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陡坡地治理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2014-03-08 11:04
云南林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排头兵陡坡造林

□ 王 骞

云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怒江、伊洛瓦底江等6大江河的源头或上游,生态区位十分重要。2012年,云南省委、省政府为了加速“森林云南”建设,打造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攻坚克难的精神,敢于担当的气魄,决定由省财政投入资金24亿元,用10年时间实施1000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2012年、2013年,全省完成陡坡地治理160万亩,兑现农户生活补助3.2亿元,治理成效初步显现,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繁荣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主要做法

高位推动,全面推进。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省委书记秦光荣、省长李纪恒分别对启动、推进陡坡地生态治理做出重要批示。省政府专门召开陡坡地生态治理启动会进行安排部署,出台《关于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补助政策、配套措施等,并将陡坡地生态治理生活补助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整合地方生态建设资金,全面推进陡坡地生态治理。曲靖市财政每年安排陡坡地生态治理专项资金1000万元,在省财政每亩补助农户30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县级财政分别再补助100元和50元,配套了100万元的工作经费用于工程管理,保障陡坡地生态治理顺利推进。

突出重点,规模治理。为了确保陡坡地生态治理取得实效,全省以乌蒙山区、藏区、边疆民族地区、石漠化严重地区、主要流域沿岸等生态脆弱地区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治理。2年来,全省治理江河两岸陡坡地73.2万亩,公路沿线陡坡地29.2万亩,湖库周围陡坡地11.4万亩,城镇面山陡坡地19.7万亩,石漠化地区陡坡地14万亩,重点生态脆弱区陡坡地12.5万亩。

因地制宜,培植产业。各地紧紧抓住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的机遇,以拓宽山区农户增收渠道为立足点,坚持陡坡地治理与高原特色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户选择核桃、板栗、花椒、竹类等既能发挥生态效益,又有很好经济效益的树种造林,努力培植产业。同时,通过合理配置造林模式,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如临沧市云县采取“澳洲坚果+咖啡”、香格里拉县实行“核桃+桔梗+白术”等林果、林药模式,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促进了造林地块的管护,以短养长,还增加了农户收入。两年来,云南结合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发展核桃、油茶等木本油料林86.75万亩,杉木、思茅松等速生丰产林34.42万亩,咖啡、澳洲坚果等特色经济林38.83万亩,为产业培植、农户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创新机制, 注入“正能量”。各地积极创新探索经营机制,在明确承包补偿资金、林木收益等分配方式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公司、大户等承包实施工程,调动了社会资源积极参与,为工程建设注入了“正能量”,增加了活力,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收益,提高了生态治理的质量和成效,形成规模效应。普洱市澜沧县引进“莱福山”咖啡公司与农户联合经营8100亩“澳洲坚果+咖啡”基地,采取农户出地、公司出资,造林当年毎亩补助农户种苗造林费450元外,连续3年按毎亩补助农户250元,进入收益期后,利益分配农户占70%、公司占30%,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玉溪市元江县甘庄街道办果落垤村委会成立了林果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社员自愿入股113万元,铺设水管、修建蓄水池、抽水站、安装喷灌等设施,在陡坡地治理中高标准打造柑桔基地。

典型示范,带动发展。各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建设陡坡地生态治理样板林、示范区,帮助农民群众掌握科学栽培管护技术,促进林木的规范化种植、规模化发展和科学化管理。昆明市富民县以县建千亩核心样板示范园、乡镇建百亩示范样板林、村建百亩连片种植林、村小组建种植示范户的方式,建立了5000亩核桃示范样板,并配套水窖2000余口、水池20余个,形成了一批种植规范、措施到位、效益明显示范区,充分发挥样板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云南生态文明和产业发展的建设步伐,但根据工程实施两年来的探索和经验,还存在整合项目建设难度较大。工程需要整合国家、省级和地方生态建设项目资金来解决种苗造林费,但各项目任务计划和资金下达时间前后不一,管理方式多样,不利于各地统筹实施,为陡坡地生态治理建设顺利开展增加了一定难度。二是工作经费不足。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涉及面广,治理地块多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工程宣传、规划、丈量、造林、监管等工程管理任务非常繁重,但基层林业部门工作条件有限,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作为保障。三是宣传和培训力度不够,群众对政策认识不够深,积极主动性不够,个别地方对政策把握不准,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晰,理解还存在偏差。

三、建议

云南陡坡地大多分布在生态脆弱、条件艰苦、经济落后地区,生态治理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根据国家总体方案,今年将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治理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成果范围内25°以上的陡坡地,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陡坡地生态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任务艰巨。

深化认识,把握机遇,进一步做好陡坡地生态治理和退耕还林的项目前期工作。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国家即将启动的新一轮退耕还林,为云南全面推进陡坡地生态治理带来重大机遇,更加坚定了全省各族群众治理陡坡地的信心和决心。全省上下统一思想,抓住机遇,认真学习国家《新一轮重点生态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和技术规程,在原有规划基础上,按照国家要求,扎扎实实做好摸底调查,进一步准确掌握云南省陡坡地分布情况,理清各地产业发展思路,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争取得到国家更大支持。

积极探索,完善政策,促进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与退耕还林有机结合。在国家即将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新形势下,充分听取各地、各部门意见,研究完善好体制机制,用好2.4亿省级财政陡坡地生态治理专项资金,共同推进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建议做到“两个衔接,一个提高”:一是项目任务与布局上的衔接。陡坡地生态治理是云南省地方项目,在国家明确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任务后,可适当压缩每年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任务规模,以退耕还林工程为基础,结合大通道建设、九湖治理、产业发展等项目,重点治理城镇面山、公路沿线、湖库周围、石漠化等重点生态脆弱区15°至25°以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成果范围外25°以上陡坡地,统筹做好任务布局和实施;二是工程管理上的衔接。陡坡地生态治理与退耕还林属同类型项目,在计划下达、地块落实、作业设计、种苗准备、整地造林、检查验收等工程管理环节上可统筹兼顾,统一安排工作进度,以相同的管理方式推进两项工程的实施;三是提高资金补助标准。为方便各地组织实施,抓住造林时节开展造林工作,提高造林质量,建议每亩配套300元种苗造林费,不再整合其他项目实施,生活补助按原政策每亩300元兑付。

抓好工程管理,严格检查验收,保证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建设质量。一是要突出重点布局,做好地块落实,认真组织开展好州、市级实施方案和县级作业设计编制、审核工作;二是要结合产业培植选好造林树种,严把种苗质量关;三是要做好陡坡地生态治理典型示范区建设工作,全面总结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全力推动工程发展;四是强化检查验收,按县级自查、州(市)级抽查、省级核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实行目标责任考评制,确保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建设质量。对造林即将满3年的地块,着重针对保存面积、造林质量、合同签订、政策兑现、抚育管理、档案管理等关键环节开展检查验收,合格后及时兑付第三年100元农户生活补助;五是加大督查指导力度,确保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在当年内全面完成。

加强宣传引导,开展技术培训,为陡坡地生态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一是要在《云南日报》、《中国绿色时报》、《云南林业》等报刊上宣传报道工程建设进度、典型经验和事例等;二是要在省电视台和各大门户网站开展系列宣传报道,通过发放宣传品等多种形式,将政策标准、农户权益等宣传到村村寨寨,使政策措施深入人心;三是在陡坡地生态治理示范区树立宣传标识,激发和调动当地农民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工程顺利实施;四是针对工程建设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特点,依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等项目,采取集中讲授、现场示范、参观等方式,加强对造林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户经营管理能力。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陡坡地生态治理建设任重道远。国家即将启动的新一轮退耕还林,为云南全面推进陡坡地生态治理带来重大机遇,更加坚定了全省各族群众治理陡坡地的信心和决心。新一轮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治理的有机结合,将为巩固西南生态屏障,实现兴林富民,建设美丽云南,谱写最绚丽的篇章。

猜你喜欢
排头兵陡坡造林
积极拥抱新能源 争当低碳排头兵
纯电动汽车陡坡缓降控制系统功能研究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基于FLAC3D的陡坡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措施分析
纪检监察干部要争做勇于担当的排头兵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基于能量法的陡坡段桥梁基桩屈曲稳定性分析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