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丽敏
(解放军第180医院 健康管理中心,福建泉州362000)
健康体检心电图操作不当原因分析及处理
康丽敏
(解放军第180医院 健康管理中心,福建泉州362000)
本文分析心电图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并查找原因及时制止,以减少在操作过程中引起客人不满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操作人员娴熟技术、理论知识、服务意识。
心电图;失误原因;处理
心电图作为健康体检中最基本的一项常规检查,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心电图的功能作用,因此 需要每位操作技术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需要细心 、耐心、爱心、责任心才能出具质量合格的心电图报告。作者经过整理,将心电图操作不当原因及处理报告如下。
1.1 心电图仪器性能不良造成心电图误差
随着医学社会的发展,心电图仪器的制造和生
产也得到迅速发展,不同厂家的心电图仪器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性能低劣的仪器可能造成心电图的失误。在工作中定期检查仪器的性能、防止损坏,可降低成本,减轻差错率发生。
1.2 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1.2.1 左右手导联反接。这是最常见的操作差错,将左右手导联线接错,使描记出来的图形跟右位心的图形很相似,I导联P和T波倒置,QRS主波向下。Ⅱ导联与Ⅲ导联互换,AVR导联与AVL导联互换,AVF导联正常,观察胸导联图形,并无右位心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
1.2.2 如何辨别导联线接错。最简便的方法就是首先询问客人是否有右位心,其次观察AVR导联的图形,正常心电图情况下AVR导联的P波和T波都向下,QRS波群主波也向下。如果出现这种错误,一般都会使AVR导联P波和T波直立向上,如果遇到这种异常改变 就要考虑是否左右手反夹,应立即进行检查,纠正错误,更改后重新采集图形,以免误诊。
1.3 胸部导联放置错误
这会影响QRS波群的振幅,当电极位置升高2cm时,R波振幅明显下降,rs型波肯能变为QS型,有可能被误为心肌梗死。因此操作技术人员需要经过心电图规范化培训,熟练每个导联放置的位置以避免影响心电图的诊断。
1.4 导联线脱离和断开
在导联连接好后,在采集心电图波形时刚开始一段时间正常,突然波形成一直线,这样容易误诊为窦性静止或窦房阻滞。应立即查看导联是否脱落,一般偏瘦型的人胸导联夹不住,容易脱落,男性胸部有胸毛的也容易脱落,导联线的线端有无铜丝脱落折断的可能,查看导联线是否与吸球断开,每做完一个心电图必须整理导联线以免导联线缠在一起,确保心电图的准确性。
2.1 环境因素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营造温馨的气氛,让客人产生安全感,保持身心健康。心电图操作的诊室需要远离X线室、电梯等尽可能减少电磁的干扰,而且心电图室本身要有屏风、床帘的设置。
2.2 心理因素
有些客人不了解心电图的用法和感觉,导联线产生紧张情绪,对结果表示担忧。首先需要操作者主动热情 ,认真询问病史,事先做好解释,介绍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耐心做示范,消除紧张心理。
2.3 干扰因素
干扰在操作心电图室是最常见的重要问题,在操作时应在安静状态下进行,不同体位也会产生干扰,检查时情绪需保持稳定,不能说话,身体保持放松的方式,身上不允许带有关金属性东西。夏天天气热需开空调 但不允许低于26℃,避免身上流汗,潮湿也会受到干扰。寒泠时,需开暖气,酒精需加温进行检查,避免客人觉得寒泠而造成干扰。女性夏天大部分人穿连脚丝袜,这样会引起导联连接不良,应尽量避免。禁止在操作前进行运动以免引起心跳过速。
大部分客人是首次体检做心电图,对于心电图怎么做不是很清楚,再加上对陌生环境,难免会产生紧张心理。因此,检查前需要掌握客人的病情,给予心理指导。在操作前需将胸前的衣服拉到胸部以上,手腕脚踝露出来,大部分女性客人特别未婚的女性觉得不好意思,导致心理不适,但对于医生来说 眼里没有男女之分。同时,每天排队等候做心电图的客人很多,很多客人对此提意见,我中心在这方面比较兼顾客人的情绪与隐私,现已实行安排叫号系统未叫到的客人在诊室门口等候,不能随意进入诊室,房门进出需要随手关门,进来客人需先准备工作,以减少等待的时间,诊室内还专门设置床帘 ,来保护客人的隐私。
操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不断学习。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每月组织心电图知识授课、每周进行小讲课,每月心电图仪器操作考试和交流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本文主要对心电图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心电图仪器保养与维修,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分析,操作人员要提高对心电图操作重要性的认识,避免不必要的差错,以此来提高客人的满意度,确保检查结果准确性。
[1]谢京启,刘晓梅.引起心电图机交流干扰故障的原因分析[J].医疗装备,2011,(09).
[2]陈学中.心电图机的干扰及其正确处理方法[J].中国医学装备,2006,3(4):34-36.
[3]谭丽,梁丽蓉,王文玲.优质服务在我院体检中心的体现[J].中国医疗装备,2013(35).
2014-08-05
TH772+.2
C
1002-2376(2014)12-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