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广俊
我在读小学时,就萌生了成名成家的梦想,梦想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小小年纪就手不释卷,即使走路也是拿本书边走边读。
我小学毕业升初中时,学校保送我升初中,县教育局去我父亲单位政审调查,发现我父亲是地主家庭出身。于是我丧失了进校念书的权利。就像禾苗刚出土就遭受暴风骤雨的摧残,我的人生道路顿时陷入迷茫绝望中。同院里的一位叔叔安慰我,说社会青年也可考大学。这句安慰话给我带来一线希望之光,让我燃起了自学考大学的梦想。我开始在家里刻苦自学,学习的进度远远超出升入初中的小学同学。
我家是一个七口人的大家庭,只有父亲一个人挣工资。既然我进不了学校读书,那就不能一味待在家里自学,得先找活干养活自己,补贴家用。好不容易进了居委会办的建筑队当临时工,在建筑工地上干搬砖挑砂浆的活儿。在工地上,我尽心尽意地为泥匠师傅服务。工间休息时我放弃休息,学着砌砖。三个月以后,我就拿起大铲砌砖了。我对建筑入了迷,除了跟老师傅学手艺外,我还买了有关建筑方面的书来学习。在建筑队里8个多月的劳动,我已初步掌握了泥匠的技能和建筑工程知识。正当我憧憬当泥匠的美好未来时,命运又一次无情地击破了我的梦想,我被迫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来到了农村。
农村的艰苦劳动,对于我这个从苦水里泡出来的人来说不在话下。但农村的穷困却让我绝望,队里劳动一天挣十分工,工值只有二三毛钱,社员普遍吃不饱饭。绝大多数知青在农村养活不了自己,需要家里补贴。我无法拒绝当农民的命运安排,但又不想任由命运摆布,总想干点什么。春天,我去县种子站为生产队买回一个叫欧柔的外国良种小麦品种,可到了秋天,这块良种田小麦却长得稀稀拉拉,但麦穗要比本地小麦粗大几倍,后来我多方请教才弄明白,这是麦秆蝇幼虫钻进了麦秆吃掉了幼穗胚胎造成的结果。而本地小麦茎叶上长有绒毛,麦秆蝇幼虫钻不进麦秆,避免了危害。这给了我很大启发,如果将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不就可以培育出既高产又抗麦秆蝇的品种吗?我以前读过一本《米丘林的故事》,很是崇拜米丘林献身果树育种的精神。我产生了培育小麦作物新品种的梦想。我回城到种子站收集更多的新品种拿回生产队试种,向农技人员请教农艺技术,跟随老农学习务农技能,很快我就成为一个合格庄稼汉,而且成为公社里小有名气的农民技术员,受到县革委会的通报表彰。
后来我被抽调到县国营良种场,负责管理场里的试验田,利用职务的便利条件,我开始搞开了小麦、莜麦杂交育种。场领导看不惯一个农工也想搞科研,就把我赶出了试验田,去菜园干挑大粪的农活。有了梦想,就有了无畏的勇气,我利用早中晚的业余时间到田间继续搞品种杂交,我的育种研究就这样艰难起步了。
有一次,我去县农业局找一位朋友,正遇县组织部从机关里抽调人员充实公社,我抓住机会,要求到公社工作,人事科长很同情我搞育种的苦衷,在他的帮助下,我又调回知青下乡所在的哈达图公社,任农业干事。公社分配我回到下乡时的大队包队蹲点,大队干部很支持我搞农业科技研究推广,让我主抓大队良种场,同时包两个小队的工作。这一下子让我有了用武之地,我在良种场里每年搞十多项试验项目,引进了100多个新良种。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领导的大队良种场成了全公社科技示范样板田和良种繁育中心。还吸引来自治区、盟县的科研推广部门的科技人员来蹲点搞试验和推广,良种场先后接待了自治区、盟县十几次会议代表现场观摩。大队领导很满意我的工作,允许我在场里搞育种研究。可惜好景不长,农村推行包产到户责任制,生产大队、小队的土地分田到户了,良种场解散了,我失去了搞试验的土地。
我爱人是乡医院的大夫,但还是农村户口,儿子随母亲也是农户。生产队分地,二人能够分10亩地,我只要了4亩一块整地,便于搞试验。搞试验用地不够,我只好高价向农民承包土地。育种是一项竞争十分激烈的科研项目,需要有雄厚的科研资金,一般只有农科院校才搞。业余自费搞育种,榨干了我的精力,耗净了家产,还负债累累,连带家人一起过艰苦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培育成功内蒙古第一个莜麦新品种,我岳父家当年种了6亩,收获了4000多斤莜麦,平均单产600多斤,而传统莜麦田最高亩产只有300来斤。我岳父一家高兴极了,四下相邻好友争相来他家串换良种。我先后在小麦、莜麦、大麦三种作物上育出5个新品种,成为内蒙古旱作麦类作物的主栽品种。我先后获得自治区级奖励10项,成为我们县第一个聘任的研究员和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曾有两个县因种植我育的新品种获得大丰收,还有人提议为我立碑……
我虽然没有进入中学大门,却是我们小学同班同学中唯一获得研究员职称和加入内蒙古作家协会的人。我体会到:执著追梦定会出彩,梦想是走向成功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