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
(桂林市中医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2)
中医药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现状与进展研究
陈丽娟
(桂林市中医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2)
从急性左心衰流行现状、传统中医治疗现状进行总结性阐述,分析急性左心衰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及其预期疗效。
急性左心衰;中医药;治疗现状;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心力衰竭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心力衰竭失代偿住院人数也相应增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多数心力衰竭患者由于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而入院治疗,但也有部分是由于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入院[1]。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急性左心衰患者,具有更高的病死率。急性左心衰、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多需长期住院治疗,且预后较差,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急性左心衰作为心源性心功能不全综合征,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其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以八纲结合脏腑辨证分型。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等,标实为水饮、痰浊、瘀血。患者多为心气、心阳大虚,甚至阳气暴脱,很难耐受攻邪药物治疗,只能通过扶正、回阳治疗。本研究从急性左心衰流行现状、传统中医治疗现状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其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及预期疗效。
急性左心衰是指在短时间内,心脏收缩力急剧降低,或心脏负荷骤然增加,导致心排血量明显减少,继而组织出现灌流量降低、肺部毛细血管楔压增高、组织充血水肿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2]。2011年,急性左心衰的定义包含了既往慢性左心衰急性发作。目前我国约有400万心力衰竭患者[3],随着人们对其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抗心衰药物治疗研究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每年仍有30%~50%人群死亡,其中急性心衰死亡率更高,且预后很差,具有较高病死率。急性心衰患者中,以急性左心衰最为常见,因此,探明急性左心衰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对提高急性左心衰患者的预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与血流动力学异常、神经内分泌激活,以及心脏重塑等因素有关,三者互为因果,可致恶性循环,加重心脏衰竭的恶化程度[4]。现代西医疗法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针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从抑制神经内分泌、改善心脏重塑方面发挥改善心功能的药理作用,目前常用药物有镇静剂、支气管解痉剂、利尿剂、血管扩张药物、正性肌力药物等,而非药物疗法主要有主动脉球囊反搏、血液净化、左心室机械辅助装置、外科手术等,但因其价格昂贵,很难广泛应用于临床,故目前临床仍以镇静、端坐、吸氧、利尿、强心、扩血管等对症治疗为主。在西医治疗急性左心衰疗效不佳时,可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综合疗法,这对提高临床疗效及预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
中医学古籍中记载了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治疗方药[6]。《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反而燥,其人阴肿,气自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素问》:“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这些都是传统医学对心力衰竭的描述。中医认为,心力衰竭是因邪毒侵袭、肺病日久、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老体衰等共同作用而致,其中反复外感、过度劳累、情志不调是常见诱因,可使患者心气、心阳受到不同程度损伤,脏腑功能紊乱,血脉运行不畅,血液停滞,最终导致心力衰竭[7]。心力衰竭发生的病变部位在心脏,可累及肺脾肝肾等重要组织,造成五脏俱损、虚实夹杂之证。其中,脏腑虚损为本,主要表现为阳虚、气虚;瘀饮内停为标,主要表现为血脉瘀阻,水饮内停。其发生、发展过程可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阳虚,早期多表现为气虚血瘀、心气不足、血行不畅,治疗以活血化瘀、血行运畅为主;中期多表现为气阴两虚、血脉瘀阻,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晚期多表现为心阳虚、水饮内停,治疗以益气温阳、通经利水为主。
急性左心衰作为心力衰竭的重要部分,其致病因素、发病机制、中医辨证治疗等都与心力衰竭相似[8],以心肾肺脾的阳虚、气虚为本,痰瘀内阻、脉道不利为标,治疗以温阳利水为主。伴有大汗淋璃、面色灰白、四肢厥冷、脉微微弱者,应根据卫生部药政司《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心衰的中医分型为心肺气虚、气阴两亏、心肾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痰饮阻肺、阴竭阳脱等七个证型,其证型不同,治疗方法也各异。有研究表明,心源性心力衰竭,均为气虚、心虚所致阳虚,是发生心力衰竭的致病因素[9]。也有学者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主要发病机制,本虚(心阳气亏虚)是心力衰竭发生的关键环节,也是发作的始动因素,贯穿于整个过程[10],治疗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主。因此,中医治疗急性左心衰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记录其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针对急性左心衰的不同证型,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进一步指导危重症的抢救治疗。
急性心衰早期治疗以改善缺氧缺血症状、稳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增加组织灌流量、减轻缺血对重要脏器的损害程度为主,中期治疗以控制心力衰竭症状、合理应用药物非药物疗法、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为主,晚期治疗以加强随访、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做好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兴起,生存质量逐渐作为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价急性左心衰治疗的临床疗效,除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还需以随访期病死率作为参考依据。目前,现代西医疗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控制心力衰竭的发展,往往造成较高的再次入院率及病死率。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也多为慢性心力衰竭,对急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几乎为零。急性左心衰作为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心力衰竭疾病,需从中医本虚标实角度,对不同证型辨证论治,以有效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衰症状。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3):195-196.
[2] 郭予武,陈远林. 参附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左心衰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8):1414-1415.
[3] 纳梅芳. 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急性左心衰的效果[J]. 中国保健营养,2013,1(1):311-312.
[4] 彭筱平,石琴大.石琴大老中医论治心衰经验[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8(6):59-60.
[5] 陈丽娟,蒋文钧,程胜军. 参附注射液早期干预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13,23(7):95.
[6] 髙天宇. 充血性心衰的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概况[J]. 内蒙古中医药,2010,3(2):121-122.
[7] 石云章,乌拉地尔. 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左心衰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9):85-86.
[8] 郑霞,张志军. 配合参麦注射液救治急性左心衰38例疗效观察[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1):74-75.
[9] 李峰蓉. 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26):5377-5378.
[10] 杨志旭,范铁兵,李洁,等. 参附注射液治疗危重病非心源性心肌损伤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09-1910.
(责任编辑:姜付平)
2014-02-16
陈丽娟(1978-),女,广西桂林市中医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内科及儿科疾病。
R256.2
A
1673-2197(2014)09-00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