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特性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2014-03-09 03:03陈月梅徐康宁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复杂性不确定性特性

陈月梅,徐康宁

(1.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96; 2.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69)

技术特性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陈月梅1,徐康宁2

(1.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96; 2.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69)

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以获取或维持竞争优势。而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决策,对于技术创新的成败有重要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基于此,本文从技术特性和创新模式的分类出发,分析了不同技术特性对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不同影响机理,指出对应于不同程度的技术复杂性、技术不确定性以及技术隐含性,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会有所差异。此外,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命题假设,构建了概念模型,认为技术复杂程度越高,企业采用合作创新的倾向越明显,而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可能性越小;技术隐含性越高,企业采用合作创新或自主创新的倾向越明显,而模仿创下了的倾向越低;技术不确定性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合作创新。

技术特性;技术创新;创新模式;企业管理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兴起,以及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得我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进行技术创新以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以获取竞争优势。在伴随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全球知识传递的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企业技术创新并非完全封闭的行为,相反企业不仅可以选择自主创新,也可以和其他企业形成创新联盟合作创新,或是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获取技术进行模仿创新。然而,企业究竟选择何种创新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Robertson,T.S.&Gatigmon,H.,1998[1];郭海、李垣等,2007[2];孙爱英和苏中锋,2008[3])、组织文化和控制方式(魏泽龙等,2008[4];赵永彬等,2006[5])、战略动机(孙永风、李垣等,2000[6])、技术特性、竞争环境和产业政策等。理性的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选择其创新模式并决定投资规模。

在现有的有关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文献中,从技术特性角度分析企业技术创新选择研究最早来源于Teece的研究,早在1977年,Teece就利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不确定性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此后,Teece(1986,1997)[7]、Pisano(1991)[8]、Powell (1996)[9]以及Robertson&Gatigmon(1998)[10]等人陆续分析了由于技术特性的不同对交易成本的影响,并进而影响技术创新决策的机理和影响,强调了不确定性、交易风险等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影响。

相对于国外学者或组织对技术创新及其决策的开创性研究,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尤其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研究相对较晚,傅家骥教授是国内较早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学者,他将企业技术创新分为自主、模仿和合作创新三种模式,并定性分析了每种创新模式对企业资源能力的要求(傅家骥)。崔雪松、王玲(2005)[11]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从理论上探讨了技术生命周期、技术特点、技术距离等对创新模式的影响。孙爱英和苏中锋(2008)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同时提出资源冗余的概念,并从理论上考察了企业两类冗余资源对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他们研究认为,拥有专用性冗余资源的企业更倾向于渐进性创新,反之,拥有一般性冗余资源的企业更有利于突破性创新。汤建影(2012)[12]将创新模式分为外部购买、内部研发与合作研发,实证分析了研发成本、技术不确定性、技术距离、技术生命周期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指出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企业内部研发和合作研发的倾向越高,而外部购买的倾向越低。魏泽龙、戈亚群和李垣(2008)[4]将企业自主创新分为应用型自主创新和探索型自主创新,并以外部环境的动态性为中介变量从理论上考察了企业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作者进一步认为构建动态能力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尤其有利于探索型自主创新,且环境动态性越强,促进作用越显著。高山行、谢言、王玉玺(2009)[13]将合作创新分为产权和非产权两种模式,认为企业研发能力越强,越偏好产权合作模式,而环境不确定性越大越倾向于非产权合作创新模式。周贵川、揭筱纹(2012)[14]利用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资源基础、技术能力、合作利益,以及策略动机对企业合作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

上述文献,多数从技术特性的某个方面分析其对单一创新模式(如合作创新)或创新模式之间选择的影响,而鲜有综合分析技术特性对三种创新模式(自主创新、合作创新以及模仿创新)的影响,而且也缺乏统一的认识。正是基于此,本文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技术特性和创新模式选择两个角度,探讨技术复杂性、技术隐含性以及技术不确定性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1.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并在此基础上以自身的能力推动技术创新的后续环节,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并达到预期目标的技术创新模式(傅家骥)。自主创新的实质是“自主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创新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基础上的一个特定技术发展阶段”(陈劲,1994[15])。当然,企业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外来技术,在开放条件下,企业的自主创新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如可以通过借用成熟技术的自主集成,获得集成技术创新,也可以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只要核心技术来自组织内部就可以称为自主创新(王淼、胡本强等,2005[16])。自主创新具有技术突破的内在性、技术与市场的率先性、知识与能力支持的内在性等特点,而技术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内在突破性,即核心技术是依靠创新主体的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研发活动来获得,这是自主创新的本质特征,也是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本质区别。

所谓模仿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并在工艺设计、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链的中后期阶段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的企业竞争,获取经济收益的行为(傅家骥)。实施模仿创新的企业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获得核心技术进行创新,具有投入小、风险小、效率高的优点,“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向自主创新过渡的必经阶段,也是后进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一条捷径(傅家骥)。”和自主创新相比,模仿创新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由于模仿创新的技术跟随性特征,容易导致模仿创新的企业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甚至陷入技术追赶的陷阱不能自拔。

合作创新模式是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它是依靠企业内部和外部力量进行的一种技术创新活动。合作创新模式对合作各方技术及其他资源能力匹配要求较高,企业对合作的承诺和承担的风险都较高。它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随着技术及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技术系统复杂性的提高使得创新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越来越困难,因此利用外部力量和创新资源进行合作创新,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趋势。

2.技术复杂性、不确定性及隐含性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定义,所谓技术是为了制造产品、改良工艺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技术的本质是知识,包含经验、秘诀、产品设计、生产方法,以及为了规划、组织和执行生产计划所需要的生产设备和企业体系,而通常所说的技术进步则是企业持续、有目的地对产品和过程的发明活动进行投入的结果(Nelson,1992[17])。对于技术特性或属性,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对技术特性进行了多种划分,尽管学者们因各自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技术特性的划分有所差异,但通常认为技术本质特性包含复杂性、隐含性、专用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

所谓技术复杂性(Complexity)指的是各技术之间的系统化与相互依赖性,即该技术的有效运作与完全发挥功能,或达到全面商品化阶段必须依赖其他技术与资源的程度(Teece,1986;Lambe&Spekman,1997[18];Sakakibara,1997[19])。Lambe&Spekman(1997)在实证研究中,认为技术越复杂,该技术涉及的知识活动领域越多,技术创新的成功越需要许多相互依赖的技术、规则以及企业资源的多重互动,并且该技术相关技术、规则数量多且难以分割。

技术隐含性(Tacitness)则指对技术进行明文化或诉诸于文字的困难程度。技术隐含性也可以用技术可编码程度表示,指技术以系统方式陈述的程度,当技术具有一些规划的时候,则可编码的程度高,从而隐含性程度低。隐含性技术具有难以转移、难以共享的特征,技术传递和应用高度依赖于人际互动并深植于个人与组织的特殊情境中。技术隐含性越高,越难以明示,或难以编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通过“干中学”或密切联系才能完成技术的传递(Pisano,Teece,Teece et al.)。Teece等(1997)认为隐含性技术难以明文化为报告文件,只能通过日常活动观察获得,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个人、团队和组织的经验积累以及传承对创新的成功至关重要。

不确定性(Uncertainty)普遍存在的,指因缺乏对事情的基本认识、对事情的可能结果无法预知,无法用现有的经验进行预测或分析的状态。技术不确定性是一种与技术标准化程度和技术扩散程度呈反向变化的指标,高度的技术不确定性意味着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和技术变化风险的增加(Robertson&Gatigmon)。由于研发能否成功不确定、研发成功的时间不确定,以及商业化不确定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正是由于技术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充满风险。Lambe&Spekman(1997)认为不确定性技术在规格性能方面难以标准化,商品化过程长,不确定性技术在产品市场的获利能力表现良好。

三、研究假设及概念模型

技术特性直接影响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早在1977年,Teece首先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解释由于技术特性导致的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差异。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与普通的商品市场一样,也存在由技术供需双方构成的技术交易市场。然而由于技术具有上述所说的复杂性、隐含性,以及不确定性等属性,以致经市场进行的技术交易活动存在很高的交易成本,因此,厂商倾向于以内部化(即自主研发模式)方式将交易活动置于组织层级之下以降低交易活动的成本(Ford&Farmer,1986[20];Bidault&Fischer,2007[21])。然而,当企业本身技术能力而无力于自行研发时,则中间形式的治理模式(即合作创新模式)将是“次佳的”选择(Pisano)。

1.技术复杂性与创新模式选择

一般而言,技术越复杂,技术元素之间的联系越复杂,技术交易与技术转移越困难,技术创新的风险越高,此时理性厂商将倾向于以技术联盟或合作研发的方式,利用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进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商品化功能,同时分担庞大的技术设施和研发成本(Teece,Helfat)。Hagedoom(1993)[22]认为复杂度高的技术全部由公司内部自主研发不切实际,可以利用策略联盟方式获取外部互补技术同时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Tidd(1997)指出复杂度高的技术企业倾向于研究联盟或与大学或供应商合作,而复杂度低的技术可能考虑到知识的专业化而采用内部研发或契约方式。此后,Tidd等人(1997)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复杂性程度越高,厂商寻求外部合作伙伴,通过联盟方式进行创新的动机越明显。

Hiroshi Yasuda研究表明,需求资源的互补是企业合作研发的根本原因(周贵川)。技术越复杂,技术创新的难度越大,企业越需要利用外部资源进行创新,因此技术的复杂性增加了企业以技术联盟、合作研发等合作创新模式以获取技术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对于复杂程度不高的技术,研发实力强的企业则可能通过自主创新模式获取,而技术实力不足的企业则可能倾向于以授权、购买设备等形式获取技术进行模仿创新。

因此,可以得到如下命题,对应于不同的技术复杂性,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也有差异:

H1-1:技术复杂性程度越高,企业采用合作创新模式的可能性越大。

H1-2:技术复杂性程度越低,企业采用自主创新模式的可能性越大。

2.技术隐含性与企业创新模式选择

由于隐含性技术难以明示化和文字化,且根植于个人与组织的特殊情境中,不容易通过市场交易活动实现技术转移。因此,技术隐含性越高,此时技术能力强的厂商会通过内部研发方式来获得所需技术,但是当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不足时,厂商更倾向于通过合作创新方式获得所需技术,即利用合作双方技术人员的直接接触和密切合作获得技术,双方共同投入,风险分担进行合作创新(Dyer,1997)。Kogut&Zander (1993)的研究同样证明当技术隐含性程度越高,技术接受方越不容易了解技术的内涵与价值,因此造成双方协调及缔约的交易成本增加,此时内部研发方式获取技术会比通过外部购买方式更有效率。而Lambe& Spekman认为技术隐含性越高,企业会为降低或分散这不确定带来的风险而采用合作创新方式。Tidd(1997)认为技术隐含性越高,公司越倾向于自主研究或合资方式,反之,公司可通过技术授权方式或契约方式快速获得技术进行模仿创新或合作创新。

当技术的隐含性越高时,由于技术内涵不易外显与明文化,此时技术买方因无法了解技术的内涵与价值,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技术隐含性越高交易双方协商与缔约成本越大,因此企业为降低交易成本,将倾向于技术联盟或合资模式以获取技术进行合作创新,而当技术隐含性越低,技术越容易明文化,企业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技术进行模仿创新,同时降低企业自身研发的风险。由此,可以得出如下命题:

H2:技术不确定性程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有重要影响。

H2-1:技术隐含性程度越高,企业采用自主创新或合作创新的可能性越大。

H2-2:技术隐含性程度越低,企业采用模仿创新的可能性越大。

3.技术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模式选择

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越高,技术越难以标准化。高度的技术不确定性意味着技术变化的风险增加,即技术不确定性使得企业技术创新面临成本增加或技术创新失败的风险。为了降低研发成本或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厂商会倾向于选择合作创新模式。Hamel(1991)的研究亦显示,当技术不确定性高时,为分摊研发成本、及时取得新技术,企业会倾向于以技术联盟的方式,获取技术,进行技术创新。Rindfleisch&Heide (1997)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概括,指出在技术快速变迁的环境下,弹性的科技研发组织是厂商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而技术联盟则是适应技术变化与促进组织间技术学习和移转的良好弹性机制,实证研究均显示技术不确定性与厂商的垂直整合(内部化)决策呈负向关系。对于确定性技术,为了获得技术创新的全部收益,研发实力强的企业则倾向于通过内部研发、自主创新的方式获得技术;而对于研发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为了快速获得技术,抢占市场先机,则倾向于通过市场交易,购买获得成熟技术,进行模仿创新。基于以上文献分析,本文推论,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企业以技术联盟方式进行合作创新获得技术的动机越显著,由此可以得到如下命题:

H3:技术不确定性程度的高低不同,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也会有所差异。

H3-1: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企业采用合作创新模式的可能性越大。

H3-2: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越低,企业采用自主创新或模仿创新模式的可能性越大。

基于以上分析,技术特性的不同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亦有所差异,不同的技术特性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有着一定的匹配关系:技术的复杂性增加了企业以技术联盟、合作研发等合作创新以获取技术的吸引力;但技术的隐含性程度愈高,由于技术内涵不容易外显和明文化,此时技术买方因无法了解技术的内涵与价值,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技术隐含性越高交易双方协商和缔约成本越大。因此企业为降低交易成本,将倾向于以技术联盟或合资模式以获取技术;而技术不确定新程度愈高,企业以技术联盟方式获取技术进行合作创新的倾向越明显。上述各命题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四、结论

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作为企业的重要决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组织结构和控制方式、产业结构和政府政策等。然而从技术本身特性角度分析创新模式选择的相关研究还不充分,基于此,本文从技术特性角度,分析不同技术特性对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为此,本文技术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将技术特性分为复杂性、隐含行和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同时将创新模式分为自助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三种类型,在对技术复杂性、技术隐含性以及技术不确定性内涵概述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三种不同的技术特性分别与企业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以及合作创新模式选择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相应的概念模式。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技术特性影响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不同的技术特性对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影响不同,技术复杂性程度越高,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努力进行自主创新的可能性越小,企业采用合作创新的倾向越大,同时,模仿创新的倾向越小;技术隐含性越高,技术的获得只能通过企业自身研发努力实现技术突破获得,或采用密切的技术交流获得,而很难通过单纯的外部模仿获取技术,因此企业采用合作创新或自主创新的倾向越大,越不利于模仿创新;而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合作创新;为了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技术不确定性越高,企业自主创新的可能性越低。

企业作为利润最大化的主体,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是企业的重要战略决策,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决定其投资水平和创新模式。由于技术创新行为具有“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的特点,创新模式的选择不仅影响其创新绩效,更进一步会影响最终的路径演化。本文从技术复杂性、技术不确定性以及技术隐含性角度分析不同技术特性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能够指导企业做出明智的技术能力发展决策,从而避免企业被锁定在技术能力发展的低级化道路上。

图1 技术特性与技术创新模式的概念模型

[1]Robertson,T.S.&Gatigmon,H..Technology development mode:A transaction cost conceptual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515-531.

[2]郭海,李垣,段熠.控制机制对创业能力与突变创新关系影响研究 [J].科研管理,2007(9):25-30.

[3]孙爱英,苏中锋.资源冗余对企业技术创新选择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60-63,68.

[4]魏泽龙,戈亚群,李垣.多变环境下动态能力对不同类型创新的影响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44-47.

[5]赵永彬,李垣,陈龙波.高新技术企业组织控制对技术创新选择的影响研究 [J].科研管理,2006,27(3):23-27.

[6]孙永风,李垣,廖貅武.基于不同战略导向的创新选择与控制方式研究 [J].管理工程学报,2007(4):24-30.

[7]Teece,D J,Pisano,G,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8]Pisano,G P.The R&D Boundaries of the Firm:An Empirical Analysi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1,35(1):153-176.

[9]Powell,W,W.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J].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Theoretical Economics,1996,120(1):197-215.

[10]Robertson,T S,Gatigmon,H.Technology Development Mode:A Transaction Cost Conceptual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515-531.

[11]崔雪松,王玲.企业技术获取的方式及选择依据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5):141-144.

[12]汤建影.技术特征对企业技术获取方式的影响:基于中小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 [J].科研管理,2012(9):40-46.

[13]高山行,谢言,王玉玺.企业RD能力、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合作创新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09(6).

[14]周贵川,揭筱纹.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73-78.

[15]陈劲.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J].科研管理,1994,15(2):32-34,31.

[16]王淼,胡本强,蒋宗峰.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与策略 [J].经济纵横,2005(10):60-62.

[17]Nelson,R.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a Retrospective on a Study[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2(1):597-617.

[18]Lambe,C J,Spekman,R E.Alliances External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nd Dis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7(14):102-116.

[19]Sakakibara,M.Heterogeneity of Firm Capabilities 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Motiv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20]Ford,D,Farmer,D.Make or Buy:A Key Strategic Issue[J]. Long Range Planning,1986,19(5):117-126.

[21]Bidault,F,Fischer,W A.Technology Transactions:Networks over Markets[J].R&D Management,2007,24(4):373-386.

[22]Hagedoom,J.Understanding the Rationale of Strategic Technology Partnering:Interorganizational Modes of Cooperation and Scrotal Differenc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371-385.

[23]Tidd,J,Trewhella,M J.Organizationaland Technological Antecedents for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J]. R&D Management,1997,27(4):359-375.

(责任编辑:FZF)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y to Innovation Patterns of the Enterprise

CHEN Yue-mei1,XU Kang-ning2
(1.Business School of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 211196,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69,China)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increase their R&D input for technical innovation in order to acquire or main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The choice of technologic innovation pattern,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c decisions for the enterprise,is vital for the success of the technologic innovation for an enterprise. Moreover,the innovational pattern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echn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al patterns,which can make different results for enterprises to select innovational mode,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ifferent influences from the technological complexity,uncertainty and implicity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collaborate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In addition,relevant hypothesizes are proposed with conceptual models.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shown below:the greater technologic complexity is,the more likely the corporation wants to adopt cooperation innovation,while less likely to adop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the more tacit the technology is,the more likely the corporation wants to adopt cooperation innovation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while less likely to adopt imitation;the more uncertain the technology is,the more likely the corporation wants to adopt cooperation innovation.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novation patterns;Enterprise management

F425

A

1004-292X(2014)03-0019-05

2013-09-28

2011年和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SJD630025,2012SJD790030)。

陈月梅(1971-),女,安徽合肥人,博士,主要从事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徐康宁(1956-),男,江苏句容人,教授,院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及产业分工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复杂性不确定性特性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色彩特性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进一步凸显定制安装特性的优势 Integra DRX-5.2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
具有不可测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