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脘相须、募合原同伍、四香药粉温针灸治疗术后腹胀98例临床体会

2014-03-08 11:45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24期
关键词:大肠气机胃肠

孙 斌

(海门市中医院 针灸科,江苏 海门 226100)



三脘相须、募合原同伍、四香药粉温针灸治疗术后腹胀98例临床体会

孙 斌

(海门市中医院 针灸科,江苏 海门 226100)

目的:观察三脘相须、募合原同伍、四香药粉温针灸治疗术后腹胀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体会。方法:选择98例术后腹胀患者,针刺其上、中、下三脘,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均灸)、合谷、内关、公孙;将艾绒、丁香、香附、乳香、木香、乌药粉末等比例搅匀后卷成小球状,置于针柄上点燃进行温针灸,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98例患者中痊愈76例,有效2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98%。结论:三脘相须、募合原同伍、四香药粉温针灸治疗术后腹胀见效快、操作简便,患者耐受较好,临床疗效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温针灸;术后腹胀;三脘;募合原;四香一药

外科手术后患者常出现腹部胀满膨急、矢气不通等症状,有时可伴恶心呕吐。临床常采用胃肠减压、补液等措施改善患者症状,但效果不甚理想,中医针灸治疗腹胀可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为此,笔者尝试运用三脘相须、募合原同伍、四香一药粉温针灸治疗该病,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例,女性56例;年龄28~86岁;术后2天邀诊者15例,3天者36例,4天者30例,5~7天者10例,7天以上者7例;直肠Ca手术18例,阑尾脓肿12例,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1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20例,胃Ca手术8例,结肠Ca手术13例,坏死性胰肠炎6例,肝、脾破裂修补术各1例,疝修术6例,肝脓疡1例。

1.2 方法

取穴:上、中、下脘,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均灸)、合谷、内关、公孙。

操作:可暂时揭开包扎敷料,局部进行严格消毒。腹部穴位直刺1.5~2寸(腹部可用消毒敷料垫之,防止灰烬落下烫伤),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有针感向腹部传导,内关直刺针感向上胸部传导。将卫生纸对折后剪成50mm×50mm大小,再将艾绒、丁香、香附、乳香、木香、乌药粉末(等比例搅匀后)放于纸上卷成小球状,在球顶中戳一小孔置于针柄上,后将其点燃。下肢则以硬纸板垫之以防止烫伤皮肤。在温针灸的同时,将一只TDP置于腹部上方,另一只置于下肢上方。每次1壮,一般灸5~7壮,每日1次。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肠鸣有矢气,无恶心呕吐,能进食半流汁;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排气后稍有胀意,但能承受,能进食流汁;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经过治疗,98例患者中痊愈76例,有效2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98%,治疗次数最少者1次,最多7次。

3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男,73岁,初诊日期:2010-5-10。患者直肠Ca术后第2天腹部胀满,疼痛不适,不大便、不排气,实施胃肠减压、肛门插管等法后均不奏效,且胀满症状日渐严重,夜不安寐,患者痛苦面容,呻吟不已,采用上述方法治疗1次后,感肠鸣有矢气,腹胀明显减轻。次日又巩固1次,腹胀已除,可进食半流汁食物,患者及家属称谢不已。

4 讨论

术后腹胀是腹部手术引起的暂时性肠麻痹,是常见术后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2~5天。5天以上已排气而腹胀依然不除者,大多病情较为严重,多见于禀赋不足、年老体弱者。患者表现为腹部胀满膨隆,甚者胸部肋骨下缘、髂前上棘被淹没,腹壁绷急拒按,触之松软或质硬,常感出气困难、气短,不能进食,恶心,严重者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腹胀甚者无排气、排便或稍有排气后继续腹胀。叩诊呈鼓音,也有浊音、实音、鼓音相间,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或闻及肠鸣音亢进,多由于手术损伤六腑阳气或年老体弱、脾胃虚弱或手术时间较长,机体遭受风寒之邪侵袭,破坏肠腑气机升降,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腑气不通、气滞肠道或脾胃气虚推动乏力所致。临床可分为虚、实两端,以虚证或虚中夹实为多,治宜以益气健脾、通腑降气、升清降浊、调理胃肠为大法。

该法是由金针大师王乐亭的老十针加减变化而来。募穴是五脏六腑精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半数分布于任脉。其分布均与所属脏腑部位基本一致,较背俞穴更接近于相应脏腑,一般腑病、虚证多取募穴。上脘位于胃脘上口(包括贲门),为任脉与手太阳、足阳明交会穴,针刺之具有理气和胃、降逆止呕、利膈化痰的功效;中脘位于上下脘之间,为腑之会、胃之募,是任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交会穴,针刺之具有调理中焦、健脾和胃的功效,善升清降浊,尤为治疗胃与大小肠病证的主穴;下脘当胃之下口处(包括幽门),是任脉、足太阴之会,针刺之具有消食化滞、和中理气之功效。上、中、下脘并称三脘,均为治疗胃病之常用穴。上脘性善降浊,治胃兼利膈,偏于治上;中脘性主调和,治胃主中;下脘性善疏通,治胃病兼通肠腑,偏于治下,故将三脘相须为用。

天枢为足阳明腧穴、大肠募,性善疏通,走而不守,疏导大肠一切浊滞,善分利水谷及糟粕,升清降浊,斡旋上下,使气机上通下达,腑气通畅而消导积滞,实为大肠气血结聚之处,腹部之气街,长于治疗一切大肠腑病;关元为任、冲、足三阴之会、小肠募,为矢气之所藏,三焦气之所出,肾间动气之所发,十二经脉动之根,五脏六腑之本,是全身各脏腑器官功能的原始动力,生命之根本,善温肾壮阳、培元固本、大补元气、通调冲任,为治诸虚百损、真阳不足、阳衰阴盛之主穴、要穴。

“合治内腑”“合主逆气而泄”,其中合既指五输穴中的合穴,又指胃肠之下合穴。足三里乃足阳明之合穴,胃之下合穴,为土中之真土,后天精华之根,能升能降,针刺之具有补益脾胃、和肠化滞、调和气血、扶正培功之功效,为调整胃肠、补益气血、温养元阳之强壮要穴和肚腹疾病之常用穴。其为四总穴之一,回阳九针穴之一,常用于本经本腑和与胃有关的脏腑器官病变及气血病变的治疗,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也是上病下治;上巨虚乃大肠下合于足阳明经,善调整胃肠、通腑化滞、清热利湿,为治疗大肠病、胃腑及足阳明经病之常用穴,既治胃病及肠、肠病及胃,又治胃肠同病,尤长于治大肠腑病。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所入之合水穴,功善健脾化湿,又能固本益气养血,理中焦治在根。

原穴为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之处。《难经·六十六难》中曰:“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合谷能轻清走表,升而能散,泻而能降,既能宣通上焦,开窍启闭,又能清泄气分热邪,为治疗上焦及气分之要穴,手阳明之原(土)穴,善调理大肠,既能行瘀止痛,又能清泻大肠热邪,通腑气而开窍安神。合足三里上下相配,专治中、上焦诸疾,擅长调和胃肠,能升清降泄,又能补中益气。

内关乃手厥阴之络穴,通阴维脉而主一身之阴络,内关五脏。上可宽胸理气,宁心安神,中可和胃降逆,下可理气活血,外可疏通经络,为治疗脏腑经络气机失调所致诸疾之要穴,尤长于胃心胸气机失调和邪犯心包之神志病的治疗;公孙为足太阴之络穴,别走足阳明,其支脉入腹络肠胃,联系脾胃之经气,通于冲脉,针刺之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调和冲脉之功效,为治疗脾胃、胸膈、肠腹病之常用穴。两者为八脉交会配穴法,上下和应,协同主治心、肝、脾、胃病证。

以上诸穴募、合、原、络、八脉交会、交会穴相伍,远近相配,上、中、下同治,上、中、下三脘相须为用,相得益彰,共奏益气健脾、通腑降气、升清降浊、调理胃肠之功。

吴仪洛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神灸经纶》曰:“夫灸取于人,以火性热而至速……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艾绒做灸料,气味芳香,火力温和,温热力易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本草从新》云:“香附气香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乃血中气药。通行十二经、八脉气分,主一切气、利三焦、解六郁,治积聚痞满腹胀……;木香辛苦而温,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泄肺气、疏肝气、和脾气,治一切气痛;丁香辛温纯阳,泄肺温胃……治胃冷壅胀、呕哕呃逆……;乳香苦温辛香,善窜入心,通行十二经,能祛风伸筋、调气活血、托里护心、生肌止痛,治心腹诸痛……;乌药辛温香窜,上入肺脾,下通膀胱与肾,能疏胸腹邪逆之气,一切病之属气者皆可治[1]”。

TDP照射可使温热磁场渗透至组织深部;艾灸、四香一药燃烧后烟雾缭绕,产生的袅袅芳香气味能通窍活络、醒脾理气、行气活血、升降气机、温通经络、健运脾胃。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六腑以通为补”“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降为顺”,通过针刺、艾灸、药物、TDP等综合疗法,共奏健脾和胃、调整胃肠运化、通调胃肠气机、升清降浊之功,使肠腑气化传导功能恢复正常,有助于患者术后尽快康复,巩固手术效果,弥补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不足。笔者在多年临床治疗中体会到运用该法治疗术后腹胀见效快、操作简便、无痛苦,临床疗效稳定,患者大多在2~3h排气,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清·吴仪洛.本草丛新影印本[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8-11

孙斌(1969-),男,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运动系、神经系、消化系、心脑血管系及疑难杂症等。

R245;R442.2

A

1673-2197(2014)24-0041-02

猜你喜欢
大肠气机胃肠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性格情绪对于气机的影响——C、D型性格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便携电子打气机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