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梦燕
读碑林“官箴”记(外二题)
黄梦燕
我第一次见到“官箴(音贞)”碑文,是在西安参观碑林时,在大大小小的碑石中,有一块石碑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赫然刻着三十六个大字:“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畏。”碑文对仗公正,言简意赅,深藏哲理。我边读边想,数百年前,那些文人墨客早已对社会的清平,官吏的廉政有了准确的界定。今天读它,依然有种新鲜的感觉。面碑深思,让我的心灵有了很大的震动。我一字一句用现代语来解读它,这就是:作为一个地方官,你下属的公务员(吏)并不害怕你的威严,而是怕你的廉洁;你所在地的老百姓并不服你如何能干,而是服你的公正。你公道正派,黎民百姓就不敢怠慢;你在廉洁方面做出了表率,你的部下就不敢瞒着你干坏事。廉,能使你树立权威和威信。公,使你对事物的判断能明察、明智和明断。
“官箴”,是过去以规戒为主题的一种文体,是封建社会中对官员的道徳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规戒。官员遵守“官箴”,清廉勤政,被称为“不辱官箴”。反之,则被称为“有玷(音店,沾污)官箴”。“官箴”的设立,能使官员在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时有所顾忌。同时也让某些官员在“为政清廉”的幌子下,干出有违于“官箴”的勾当时,能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官箴”字字警策,句句药石,几乎可以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媲美。
据有关专家考证,“官箴”,最早出自明朝永乐年间曹端之口。曹端为山西曲沃人士,中举后,一直在安徽霍州和四川浦州做学政(朝廷派往各省,按期到所属府、厅主持考试童生或生员的官)。他一生崇尚朱熹理学,被称为明朝理学大师。他不但饱学硕儒,造诣高深。而且有廉洁自律,言传身教的品行。所培养出的数百学生,大多都是官场中出类拔萃的人物。
明永乐十二年(1414),他的一位学生郭晟乡试中试后,授职于西安同知(明清时期知府、知州的辅佐官),赴任之前,他兴冲冲地带着礼
品去感谢恩师,同时向恩师讨教为官之道。曹端拒收学生的礼品,认为君子之交应淡于水。他拿起了笔在纸上写了这样一话:“为官之徳,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他告诫自己学生做官务必记取“公”和“廉”两个字。郭晟铭记在心,拜别而去。恩师的这番言行让郭晟深受感动,出于对恩师的崇敬,他把曹端的言行作为美德,在社会上广为颂扬。
到了明英宗时期,一位历经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景泰帝、明宪宗五代的老臣——户部尚书年富(1395-1464,清代大将年羹尧的高祖),在兼山东巡抚时,把此句名言,作了些改动和补充,并增加了“公生明,廉生威”的结论语,成为一个完整的“官箴”。他之所以这样改,一是想把官与吏、民的关系阐述更完整些;二是便于人家记取,也可作自己的座右铭陪伴终身。据史上记载,年富,字大有,安徽怀远人。由于他刚正清廉,不畏权贵,敢向皇上直言相谏,常受到奸邪小人弹劾和攻击。致使他一生仕途常跌宕坎坷,尽管如此,他始终坚持不渝。特别在他做地方官时,目睹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心里感到十分郁闷。看到那些权倾一方的当权者,为享淫欲,为谋私利,为升己官,他们或贪赃枉法,横征暴敛;或荒淫无耻,醉生梦死;或献金送银,阿谀奉承;或苟且钻营,晋官加爵。而那些衙门内的文职办事人员的所谓“吏”,因他们手里执掌着衙门中的簿书、档案、钱谷、赋税、户口、治安、刑名等老百姓的生杀大权。往往一方面狐假虎威,恐吓乡民,巧取豪夺,聚钱敛财;一方面向上溜须拍马,投其所好。而在暗中却窥测上司,以私诱官,致官失廉。一旦上钩,授吏以把柄,官就被吏牵着鼻子走。这样造成官和吏徇私舞弊,同流合污,作奸犯科,荼毒生灵。在这种官吏的统治下,老百姓只能含冤负屈,欲哭无泪,肝肠寸断,痛苦挣扎。多年的官场历练,使年富懂得,要使社会政治清明,为官者一定要坚持这条“官箴”。因为这些小吏最害怕的就是一尘不沾的清官。上司清廉,下属才不敢胡作非为。所以为官者一定要以廉律己,才能以廉制吏。此谓“廉则吏不敢欺”的道理。
最早把此“官箴”刻成石碑的是山东泰州知州顾景祥,他也是个清官。在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八月,叫人把“官箴”刻成石碑后竖在泰安府衙内,作为吿诫官吏的警示牌,让每天上班的官吏熟读一遍,印在脑子里,记在心窝里,别去做贪官污吏。以后,年富自己也用楷书写好后也刻成石碑,竖在自己的家门边,既警策自己,又儆勉后人,可惜失传。
西安碑林那块“公生明,廉生威”的碑石,是清代道光四年(1824),陕西长安县令张聪贤受时任陕西延榆绥道台颜伯焘之托,摹其父颜检“官箴”拓本刻制而成。颜伯焘的祖父辈三代不仅都是清官,而且是“官箴”的崇拜者和传播者。
到了现代,不少参观者,包括中央领导同志在内都从中得到了教益。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西安视察时,看了这块“官箴”的石碑后,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廉政文化的精髓,应该发扬光大,广为推崇和宣传。今天我们重温“官箴”所提倡的“公廉观”,对开展反腐倡廉,勤政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是喝着家乡的茶长大的,茶成了我一日不可无此君的密友。平时无论工作、学习或娱乐,身边总要放杯茶,才心安理得。尤其在写作时候,第一件事先把泡好的茶,放在电脑边。在等待开机的那阵子,我透过晶莹通明的玻璃杯,欣赏在袅袅升腾的水汽中,那一索索青乌茶芽在舒展自身的同时,有的冉冉上浮,有的很快下沉。瞬间,上浮的又迅速下沉,下沉的又渐渐上升,就在它们上下浮沉闹着玩的时候,杯中的茶汤便释出了淡灰,电脑桌面上的菜单也随之亮相。我不忙喝水,先把我的word打开,按照我的事先粗略的构思开始写作。写了一会,便呷茶入口,茶水在舌间回旋滚动,口鼻顿觉生香,在润滋着我的喉咙之后,就像几条蠕动的香虫爬进我的肚里,肚子也好像有种馥香温馨的感觉。此刻,茶的特有醒脑香味,让人神奇地消除在心窝角落里
的某种忧虑和烦躁。心灵开始律动,思路广为拓展,激情也由衷勃发,写作进入到最佳状态,心身沉浸到所写的氛围之中。当一篇文章写成后,心情顿时放松。此时,拿起杯子悠悠然地再品它几口,茶汁的幽香直沁肺腑,一种清风淡月,怡然自得的乐趣油然而生。
退休后,更有时间择茗品茶。女婿特地送来了“如意杯”,我把家乡的“九峰翠雪”放到杯中泡了一会,一按水钮,茶、汤立分,过滤后的淡绿色茶水,分注到四个小巧玲珑的茶盅里。然后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桌旁,静静地看着书,细细地品着茶,书味和茶味交融在一起,心里真有点清光似水,宁静致远的感觉。停窗外树上的鸟儿见了,发出了啾啾唧唧的叫声,好像在妒慕我恬淡闲适,雅志修身的生活。
我喜欢喝茶,是孩童时代受到茶瘾君子爷爷的影响。他毎天捧着一把紫砂小茶壶,壶不离口地注着,而且发出嘶啦啦的声音,显得很有滋味的样子。一次,我渴了,向爷爷讨茶,他泻了一小杯棕红色的茶水放在桌上。我进口一喝,十分苦涩,连忙放下杯子,皱起了眉头扭头想跑。却被爷爷叫住,他有点严肃的样子对我说你应当把它喝光,等会儿你就会感到另一种味道。我将信将疑地听了爷爷的话,权把它当作一杯“中药”喝完,不一会,舌颊间果然有一种甘甜的回味。爷爷说:“喝茶好处多多,它能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祛病气、振神气。茶是植物中的神物,你要从小养成喝茶的好习惯,等爷爷这般年纪了,你的身体依然会很棒的。”我听从爷爷的教诲,从此,便养成喝茶的习惯。
那时,我们喝的都是红茶,因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农村还没有茶叶揉捻机和烘干机,农民采上来的茶叶除少量制点绿茶外,大批量都通过太阳晒瘪后,放在竹簟上,由几个农民赤着清洗过的脚,站在茶堆上,用双足揉捻,然后再通过发酵、烘干制成香喷喷的红茶。这是数百年来的民间制茶的方法。由于柴桥是茶的产地,就成了历史悠久的红茶之乡。据民国初年祖辈在宁波江北岸后马路(今人民路)开设“张志大茶叶店”的徽商后人张昌虎先生介绍,当时徽商在宁波开有多家茶叶店,他们除经营屯溪绿茶、黄山毛峰和祁门红茶等皖南地区名茶外,还销售浙茶的西湖龙井、绍兴平水珠茶、新昌嵊县的绿茶、奉化溪口的烘青和镇海柴桥的红茶。这说明当时柴桥红茶已进入畅销的名茶之列。民国《镇海县志》也有这样的记载:“瑞岩产茶既多,柴桥则有茶市,外洋邻省来此设庄购茶,其盛时销额可达二三十万缗。”一缗,为一千文用丝线串扎成的铜钱,可见当年柴桥红茶销量之大。茶商大多都通过穿山海运码头和内河航船把上百吨的红茶运往宁波、上海,甚至通过明州海上丝绸之路直销日本、南洋等地。
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普遍应用制茶机械,柴桥的红茶大都改制为绿茶。
柴桥的绿茶也曾生产过像后所茶叶和九峰山云雾茶的名牌。上世纪七十年代,柴桥农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口头语:“金山银山,不如茶叶上山。”各村凡有山地的都种上了茶叶。光后所一个村就有八百亩茶园,一到釆摘季节,男女老少都上山采茶,村子里没有一个空闲的劳力。其茶叶经营规模堪称全省榜首,连华东地区茶叶现场会议也到后所来召开。那时,能买到后所一斤茶叶算是幸事。但对我来说,倒更喜欢喝九峰山上的云雾茶。
九峰云雾茶是洪溪村在海拔四百多米高的九峰山上茶园产出的。那里大多日子都是云雾缭绕,山岚笼罩,只有在大晴天才烟消云散,能照到日光。所以那里湿度大,温度低,茶叶发芽时间比低山推迟近一个月,茶质也比低山茶厚实得多,要到五月中上旬才开始采摘。
当时茶场需要贷化肥、农药贷款,我刚好负责这项工作,场长要我上山到茶场去看看。那天,刚是星期日,我约了几个朋友在村里会计老杨带领下,沿着山溪一条崎岖曲折的小道上去。身边则响着“背云冲石出深山,浅碧泠泠一带寒”的溪流。心想,有这样山水云岚孕育的茶叶一定是绝妙的佳茗。到了山上,见到那里是一块空旷平坦的茶园,在云雾飞渡的茶丛间,头上裹着白毛巾的村妇们早已在那里釆摘。有个穿猩红色衣服的姑娘在随口唱着周大风先生的《采茶舞曲》:“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釆好风光。姐姐呀,你釆茶好比凤点头;妹妹呀,采
茶好比鱼跃网。一行一行又一行,摘下的青叶篓里装……”清脆悠扬的歌声,在云雾间飘荡,让人感到如临仙境一般。场长老沃把我们带到茶场的三间屋子里后,就派人到不远处月牙泉里去取水煮开,自己则捞了一大捧凉在竹簟上的茶叶,着手给我们现场制茶。在熊熊燃烧的土灶上斜放着一只铁锅,等锅烧热后,便把茶芽放到锅底里。老沃用他那双生满老茧子的手在锅底不住地揿压,抖杀,锅里的茶叶不时发出“嗤喳、嗤喳”的响声,并冒出丝丝缕缕的白烟。炽热的锅底让老沃的双手烫起了泡也时不时响起“嘶……嘶”的叫声。杀青后,凉了一会,便开始揉捻,然后再放到锅里用爝火烘干了一下,高山云雾茶就这样制成了。每个人都泡了一杯,真是“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只见杯中青翠碧绿的新芽,上下自由蹿动,左右轻逸漂浮。汤色初为纯白,后来渐泛淡绿。头几口喝进去并不感到有怎样的茶味,等过了一会,便香气缭绕,氤氲缠绵,满口都感到醇厚的茶味。我和文友老林捧着茶杯走出屋子,边喝边眺望四周的景色。在蓝天白云下,只见对面双石人山的群峰连绵起伏,广袤的大地上,蜿蜒曲折的芦江河变成了一条飘飞发亮的丝带,把散落田野上的各个村子如珍珠般地串连在-起,直挂到大海出口处的穿山碶桥上。清凉的春风迎面拂来,绿海般的茶园,掀起了层层潋滟。鸟儿在蓝空里自由自在地盘旋。我口喝着清香的茶水,眼观这大自然的美景,特感到心旷神怡,喜不自胜。老林毎喝了口,便啊——地响了声,还高举起杯子,定睛望着水中游弋的绿茗,竟情不自禁地背起了唐代卢仝的《茶歌》来:“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我马上接口说:“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会儿,我真的觉得有点像飞翔的鸟儿轻松自若跃跃欲飞。
未去台湾前就已听到垦丁这个地名,感到很新奇,问去过的人为啥叫这个名字?他们都说不出所以然,只知道这个地方,三面环海,东临太平洋,南面巴士海峡,西滨台湾海峡,是台湾唯一的热带风景区。
自己去了台湾后,一见果然风光秀丽,地貌奇特。这个地处恒春半岛最南端的垦丁大公园,东部是孤立的山峰和隆起的珊瑚礁;西部为恒春台地及滨海的珊瑚断崖。中间隔着一块狭长的纵谷平原,从低到高,渐进递升。放眼看去,遍地是绿油油的草地,草地上这儿那儿都长着茂密的热带雨林,其中几棵高耸挺拔的槟榔和椰子树,更使这块广阔的草坪展示一种热带的风情。
走进热带丛林里,我对“宝岛”涵义的理解更为深刻,那里有好多种类的树木都是从未见过的。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种名叫恒春福木,它呈圆锥形宝塔状挺立着,树叶有点像金桂,狭长油绿,向上伸长,开着白色重瓣的花朵,其成熟的果实呈金黄色,有浓郁的香气,味道甘鲜,树形美观,被认为天下吉祥之木,故称褔木。褔木具有耐旱、耐盐、抗风和不易掉叶的特性,是庭园及海岸防风林极佳的树种。更令我高兴的是见到了神往已久的红豆树(又名相思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曾读王维五言绝句《相思》一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当时,语文老师分析了王维托红豆以寄相思,风神摇曳,情思缠绵,言近旨远的意境令我记忆犹新,只是不知道红豆树长得什么样子?几十年来,每读此诗,总感遗憾。这次亲眼见到了“此物最相思”的红豆树,心情十分激动。我痴痴呆呆在树旁徘徊良久,好多有关相思树的事情又在我脑海中鲜活起来,它温存我的心,使我又回到了朝气勃发,充满活力的青年时代。我叫朋友替我照了张像,以了却我对红豆树的神思。红豆树品种繁多,我所见到的那一棵,二十多米高,长椭圆形的叶子,树冠蓬松婀娜,形态佳美绮丽。所结荚果种子,便是红豆,鲜红、光亮、浑圆,作为饰物,赠送给友人和恋人,以寄托自己的情谊和相思。此外,在半岛东南端岬角龙坑这地方,又见到了稀有的热带植物,如只开一半花瓣的“草海桐”,带刺的“飞龙掌血”,全台湾除兰屿外只能在龙坑见到的“滨斑鸠菊”等等,真是美不胜收。
由于垦丁这地区还保留着热带季风原始林和原始海岸林,那里鸟类繁多,据有关资料介绍,至少有六十多种留鸟在那里生长繁殖,有五十多种候鸟在迁徙途中作短暂停留。还有一百六十多种野生蝴蝶在那里纷飞繁衍。整个恒春半岛,草地如烟,鲜花似海,鸟儿啁啾,彩蝶纷飞,那里真不愧为野生动植物的资源宝库。
除了热带动植物外,到处都可见到珊瑚构成的各种奇特的地形地貌。公园的沿岸,都是千百年来珊瑚虫体外壳堆积而成的低矮丘陵地,尤其在猫鼻头这个景点,沿海的滩地,真有点像女人的百褶裙一般。由于珊瑚礁海岸长时间受到波浪冲击侵蚀,反复干湿,盐粒结晶,砂石钻蚀等作用,丘陵状的海岸形成崩崖、壶穴、礁柱、蜂窝岩和层间洞穴等多种奇异的景观。而被称为“猫鼻头”地名的由来,也是因为海岸旁有一块突出的珊瑚礁石,外形像一只蹲坐的猫而得名。在香蕉湾的地方,有一块突兀在海中的珊瑚礁,其状极像船帆,因而被取名“帆船石”。而从另一角度看,又像美国已故总统尼克松的头像,因此又叫“尼克松头石”。在鹅銮鼻的西南方,还有一个被称为“非非”的珊瑚洞,在藤蔓的掩映下,走进洞内,弯曲幽暗又舒适凉爽。更奇妙的有两块怪异的珊瑚礁,相亲相爱地拥抱在一起,作久久地亲吻,形成了园中的一线天的奇观,令人见了真有点嫉妒她们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的恋情。而作为垦丁公园一部分的海域里,在净洁澈蓝的水下,则蕴含着白色的石珊瑚、红色的软珊瑚、灰褐的珊瑚礁及各种热带鱼。你若有勇气潜水下去,定能看到丰富多彩,奇妙壮丽的海底世界。在离开海岸时,我忽然想起大自然是那样无私地馈赠予人类这丰富的瑰宝,人类有时却暴殄天物,人为破坏生态,实在是对大自然的一种亵渎。
因垦丁是这样的美丽,所以每年清明节前后,台湾人喜欢都会在那里举办各种音乐会。演唱团体由最初的二十个发展到如今的一百多个,还不包许许多多的“地下乐团”。不少著名歌手也参与其中。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猫鼻头”和“鹅銮鼻”两个地方分别搭起了表现舞台,数以万计的歌迷在鹅銮鼻灯光照耀下,边快乐地游走在高低起伏的丘陵和草地上,边听着从各处传来的歌声,迎面又从海上吹来暖洋洋的春风,游人们都全心身陶醉在人声、乐声、涛声的交响乐中。这种音乐的狂飙,被人们称之为“春天里的呐喊”,现在已正式命名为“垦丁春天音乐季”。每到这个时节,车水马龙,人涌如潮,恒春古镇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充满熙来攘往的人群,他们既来参加音乐盛会,又到南湾海滨浴场来游泳。垦丁的两万多间旅馆和民宿在一个月之前就被抢订一空。有的游客找不到住宿,就临时搭起帐篷,暂且安身。音乐会给垦丁带来无限商机,各家店铺和小吃摊生意繁忙,热闹非凡。想今日垦丁如此美丽繁荣,不能不令人想起那些为开发垦丁作过贡献的先民们。
据台湾有关史料记载,垦丁原是台湾排湾族人居住的地方,原始荒凉,未经开发。1877年,清廷招抚局从广东潮州招募了大批壮丁到恒春半岛开垦植林,种植作物,因天气炎热,疟疾恣行,不少壮丁都病死在那里,为纪念那些筚路蓝缕的壮汉们,就把这个地方取名为“垦丁”。
在离开垦丁公园前,我得提一下作为台湾八景之一的鹅銮鼻灯塔,这是个历史悠久的文物。十九世纪中叶,因各国船只在经过鹅銮鼻海域附近时,常要触礁沉没。清政府迫于列强压力,于1882年,由英商承建了鹅銮鼻灯塔,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一座武装灯塔。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根据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台湾割让给日本,清军在撤离时把灯塔炸毁。1898年灯塔重建,二次大战又被美军炸毁,战后按照原样重建至今。由此可见该灯塔之重要。塔身为白色圆柱形,高24.1米,塔顶装旋转透镜电灯,光力达180万支光,照射距离达27.2海里(约50公里),每10秒闪光一次,被称为“东亚之光”。我凝神看着这白色灯塔,仿佛重温了一段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现在祖国强大了,只要两岸同胞能紧密地携起手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则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可雄踞于世界东方,垦丁的明天将会更绚丽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