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大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4-03-08 00:09张玉杰
经济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经济区京津冀天津

文/张玉杰

“京三角”地区涵盖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区,辐射半径达2500多千米,覆盖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中原经济区和长江以北的华东地区。京津冀地区则是“京三角”大经济区的核心区,地处华北,辐射半径约300千米左右,是中国区域经济“三大增长极”之一,是与“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并存发展的经济区,也是北方地区最大的经济增长极(见图1、图2)。

图1 华北经济区地理位置图

但是,“京三角”经济区相对于“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其经济结构和产业水平相差很大,其核心区“京津冀”地区内部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很大。如何缩小“京津冀”三地(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是整个“京三角”经济区发展的难点和重点。我认为,只有通过产业升级才能推动“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协同发展,而明确“京津冀”地区各自产业分工、扩大相互间区域开放、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并增强其实力这三点则成为关键点。

一、必须明确“京津冀”地区的各自产业分工

必须在战略上、政策上和行动上将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来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分工和空间布局,只有分工合理才能发挥各自区位优势,只有分工合理才可以有效分配产业空间,只有分工合理才可以创造区域经济品牌,只有分工合理才能为后发展的地区创造更多机会。

(一)北京的产业发展应以智力产业为主,发展智能经济

图2 京津唐地区分布图

北京是首都,产业发展不尽合理的状况长时间存在,产业发展的争论已经多年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北京产业结构调整至今还在继续,但目前北京的一些发展现状也令人看不懂。例如,北京市有汽车工业,天津市和河北省也都有汽车工业,而汽车工业是最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单一企业规模过小是不经济的,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可考虑对三地汽车工业进行整合。目前北京已经有了北京现代、北京吉普、北京奔驰、北京福田等汽车企业,北京的汽车企业到底有多少家?究竟要发展到一个什么程度?假如北京将所有汽车工业都转移到天津市或者河北省,会对北京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产生多大的影响?如果通过战略性重组将北京的汽车工业转移出去,不仅会给北京发展以智力产业为主的高层次智能经济腾出巨大空间,同时也会给天津市和河北省带来巨大的发展题材,有助于促进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

那么为什么北京没有这样做呢?其主要原因就是行政区域分割、片面考虑地方财政利益意识作祟,没有明晰三地产业究竟如何分工,特别是北京对产业发展研究不够深入,宏观调控不尽人意,舍不得将自己的制造业交给别人。实际上,北京完全应该发挥在国内所独有的高校众多、历史文化厚重、高层人才济济的绝对优势,把智力产业作为主要发展领域,以科技、教育、观光旅游、文化、物流、金融、大型会展、综艺演出、体育赛事、交通运输、创意产业以及城市工业①为主导产业,突出首都经济特色,在产业升级中逐步将制造业或资源消耗型工业转移出去。北京应该仔细研究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俄罗斯莫斯科、法国巴黎、西班牙马德里等首都城市是如何定位主导产业的,借鉴其经验和教训,通过产业升级将该放的产业放下去,在提高自己发展水平的同时通过“外溢效应”推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如果周边地区产业发展了将吸收大量劳动力,大大分流北京的人口和社会压力。

(二)天津应发挥大都市经济的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天津濒临渤海,背倚河北、北京,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城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是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和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化工、轻工、纺织、机械、电子等产业基础很好,是连接东北、华北、东南的重要交通枢纽,有水港,有空港,有高铁,具有交通优势。京津城际高铁开通后,每15分钟一列,天津与北京的距离被大大拉近,已形成“30分钟经济圈”,加之京津塘高速、京哈高速、京沪高速这三条高速公路连通,更把京津这两座城市紧密连在一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天津完全应当紧紧依靠首都的科技资源以及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优势,吸收智力资源,以加工工业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城市工业、物流、交通运输等产业,突出港口经济、集群经济,发挥北京与河北的产业联动作用,将北京的智力产品物化为实物产品。同时,天津应发挥大都市经济的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成为产业转移、联系北京与河北等周边地区的桥梁和纽带。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纽带作用发挥得很不够,所下的力量很不明显,天津与北京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不够积极,缺乏深度交流和协调,相互影响还远未达到“同城化”相互渗透的深度,更遑论加强与河北的联系、发挥其带动与辐射河北经济发展的作用了。

(三)河北省应以中心城市为点,发展沿路(铁路、高速公路)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区,积极对接北京和天津

河北省地处环京津地区,东临渤海湾,北部和西部靠山,其他地方是平原,地理区位优越,公路和铁路网密集,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特别是具有京沪、京广、京哈、京藏四条交通线,具有向东南、华南、东北、西北辐射的有利条件。河北的经济布局在空间上可以考虑以中心城市为点、交通干线为路形成网络布局,形成沿路(铁路、高速公路)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区。一是将秦皇岛、唐山、沧州一线列为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沿海经济,接受北京和天津的辐射,接受海外的投资,发挥背靠京津腹地、面向东北亚的地缘优势,直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并辐射到东北和山东。二是以保定、石家庄、邯郸等城市为点,布局京广线经济带,直接辐射到河南省境内,渗透到中原经济区。三是以张家口等城市为点,发展北京至西北地区的沿路经济带,联动内蒙古、山西一线,深入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四是以承德为中心,发展北京经承德到东北地区的经济带,联动“京哈陆路经济带”。

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应以加工工业、城市工业、农产品深加工业、食品、物流以及新兴工业等产业为主导产业。特别是要突出唐山和沧州这两座城市的发展地位,加大发展力度,加强与天津和北京的产业衔接,有些方面可以直接对接北京,如智力产业和知识经济;有些方面可以直接对接天津,如大型项目的配套产业、零部件产业、服务业等等。

但是,河北省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均与北京和天津差距太大,这个差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差距,也包括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和开放意识以至文明程度、企业管理水平、产品的性质和特点、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亟待提高。

二、应扩大“京津冀”相互间的区域开放

“开放”是推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性手段,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来已经取得了宝贵经验和辉煌成就,从“四个特区”的建立到“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从招商引资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再到出国创业;从产业布局到产业领域,一步一步向纵深推进。但是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行政版图的管理格局与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仍然存在不和谐之处,权力的行政区划与经济的区域化仍然存在矛盾,在干部业绩考核和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双重力量驱使下,区域之间横向攀比压力很大。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十分强劲,上项目、搞工业、上企业、扩大规模、增加数量、招商引资、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等,地方政府一直积极主导着各地的经济活动。而且,各地的地方政策更进一步强化了行政区域的行政管理,使得地方间壁垒重重,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各把地盘,各管“自留地”,甚至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都各自为政,严重制约了地方的进一步开放,包括县与县之间的开放、市与市之间的开放以及“京津冀”三地之间的相互开放。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已经成为潮流和现实,而在我国内部各地区之间却仍然地区分割、各成体系、各搞一套,不能很好地开放沟通,这是说不过去的。因此,下一步的深入开放就必须打破区域间的心理壁垒、身份壁垒、政策壁垒和产业壁垒这四大“壁垒”,逐步由行政版图管理向经济版图管理转变。京津冀发展一体化是必然趋势。

(一)首都北京的开放

北京作为首都,是整个“京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具有巨大的资源集聚作用。因此,北京应当多发挥辐射作用,包括信息外溢、市场联动、商贸协调、产业分工等等方面。北京市不仅仅能够“聚得住”,更应当“放得开”,特别是在产业分工和项目分配方面还可以多作为。可以先将制造业转移出去,不要恋恋不舍,要“放得下”,才能更好地“聚得住”。北京必须减少制造业对城市GDP的贡献率,大大增加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这样的产业升级才符合首都经济的定位要求。如果北京不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发展制造业(例如汽车),并不会影响北京经济的水平。减少制造业比重,提高服务业比重,这就是首都产业升级的方向。北京应该放下“架子”,自觉主动地通过产业升级,为京津冀地区“协调”和“协同”发展做出表率,主动协同天津和河北,由“单出头”转变为“二人转”,再转变为“拉场戏”;由“孤军奋战”转为“集团作战”,形成发展合力。

(二)天津的开放

天津有很好的工业基础,有一大批熟练的岗位技术人才,应充分发挥直辖市具有的都市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加强与北京和河北的联动,将天津建设成为能带动和辐射整个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工业重镇。按照国家产业布局总体要求,天津应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别是滨海新区建设,要扛好大旗,不负大家厚望。天津应通过产业发展提高自己并带动河北的产业发展,使产业结构具有更多连带性和兼容性。坦白讲,天津的开放任务要比北京更重,因为天津本身的城市经济需要发展,城市建设也需要推进,仅仅改变落后面貌这个任务就已经够艰巨的了,而且还要带动河北发展,这两大任务对于天津来说没有更宽厚的包容态度和包容力量是做不好的。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城市功能亟待加强和发挥,归结河北落后的原因是与天津比较落后,没能很好地发挥经济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而天津的地缘优势、发展条件相对于河北来说要好得多,理应发展得更快更好,因此天津无可抱怨。

(三)河北省的开放

长期以来,河北省的“二元经济”现象十分明显,一方面存在广大农村和小城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农业;另一方面,存在围绕都市经济而发展的现代工业。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同进,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工业化同时发展,“两条腿”走路,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同时兼顾。现实的选择路径是由城市工业化反哺农村现代化,由传统工业化转向新兴工业化。为此,进一步扩大开放十分必要,必须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以开放促进发展。

(四)加强区域开放的“协调”和“协同”

在开放措施上应加强对三方面的管理协调,一是农村村镇与县城的管理协调,二是县城与地级城市的管理协调,三是地级城市与北京、天津以及石家庄市的管理协调。要建立信息“直通车”机制,对于经济信息的获得、利用和管理可以跨越上一级管理部门,允许下面直接对接北京和天津,减少中间环节,以利于信息流通,快速发挥作用。

国家已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要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②。强调“协调发展”就不是均衡发展,也不是大起大落的发展,更不是拉大差距的发展。“调”是人工所为,是主动所为,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施加影响,促使事物状态向目标方向运动,通过“调”来弥补不和谐的部分。实际上,从整体发展水平上比较,北京、天津、河北省这三地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调”就是要弥补差距,但是度量发展水平的参数不可能完全一致,存在差距是事实,也很自然,无论如何协调都无法完全消除差距。但是,在有些方面完全可以“趋同”发展,实现同步发展、共同进步。例如,发展信息可以共享,中央的公共性政策可以共享,普适性价值观可以一致,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可以趋同,国民待遇原则可以一样,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环境建设也可以一致,等等,这就包含了“同”的成分。因此,开放目标的确立,既包含了“协调”的内容,也包含了“协同”的内容,如果“协同”的内容增多了,“协调”的内容就减少了。期望“协同”的内容多一些,“调”是手段,“同”是结果。“协调”和“协同”共生。如果天津和河北在更多方面与北京“协同”,将大大缓解北京的发展压力,这无论对“两市一省”的发展,还是对整个华北地区以至于对整个“京三角”地区的发展来讲都是大好事,这个道理大家都是懂得的,更应该积极践行和落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③。

(五)企业发展需要合理分工、相互支持

在企业发展方面,京津冀三地需要合理分工、相互支持。北京发展“总部经济”,应以信息、研发、品牌管理、市场掌控为立意;天津发展“中心经济”,应以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经营中心为立意;河北发展产业基地经济和产业集群经济,应以工厂经济、供应链集合为立意,扩大产品的“原产地”影响力。应鼓励三地企业联动,通过参股、控股、融合等方式密切相互关系,发展“混合经济”。

三、增强中小企业发展实力

(一)天津和河北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不够活跃,还没有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河北省经济发展之所以不太适应京津冀地区的要求,主要是由于民营经济发展不够活跃,中小型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势力弱,具有强势市场品牌的本土产品或本土企业太少,产品“原产地”属性的影响力太弱,不足以在京津两大都市中发挥重要影响力。地方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抓大扶强”,以求通过发展大项目和大企业来带动本地经济,如唐钢、曹妃甸园区等等,还要与首钢、天津滨海新区等相应的角色攀比。为了一方经济发展和造福一方百姓,这种做法无可厚非,有大企业总比没有要好,有大型经济区总比没有要好。但是必须看到,“大企业富国”、“小企业富民”也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大企业能够为国家和地方提供更多的税收贡献,员工获得主要是工资收入,仅仅依赖工资收入增加财富其速度是很慢的。中小企业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虽然相对有限,但员工除了工资收入以外还可以有资本收入和管理收入,这样老百姓的实际财富增长要快得多,而且大量的中小企业还可以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有利于一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和谐。天津和河北的老百姓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更关心的是如何致富,如何更快地增加财富。实际上,天津和河北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还不活跃,民营企业还没有形成大势头,还没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加快天津和河北中小企业的发展、尽快增强中小企业实力就成为提升当地产业水平的关键。

(二)天津和河北未来经济发展的努力方向

我认为,天津和河北未来的经济发展应当明确以下努力方向。

第一,要确立中小企业作为天津和河北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要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目标应是追求“势力经济”④,而不是追求“规模经济”,要做“小企业”、“大品牌”,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配”的路子,必要时可通过横向购并的方式渗透到周边领域,联合做大。

第二,应追求“势力经济”,做好“公司经济”。引导工厂类型的企业做大,支持采用现代化生产装备,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力求生产成本最低化,追求“规模经济”。引导公司类型的企业做强,加强市场控制力,创立并塑造品牌,创新技术标准,追求市场权利,追求行业领导地位,追求“势力经济”。

第三,更多地创立原产地品牌。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好京津冀区位优势,设计和生产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必须明白,只要占领了北京和天津这两个大市场,实际上就等于占领了全国市场,因为从北京和天津再走向全国就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情了,而其他地区包括国外的企业都在大力进攻这两大市场,而河北省具有很好的天缘优势、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这件事应该更有能力做好,也必须做好。

第四,建立产学研联盟。要支持企业积极参与京津冀产业分工,寻找为大企业服务的切入点,鼓励企业将大学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或产业,实现科研成果落地,实现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和规模化。

四、结论:要找到解决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矛盾的金钥匙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通过产业升级来实现,在产业升级中明确产业分工。必须明确“京津冀”地区的各自产业分工、扩大相互间区域开放、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增强中小企业实力这三个方面是实现京津冀产业升级的关键点,抓住了它就等于抓住了制约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和“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就是找到了解决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矛盾的“金钥匙”。

区域经济发展慢一点儿不必惊慌,不必着急,更不能手忙脚乱。怕的是方向不正确,怕的是重复建设,怕的是瞎折腾、乱指挥,怕的是没有规划或者规划流于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要加快破解双城联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原则,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把合作发展的功夫主要下在联动上,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⑤。

落实“十二五”规划是总体要求,明确“京津冀”地区的各自产业分工、扩大相互间区域开放、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增强中小企业实力是推进产业升级并协调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具体行动,这个行动至少要坚持30年才会大见成效,京津冀区域才能各自发挥应有作用,缩小三地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发挥其在“京三角”中的核心带动作用。

注释

①城市工业是指位于城市周边、以服务业为支撑、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并主要为都市生活服务的工业。如印刷、垃圾处理、花卉园艺设备等的生产、维修。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2012年11月8日。

③⑤新华社:《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新华网,2014年2月27日。

④“势力经济”的概念最早由张玉杰提出并证明。所谓“势力经济”,就是对市场控制能力强大的经济,“势力经济”的“临界点”体现在经济影响力达到对某一区域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势力,就是控制力,就是起操控作用、对它所作用的对象不可或缺的那种力量。认定并追求“势力经济”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必然选择。

张玉杰认为,在势力经济时代,讲究的是对市场的控制力和对行业的领导力。如今,传统的“规模经济”正在为“势力经济”所取代,企业追求的应是“势力”而不是“规模”。中小企业更应该追求势力经济,在行业内做强、做精,把握市场的控制权,实现对整个行业的领导。规模经济是做大,势力经济是做强;规模经济是量的积累,势力经济是质的飞跃。所谓“做大”,是经营规模要做大,而不是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按照经济学原理,随着生产的边际成本增加和边际效益递减,企业规模过大和市场饱和之后,规模越大可能越不经济。规模经济和势力经济有以下差异:规模经济追求量的扩张,通过量变,实现更大的量变;势力经济注重质的突变,通过质变,达到自身实力几何级数的增长,从而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力;规模经济追求低成本、高产出、高效率,而势力经济除了追求这些硬性指标之外,更关注对未来的洞察力、对市场的控制力、对行业的领导力和对社会的辐射力。势力经济与企业的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小企业更应该讲究势力经济,在行业内做强、做精,把握市场的控制权,实现对整个行业的领导。

猜你喜欢
经济区京津冀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天津卷
《天津之眼》
天津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