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轶群
摘 要:无论是普及度、技术能力还是使用习惯,移动设备都在发生飞速的变化。未来将是一个多屏融合的时代,聚合体验正一步步推动这一愿景实现。要想体验在不同设备间的完美跨越,其目标核心是搭建一个无缝连接的多屏体验。信息同步性、体验一致性以及屏幕共享性是跨屏幕体验中较为流行的三种模式。未来,必将会衍生出更多新的交互方式和服务,这一定能为用户带来更具互动性的体验。
关键词:跨屏幕;用户体验;特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095-02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多种移动设备。无论是普及度、技术能力还是使用习惯,移动设备都在发生飞速的变化。移动产品的发展迅猛让很多人认为未来是移动的时代,但在笔者看来,台式电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消失的,大屏设备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随着平板的崛起、智能电视机的普及,外加刚刚兴起的可穿戴设备,人们越来越期待移动设备之间内容的无缝传递。如今,多屏时代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发展趋势了,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种生活方式。当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这四类产品被联合在一起使用时,它们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效力,根据Google最新研究调查表明,目前美国民众在媒体消费上花的时间达到了每天4.4小时,其中90%的时间属于跨屏交互[1]。我们穿梭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屏幕之间,人们根据个人习惯以及信息内容本身,在不同的地点选择适当的设备。这些屏幕将组成一个生态系统。所以,未来将是一个多屏融合的时代,聚合体验正一步步推动这一愿景实现。
一、什么是聚合
聚合是促成体验在不同设备和环境之间发生变化的力量。聚合让人与计算设备的交互变得有延续性,而不是分别独立的体验,这区别于使用手机和电脑时完全不同的体验[2]。
在笔者看来,聚合这一特性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在微博大行其道的信息时代,使用微博获取朋友以及周边信息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在上班途中,人们运用手持移动终端——手机,获取微博信息;在公司,人们在工作之余使用台式电脑登入微博,浏览信息;结束一天疲惫的工作回到家后,换上舒适的居家服,人们拿着平板电脑盘坐在沙发上刷微博。这一系列举动把聚合这一概念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一个全新的数字体验——无缝相连的聚合体验,人们摆脱了坐在台式电脑前上网的传统观念,利用多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的同时还与身边的朋友、网友、社会以及整个世界进行沟通和互动。如今已有的三种聚合类别为:技术聚合、媒体聚合和活动聚合。这三者提供了独立又相关的聚合类别供用户获取或制造信息。随着用户对用户体验感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未来无缝体验的要求和期待也会越来越高。为满足此需求,越来越多的聚合技术将问世。
二、什么是数字生态系统
如同“聚合”,数字生态系统是另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抽象词汇。它是用来描述数字化环境中各个元素、服务、系统以及过程是如何交互以最终保证整个环境的可持续[2]。他包含了用户接触数字化信息的设备、条件、在数字生态系统中互相交互的人类、系统背后的技术人员以及支撑起成个数字生态系统的底层技术和环境。
在过去的日子里,设计师往往会被要求单独为桌面电脑设计一个网页。然而,在现在,这一切已完全改变。除了电脑之外,用户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一些列设备访问相同的网站。这就意味着,设计师需要设计整个生态系统。以往,设计师会认为,“我的工作只是设计一个基于桌面电脑的网页。”但如今,这一项设计只是整个巨大体验中的一小部分,整个数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之一。如果没有全局观,只关注单个设计本身,这必将产生问题。
三、跨屏幕交互特性
要想体验在不同设备间的完美跨越,其目标核心是搭建一个无缝连接的多屏体验。想完成这一点,最重要的是了解不同屏幕在整个设备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发生联系的方式。关于屏幕生态系统,德国汉堡柏林里希设计机构的设计师们总结出了6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模式。以下,笔者将参考“Patterns for multiscreen strategies”上的相关内容,并结合个人思考对其中三种相对更重要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介绍和阐述。
(一)信息同步性
以前,我们往往会为如何更新所有设备上的信息和内容感到烦恼。电脑与电脑之间,我们习惯使用U盘、硬盘等移动存储设备进行信息的同步。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设备问世,每个人拥有的设备越来越多,利用移动存储设备这一途径已远远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无论用户使用何种系统,拥有何种设备,他们都希望能够随时随地运用任何他们拥有的设备获取想要的信息。设备能为用户保持数据的同步与管理,保证无论从哪个设备上用户都能获取到最新的数据和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可以随时被用户在任意平台或设备上编辑,以确保任务的延续。(如图1所示)根据这一使用习惯,大量基于云存储的同步性产品出现用户的各个设备上。
图1 信息同步性
例如,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的美国苹果公司于2011年6月正式发布iOS 5的同时,推出了一款可与iPhone、iPad、iPod touch以及Mac完美兼容的突破性全新云服务套件,它能够无线存储用户的数据内容,并自动无线推送到你的所有设备上,所有设备上的信息几乎同时以无线方式得以更新。iCloud将替你代办一切,丝毫不许用户费力[3]。
(二)体验一致性
体验一致性是指对某一特性的设备或使用情景进行体验的优化,在使用不同设备时,用户也能感受到体验连续的一致性[4]。通俗点说就是,无论哪种平台,哪款设备;无论他们的使用习惯有多不一致,同一种信息、同一款产品必须保持相似的逻辑关系和交互体验。因此,这要求产品必须具备良好的跨平台体验。针对不同的设备和屏幕尺寸,不同的物理条件,使用统一的设计语言让内容重新排列,对逻辑框架做相应的调整,并尽可能保持产品的一致和统一的用户体验。(如图2所示)
图2 体验一致性
我们来看看Evernote,这款适用于多平台多设备的记笔记产品。Evernote在台式电脑和平板上属于精细化操作和编辑的应用软件,在智能手机上,其对整个App进行了内容的优化,抓住了用户在移动场景下使用Evernote的核心功能——创建新笔记、查看旧笔记。同时,根据智能手机的特性以及不易输入文字的情况,增加了拍照、音频输入以及定位功能。最重要的是,Evernote根据屏幕尺寸优化了信息展示的层级架构的同时保持了其一贯的简约易用的风格。
(三)屏幕共享性
当你进入各大设计公司、IT公司或者证券交易所时,放眼望去满是屏幕。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信息量过大且过于复杂,往往一个屏幕不足以显示用户所需要的所有的信息,所以用户不得不将窗口缩小到某个尺寸,这样会造成字体或图片偏小以及不停拉动滚动条以浏览更多信息等问题。因此,他们会将多个屏幕结合在一起使用,以扩大虚拟屏幕来更完整地将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每一个外接屏幕被用作为主屏幕或者主屏幕的一个分支。不同的屏幕上也会根据用户需求显示不同的内容。实际上,这意味着,主屏幕将可读、可操作区域延生到了其他几个屏幕上。只有将所有的屏幕对接在一起,用户才能看到完整的内容。(如图3所示)
图3 屏幕共享性
例如,在很多设计公司,平面设计师通常会使用2个或2个以上屏幕来开展工作。他们在使用Photoshop时,会将PS的画布置于主屏幕中,将菜单、工具条、笔刷等置于分屏中。这样有利于设计师更专注于作品设计中。
四、结 语
一直以来,业界热议的数字世界无缝对接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多终端屏幕正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设计师们不能再只是关注于为单个屏幕或设备做设计,而应当专注于跨屏幕的一套服务,让用户能够更自由、更便捷的切换设备的同时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同时类似于云同步、云存储之类的技术已逐渐成熟,但在多屏幕互动等其他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空白和不足。随着智能电视机的普及以及可穿戴设备的介入,必将会衍生出更多新的交互方式和服务,这一定能为用户带来更具互动性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Google Think Insights. The New Multi-Screen World Study[EB/OL].http://www.google.com/think/research-studies/the-new-multi-screen-world-study.html.
[2] Rachel Hinman.The Mobile Frontier: A Guide for Designing Mobile Experiences[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苹果官方网站. iCloud[EB/OL].http://www.apple.com/cn/icloud/.
[4] 罗仕鉴,朱上上.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