术创新程度;价值类指标用于反映专利在经贸活动中的作用;此项指标体系虽然贯穿企业生产活动周期,但是类似于“存活率”、“平均寿命”等技术后期类指标考察时间长,统计基数大,不适用于大型国有企业。陈洁(2010)从国家角度提出了知识产权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实际内容。从竞争潜力、竞争行为和竞争绩效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但其中实施产权保护水平、R&D活动能力等涉及国家政策和制度,统计难度大,不宜被大型国有企业所借鉴。
第二,从区域角度进行评价。刘艳莉(2008)以专利数量和归属作为核心,从专利申请情况、授权情况、专利代理情况、专利授权来源等八个一级指标对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利竞争力情况进行了分析。虽然各指标对于企业同样适用,不过该指标的范围还是有些狭窄。李平(2008)等学者提出的知识产权能力指标体系对此有些纠正,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研发经费、专利授权和研发人员三项指标,在适用于企业方面可以有效评价企业在知识产权产出方面的能力,但是该指标忽略了企业专利的保护方面的能力。刘凤朝等学者,将资源能力、载体能力,环境能力选取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作为分析评价指标,对我国绝大多数省份进行试验,分析出其中的差距所在,进而提出相关建议。但是很明显,其中的载体能力,环境能力等远超过一个企业的统计范围[4]。
第三,从企业层面进行评价。叶春明(2007)等学者构建的企业专利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数量指标、价值指标、质量指标,下面又包括6项二级指标,价值指标之下还有10项三级指标。数量指标指申请量,价值指标主要有自实施量、许可实施量、转移量、质押量、存活率等,质量指标主要有授权量和授权率,这些可以看作是一个单位专利拥有能力和实施能力的表现。叶春明认为除了重视专利的拥有和实施能力之外,科技资金和人员的投入能力也需要考虑在内,这样的观点值得借鉴。黎薇等(2007)同样将评价企业专利竞争力的指标划分为数量类、质量类和价值类指标,不过将授权量划归到数量类指标中,同时质量类指标引入了科学关联性和技术生命周期新指标,不过科学关联性只涉及专利多引证的科研学术论文或者研究报告的数量,反映的只是相关领域是否被广泛关注并不能代表最前沿的科研水平。李伟(2011)等作者从专利创造能力、运用能力、保护能力、管理能力四项一级指标出发,构建了从专利申请到权利终止的整个过程的评价指标,可以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4]。这与日本在这方面的特点不谋而合。尤其是专利的产业化、信息化,专利保护体系的建设这些指标的首次提出,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价大型企业的专利竞争实力。但是,该指标体系也存在范围过宽的问题,对于与企业竞争力关系不大的指标可以适当删减。例如,专利产业化指标由于涉及范围较广,不能客观评价企业新兴项目的水平,更适合作为区域评价的一个指标。专利信息化指标虽然能够很好反映企业对于专利竞争的重视程度,但是涉及到了企业的竞争策略和保密问题,不适宜作为一项指标。
第四,从实践方面进行评价。2012年中国技术交易所(简称“中技所”),完成了《专利价值分析体系与操作手册》的编制。中技所的这套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遵循了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时效性、独立性、层次性、定性定量相结合、模块化、可扩展性9个原则,并划分为两层指标:从专利自身属性的角度,分为法律、技术和经济三个指标;同时从专利功能的角度,将第一层的三项指标分解为18项支撑指标。这项专利评估体系的实践还需要时日,可以肯定的是该专利价值指标体系在企业专利竞争力的评价方面跟其他评估体系一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电力企业专利竞争力指标体系
我国的电力企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综合前文,不同专利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出现主要在于学者们对专利竞争力的内涵和基本范畴的不同角度的解读。对于电力企业这一特殊行业专利竞争指标的选用,一方面要遵循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性的基本设计原则;另一方面又要在其自身特点之上建立一套评价体系。该体系既要包括企业内现拥有专利和专利实施情况,更要包括开发潜在专利及申请保护专利的能力,并可以从数量、质量和价值上对企业的专利竞争力进行评价。通过对国内外不同体系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参照李伟(2001)等学者建议,并作适当改正(见表6)。
目前,国内对于建立专利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BP神经网络法、情报分析法等。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特点。
表6 电力企业专利竞争力指标
黎薇等人(2007)采用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了企业专利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层次分析法(AHP)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把要解决的问题分层系列化,即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和相互关联程度分组,形成一个不相交的层次结构,上一层次的元素对下一层次的全部或部分元素起着支配作用。层次可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人们对客观事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重。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得到最底层(方案层)相对最高层(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重,以此作为评价或选择方案的依据。由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优势,所以将其应用到专利竞争力评价中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专利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中有很多是难以进行量化的指标,所以选择层次分析法(AHP)进行专利竞争力评价所得的结果存在着不够精确和不够合理的问题。李钊(2010)等学者利用层次分析法,根据所设定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目标,从企业所选取的维度来制定评价专利竞争力的方案,此方法能够从专利研发和研发能力两个维度进行设计,突出专利竞争力的差异性特征。
卞志昕(2010)采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建立企业专利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并采用Derwent专利数据库对拥有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相关专利的三菱重工、京瓷、日产自动车、西门子、西屋电器五家企业进行了企业专利竞争力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是将模糊集合概念及运算应用于综合评价问题,常用于评价属性值是定性的,即属性值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该方法引入隶属函数,实现了把人类的直觉确定为具体系数(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并将约束条件量化表示,进行数据解答。它克服了传统数学方法中唯一解的弊端,但是仍有缺点,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信息重复问题,隶属函数、模糊相关矩阵等的确定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专利竞争力评价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模糊综合评价被应用到专利竞争力的评价中去,但是由于模糊综合评级法的缺点使得评价结果的精确性有待商榷。万小丽(2008)等学者的模糊分析法中提出了先对指标按照属性分层级,其次对每一层级中的估值进行模糊评价处理。再次请专家根据不同企业的特性确定权重,最后引入模糊矩阵,对不同的企业之间竞争力进行评价。该方法不但能避免以往对部分数据随意赋值所引起的过于主观的问题,而且可以有效对企业各个环节的指标进行评价。
陈伟(2009)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利发展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因子分析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量互不相关且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即因子),以提取原有指标绝大部分信息的统计方法。当因子载荷矩阵结构不够简化时,可以通过因子旋转使因子具有更为鲜明的实际意义,同时使用因子得分函数对样本给出相应的评价和排序。朱肖颖(201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山东省各地市为例展开对专利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主成分分析的原理是相关的变量间存在起着支配作用的共同因素,可以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结构研究,找出影响某个过程的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来线形表示原来变量。这些方法的优点主要是全面、客观合理且具有可比性;缺点是因子负荷号交替使用使得函数意义不明确,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不能反映客观发展水平。由于这些统计方法自身的特点,使其在专利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专利竞争力评价中存在一些软指标,如何进行量化是比较合理的,至今仍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于丽艳(2009)[5]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8大区域内分别选取了一个地区作为样本,他们分别是北京、东北的黑龙江、西北的宁夏、华南的广东、华东的上海、华中的湖北、西南的西藏和香港特区。利用1985-2007年专利统计年报的有关数据作为原始数据,设置BP神经网络结构、进行网络训练、网络仿真运算,最终得出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评价结果。BP神经网络方法属于隐式数学处理方法,无需建立数学模型,只需将处理过的数据输入训练好的网络中,通过相应的数学方法即可得出结果,评价过程方便、快捷。同时,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具有学习功能,通过大量数据的反复学习,可以得到最优的权重分配,使权重在给定的精度范围内合理可靠,而其利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价,无需人为确定权重和组织专家进行打分,大大降低了评价过程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为有效、客观、可靠。虽然可用于专利竞争力评价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性和评价方法自身的特点和实用性来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应遵循针对性、经济性、正确性、精确性、可行性这些原则。
李映洲(2005)等人采用专利情报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获得技术动向、企业定向、特定专利等方面的情况,寻求企业的技术特色和开发重点。行业领域十分明确的企业可用此方法分析其竞争对手的情况,不过由于工作量繁杂,因而成本较大。
以上方法各有千秋,需要找出一种最适合电力企业的方法就必须紧扣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特点。对于电力企业,首要目的是对自身专利竞争力的分析。电力企业的专利数据相对来说比较完整,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电力行业技术动向和电力企业发展方向的问题,在明确了此目标的前提下,从专利研发和研发能力两个维度考虑设计企业的专利指标,最后,通过“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和“判断矩阵”的构造来判定电力企业的技术特色和研发重点。在对大型国有企业的专利竞争力进行评价时,我们需要注意专利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不同于专利的评价方法,需要更加重视其中的差异性,有差异才能带来创新,有创新才能带动技术革新,有革新才能形成最后的创新优势、创新战略。综上,我们认为将李钊等学者的层次分析法和“四个能力”下的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既可以层次清晰的理清企业的技术特色和发展目标与方向,同时也能避免一些抽象数据的无法统计、量化等问题,比较适合电力企业的专利竞争力的评价。
总体说来,关于专利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学者对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未形成具有范式意义的专利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研究的范围来看,目前学术界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专利竞争力,而对于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专利竞争力评价相对较少,有的从国外引入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又面临着我国暂时无法收集统计数据的尴尬局面。但企业的专利竞争力水平事关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因此学术界有必要加强对企业专利竞争力的研究力度。
第二,从选取的指标来看,学者们对专利竞争力的内涵和基本范畴没有形成统一认识,选取的指标差异性较大,使得最后得出的结论有所差异。
第三,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评价方法有待完善,特别是如何更加科学、客观地对指标体系赋予权重。国内专利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刚刚起步,属于学者个体行为,缺乏权威性。对专利竞争力评价方法与模型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的发布实施,知识产权的管理体系有了国家标准,大型国有企业专利竞争力评价方法中也应该加入知识产权标准的事实情况,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也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对电力企业这种具有垄断性质的大型国有企业来讲,对它的专利竞争力水平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既是为了反映企业乃至国家在该领域的专利活动和技术发展水平,也是为企业、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度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目前,对于大型国有企业专利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主要的问题还是学者们对于专利竞争力的内涵和基本范畴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专利竞争力不仅包括现在拥有的专利和专利的实施情况,还应该包括开发潜在的专利和专利管理及保护能力。国有企业在向大企业集团发展的道路上,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专利竞争力是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若能够以提升专利竞争力为核心,其创新能力必将得到极大增强。
[1]王新忠.抓大放小是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重大举措 [J].探索与求是,1999,12:005.
[2]李建春.国有企业国际比较研究 [D].吉林大学,2010.
[3]于丽艳.我国34省市专利竞争力评价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6-30.
[4]马慧民,王鸣涛,叶春明.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J].商业时代,2008,11(11):65-66.
[5]于丽艳.我国34省市专利竞争力评价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6-31.
[6]陈伟,于丽艳.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34省市专利发展实证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6):44-47.
(责任编辑:WD)
Large-scale SOE Patent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LI Peng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Ltd,Guangzhou Guangdong 510030,China)
In the market economy,enterprises can't live and develop better unless they master the core technology and focu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Patent technology is not only 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enterprises,but also fundamentally affects the industry's competitive structure as the new production factors for knowledge economy era.Our country enterprise,especially large SOE's business purpose is rather in leading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fostering new industry than profitable in our country.Therefore,they need to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related field,and they need to spend a lot of manpower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in terms of R&D and innovation.How to choose the optimal one in lot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reas and how to evaluate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ivities are matters for SOE in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Ultimately they will affect the whol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paper will explores how large SOE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system and method in many pat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and methods,using patents to form preemptive advantage,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industries,especially in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State-owned enterprises;Patented technology;Power enterprise;Patent competitive
F276.1
A
1004-292X(2014)03-0030-06
2013-09-01
李 鹏(1973-),男,湖南永兴人,博士,高级工程师,副院长,主要从事电力企业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