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关系概述

2014-03-08 11:45卢筱潇梁颖芯汤滴微吕沛然蔡定均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24期
关键词:灵枢针灸针刺

卢筱潇,梁颖芯,汤滴微,吕沛然,蔡定均

(成都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关系概述

卢筱潇,梁颖芯,汤滴微,吕沛然,蔡定均*

(成都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的内容,探讨留针时间的源流和依据,分析《黄帝内经》和现代研究对留针的认识及针刺效应与留针时间的关系。目前关于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关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机制探索,应继续进行客观化实验研究,并在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进行规范化临床研究。优化针灸治疗各种病症的最佳留针时间,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学的临床应用。

针刺;留针时间;黄帝内经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教材《刺法灸法学》[1]中这样记载:“留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留针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min。”留针的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有30余次提及“留针”一词。由此可见,在针刺治疗中“留针”的作用非常重要,是针灸临床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1 留针时间

《黄帝内经》在说明留针时间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具体阐述如下。

1.1 得气与否

《灵枢·四时气篇》曰:“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得气穴为定”,《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指出得气是针刺发挥疗效的根本。《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由此可见得气为衡量针刺时留针时间的客观指标。《素问·离合真邪论》曰:“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说明得气亦为留针的目的所在。

1.2 经气循行

肖少卿等[2]根据《医学入门·南丰李氏补泻》中“随其经脉长短,以息计之”的方法推算,以《灵枢·脉度》提出的全身经脉总长“十六丈二尺”为准,按一息气行6寸,正常人平均每分钟呼吸18息计算,经气循行周身需270息,即相当于15min,是临床留针10~20min的根据。黄听军、陈利国等[3-4]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中“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的理论,以营卫气血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作为留针时间。即营卫一昼夜在人体内运行50周次,按24h运行50周次计算,得出营卫每运行一周需28min 48s,因此设定留针为30min。杨运宽等[5]根据《灵枢·五十营》中“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的理论,认为一刻相当于14min 24s,指出经气循环一周的时间为28min 48s,即以经气循行一周身的时间作为留针时间。

1.3 患者体质

《灵枢·逆顺肥瘦》中提到:“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刺,浅刺而疾拔针”,还指出:“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者,应深刺而留针;对于瘦人,因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应浅刺而疾出针;刺壮士真骨者,因其气涩血浊,应深刺而留针,多益其数”。《灵枢·根结》亦指出:“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由此患者体质不同,留针时间也相应不同,尤其应当注意青壮年、老人与小孩留针时间的差异。

1.4 患者病情、病性、病种和病程

从脉象来看,《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提到:“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灵枢·经脉》谓:“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素问·缪刺论》云:“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对于虚证,《素问·调经论》这样论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盛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对于久病,《灵枢·始终》曰:“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

1.5 经脉其他要素

在《灵枢·经水》中,按照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远近、长度、深度及气血多少等要素,提出了各经留针时间的一般标准。如:“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

由此可以看出,《内经》没有具体固定的留针时间标准,这也反映了中医“三因制宜”的思想。每位医者对“久留”和“疾出”的时间概念都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留针是有其根据的,因此对留针时间和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2 近五年留针时间研究进展

笔者应用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对近5年来(2009-2014年)有关留针时间的文献进行了检索。文献来源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第五版)中国医学类杂志。文献研究内容如下:姚肖君等[6]对不同留针时间治疗急性疼痛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观察,急性疼痛患者分别于针刺得气后留针20min、30min、45min、60min,以国际公认的McGill疼痛询问表为观察指标,记录观察对象治疗前后及3个月后疼痛症状各项评分变化。结果:4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均显著改善,且45min组临床疗效优于其他3组,45min组即时镇痛总有效率亦高于其他3组。崔建美等[7]通过观察针刺“后三里”穴不同留针时间对小鼠甩尾痛阈的影响,探讨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的关系。将小鼠随机分为针刺即刻组、留针10min组、留针20min组、留针30min组。结果:针刺即刻组、留针20min组针刺“后三里”能显著提高小鼠甩尾痛阈,而留针10min组、30min组对小鼠甩尾痛阈提高不明显。留针30min内针刺镇痛效应呈波浪形曲线,留针20min小鼠甩尾潜伏期达到最大值,即针刺达到最大镇痛效果。孙树枝等[8]观察了不同电针留针时间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差异。将患者分为每组穴位留针30min组与每组穴位留针10min组,采用电针疗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组每组穴位电针刺激30min,共计留针120min;对照组每组穴位电针刺激10min,共计留针40min。每天治疗1次,4周后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组痊愈率为84.6%,总有效率为100.0%,均优于对照组的34.6%、80.8%。李华等[9]观察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非器质性失眠患者疗效的影响,将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留针20min,对照组患者留针40min。两组患者均每日针刺1次,周六周日休息,共治疗20次。于治疗前、治疗10次、20次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进行评分,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治疗20次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组间总PSQ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与治疗20次后总PSQI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留针20min和40min对针刺治疗失眠患者疗效影响不明显。张天生等[10]对针刺治疗中风的留针时间与效应的关系作了一些探讨,分析了8年间发表的体针治疗中风的文献,发现缺血性中风治疗的留针时间相差很大, 认为针刺治疗中风留针时间与效应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陈钰等[11]对留针时间的源流进行了考证,列举了古文献对于留针时间的记述和现代研究对于留针时间的探讨。

3 结语

虽然古代文献对于如何把握留针时间的记载不少,但一直缺乏可量化的标准和客观严格的依据,仅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强调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留针时间。这使得此后学者对针灸留针时间把握不准,或者千篇一律地留针30min,或依赖于个人判断,而缺乏客观依据,其合理性亦受到许多医务工作者的质疑,使得针灸疗效的提高受到极大束缚,制约了针灸医学的普及与传播。现代研究多针对不同病种观察不同留针时间的临床疗效。从现代文献报道可以看出,多数关于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关系的研究仅停留在观察比较的阶段,缺乏对针刺时效关系系统机制的研究。有个别研究甚至完全舍弃了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用研究西医的方式和思维来研究留针时间,使得其临床应用价值和可靠程度打上了问号。因此深入研究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的关系,优化最佳留针时间,提高针灸疗效,对进一步促进针灸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王富春.刺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肖少卿,杨兆民,方正,等.试论留针的意义及其应用[J].江苏中医杂志,1981,26(5):56-59.

[3] 黄听军.留针时间与疗效探讨[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15(4):53.

[4] 陈利国,蔡向红.留针的意义及时限探讨[J].中国针灸,1996,16(6):40-42.

[5] 杨运宽,余仲权.针刺留针琐谈[J].中国针灸,1984,4(3):27-29.

[6] 姚肖君,刘建武.不同留针时间干预急性疼痛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3,23(11):29-32.

[7] 崔建美,马树祥,武淑娟,等.针刺“后三里”穴不同留针时间对小鼠甩尾痛阈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9,19(8):56-57.

[8] 孙树枝,崔占义.不同留针时间电针治疗对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1,21(3):26-28.

[9] 李华,胡慧,覃蔚岚.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非器质性失眠患者疗效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6):46-48.

[10] 张天生,关芳,靳聪妮,等.针刺治疗中风留针时间与效应关系的概述[J].针刺研究,2009,34(2):69-71.

[11] 陈钰,寇晓茹.留针时间源流考[J].中国针灸,2010,30(8):50.

(责任编辑:尹晨茹)

Research of Needle Retaining Time and Accupuncture Effect

Lu Xiaoxiao, Wingsum Leung,Tang Diwei,Lv Peiran,Cai Dingjun*

(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5,China)

Through the study of Huangdi Neijing,We are considered the source and basis of needle retaining time.We ar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uncture effect and needle retaining time in Huangdi Neijing and the later generations.At present, there is only a little clinical study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uncture effect and needle retaining time.A credible objective experimental studies and a multicenter, large sample,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accroding the guidance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should continue. Optimize the needle retaining time of acupuncture therap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upuncture effect,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cience.

Acupuncture Therapy; Needle Retaining; Therapeutic Effect;Time Factor

2014-08-19

卢筱潇(1989-),男,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失眠及其机制。

蔡定均(1975-),女,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R245.31

A

1673-2197(2014)24-0025-02

猜你喜欢
灵枢针灸针刺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