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2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园林管理局,山东淄博 255300)
我国蔬菜价格运行及产销匹配研究—以大白菜为例
孔繁涛1沈 辰1*余玉芹2王东杰1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2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园林管理局,山东淄博 255300)
大白菜在蔬菜整体价格形成和传导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其价格的稳定与否关系着蔬菜整体价格的走势。本文以大白菜为例,揭示我国蔬菜价格运行的基本特征,分析蔬菜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提出蔬菜产销匹配的建议对策。
近年来,我国蔬菜市场价格大起大落,“过山车”式的价格波动频繁发生,“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现象屡屡出现,成为政府、学者、媒体关注的焦点。如何稳定市场价格,实现我国蔬菜生产、销售的高效对接,既关系着数以千万计菜农的利益,也关系着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大白菜在我国种植普遍,产量巨大,是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蔬菜,在蔬菜整体价格形成和传导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其价格的稳定与否关系着蔬菜整体价格的走势。同时,大白菜生产季节性特征明显,流通范围广,价格形成与波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文从大白菜入手,揭示蔬菜价格波动的规律,探索波动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蔬菜价格波动频繁,巨幅波动时常发生,大白菜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年际波动、年内波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同时也易受各种突发因素的影响。
1.1年际价格巨幅波动,符合蛛网理论
数据显示,2009~2013年5年间我国大白菜年度产地平均批发价格分别为0.91、1.26、0.98、1.16、1.39元·kg-1,年际间价格差额分别为0.35、-0.28、0.18、0.23元·kg-1,增减幅度分别为38.46%、-22.22%、17.35%、20.87%(表1)。大白菜年际间价格波动巨大,并且呈现高低交错的特征,具有经济学蛛网模型的典型特征。
大白菜月度批发价格显示,在经历了2009年价格低迷态势以后,2010年价格一路上扬,一度达到2.1元·kg-1;之后,价格持续走低,导致2011年的价格不仅明显低于2010年同期,甚至个别月份明显低于2009年同期;至2011年年底,价格持续数月处于0.6元·kg-1的低位,而这种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在2012年后又再次转变(图1)。
表1 2009~2013年我国大白菜批发月度价格
图1 2009~2013年我国大白菜批发价格波动情况
1.2年内价格季节震荡,振幅相对合理
考察大白菜年内价格表现,2009~2013年年内价格波动标准差分别为0.26、0.37、0.34、0.42、0.32元·kg-1(表1),异动比率分别为28.45%、29.46%、34.72%、36.28%、23.28%。虽然年内波动表现较为剧烈,但其波动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反映了大白菜生产供给的基本特征,具有合理性。
具体来看,大白菜年内价格存在两个高峰,分别是每年的4、5月和8、9月,最高峰出现在4、5月(2011年除外)。4、5月大白菜价格高往往是因为冬贮菜销售完成,春季大白菜尚未大量上市造成的;而8、9月价格高则是因为春季大白菜销售完成,秋冬大白菜尚未大量上市造成的(张玉玺,2012)。
1.3价格异常波动常现,突发因素众多
近年来,大白菜价格尤其是市场零售价格,经常出现异常波动现象,这往往是由各种突发因素引起的,包括天气、病害、食品安全事件等。如:2012年11月,北京市场大白菜价格受雨雪天气影响,价格短期剧烈上涨(张玉玺,2013a),由10月31日的0.3元·kg-1左右涨到12月31日的0.9元·kg-1(张玉玺,2013b)。
当前,我国大白菜整体生产充足、供应有保障,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是,其生产经营方式依然落后,规模大而调控力不强,集约化程度较低,供应时而偏紧、时而过剩的问题仍很突出。
2.1供应充足,具有基础性作用
总体上来讲,近年来我国大白菜产销两旺、供应充足。据统计,我国大白菜常年种植面积253.3万hm2(3 800万亩)~266.7万hm2(4 000万亩),约占蔬菜总播种面积的14%;产量逾1亿t,占蔬菜总产量的18%左右,人均占有量超过75 kg。最近几年,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大白菜产量持续提高,目前平均每667 m2产量逾2 700 kg,一些主产区在气候比较适宜时每667 m2产量可以达到7 500 kg(朝阳新闻网,2010)。
从经济学特征分析,大白菜具有良好的替代效应,对稳定蔬菜价格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当其他蔬菜品种价格偏高时,大白菜价格的稳定对于抑制蔬菜价格总指数上升具有重要作用;反之,若大白菜价格上涨,将有可能带动蔬菜价格的全面上涨。
2.2产地集中,竞争越来越激烈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加之气候条件、种植传统、消费习惯、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白菜生产区域化的格局越来越明显。统计显示,我国北方的河北、山东、河南、辽宁4个省份,集中了全国大白菜产量的50%左右(图2);而南方的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8个省份,又集中了全国产量的25%左右。
图2 2005、2009年我国各地大白菜产量占比情况
大白菜产地的相对集中,符合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但与此同时,由于大白菜附加值较低、科技含量低、进出门槛低,相对于基本稳定的市场需求以及产量的不断增加,产地竞争则愈演愈烈。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中大白菜产量在全国所占比重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2.3分散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如上所述,虽然大白菜在我国蔬菜生产、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生产方式仍然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一是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规模但不经济”现象严重。分散式生产经营仍然是主体,零零散散的数量总和形成了巨大的生产量。二是主要依靠露地生产,易受气候和病虫害影响。气候的变化、病虫害的发生往往导致大白菜上市数量、时间和产品质量的不确定,引起产销脱节、价格波动。三是大白菜的精、深加工企业较少,没有形成产业链条。集约化水平低下,没有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的专业性不强、品种繁杂,存在兼业经营的现象,影响了技术积累和进步。四是现代化的营销方式还没有形成。订单白菜、电子商务等营销方式还在探索阶段,生产、销售的专业合作社也相对较少。
2.4消费量巨大,消费随供给变化分淡旺季
大白菜物美价廉,口感好,营养丰富,曾经是我国居民冬季最为重要的蔬菜消费品种。随着我国“菜篮子”产品的不断丰富,蔬菜常年均衡上市的局面已经初步呈现,但是大白菜在我国蔬菜消费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依然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当家菜,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有冬贮大白菜的习俗,消费量巨大。
从理论上讲,居民对大白菜的消费需求是常年的、均衡的。但是受到供给季节性的影响,大白菜的消费也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特征。从大白菜全年消费来看,秋冬季节是大白菜消费的主要季节,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购买量巨大,购买量最大的月份往往出现在11月,6、7月则是大白菜消费的淡季。
蔬菜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统一。因此,蔬菜价格的形成,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加和以及非加和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而表现为蔬菜价格的不规则波动。
3.1生产风险因子众多且多变
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供给量与需求量决定的。就大白菜而言,需求相对稳定,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其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给量决定的。在生产技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供给量几乎完全取决于种植面积。而大白菜种植面积通常由上期实际市场价格、当期期望市场价格、菜农种植习惯、相关农产品替代效应等因素决定,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导致了菜农种植意愿、种植面积的不确定。
即使种植面积既定,大白菜产量也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一是自然风险。我国大白菜生产方式落后,多为分散的、露地生产模式,设施水平较低,抵抗灾害风险能力较差,容易受温度、湿度、病虫害等外部因素冲击,如:暴雨、雨涝、干旱、干热风、高温、冷害、冰雹、雪害、风害、病害、虫害等。二是投入品价格。投入品价格的跌涨,以及对大白菜上市价格的预期,加之替代产品的产量及比较效益变动,都会影响到大白菜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投入,从而影响产量。
3.2产销缺乏必要的协调衔接
蔬菜价格的波动,根本原因是生产与消费的不协调、不衔接,表现为时间、区域、品种以及个性化需求的不匹配。主要原因为:一是大白菜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支撑我国大白菜生产流通的是无数分散的小农户和中间商,分散式经营规模小、品种杂、标准乱、波动大,与大市场要求的规模化、标准化、多样化、稳定性存在不一致、不匹配的问题。大白菜作为鲜活产品,客观上要求交易流通在较短时期内完成,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时间、空间的不匹配。二是我国大白菜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发展相对滞后,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在生产、市场与消费之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协调沟通机制。三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大生产区域的大白菜生产、收获时间存在一个合理的间隔、交叉或重叠。但是常因季节气候的异常变化,使得间隔拉大或加剧重叠,形成市场断档或密集上市,从而导致大白菜价格的急剧震荡。
3.3信息采集处理与服务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讲,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基础是信息化。离开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技术的支撑。针对蔬菜价格波动难题,生产、市场、流通和消费的信息监测、预警需要进一步加强,蔬菜信息的采集、处理和服务需要进一步强化。一是蔬菜信息理论的运用不到位。着眼于现代蔬菜产业的发展,全系统、全过程、全要素的“三全”信息理论必须贯彻到蔬菜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链条。二是信息采集技术、方法、手段落后。蔬菜信息采集没有统一、权威的标准体系,缺乏必要的标准、规范予以支撑;信息采集设备比较少,其普适性、稳定性、低成本开发尚需进一步提高;信息采集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口传笔记仍是主要方式,实时数据采集较少。三是蔬菜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不能满足蔬菜大数据的需要。四是蔬菜信息服务滞后,难以实现事前指导。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难以获得准确、及时的蔬菜信息,无法把握市场走势和产销脉搏,只能跟着感觉走,什么贵种什么,什么便宜就抛弃,盲目跟风,跟不上市场节拍,造成了市场的无序和低效,导致蔬菜价格波动较大。
蔬菜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是合理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但是,频繁巨幅的波动,不仅损害了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影响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利于资源、环境、人口的和谐相处。因此,探索合理价格波动条件下的蔬菜产销匹配对策,具有重大意义。
4.1加强产前指导,适度控制蔬菜种植面积
要实现蔬菜生产、消费的有效匹配,保持蔬菜价格合理波动水平,就必须前移调控关口、做好产前指导。一是做好蔬菜展望工作。借鉴发达国家、国际组织关于农业展望工作的经验,研建蔬菜未来10年的供需平衡表,开展我国蔬菜短期、中期、长期的展望工作,发布我国蔬菜展望报告,做好蔬菜规划的顶层设计。二是做好蔬菜种植意愿调查工作。种植意向调查、反馈、再决策是实现产销空间、时间、品种匹配的重要手段。在蔬菜播种之前,开展菜农种植意向调查,对种植意向进行汇总、分析,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并反馈给蔬菜生产者,以便其再分析、再决策。三是做好蔬菜栽培技术培训工作。随着设施栽培、数字蔬菜、精准农业的发展,对蔬菜栽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必须提早进行技术培训。
4.2加强监测预警,完善蔬菜产销信息服务
蔬菜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是一个“物质流”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流”的过程。蔬菜的“信息流”反映着蔬菜的“物质流”,同时也作用着“物质流”的流向、流量。在蔬菜信息采集方面,应用物联网技术、3S技术等信息技术,对在田蔬菜的面积、长势、病虫害以及相关温度、湿度、降雨等进行监测,对流通环节蔬菜的品种、价格、产地、销地、销量等进行监测,由此构建蔬菜产销数据库;在蔬菜信息处理方面,应用数据清洗、数据融合、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处理技术,对采集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化、自动化处理,实现蔬菜信息处理的自学习、自组织和自适应,加强对价格传导机制及走势的研判;在蔬菜信息推送方面,运用个性化需求的服务理念,研建综合的、专业的、区域的、开放的信息平台,根据蔬菜生产、流通和消费情况的不断变化,适时发布相关的产销信息,探索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孔繁涛 等,2013),是破解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
4.3设计调控目录,探索蔬菜价格调控机制
保障蔬菜供给、稳定蔬菜价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看不见的手”进行市场调控,而且需要构筑蔬菜价格调控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建立我国蔬菜的调控目录制度。日本的蔬菜调控目录制度非常成功,选择14种关系到居民消费生活的重要蔬菜作为指定蔬菜,30余种对地区农业振兴比较重要的蔬菜作为特定蔬菜(周望军 等,2013),各级政府、生产者和销售团体共同出资设立稳定基金,设置基准价格,价格低于基准价格一定比例时,给予参与者基金补贴(陈永福和马国英,2012),以稳定生产和价格。结合我国蔬菜生产消费的特点,分别制定国家和各省的调控目录。二是探索建立蔬菜价格保险制度。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进行了蔬菜价格保险制度的尝试与探索。如:上海市率先在蔬菜价格保险方面进行了探索,2011年上海市蔬菜价格保险深入推进,由冬淡青菜1个品种扩大到夏淡青菜、鸡毛菜(小白菜的幼苗)、米苋(苋菜)、生菜(叶用莴苣)、杭白菜(小白菜)等5个品种(孙占刚,2012),为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推出政策性蔬菜价格指数保险,印发了《成都市2013年度政策性蔬菜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率先开展蔬菜价格指数保险;2014年山东省威海市打算从番茄和乳山大姜入手,建立两个单品种蔬菜价格保险制度。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尽快构筑我国蔬菜价格政策保险体系。三是加强平台建设,创新蔬菜交易的模式方式。创新蔬菜电子商务、订单农业等交易模式,探索蔬菜销售的新途径、新模式、新方法,引导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实现蔬菜产销的有效对接。
从近年来大白菜价格波动情况分析来看,其价格的年际差异巨大,且表现出典型的蛛网模型特征;年内价格季节性表现明显,价格波动容易受突发因素的影响,波动影响因素众多。
分析大白菜的供需格局可以发现,大白菜供给已经摆脱了短缺的情况,产地布局较为集中,而随着消费量的逐渐饱和,产地间的竞争增强。大白菜生产经营分散,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加之组织化程度偏低,使得大白菜产销对接难度较大,市场波动频繁剧烈。
针对大白菜生产影响因素较多,产销对接困难,市场信息采集和传递滞后给大白菜市场带来剧烈波动等问题。未来,合理控制大白菜乃至蔬菜价格的波动区间,稳定市场供需,应考虑构建长效调控机制。笔者建议在产前阶段开展种植意向调研,对生产加强指导,调控蔬菜种植面积;在生产和市场流通环节,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完善蔬菜产销信息服务;在调控政策方面,设计调控目录,探索蔬菜价格调控机制。
朝阳新闻网.2010.大白菜陆续上市,今年大白菜比往年产量略少价略高.http://chaoyang.nen.com.cn/72340198591037440/2010101 5/2362178.shtml.
陈永福,马国英.2012.日本稳定蔬菜价格的制度机制评价及启示.日本学刊,(1):65-77.
孔繁涛,王东杰,张玉梅,李志强.2013.2012年秋冬蔬菜产销形势分析——基于河北、广西的调研情况.中国蔬菜,(1):1-4.
孙占刚.2012.2011年上海蔬菜价格保险的调查及思考.中国蔬菜,(1):5-7.
张玉玺.2012.北京2012年10月蔬菜价格走势分析.中国蔬菜,(23):10-12.
张玉玺.2013a.北京2012年11月蔬菜价格走势分析.中国蔬菜,(1):23-24.
张玉玺.2013b.北京2012年12月蔬菜价格走势分析.中国蔬菜,(3):12-14.
周望军,赵俊强,杜庆彬.2013.以价调基金为资金依托从国家层面构建蔬菜价格稳定长效机制.中国经济导报,(5):1-4.
孔繁涛,副研究员,农业部蔬菜市场监测预警专家组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农业监测预警、农业信息分析方面的研究,E-mail:kongfantao@ caas.cn
*通讯作者:沈辰,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产品市场、农业监测预警分析方面的研究,E-mail:shenty129@163.com
2014-02-20;接受日期:2014-04-23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12BAH20B04),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增量项目(2014ZL026),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农产品安全预警与追溯技术研究”(2012A020100008),2014农业监测预警与信息化战略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