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恒
(南昌洪都中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手法复位治疗48 例小儿肱骨外髁骨折Ⅳ型临床疗效观察
胡永恒
(南昌洪都中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0)
目的:分析总结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肱骨外髁骨折Ⅳ型的临床疗效及体会,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48例肱骨外髁骨折Ⅳ型且采用手法复位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疗效并总结治疗体会。结果:48例患者中,46例痊愈,1例有所好转,1例未愈(该患者后接受手术治疗),总优良率达97.9%。结论:手法复位定位准确,固定牢靠,利于患者恢复,是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肱骨外髁骨折Ⅳ型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小儿肱骨外髁骨折Ⅳ型;手法复位;疗效
肱骨外髁骨折是儿童最为常见的骨折类型,相关资料显示[1],其在所有骨折类型中所占比例达6.8%。若处理不及时或不适当,可造成患者肘关节功能受损或关节发生畸形等,严重者可导致终身残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打击。临床上,一些缺乏手法治疗经验的医师多选择手术治疗该病[2]。我院在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肱骨外髁骨折Ⅳ型患儿4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48例肱骨外髁骨折Ⅳ型患儿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患者骨骼严重移位,多呈90°~180°。其中30例患儿为后移翻转,18例为前移翻转;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2~13岁,平均(6.6±1.5)岁;34例为右侧骨折,14例为左侧骨骼。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受伤后1~7天就诊。
1.2 方法
1.2.1 整复手法 ①摸清患者的骨折片位置同时将其向后方推:患者呈仰卧状,助手站在患者的后方并将其上手臂环抱,使之固定。医师位于患者的正前方,用左手固定患者的腕部,同时使其前臂处在半屈伸状态,用右手慢慢摸清骨折的方向及翻转程度。在慢慢矫正的过程中,使骨折变成单一的向后翻转移位;②扩大肱桡关节间隙:在将患者骨折部位慢慢推向后方的同时,医师还应加大患者前臂内收角度,以扩大肱桡关节位置的间隙,并慢慢继续向前推压,医师用右手拇指作为固定点继续翻转;③翻转骨折片复位:将患者的前臂旋前、外展、屈肘,并使骨折片慢慢向前、向上、向内翻转移位。在推送骨折片与前臂的协调下,如果听到肘后方有弹跳的声音,说明骨折片已回归原位;④屈伸展收纠正:如果此时骨折片仍轻微向外移位或倾斜,医师可用右手拇指将骨折片固定,左手慢慢寻转后,慢慢摆动前臂以及肘关节,剩余的残位可得到纠正,从而恢复原位。
1.2.2 功能锻炼 在手法复位的1周内,患者不能做大幅度活动,只能轻微活动手指。1周后,可慢慢加大掌、手指以及腕关节的活动范围,2周后去掉固定骨折的夹板,4周后患者自行慢慢屈伸肘关节。值得注意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患者不能用力过猛,以免增加骨化性肌炎发生率。
治疗后对48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46例痊愈,1例好转,1例未愈(后接受手术治疗),总优良率达97.9%。
肱骨外髁骨折患者通常年龄较小,不能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况,这就要求医师有良好的责任心及敏锐的观察力,使患者尽早接受最佳治疗[3]。相关资料显示,肱骨外髁骨折在所有骨折类型中所占比例达6.8%,若处理不当或治疗不正确,可能造成患者肘关节功能受损或关节发生畸形等,严重者可造成终身残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打击。
本文主要采用手法整复对肱骨外髁骨折患儿进行治疗,该法具有以下优点:①前臂屈伸时后肌处于松弛状态,避免了肱骨外髁的翻转移位;②屈肘时,借助肱三头肌的张力可以有效防止骨折块向后移动;③操作简单,方便治疗后护理及快速恢复功能。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定位准确,固定牢靠,有利于患儿功能恢复,是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肱骨外髁骨折Ⅳ型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周显国.手法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3): 495-496.
[2] 侯金永,孙磊,杨茂清. Ⅲ、Ⅳ 型肱骨外髁骨折的微创治疗[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 18(6):54-55.
[3] 乐劲涛,李小红,沈海,等.三维旋转手法复位治疗Gartland Ⅲ 型儿童肱骨髁上尺偏型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2013,31(9):96-99.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2-13
胡永恒(1973-),男,江西省南昌洪都中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小儿骨科。
R274.2;R683
A
1673-2197(2014)10-00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